基于“肝肾同源”理论探析椎动脉型颈椎病治疗思路
2021-01-09杨文通赵继荣张海清
杨文通,赵继荣,陈 文,赵 宁,张海清,蔡 毅
(1.甘肃中医药大学,甘肃 兰州 730030;2.甘肃省中医院,甘肃 兰州 730050)
椎动脉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sis of vertebral artery,CSA)是因颈椎退行性改变、颈椎内外平衡失调导致钩椎关节增生、脑供血不足,引起的以眩晕、头痛、颈肩痛、视力模糊、耳鸣、恶心,甚则猝然昏倒为主要症状的疾病[1-2]。CSA的发病率高达1.73%,占颈椎病发病率的10%~15%,仅次于神经根型颈椎病,该病以中老年人居多,男性多于女性,且呈年轻化趋势[3-4]。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该病的发病率逐年攀升,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目前多数学者认为本病的发病机制主要有机械压迫、血管本身病变、颈交感神经学说、体液学说及血液流变学说等,但尚未有定论[5]。中医对该病病因病机的认识源远流长,随着中医药对CSA研究的深入,发现该病的发病与“肝肾同源”理论密切相关。本文基于“肝肾同源”的中医理论和“补肾益肝”的治则治法,探讨CSA的病因病机及防治,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独特优势。
1 “肝肾同源”与CSA病因病机的关系
在中医古籍中虽无CSA的记载,但根据其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可归属于中医学“眩晕”“痹症”的范畴[6]。CSA的病因病机可归纳为本虚标实,本虚为肝肾不足,本虚致六淫邪气侵袭人体,此为标实,正气足而邪不干,滋养肝肾固护正气可预防外邪内侵,故该病以补益肝肾为主要治疗原则[7]。CSA的发病与肝功能密切相关,肝主筋藏血,《素问·上古天真论》记载:“丈夫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素问·至真要大论篇》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说明眩晕与肝关系密切,肝在体合筋,筋骨维持的正常生理功能需要肝血的濡养,若筋骨失于濡养,风寒湿邪侵入,痹阻经络,气滞血瘀,则导致CSA发生[8]。《医学正传·眩运》有言:“人黑瘦而作眩者,治宜滋阴降火为要,而带抑肝之剂”揭示了眩晕病因与肝的关系,肝藏血,肝血虚致肝阴不足,阴不制阳,则肝阳上亢化风,累及头颈,发为眩晕,治疗宜从抑肝论治[9]。其次,CSA的发病与肾精不足相关,《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记载:“阴痹者……腰脊头项痛,时眩……病本于肾”,指出眩晕责之于肾[10]。《灵枢·口问》曰:“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又曰:“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腰酸眩冒”,肾为先天之本,主骨藏精能生髓,若肾精不足,不能充养髓海,气血则无以化生,亦可导致眩晕的发生[11]。另外,肝肾同源,两者互为影响,肝藏血的功能有赖于肾精的充养,若肾精亏虚不济,则肝阴不足,筋骨无以充养,阴不制阳,肝阳上亢,发为眩晕[12]。随着中医药研究的不断深入,现代医家认为肝肾两脏亏虚,髓海失养,日久颈椎发生退行性改变,生成骨赘,刺激压迫神经、血管等椎管内组织,引起颈项肩疼痛、眩晕等临床症状[13]。综上,肝藏血主筋,肾藏精主骨,筋骨相连,肝肾相通,若肝肾功能失调,筋骨失于濡养,可致骨质增生或软组织病变,压迫血管导致脑供血不足,从而出现以眩晕、头痛和颈肩痛为主的临床症状[14]。
2 “肝肾同源”理论与CSA相关的现代研究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现代研究证明肝肾同源理论对CSA的治疗有良好的指导作用。部分学者将“肝肾同源”理论与现代医学的“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下丘脑-垂体-肝轴”“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相联系。通过骨髓间质细胞分化为干细胞的实验研究对中医学“肾生骨髓,髓生肝”的理论进行了实验论证,结果表明,神经-内分泌-免疫(NEI)网络系统中细胞因子、神经肽、信息物质、激素等通过神经、免疫或体液调节机体的内平衡,若NEI网络失调,导致包括CSA在内的多种疾病发病[15-17]。在NEI 网络的基础上,将“肝肾同源”理论与“下丘脑-垂体-肝轴”相联系,通过“左旋谷氨酸单钠-肝再生-大鼠模型”和“MSG-大鼠-肝纤维化模型”研究,显示下丘脑与抑制肝再生功能有关,因此提出“下丘脑-垂体-肝轴”理论,当椎动脉受到刺激反应时,大脑的神经通路激活HPAA,调节机体的生理病理状态。有研究发现CSA的发病与NEI网络的激活调控密切相关,CSA发病触发应激反应,机体的内环境发生改变,激惹NEI网络导致机体生理状态的紊乱,进一步证实了CSA的发病与“肝肾同源”理论相关[18-19]。
3 “补肾益肝”法指导下治疗CSA
目前治疗CSA临床多采取保守治疗的方法,从改善局部症状及生物力学结构的角度入手,其方法较为单一且较少针对病因,故存在局限性。中医治疗注重整体观念、辨证施治,治疗CSA具有独特优势。根据CSA病因病机及临床症状,临床以“肝肾同治”为理论基础,以“补肾益肝”为治疗原则,既符合“肝肾同源”的理论内涵,又遵循中医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诊疗思维,顺应“治病必求于本”的治疗原则[20]。
张志海等[20]从肾虚论治CSA,选用补肾健脾活血方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效果较好,体现了“补肾益肝”的治疗法则。黄爱毛[21]认为CSA系由长期劳损颈肩,加之外邪侵袭,其病因责之肝肾,肝肾不足、肝阳上亢、气血不足等为椎动脉型颈椎病发病的关键所在,故用镇肝息风汤加减治疗CSA患者197例,有效率高达95.9%,证明从肝论治CSA临床疗效较好。李国衡教授认为椎动脉型颈椎病病机与肾虚肝旺、气血两虚相关,根据临床症状分别采用益气通脉汤、加味八珍汤、补阳还五汤等加减治疗,以上方药均能体现补益气血、滋补肝肾的治疗原则,临床获得较好疗效[22]。宋敏教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常采用经验药活血定眩胶囊,方中黄芪、当归益气补血,丹参、白芷、葛根解肌活血通络,天麻、钩藤、石决明平肝潜阳,桑寄生补肝肾、壮筋骨,经过临床验证,活血定眩胶囊治疗CSA疗效较好[23]。徐保平等[24]运用聚类分析研究施杞教授临床上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用药规律,结果显示施杞教授用药多为活血化瘀药、补虚药,临床选方多为圣愈汤、天麻钩藤饮,体现了施杞教授治疗CSA气血并重、同补肝肾、标本兼顾的学术思想。周红海等[25]对129篇中医药治疗颈椎病的相关文献中药物进行归经统计分析,结果显示,治疗颈椎病的中药多归肝、肾和膀胱经,主要治疗方法为补益肝肾法。
临床采用针灸、推拿等方法治疗CSA常获得满意效果。He等[26]针刺颈夹脊穴等疏经通络、调补肝肾,眩晕症状明显改善。周晶等[27]运用“开青龙锁”的方法疏经通络、温补肝肾,采取温针灸联合推拿的方法加快患者颈动脉血流速度,临床症状明显缓解。Wang等[28]选取颈部风府、风池、天柱等治疗CSA,治疗组颈动脉平均血流速度、眩晕症状、血流灌注指标和血流阻力指数降低程度均优于常规针刺组及药物组,所选穴位具有调补肝肾的功效。高巧霞[29]将CSA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仅给予针刺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三阴交和太溪穴手法治疗,治疗组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有研究表明,采用推拿按摩督脉以及夹脊穴治疗CSA,有滋补肝肾、壮骨填髓之效,临床疗效较好[30]。
综上所述,治疗CSA以“肝肾同源”理论为指导,通过中药内服、针灸、推拿按摩等方法“补肾益肝”,达到“肝肾同治”的目的,临床应用效果较好。
4 小 结
CSA是常见病,其发病率逐年攀升。临床上该病的治疗多以保守治疗为主,治疗效果不够理想,尚无有效的治疗手段。中医药治疗CSA有独特的理论和优势,中医认为CSA发病总由肝肾不足,六淫邪气侵袭人体,痹阻经络所致,基于“肝肾同源”理论提出“补肾益肝”的治疗大法,应用于临床效果较好。随着中医药研究的深入,现代医学将“肝肾同源”理论与“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下丘脑-垂体-肝轴”和“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相联系,从现代医学的角度证实肝肾共同作用于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机制。目前,基于“肝肾同源”理论治疗CSA的现代研究报道较少,作用机制阐述不完善,尚待进一步挖掘与钻研。另外,“肝肾同源”理论与现代医学细胞、基因、分子等多水平学科结合的研究较为匮乏,在今后的研究中可采用大样本、多中心、多团队联合研究的方式,为中医药治疗CSA提供更多借鉴的方法和思路,进一步发挥中医药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的独特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