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气分血分水分理论在精索静脉曲张中的构建及运用探讨

2021-01-09王任远刘殿池王和天

陕西中医 2021年12期
关键词:精索阴囊津液

曾 银,王任远,刘殿池,王和天,韩 强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男科,北京 100010)

精索静脉曲张是精索内蔓状静脉丛异常扩张、伸长和迂曲的血管病变,伴疼痛不适、进行性睾丸功能减退等症状,是男性不育的常见原因之一[1]。精索静脉曲张属中医“偏坠”“筋瘤”“筋疝”范畴,多数医家认为该病与肾虚、肝郁、血瘀、湿热相关,但对其具体发病过程及病因病机相互关系缺乏总结与探讨[2-5]。现基于中医理论基础,总结古代先贤观点,探讨精索静脉曲张的发病机制及相关治疗。

气分、血分、水分源于医圣张仲景,《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篇云:“气分,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水饮所作,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主之。”“经水前断,后病水,名曰血分,此病难治;先病水,后经水断,名曰水分,此病易治。”创造了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温经汤、当归芍药散等调节气分、血分、水分的有效方剂。明代龚廷贤进一步将气分、血分、水分分为“气肿”“水肿”“血肿”,运用至水气病的治疗[6]。清代大家唐容川在《血证论·阴阳水火气血论》记载:“故水病则累血,血病则累气。气分之水阴不足,则阳气乘阴而干血;阴分之血液不足,则津液不下而病气。”对水、气、血三者的相互关系进行了进一步的讨论,逐渐形成气分、血分、水分理论[7]。后世运用温经汤、当归芍药汤及其加减等治疗月经类病、慢性盆腔炎、慢性前列腺炎、精索静脉曲张等病[8-11],即与气分、血分、水分理论密切相关。精索静脉曲张的主要临床表现是阴囊潮湿、坠胀、静脉迂曲,坠胀是气滞不通,静脉迂曲是血行瘀滞,阴囊潮湿是水湿停滞,与气分、水分、血分理论相契合。

1 精索静脉曲张的气分、血分、水分情况

1.1 气 分 寒为阴邪,易袭下焦,除可引起精索静脉曲张外,还可引发慢性前列腺炎、慢性盆腔疼痛综合征等[12]。气虚所致疼痛以肾虚为主,不荣则痛。《灵枢·经筋》记载:“足少阴之筋,起于小指之下,入足心……并太阴之经筋而上,循阴股,结于阴器。”《金匮要略心典·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曰:“气分者,谓寒气乘阳气之虚而病于气也”,表明寒邪可乘肾气之虚,客于经脉,引发疼痛。

1.2 血 分 精索静脉曲张是精索内蔓状静脉丛的异常扩张、迂曲,为血瘀之证。《金匮要略·水气病篇》第19条记载“寸口脉沉而迟,沉则为水,迟则为寒……少阳脉卑,少阴脉细,男子则小便不利,妇人则经水不通。经为血,血不利则为水,名曰血分”。第20条记载“经水前断,后病水,名曰血分,此病难治;先病水,后经水断,名曰水分,此病易治。何以故?去水,其经自下”。少阳脉卑,少阴脉细,少阳气机虚弱不调,少阴地道不通,血分之病因气化失司,气行不畅则血脉瘀阻致月经不通,血瘀日久则精索静脉曲张。以上为气血分不足致血分之病,临床上亦有因实致实之病,《脉经·平妊娠胎动血分水分吐下腹痛证第二》“师曰:寸口脉沉而数,数则为出,沉则为入,出则为阳实,入则为阴结。趺阳脉微而弦,微则无胃气,弦则不得息。少阴脉沉而滑,沉则为在里,滑则为实,沉滑相搏,血结胞门,其藏不泻,经络不通,名曰血分。”讲述了少阴脉沉滑则主里实证,为血结胞门,致经络不通而成血分之病。精索静脉曲张严重时,阴囊表面即可看到或触诊到明显如蚯蚓屈曲般的“筋瘤”,如妇人之“癥瘕”,这也是当代医家采用桂枝茯苓丸治疗精索静脉曲张的理论基础[13-14]。

1.3 水 分 精索静脉曲张患者常伴阴囊潮湿。阴囊及睾丸的静脉回流受阻,静脉血瘀积在血管,使阴囊温度升高,机体代偿性地加速排汗从而保持阴囊低温状态,导致阴囊潮湿。“血不利则为水”表明因静脉回流受阻导致的阴囊潮湿为水分之病。《金匮要略·水气病篇》第20条条文讲述了妇科疾病中水分与血分的关系,妇人经闭因水导致阻塞血道而病,“血分”“水分”的“分”字,表示因“水或血”为病机导致的病理表现。《脉经·平妊娠胎动血分水分吐下腹痛证第二》对此予进一步论述和演绎,“妇人怀娠三月而渴,其脉反迟者,欲为水分。复腹痛者,必堕胎”“阳浊则湿,名曰雾。紧则阴气栗。脉反濡弱,濡则中湿,弱则中寒,寒湿相搏,名曰痹。腰脊骨节苦烦,肌为不仁,此当为痹,而反怀躯,迟归经。体重,以下脚为胕肿,按之没指,腰冷不仁,此为水怀。喘则倚息,小便不通,脉紧为呕,血气无余,此为水分,荣卫乖亡,此为非躯。”提出只要有水分、血分之病理状态即可称之为水分或血分;同时论述了“风湿痹证”与水分、血分的联系。

2 精索静脉曲张的气、血、水生理病理关系

2.1 气、血生理病理关系 气属阳,主动,主温煦;血属阴,主静,主濡润;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为用。《难经本义》曰:“气中有血,血中有气,气与血不可须臾相离,乃阴阳互根,自然之理也”,可谓合则生,离则败。《医学真传·气血》:“人之一身,皆气血之所循行,气非血不和,血非气不运,故曰:气主煦之,血主濡之”,概括之为“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的推动作用是血液循行的动力,一方面可以直接推动血行,另一方面可促进脏腑的功能活动,通过脏腑的功能活动推动血液运行。《血证论·阴阳水火气血论》:“运血者即是气”,故气之正常运动,对保证血液的运行有着重要意义。气行则血行,气止则血止,气有一息之不运,则血有一息之不行。精索静脉曲张的主要病因是久站及长期腹腔压力过大,导致静脉压力增加,血液回流受阻,导致静脉曲张,引起疼痛、阴囊肿胀等,即为气不行则血不行之表现。

气在生成和运行中始终离不开血,血为气母。其一,血能生气。血液不断地为气的生成和功能活动提供水谷精微,水谷精微是全身之气的生成和维持其生理功能的主要物质基础。而水谷精微赖于血的运行为脏腑的功能活动供给营养,从而保证气的正常生成与运行。故血盛则气旺,血衰则气少。其二,血能载气。《血证论·阴阳水火气血论》:“守气者即是血”“载气者,血也”。气存于血中,赖血之运载而达全身。血为气之守,气必依附于血而静谧。故《医论三十篇》云:“气阳而血阴,血不独生,赖气以生之;气无所附,赖血以附之”。血不载气,则气将飘浮不定,无所归附,气不得血,散而无所附。精索静脉曲张血行不畅,周围组织失于濡养,易导致少弱精症、睾丸萎缩等症[15-17]。

2.2 气、水生理病理关系 气与水的作用是相互的,既表现为气能化水、行水,又水能化气、生气。气是水液代谢的物质基础和动力,《血证论·阴阳水火气血论》记载“水化于气”,《程杏轩医案续录》称“气可化水”,故水的生成、输布和排泄均离不开气的作用。三焦之气失司,则津液停聚而为湿为水为肿。如太阳蓄水证,水热互结于膀胱,气化不行,津液不布,则口渴而小便不利,治以五苓散助气化而散水邪,膀胱津液得以化气,升腾于上,敷布于脏腑而还为津液,不生津而渴自止。当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异常时,津液输布、排泄过程也随之受阻。或津液的输布和排泄受阻发生停聚时,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亦随之不利。由气虚、气滞导致的津液停滞,为气不行水;由津液停聚而导致的气机不利,为水停气滞。两者互为因果,可形成内生之水湿、痰饮,甚则水肿等病理变化。以上为临床上治疗水肿行气与利水法并用的理论依据之一。精索静脉曲张患者水液代谢失衡,气不化水、行水,进一步导致气行不畅,从而导致潮湿、静脉曲张。

2.3 血、水生理病理关系 血与水属阴,均有滋润和濡养作用,二者在生理上相互补充,病理上相互影响。《血证论·阴阳水火气血论》:“水中有血,血中有水”“水与血原并行而不悖”。 水液和血液源自水谷精微,输布于肌肉、腠理等的津液不断渗入孙络,成为血液的组成成分。血液渗于脉外则为水,当血液不足时,则导致水分的病变。如血液瘀结,津液无以渗于脉外濡养皮肤肌肉,则肌肤干燥粗糙甚至甲错。失血过多时,脉外之水液可渗入脉中以补偿血容量,导致脉外津液不足,出现口渴、尿少、皮肤干燥等表现。汗为水液所化,汗出过多则耗津,津耗则血少。若津液大量损耗,不仅渗入脉内之津液不足,甚至脉内之津液还要渗出于脉外,形成血脉空虚、津枯血燥的病变。

血与水在病理上相互影响,《素问·调经论》曰:“孙络水溢,则经有留血”。《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记载:“经为血,血不利则为水,名曰血分”。血能病水,水能病血。水肿可导致血瘀,血瘀亦可导致水肿,瘀血可是水肿形成后的病理产物,而水肿则往往有瘀血见证。《血证论·阴阳水火气血论》:“汗出过多则伤血,下后亡津液则伤血,热结膀胱则下血,是水病而累血也”。精索静脉曲张患者血行不畅则外溢为水,故见阴囊潮湿,甚则小便频数,大便稀溏。

3 精索静脉曲张气分、血分、水分的相互作用

张仲景在《金匮要略·水气病篇》以气分、血分、水分分类,三者区别如下。第一,病位不同,气分病位在上,以肺脾多见,水分、血分在下,以肝肾多见。第二,病位深浅和程度的区别,气分位置表浅,宜以行表或辛散之药解之;水分、血分较深,宜用暖肝温肾化瘀行水之药。精索静脉曲张患者常常先出现阴囊或腹股沟坠胀、憋闷,进而阴囊潮湿,最后发展为静脉迂曲,气-水-血的进展思路明矣。第三,气分、水分、血分相互关联。《金匮要略·水气病篇》有关三者关系论述的条文较零散,第19条和20条揭示血分、水分密切相关。《脉经·平妊娠胎动血分水分吐下腹痛证第二》中关于血分、水分相关疾病同时存在气分异常,三者之间存在一定关联。唐容川在《血证论·阴阳水火气血论》直接论述了气分、血分、水分之间的关系,并在临床疾病中加以论证。精索静脉曲张患者气行不畅导致血流受阻,水液代谢失衡,血分不畅则可反作用于气分,使气虚气滞。同时血不利又为水,预示着阴囊和精索部位湿邪水饮为患,缠绵难解,并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可为气滞气虚、血虚、血瘀。

概言之,气分、血分、水分生理上三者可以互化,气是动力,具有先导作用。病理上气停则血、水亦停,血瘀水停又可导致气机不畅。血不利则为水,血瘀则水不运,水饮停则血瘀血虚,三者病一,则可三者同病。若欲愈一,则常须三者同治。病浅病新之时,治一尚可愈,病深病久之时,治一虽效,但终难痊愈或易复发。

4 运用气分、血分、水分理论治疗精索静脉曲张

根据气、血、水的相互关系及精索静脉曲张的症状,治疗上应以畅气机、化瘀阻、利水湿为通则。

4.1 畅气机 畅气机包括调肝气、补肾气。肝失疏泄,郁结不畅,则易气机阻滞,在上胸胁不舒,在下则阴囊胀痛不适。临床可选用柴胡、荔枝核、香附、小茴香、川楝子等调肝气,若气滞较甚或寒凝肝脉可选用青皮、乌药、吴茱萸、沉香等。补肾气可选用巴戟天、淫羊藿等,同时亦可斟酌使用熟地黄、肉苁蓉、鹿角镑等填补肾精之药。若寒邪太重,可用附子、肉桂壮命门之火,以消阴翳,对于寒性疼痛缠绵不解者尤须重视肉桂之用药,李时珍在《本草纲目》曰:“秋冬治下部腹痛,非桂不能止也”。 精索静脉曲张疼痛常导致患者焦虑,可予远志、石菖蒲等安神定志、开通心窍。

4.2 化瘀阻 精索静脉曲张是精索内蔓状静脉丛的异常扩张、伸长和迂曲,血分瘀滞明显,因此化瘀阻为主要治疗原则,包括活血化瘀、补血化瘀等方法[18-19]。活血化瘀类药物可选用川芎、郁金、延胡索、桃仁等,若瘀阻明显可选用三棱、莪术、乳香、没药等;补血化瘀类药物可选用当归、白芍、赤芍、三七、川牛膝等。

4.3 利水湿 治疗本病应注重利水渗湿,兼顾健脾补土,通利三焦。健脾补土类药物可选用白术、苍术、党参、茯苓、炙甘草等;通利三焦类药物可选用泽泻、车前子、冬瓜皮等;若为寒湿,则加温药和之,避免水凝而疼痛不去,可选砂仁、厚朴、独活等药[20-21]。

猜你喜欢

精索阴囊津液
《伤寒杂病论》“阳气”实质探析
阴股沟岛状皮瓣修复阴囊皮肤软组织缺损
补津液不等于多喝水
浅谈从气血津液理论辨治干燥综合征
嚼服枸杞子缓解口干
精索静脉曲张会引起不育吗?
阴囊坠胀会是什么疾病
阴囊瘙痒不可小觑
精索静脉曲张不会影响性生活
阴囊潮湿是怎么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