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坚实屏障 保河湖安澜
2021-01-09河北省水利厅水旱灾害防御处
□河北省水利厅水旱灾害防御处
河北省西倚太行、北靠燕山,地形呈西北高、东南低,山区水库众多,河道坡陡流急,洪水灾害易发突发。由于我省降雨时空部分不均,资源性、区域性水资源短缺矛盾也十分突出。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党和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全省干部群众坚持不懈地治水兴冀,战胜了一次次洪旱灾害,实现了洪水来时有序应对,旱灾来时力保丰收。历史上燕赵大地涝则汪洋一片、旱则赤地千里的凄惨景象,已一去不复返。
1.水旱灾害防御成效显著
历史上,我省流域洪水、局地暴雨山洪、城市内涝和干旱缺水等灾害频发重发,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严重威胁和影响。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水利厅与有关部门加强协调配合,周密安排部署、科学防御洪水,各级党委政府精心组织、全力应对,广大军民顽强拼搏、团结奋战,战胜了历次大洪水和干旱灾害,最大程度减轻灾害损失,取得了显著成效。
1.1 确保河湖安澜
依靠完备的监测预报手段和防洪工程体系,科学分析雨情、水情、工情,精细调度水库、水闸、蓄滞洪区等水工程,充分发挥防洪减灾作用;各有关地区党委政府组织广大军民加强巡查值守,全力做好险情抢护,相继战胜了“63·8”“96·8”“7·21”“7·19”等特大暴雨洪水,成功应对1997-2002年连续6年全省性干旱,取得了防汛抗旱的全面胜利。以2016年“7·19”洪水为例,太行山区465座水库中146座蓄满溢洪,削减洪峰在80%以上,有效减轻了下游河道行洪压力。黄壁庄水库最大入库流量8800m3/s,最大出库流量1000m3/s,削减洪峰89%,避免了启用献县泛区。整个暴雨洪水过程中,大中型水库共拦蓄洪水15.7亿m3,最大限度地减轻了中下游灾害损失。
1.2 保障群众生命安全
水旱灾害防御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组织指导各地落实防御责任,细化转移避险方案,提前转移山洪灾害易发区、中小河流影响区、水库下游威胁区、蓄滞洪运用区等区域的受威胁人员,最大限度避免和减少了人员伤亡。以3次大洪水为例:“63·8”大洪水,因灾经济损失59.3亿元(当时价格)、因灾死亡人口5030人;“96·8”大洪水,因灾直接经济损失456.3亿元、因灾死亡人口596人;2016年“7·19”大洪水,因灾直接经济损失574.5亿、因灾死亡人口167人。由于经济快速发展,3次大的洪水灾害经济损失有所增加,但人员死亡呈几何级锐减。
2.工程体系实现新跨越
“善治国者必善治水”。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我省进行了大规模的防洪工程建设,大体经历了3个阶段。第一阶段:上世纪50年代—1963年大水前,防洪工程建设重点在山区,主要以兴建水库为主。第二阶段:1963年大水后—上世纪80年代初,以提高平原河道防洪标准为主,系统治理海河,开挖了漳卫新河、子牙新河、独流减河、永定新河、潮白新河等骨干行洪河道,各水系均开辟了入海通道,扩大了尾闾排洪能力,改变了各河汇集天津入海的局面,基本确立了“分区防守,分流入海”的防洪格局。第三阶段:上世纪80年代以后—今,在国家防总、水利部的大力支持下,以续建、加固、配套为主的防洪工程建设。先后完成了981座水库的除险加固任务和41条山洪沟治理。70多年的不懈努力,全省境内共建成水库1027座(其中大型水库20座、中型水库45座、小型水库962座),总库容120亿m3,控制了山区85%的流域面积,筑就了防洪保安的坚实屏障;开挖疏浚骨干行洪河道16条,一般行洪河道24条,修筑堤防2.7万km(其中主要堤防5700多km);建设大中型闸涵253座,总设计过流能力6.7万m3/s;设置蓄滞洪区13处,设计滞洪量145亿m3。全省河道泄洪入海能力从1949年的2420m3/s扩大到目前24680m3/s。基本达到了防御50年一遇洪水的标准。在易发生旱灾的县(市、区)打机井、建水窖、清坑塘、输调水,大大提高了抗旱减灾能力。
3.非工程体系日臻完善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面对复杂多变的水旱灾害,必须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防重于抢的工作原则。在70多年的水旱灾害防御实践中,河北省建立和完善了法律法规、监测预警、预案方案、技术支撑等体制机制,基本做到了预警及时、转移迅速、应对有序。
3.1 法律法规体系
我国实施防洪工作的法律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汛条例》等相关配套法规,以及国务院、国家防总批准下达的永定河、大清河等河系的洪水调度方案,据此实施依法防洪。依据国家法律法规,我省先后颁布实施了《河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办法》《河北省水利工程管理条例》《河北省蓄滞洪区管理办法》《河北省抗旱规定》等一系列配套法律法规,这些都为规范和处置各类水旱灾害、促进防汛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了法律依据,形成了健全的防洪法规体系。
3.2 责任体系
按照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五种防汛责任制要求,每年汛前分类落实重点防洪工程各级行政责任人、技术责任人、巡查责任人以及群众转移避险的行政责任人、预警责任人、转移责任人,形成了完整的责任链条,为做好水旱灾害防御工作提供了组织保障。
3.3 测报预警体系
1949年,全省仅有流量站15处、水位站18处、雨量站23处;1980年全省共有水文站148处,水位站23处,雨量站1071处,水情报汛站597处。到2020年底,全省共有各类水文站网(点)7776处,其中:水文站223处(国家基本水文站135处,中小河流专用水文站88处),水位站568处(基本水位站15处,中小河流专用水位站145处,山洪灾害专用水位站408处),雨量站2782处(基本雨量站935处,中小河流专用雨量站344处,山洪灾害专用雨量站1503处),实验站2处,水质监测站281处(河道人工监测站233处,湖库人工监测站41处,水质自动监测站7处),人工土壤墒情监测站188处,地下水监测井(站)3732眼。2010年开始,石家庄、承德、张家口、保定、唐山、秦皇岛、邢台、邯郸等8个市的70个县,依托国家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项目,共建成县级监测预警平台70个,防治区总面积8.85万km2,保护受山洪灾害威胁人口664.8万人。共建成3043处自动水文监测站(自动雨量站1953个、自动水位站279个、自动雨量水位一体站811个)、无线预警广播站15311套、简易雨量站15354个、简易水位站1725个、手摇报警器7402台、铜锣14076盏,编制县、乡、村山洪灾害防御预案13103套。最大限度减轻了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2018年以来,投资2.7亿元,分3年(2018-2020年)建设43个县农村基层防洪预报预警体系项目,全省预测预报预警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
3.4 预案方案体系
坚持预案在先,省级分类组织编制了防洪工程调度、蓄滞洪区运用等方案,市县结合实际编制了水库河道堤防抢险、蓄滞洪区转移避险、山洪灾害防御、超标准洪水防御等各类预案,为科学防御、有效应对奠定了基础。
3.5 技术支撑体系
近年来,全省利用国家推广实施“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高科技战略计划,依托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建设,建成了11个市水情、旱情、工情分中心,实现了省市和直属单位的水利专网和视频会商的互通互联。开发完善了山洪灾害监测预警信息移动查询系统(冀汛通)、洪水实时监控系统、水情综合业务系统、防洪抗旱信息交换系统和雨水情短信息发布平台,实现了雨水情信息移动查询,拓宽了预警信息发布渠道。2017年率先在我国北方地区建立起了水利、气象部门联合发布山洪灾害气象预警机制,汛期通过天气预报向社会发布山洪灾害气象预警,大大提升了山洪灾害防御水平。2019年建立了依托“三大运营商”的预警信息发送机制,进一步扩大了预警信息覆盖面,提高了群众转移避险意识。
4.水旱灾害防御站在新的起点再出发
2018年机构改革后,水利部门在防汛抗旱工作方面,主要负责落实综合防灾减灾规划相关要求,组织编制洪水干旱灾害防治规划和防护标准,并指导实施;承担水情旱情监测预警工作;组织编制重要江河湖泊和重要水工程的防御洪水、抗御旱灾调度及应急水量调度方案,按程序报批或审批后组织实施;承担防汛抗洪抢险技术支撑工作等。
我省大部分地区多年未遇流域性大洪水,一些基层干部群众存在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对暴雨洪水突发性、致灾性警惕不够,对抗洪抢险复杂性、艰巨性认识不足,避险意识不强,自救能力欠缺。因此我们必须增强风险意识,警惕水旱灾害防御领域的“黑天鹅”“灰犀牛”事件,着力强措施、查隐患、防风险、补短板,全面提升灾害综合防控能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河北省水旱灾害防御取得了辉煌成就。在迎接新的时代、新的任务、新的征程中,河北省水利厅将认真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决策部署,积极践行习近平总书记“两个坚持、三个转变”防灾减灾救灾新理念,按照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立足全局,着力断长板、补短板、固底板,加快完善流域防洪减灾工程体系,全面提升水旱灾害防御现代化调度指挥能力,牢牢守住水旱灾害防御底线,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和经济社会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