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攻坚白洋淀 科技助雄安

2021-07-17朱永涛

河北水利 2021年6期
关键词:共融功成白洋淀

□朱永涛

奋进百年路,水利铸辉煌。在建党100周年之际,很荣幸站在这个神圣的舞台上,代表新时代水利科技人,用演讲的方式,表达我们对党的绝对忠诚与无比热爱。

2017年4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设立雄安新区。河北雄安新区的设立,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

2017年2月23日与2019年1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到雄安新区进行实地考察,明确强调:“建设雄安新区,一定要把白洋淀修复好、保护好”。这19个字,内涵深刻,意义重大,这即是总书记对雄安新区的高度关注,更是对我们水利科技工作者提出的更高要求与殷切期望。

2018年7月,为助力雄安新区建设,省水科院党委果断决策,迅速成立了雄安分院,组建了一支“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精英科研团队。我们不辱使命,勇挑重担,主动作为,联合清华、北大、北师大与中科院生态中心等24家国内顶尖科研团队,共同承担国家“十三五”科技重大专项《白洋淀与大清河流域雄安新区水生态环境整治与水安全保障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立即开展重大科技攻关。

历史上的白洋淀,风光秀丽,荷塘苇海,河网密布,壕沟纵横;“水涨则互连成片,水落则洼淀分明”;清康熙皇帝多次巡游白洋淀,留下了千古佳句:“遥看白洋水,帆开远树丛。流平波不动,翠色满湖中。”

但是,到了上世纪70年代,由于入淀水量的减少和人类的过度开发,造成了白洋淀生态退化。80年代,连续的5年干淀,更是导致了白洋淀这颗昔日的“华北明珠”黯然失色。

白洋淀水专项,就是为解决白洋淀水生态问题而专门设立的国家重大专项。作为科研团队的负责人,我深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在工作中,我严格要求自己,始终坚持“铁一般的信仰,铁一般的信念,铁一般的纪律,铁一般的担当”。

我们的团队争分夺秒、时不我待,与时间赛跑,与风雨同行,“白加黑”“五加二”,通宵加班是我们的工作常态。

我们的科研人员,脚踏实地,发扬钉钉子精神,常年驻守白洋淀,每年现场调研300天,足迹踏遍了整个白洋淀366km2的143个淀泊、3700道壕沟、39个纯水村、52个淀边村、203km的环淀堤防,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共产党员的初心与使命。

经过1000多个日夜的科技攻关,我们攻坚克难,已经完成了3项专题研究,1项关键技术,取得国家专利5项,编制河北省地方标准10部,培养硕士研究生5名,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截止目前,我们已经掌握了白洋淀水下地形的空间分布,绘制了雄安新区第一张水利防洪工程图,构建了白洋淀全地形全地貌多工况水动力模型,提出了白洋淀围堤围埝科学清除与水动力提升技术方案,破解了白洋淀生态治理的诸多技术难题,填补了多项空白,为白洋淀生态治理与修复提供了坚实的科技支撑和技术依据。

水是白洋淀生态之基,水利兴,则淀兴。白洋淀是雄安新区的生态之魂,淀兴,则水城共融。

千年古淀,水润雄安。我们坚信,随着白洋淀生态治理的全面实施,蓝绿交织、淀城共融的美丽画卷,将展现在世人面前。白洋淀这颗古老的华北明珠将更加绚丽多彩。

“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我们新时代水利人,将以更加坚定的理想信念、更加高昂的精神状态,开拓创新,奋发有为,把水利的“科技论文”谱写在雄安新区的大地上。我们水科院全体干部职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前行,将以更加优异的成绩,为建党100周年献礼!□

猜你喜欢

共融功成白洋淀
算盘
白洋淀生态环境危机与治理的历史考察
以“三联”促“三力”共建共融谋振兴
美丽河北之白洋淀
“功成在谁”不重要 “功成有我”方可贵
“功成必定有我”显担当
“功成必定有我”显担当
美丽的白洋淀
共融机器人
音乐与城市共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