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化学课程融入思政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2021-01-09孙淑敏王晓杰高聪丽
徐 粉 , 孙淑敏 , 汪 洋 , 王晓杰 , 高聪丽
(郑州轻工业大学 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 , 河南 郑州 450002)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市场对于先进科学知识及高层次、高素养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在高等教育过程中“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既要依靠高校专职的“思政课程”教师,还要依靠庞大的专业课教师群体。专业课教师应强化“课程思政”意识,主动挖掘课程体系中的思政元素和德育资源,积极思考如何巧妙地将思政元素与专业课紧密融合,在课堂教学中渗入思政教育的元素、理念、目标、手段、技巧,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全方位和全覆盖。
1 思政教育在有机化学课程中的重要性
有机化学是化工、食品、环境等相关专业开设的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研究有机化合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合成、应用及其相互转化规律的学科[1]。作为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并重的课程,有机化学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进一步掌握新的科学技术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有机化学的学习使得学生能够运用有机化学基本原理,掌握确定最佳生产条件、提高生产效率的技术原理。因此,在有机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深入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和贯穿至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实现“思政寓课程,课程融思政”的理念。
2 融入思政元素的教学设计
2.1 以“有机化学发展史”为元素,宣传大国历史
在第一章绪论中,我们不仅要介绍有机化学的概念、种类、应用,还需要重点介绍有机化学的发展史。通过绪论讲述勤劳的人民对于有机化合物的生产、加工和利用所作出的贡献,表明我国在历史文明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展现我国对世界发展的伟大贡献,引导学生树立民族自豪感,提高学生对国家未来发展的高度认同和充满自信的情感。
2.2 以“有机化学家先进事迹” 为元素,培养勇于探索的精神
在有机化学发展的过程中诞生了很多重要的人名反应和先进的科学成果。每一个新反应的发现都离不开科学工作者的细心观察与思考。例如:Wohler在加热氰酸铵时得到尿素,动摇了生命力学说,跨越了无机化合物与有机化合物之间的鸿沟。当时Wohler的导师Berzilius是当时生命力学说的代表人物,Wohler并没有因为导师的原因放弃质疑,而是尊重实验事实,对导师提出了质疑并重复了实验,证实了反应过程,由此开辟了有机合成的新纪元。这种敢于挑战权威理论的批判精神及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与创新意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3 从有机化学的社会应用来讲,培养社会使命感
为民服务是“课程思政”的落脚归宿。著名化学家黄鸣龙先生常说:“一个人不能为科学而科学,应该为人民、为祖国作出贡献。”阿司匹林、布洛芬等药物的发现,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医疗健康条件。
利用磺化反应制备的洗衣服、洗衣液,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条件。低碳烷烃的催化转化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能源问题。生命活动中不可缺少的蛋白质、核酸、碳水化合物、油脂、维生素等都是有机化合物。科学不仅仅是理论的研究,还可以应用于现实生活、生产之中。以化学科学及化学品的应用为基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科技观念,了解科学的意义和价值,明确科学技术的进步对人类文明的推动作用,从而崇尚科学,培养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培养良好的学风,扎实掌握科学知识和技能。科学观的形成不仅有助于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还将影响其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如果发现了与之前理论不相符的地方,应勇敢地提出质疑并验证。在确定现有实验事实的基础上,分析原因,带着探究的目的解决问题,引导学生热爱科学、崇尚科学,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同时,科学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也能让学生认识到科学的重要性,增加学生的专业认同感;认识到科学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增强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引导学生依托科学技术,将个人价值服务社会,创造出社会价值,为祖国做出贡献。
2.4 以“ 有机化学的人名反应” 为元素,激发学生的民族危机感
虽说我国最早实现了有机化合物的加工利用,但是在众多著名的有机化学反应中,以中国人的名字命名的反应凤毛麟角。烯烃、炔烃经典的亲电加成反应遵循马氏规则;卤代烃的消除反应遵循扎伊采夫规则;欧芬脑尔氧化法、萨瑞特氧化法、康尼扎罗等人名反应都是依据外国人名命名的。我们在此时应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人口众多的我们不能发明一个印有中国印迹的人名反应呢?我们究竟哪块还有不足之处?我们需要怎样改变现状呢?带着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我们要增强学生的民族忧患意识,增强民族危机感,使学生客观的认识到国家快速发展过程中的隐患和不足。国家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将为学生学习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持。在醛酮一章中,我们会详细介绍中国首个有机人名反应——黄鸣龙反应。这个反应首先是由德国化学家沃尔夫和俄国化学家凯惜纳分别于1911、1912年发现的,最早称为沃尔夫-凯惜纳反应。后来,我国化学家黄鸣龙通过实验改进了这个反应,改进后的反应无需使用高纯度的无水肼,选用相对廉价的NaOH替代KOH,一缩乙二醇作高沸点溶剂,反应在常压下进行,避免了高压操作,反应时间短,产率高。为了纪念他的贡献,该反应被命名为沃尔夫-凯惜纳-黄鸣龙反应。这个人名反应的确定和国际的认可,使学生认识到我们中国人也可以有很高的科学成就,也能做出标志性的有机反应。
2.5 以“立体化学” 为元素,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在立体化学一章中,我们将学习立体化学的定义、手性化合物的判定、旋光度等概念。通过课程的学习,我们发现对映体中的一对手性化合物虽说结构一致,但在空间的排列方式不同,导致其性质有极大的差别。例如:D-型青霉素有杀菌排毒作用,L-型青霉素则有毒性;菌丝发酵制得的氯霉素左旋体有抗菌作用,但右旋体无抗菌作用;L-型的谷氨酸钠是味精,有强烈的鲜味,D-型谷氨酸钠只有一点咸味。另外,震惊世界的“反应停”事件更加凸显了对映体的性质差异。反应停事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应注意异构体的药理差别,掌握手性拆分的方法,要求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科研工作中一定要树立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一丝不苟的专业素养,不能粗枝烂叶,不能急功近利,更不能弄虚作假。应发挥榜样作用,帮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尽快成长为一个有担当、有作为的有用人才。
3 结语
高校教师在传播知识的过程中还要突显价值的导向作用,深入挖掘有机化学课程内容中的思政元素,将思政元素和专业知识巧妙融合,力求让教学内容更贴近于实际生活,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家国情怀、职业操守和科创精神,达到了良好的立德树人效果。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们把提升思想政治水平和专业素养作为重要和长期目标,努力将学生培养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新时代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