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
2021-01-09谭玲花
谭玲花
(江门市五邑中医院,广东 江门 529000)
患者关节功能受损,会有疼痛等症状发生,影响正常的生活,治疗方法多选用人工关节置换术,以恢复患者的关节功能[1]。行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很容易有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病情极易恶化,严重的可致死[2]。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为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发生,需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本研究探究预防深静脉血栓的方法,结果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本次研究对象选取700例,均为我院2015年1月-2018年12月行人工关节置换术后的患者,对深静脉血栓的形成进行预防,男356例,女344例,年龄37-72岁,平均年龄(48.56±2.14)岁。将患者进行分组,以随机数字表法作为分组依据,其中对照组350例,男187例,女163例,平均年龄(47.73±2.01)岁;观察组350例,男169例,女181例,平均年龄(49.10±2.16)岁。其中,行全膝关节置换术196例,股骨头置换术383例,全髋关节置换术121例。术前患者均行彩超检查,检查结果未见深静脉血栓,患者均同意进行本次研究,签署知情同意书,本次研究排除以下患者:(1)凝血功能障碍;(2)患者外周动脉血管疾病。2组患者一般资料(年龄、性别等)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2 方法:对照组采用小分子肝素联合弹力袜进行预防,在术后12小时给患者注射小分子肝素,5000IU/d,直至术后2周,同时应用弹力袜,在麻醉恢复后便给患者穿弹力袜,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踝关节屈曲内外旋活动锻炼,每次活动10-20分钟,可间隔3-4小时再次活动,连续进行2周活动锻炼。观察组使用小分子肝素联合间歇性空气加压治疗仪,在术后12小时给患者注射小分子肝素,5000IU/d,直至术后2周,同时使用IPC综合预防治疗,患者取水平卧位,双侧下肢套上套筒,松紧适当,确认机器紧密连接,将电源接通。缓慢对套筒脚踝处充气,直至充满,依次达小腿、大腿部,对下肢各部位进行挤压,使静脉血液能够流出下肢,放气,完成下肢血液的回流,每天2次重复上述操作,持续30分钟,直至术后2周。
3 疗效评定标准:在术后对患者治疗2周,均行双下肢深静脉彩超检查,对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比较。
5 结果
5.1 2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比较:观察组2.28%,明显低于对照组28.00%,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比较(n,%)
5.2 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观察组1.71%,明显低于对照组26.86%,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n,%)
讨 论
关节损伤影响患者的正常行动,患者往往需要忍受病痛的折磨,生活质量受到严重的影响。随着医疗水平的进步,人工关节置换术可应用于对关节损伤的治疗,可缓解患者关节疼痛,恢复关节功能[3]。人工关节置换术需要的人工关节假体是根据人体的关节的形态、构造及功能制作成的,植入人体内,可代替患病的关节功能,恢复患者的关节功能,使患者恢复正常的生活[4]。但是,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会给患者带来一些并发症发生,深静脉血栓便是常见的并发症中的一种,由于人工制作的关节假体使血液在下肢静脉腔内出现不正常的凝结,静脉腔受到阻塞,静脉回流有障碍,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治疗,可导致患者的下肢功能完全或部分丧失,严重的还可致残[5-6]。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在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可进行预防,在术前应对患者进行评估,术后严格观察,常见的预防措施是给患者穿弹力袜,通过收缩小腿肌肉,增加肌肉对深静脉管腔压力,利用梯度压力效果,帮助浅静脉回流,阻止血液的逆流,加速深静脉血液回流[7-8]。近年来,间歇性空气加压治疗仪被广泛应用到对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形成中,间歇性空气加压治疗仪的机械效应可促进静脉的排空,防止血液在管腔内停滞,有效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改善患者下肢局部组织代谢的内环境,增加血浆内源性纤维蛋白溶解活性,有效防止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9-10]。
本研究中显示,2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比较,观察组2.28%,明显低于对照组28.00%,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观察组1.71%,明显低于对照组26.86%,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提示了为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小分子肝素联合间歇性空气加压治疗仪效果显著,可显著降低发生率,为患者减轻痛苦。
综上所述,小分子肝素联合间歇性空气加压治疗仪可应用到行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有效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值得在临床中广泛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