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螺旋CT及核磁共振检查在脊柱损伤康复恢复中的应用及评价

2021-01-09李忠南

中国伤残医学 2020年8期
关键词:脊髓螺旋影像学

李忠南

(葫芦岛市中心医院放射科导管室,辽宁 葫芦岛 125001)

最近几年,因为安全意识和防护观念的缺少,常常会产生一定的安全事件,如高空坠落、重物砸伤以及车祸等,致使我国脊柱损伤的发生率呈上升的发展趋势[1]。在对脊柱损伤治疗过程中常用的检查方法有CT检查与核磁共振检查,其可将患者的脊柱损伤程度、移位情况等有效观察,可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有利数据支持,还可以在术后康复中应用,临床价值显著[2-3]。为了探究脊柱损伤康复恢复中采用螺旋CT与核磁共振检查的应用效果,本研究选取本院108例脊柱外伤患者6个月的螺旋CT与核磁共振影像学检查资料予以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纳入的108例脊柱外伤患者都来自本院2015年10月-2017年12月期间,全部患者都为脊柱外伤引发的脊髓损伤,都自愿参与此次研究并签订知情同意书,并将依从性不强、神经退行性疾病以及妊娠期等患者充分排除;其中有男患者57例,女性患者51例,年龄最小37岁,年龄最大56岁,平均年龄(46.23±10.21)岁;致伤原因:33例车祸,31例重物坠落伤,34例高空坠落,10例其他;病变部位:35例胸椎,23例颈椎,27例腰椎,23例骶椎。

2 方法:对本院108例脊柱外伤患者手术6个月后螺旋CT与核磁共振影像学资料与临床资料予以收集,由2名高级职称影像学医生阅片,用双盲法分析患者术后6个月脊柱损伤的康复情况的检查资料,包括附件骨折、脊髓损伤以及挼弩之损伤等。并对不同影像学分法对脊髓康复情况的评估效果予以比较。(1)螺旋CT:选择GE16排螺旋CT予以平扫与增强扫描,检查前患者应禁食6-8小时,患者选择平卧位,开展上腹部CT扫描。参数设置:电压、电流分别为120-135kv、200mA,层厚与重新建层厚分别为3mm、5mm,矩阵与FOV值分别为512×512、36cm。(2)核磁共振:选择GE1.5T超导核磁共振扫描仪检查,8通道体部线圈,平行扫描横断位FRESE T2WI、抑脂技术TE80ms、TR7500ms,横断位SPR T1WI、抑脂技术TE2ms、TR170ms,层距、层厚分别为4mm、4mm,FOV、矩阵分别为36cm、256×256,都接受3次采集,选择SE序列对成像序列予以T1加权,于短时间内返转恢复序列,常规核磁共振成像主要分为两类:一类为SE序列,参数450ms,10-20ms,另一类为快速SE序列,参数为3000ms/110ms。

3 记住损伤诊断标准[4]:(1)CT诊断标准。按照患者双环征确定患者椎体移位情况,发现椎小关节骨折脱位、颈椎钩突,可否表现处脱位的现象;(2)核磁共振诊断标准。根据强度递减排序为脂肪、骨质疏松以及脑脊液等。利用回波自旋排序脊髓、骨质疏松于T1处,骨髓,借助加权显像蛛网膜下腔出血以及韧带等情况显示清晰度。

4 统计学分析:借助SPSS17.0统计软件分析所得数据,计数资料用%表示,选择x2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5 结果

5.1 影像学表现:(1)螺旋CT表现。全部患者都接受了术后6个月的螺旋CT检查,于全部脊柱外伤6个月后检查中,发现有103例脊柱骨折患者,大多数骨折6个月后前缘变窄的楔形变化都得到有效纠正,有11例患者后缘变窄恢复效果较好,骨折线比较清晰,术后6个月骨折恢复效果较好,边缘十分清晰;螺旋CT表明清除了317块椎体碎骨片,其中,减轻了椎管移位引发的硬脊膜所受挤压,其中有10块挤压到的神经根已得到显著改善,椎管旁组织的肿胀症状明显消失,清除了术前产生的血肿;借助对前、后纵韧带损伤密度情况的观察,发现损伤密度较均匀;患者椎体内检出椎间盘产生形态变化,并且椎间盘疝症状彻底解除,挤压到的脊髓得到有效解除,但对椎间盘密度没有造成影响;螺旋CT成像对硬脊膜囊的出现压迫接触,并没有出现囊内密度变化的情况。(2)核磁共振表现。全部患者都接受核磁共振检查,检出105例脊柱骨折,通过6个月的康复会后显示骨折线十分清晰,骨折复位效果较理想,关节突以及椎板等异常信息明显减弱,呈现出SE序列T1WI低信号,快速SE序列呈现出T2WI高信号,6个月后信号的升降情况不显著。手术前能够将硬脊膜囊以及碎骨片等情况清楚辨别出,此结果和螺旋CT结果一致,有效清除术后6个月病理产物,神经根压迫与椎管容积和螺旋CT结果相同,全部患者的曲度变化均可清晰的显示出来,附近软组织脓肿挤压信号明显明显减弱,清除了软组织肿胀与血肿情况,前纵韧带与后纵韧带损伤显著改善,撕裂处损伤快速SE序列表现为T2WI信号有减弱的现象。椎间盘损伤的检查结果与螺旋CT相同,术后6个月信号不均程度都有一定缓解,髓核内斑点块SE序列T1WI呈现不显著的低信号状态,脊髓损伤借助SE序列T1WI与快速SE序列T2WI检查得到显著改善。

5.2 2种检查方法康复恢复评价分析:借助术后6个月康复恢复情况的影像学检查结果显示:螺旋CT对骨折线愈合情况可清晰显示出来,而核磁共振在此方面的清晰度弱于螺旋CT,螺旋CT对椎体与椎弓根骨折线愈合现象效果高于核磁共振,对单纯没有变形的椎体列为骨折与特殊处骨折的康复恢复评价效果更显著。与螺旋CT相比,核磁共振对软组织、神经根、韧带以及脊髓损伤恢复的检查效果更具清晰度与敏感性。见表1。

表1 2种检查方法康复恢复评价(n,%)

讨 论

脊柱损伤主要是2种及以上外部损伤引发的疾病,脊柱外伤具有一定危险性,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诊断与治疗,会留下多种后遗症,对患者的家庭与社会造成较大负担,所以,对脊柱外伤诊治与评定术后康复情况十分重要[5-6]。因为脊柱关节十分复杂,传统上采用X线片检查,对其脊柱损伤恢复情况很难判断,为康复判断带来较大影响,不能准确判定与评估预后,极易出现误诊的情况,普通X线检查对胸椎骨折处康复愈合情况的判定较困难,在出现粉碎骨折时才可明显显示,骨折线较宽时才可准确判断,对康复恢复的评定也存在一定程度的误差[7-8]。

伴随影像学技术的持续发展,核磁共振技术在脊柱损伤与康复恢复中被广泛应用,其对脊髓损伤与韧带撕裂伤的诊断十分敏感,康复恢复影像学应用中,对脊髓损伤的恢复情况可清晰判定,对清晰显示脊髓挫裂伤的康复影像,可当做脊髓形态学检查的重要方法[9-10]。借助T1WI信号表现对脊髓内部的恢复情况进行判定,因为核磁共振是多方位的一种成像方法,其可对脊柱外伤康复情况予以有效的空间定位,特别是对骨小梁结构破坏的检查优势更显著,对骨髓水肿十分敏感,在康复恢复判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效果[11]。螺旋CT检查具有立体成像以及扫描速度快等优势,在高密度物质立体成像中适合应用。于脊髓康复恢复评估中有明显优势,特别是对骨折线愈合情况有较高的敏感性[12-13]。虽然核磁共振与螺旋CT检查都有自身特点,但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因为脊柱位置有一定的特殊性,韧带与软组织有一定损伤,对诊断结果造成直接影响,所以,对影像学比较分析,按照影像学结果评定患者功能恢复情况十分重要[14-15]。本研究结果显示:螺旋CT对骨折线愈合情况可清晰显示出来,而核磁共振在此方面的清晰度弱于螺旋CT,螺旋CT对椎体与椎弓根骨折线愈合现象效果高于核磁共振,对单纯没有变形的椎体列为骨折与特殊处骨折的康复恢复评价效果更显著;核磁共振对软组织、神经根、韧带以及脊髓损伤恢复的检查效果更具清晰度与敏感性。说明2种检查方法对脊柱损伤患者术后康复恢复的评定各具优势。

总而言之,螺旋CT与核磁共振对脊柱外伤康复恢复效果都有一定评定效果,其中,螺旋CT对骨折线的敏感性更强,可清晰显示韧带损伤情况,核磁共振可准确定位脊柱空间,对脊髓病变有效显示,2种方法联合应用提高了脊柱损伤康复恢复的评定效果。

猜你喜欢

脊髓螺旋影像学
2022 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专题介绍
人工3D脊髓能帮助瘫痪者重新行走?
脊髓电刺激新技术让瘫痪患者恢复运动能力
多层螺旋CT诊断急腹症的临床效果分析
16排螺旋CT在肝细胞癌诊断中的应用分析
观察肺结核合并肺癌的CT影像学特征及诊断价值
肠梗阻放射诊断中多层螺旋CT的应用分析
猕猴脊髓损伤康复训练装置的研制
2019-nCoV感染者胸部影像学与实验室指标相关性分析
卵巢甲状腺肿影像学分析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