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匠精神”与中职思政教育的融合

2021-01-08房能兴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1年51期
关键词:思政课工匠工匠精神

房能兴

[摘           要]  随着国家的发展和教育的改革,素质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中职院校作为直接为国家提供职业技能型人才的重地,对中职学生的素质教育更不能有所放松。学校在培养学生基本职业技能的同时,要重点抓好学生的思政教育,在此基础上融进“工匠精神”的教育,这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是对中职学生基本素养提出的更高要求,也是国家对人才培养的期许。

[关    键   词]  “工匠精神”;中职;思政教育;融合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51-0186-02

一、引言

新的时代赋予当代人新的思想。中职院校以培养学生的技能为基础,这是学校的基本职能。同时,学校要重视学生的思想教育和未来走出校门后的综合能力,其中就包括我们要讲的“工匠精神”。这种精神在新时代下,对中职学生提出了新的目标要求,教师有责任将此种精神的内涵传承到每一批学生的思想意识中,让学生在这种精神的指导下形成基本的职业素养、良好的职业道德,这也是现代思政课要达到的课标要求。

二、新时代下“工匠精神”和思政教育相结合的理解

1.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普通的一句话,看起来很简单,很多中职学生在学校也会经常听到的词,但实际对它的理解和遵守却是一个职业人最难做到也是最基础的要求。现代的一些年轻人,遇有不如意的工作就离职,工作中存在一点困难和挫折就跳槽,总想着现实中会有轻松又赚钱的职业,这是错误的人生观,也是需要立刻摒弃的价值取向。它要求学生在走向工作岗位的那一刻,就要从内心接受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在这样的基础上兢兢业业,为工作作出应有的贡献。

2.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接触每一份工作,按部就班地完成是一种工作方式,严格要求自己、作出更高水平的产品、展示更高质量的工作水准也是一种工作方式。两种工作方式的结果有着天壤之别。前一种注定会是平凡无奇的一生,后一种则会在相同的岗位上做出不凡的业绩。中职学生求得一份工作很简单,怎样将这份简单的工作做好、做精需要自我的不懈努力和钻研,需要为自己定下高远的目标,在每天坚持不懈的努力下逐渐实现。

3.协作共进的团队精神。世界上任何一个项目的成功、一种新技术的发明都不是一个人努力的结果,是需要一个团队、一代人共同的努力。在工作岗位上,要想取得更大的进步和更好的成绩,团队合作的精神是必不可少的。这一点对现代的中职学生来说尤其重要,现代的学生独立意识强,追求个性,这都无可厚非。同时要看到其他人的优点,懂得在职业生涯中团结的重要性和意义。

4.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社会的发展要求你无我有、你有我优、你优我强、你强我新,在时代不断发展的大环境下,职业人要有更高、更明确的目标,不能满足于自己的现有水平,更不能安于现状,要不断优化自我、提升自我,在工作中要打破传统,敢为人先,争先创优,才能在岗位中取得一席之地,做出优异的成绩。

三、两者相融合的意义

1.两者的融合,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思政教育旨在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学生在思政课的教育下形成正确的“三观”是最基本的。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是“小我”的成功,为国家出一份力是“大我”成功,是一种更高的境界,是在“小我”之上的飞跃。这就要在思政课上加强学生爱国情怀的培养,做新时代、高素质的文明人,为国家的发展尽自己的一份力量,而“工匠精神”同样是对我国传统文化和精神的继承,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符合国家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中职学生将来在工作岗位上的践行标准。

2.两者的融合,是国家建设和发展的内在源泉。一个国家的发展离不开知识的支撑,我国现代教育中对中职教育的重视正是体现了国家对知识性人才的需求和重視。中职院校为国家各行各业提供了大量的技术性人才,让我国得以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但这离实现我们国家的伟大复兴梦还有一定的距离,需要更多、更强的职业性人才推动国家从制造走向创造,改变多年来为其他国家代工的形象,创造出属于我们自己的品牌和产品。

3.两者的融合,也是中职学生生存和发展的内在动力。做事先做人,这是老祖宗为我们留下的千古不变的朴实的道理。中职学生学习职业技能是基本的职业要求,但正确的“三观”、良好的品德、称职的职业素养要走在前,在此基础上学习好、发扬好新时代的“工匠精神”,在任何一个岗位上都会成就一番优异的事业。

四、创新应用方法

1.“工匠精神”的传承是潜移默化的,思政教育也不仅仅是教材中的内容。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需要学校切实重视、教师观念的转变、学生自我要求的提升相结合,将三者统一在教学目标中,融合为一体。

学校方面:中职院校适应了国家发展的要求,为国家提供了一批又一批合格的技术人才。教书育人,“育”和“教”同等重要。学校在教学方针和政策的制定上首先要明确: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确定了正确的方向和明确的目标,才能从根本上重视思政课的教学,从教师的选用、制度的规定、监督作用的发挥等方面,做好中职学生思政教育的同时,要求教师将“工匠精神”融入课堂教学中。

教师方面:作为学生的传道、授业、解惑者,教师要改变自己的教学理念,顺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按照新课标的任务,重视中职学生思政课的教育,同时“打铁还需自身硬”,充分了解和认识“工匠精神”的内涵。如果教师对这种精神都是一知半解的,是无法将这种优秀的精神传递给学生的。传承一种精神,自我的实际践行是最有说服力的。“工匠精神”不单单指技术、手艺,同时还可以体现在教书育人上。教师要在深入理解之后,带着爱岗敬业的职业要求和全新的精神面貌,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在教学方法上追求创新和优质教学,让“工匠精神”的传承从自身做起,为学生树立这种精神的榜样。

学生方面:学校的知识是有限的,未来职业中的创造是无限的。学生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受到各种网络信息的影响,面对社会上无限制追求“周期短、效益快”的情况,面对各种网红在一夜之间“名利双收”的例子,幻想着不劳而获,完全抛弃了祖辈留给我们吃苦耐劳的品质,丢掉了艰苦创业的勇气。优良的品质是立足社会之本,“工匠精神”是他们在职业道路上走得更远的指明灯。在学校这片净土上,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一定要认识到两种思想带给自己的影响,坚定脚下的路,脚踏实地,用勤劳和智慧绘就美好的未来。

2.情境教学,开展别样的思想政治课。提起思政课,很多学生都会皱起眉头或者昏昏欲睡,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方法上有所创新,要能调动学生学习思政课的兴趣,真正使思政课的内涵入心、入脑。比如在课堂以小组的形式开展“工匠精神”的演讲,这种演讲可以是对“工匠精神”的认识,可以是一个小故事,每周固定一堂思政课,在课堂前十分钟由一名学生做演讲,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这样学生在准备阶段从资料查找、准备、熟悉、朗读各个环节,这种学习的方法不仅能够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还会对这种精神有全新的认识,更能结合课堂上的内容,深化“工匠精神”的理解。

3.实地参观学习,让“工匠精神”和思政学习有迹可循。教师的说教是基础层面的教育,对学生产生的影响是浅显的。比如教师在课堂上不厌其烦地强调的习惯的坚持和自律的力量,有可能在接触了浑噩度日的不良人员后短时间内就将多年坚持的良好习惯抛之脑后,也会在手机某些短视频的影响下想象着自己也能短时间通过一些不正当手段获得巨大收益。所以,教師可以每学期组织学生走进工厂、车间,实地观看劳动人民的辛勤付出,亲眼见证优秀技术人才在平凡岗位上的闪闪发光;组织开展“感受父母一日工作”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父母在生活中的艰辛和为在职业中取得一些成就所付出的汗水。在实地学习中,学生的心灵会受到不一样的震撼和成长。

4.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以个性化融合为契机,用“工匠精神”培育学生的思想。在两者的教学和融合中,教师要深入学生,了解学生的需求,尊重学生学习知识的主体地位。因为中职学生不成熟,也只是从初中毕业后就走向中职读书的孩子,对“工匠精神”非常陌生,需要教师在思政课中寻求合适的机会将这种精神内涵展示给学生,在实例面前向学生讲解什么是“工匠精神”,怎样去做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可以结合自己的工作经历、根据学生的职业特点,选择他们熟悉的职业和这个行业内优秀的人物举例和说明。在注意到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后,将思政教育和“工匠精神”相结合,学生更易于理解和接受。

五、结语

总之,中职学生的思想教育是学生树立优良品德的基础,而将“工匠精神”融入思政教学中,则对中职学生在未来职业的发展和技能的进步上有着积极的影响和推动作用。如何将两者完美地相融合,是现代职业院校教师的责任和教学目标,需要在不断的探索中总结经验,为国家输出优秀的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高峻岭.论工匠精神培育与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合[J].卫生职业教育,2019(7).

[2]费颖.工匠精神培养与中职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合研究[J].花炮科技与市场,2019(1).

◎编辑 马燕萍

猜你喜欢

思政课工匠工匠精神
90后大工匠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开放大学交互式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应用
新时代军校思政课铸魂育人的新形势新挑战新路径探讨
光影视界
工匠神形
“小三明治式”议题中心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运用
致敬!老工匠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