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数学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策略
2021-01-08王桂芳
王桂芳
摘 要:高中阶段的学困生,基本从高一开始就逐步显现出来。研究高一数学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策略,无论是对学困生本人,还是对任课教师及班主任,甚至是对学校来说,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高一;数学学困生;成因;转化策略
高一是整个高中阶段的起始年级,刚进入高一的学生,结束了紧张而忙碌的初三生活,而距离高考还有很长的时间,所以高一阶段也是非常容易松懈的时期。高一年级的特殊性决定了这是从初中到高中过渡的第一步,但是高一数学在难度和要求上跟初中又有诸多不同,在这个初高中转换的关键时期,学生如果不能及时适应新的教学要求,很可能就会成为学困生。学困生的辨别,非常简单,课堂提问总是答不上来,作业正确率不高,考试成绩落后,基本上具有这些特征的学生,就可以称为学困生。
高一数学学困生的成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有畏难情绪、缺少巩固反思等内因,也有初高中知识断层、环境影响等外因。本文重点从这些方面分析高一数学学困生产生的原因,并结合每种成因,提出了相应的转化策略。
一、高一数学学困生的成因
(一)初高中知识断层
从大的方面来说,初中数学是高中数学的基础,高中数学中的许多知识需要依托初中知识,否则无法理解。但高中数学又不可简单看作初中数学的延续,毕竟在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上,二者都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就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这所学校是市里的高中,招收的学生来自全市各区的中学,既有城市中学,又有乡村中学,既有公办中学,又有民办中学,既有重点中学,又有普通中学。虽然中考成绩看上去没多大区别,但是就学生个体而言,对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差异却很大。以一元二次方程为例,有些学生对“韦达定理”的理解很深,能够应用它解决简单的问题。而有的学生,只是大概听说过“韦达定理”,平时几乎没有用过。这是因为中考里面对“韦达定理”没有要求,所以有些普通初中学校,直接选择不教授相关内容。
(二)上课注意力不集中
与高中相比,初中数学教学整体节奏较慢,可能一节课就围绕着一个知识点或公式展开。而高中数学的课堂容量就比较大,经常是一节课学习了好几個知识点和解题方法。如果这些知识点在作业中错误率较高,还会再次讲解,否则很可能就直接过去,继续学习下面的内容。所以,如果有学生当时在课堂上没听到,那可能就不再有机会听教师讲解。在后面练习中再次遇到,也只能自己想办法弄清楚。
(三)有畏难情绪
畏难情绪的产生,可能在初中就有,也有可能是初中升高中后,知识难度加大,不能很好地适应。在几次尝试过做难度较大的题目,均不能做出来后,心理上产生的应激反应。曾经班上就有一位学生,不管作业简单与否,最后面两道题目总归是空白。后来在与他的交流中,了解到他一开始并不是这样,但是后来发现每次作业最后面两道题目对他来说都很难,即使自己花时间研究,也做不出来,后来索性连题目都不看了。
(四)受环境影响
在笔者曾经带过的一个班中,每次批改作业都会发现,有一组的作业特别差,后来了解到是班主任认为他们这一组是学困生,为了不影响其他学生,故意把他们分成一组。其他方面暂且不谈,这种做法对学困生的转化是极为不利的。相当于是人为地给他们贴上了标签,慢慢地他们可能也会在心里肯定自己是学困生,失去了努力的动力。学生的特点是,喜欢群体互助,当他们有问题的时候,通常第一个想到的不是教师,而是周边的同学,看看他们有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而当把所有的学困生放到一组后,就会变成无人可问的情况。最后他们通常选择放任自流,会多少就算多少,而不再去主动寻求外界的帮助。
(五)缺少巩固反思
笔者发现,每年班上都会有这样的学生——平时作业都不错,一到考试就发挥不出来。关键是,这些学生的作业都是自己做的,而不是借鉴其他人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这些学生应该当时只是简单模仿,而没有做到对这部分知识的真正理解。所以,当时做题没问题,而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因为缺乏透彻的理解,再碰到同类问题时,就没有了思路。正是因为如此,所以学生只能做到短时记忆,时间长了之后,就会遗忘,这可以用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来解释。
二、高一数学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一)做好初高中衔接
事实上,绝大多数学校都已经注意到这种初高中断层的现象,在高一刚开始的几天时间里,会先集中精力完成初高中知识点的衔接,把初中没有而高中可能会用到的知识,进行补充学习。这种做法是切实可行并且高效的一种途径,也是避免一部分学生成为学困生的有效手段。但是在新高考的大背景下,全国许多省份的教材都有所调整,教师也要跟上课改的步伐,仔细钻研新教材,及时弥补学生的知识断层。在教材每章节开始之前,授课教师都可以预先了解学生的认知基础和具备的思维方法,预判可能存在的薄弱环节,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地重点强化。
(二)课堂上牢牢抓住学生注意力
1.亲其师,信其道
教师要多关心爱护学生,多与学生交流,了解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人都是情感动物,学生也不例外。他们还处在成长的关键阶段,经常会有心智不成熟的表现。但学生又很简单,能够分清基本的是非善恶,知道谁对他们好,谁对他们不好。所以,教师要充分尊重、信任学生,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这样学生才会打心底里尊重自己的教师,愿意听他的课。
2.引入课题要引起学生兴趣
在上课之初,就要抓住学生注意力。设计一个好的形式引入课题,是很有必要的。比如:“数列的概念与简单表示法”这节课,学生之前还没有接触过“数列”这一概念。如果课程一开始就直接给出一列数,说明这是数列,并介绍数列的具体定义,难免枯燥乏味。其实在历史上有许多与数列相关的小故事,不妨拿出来与学生分享,相信这能迅速引起学生兴趣。比如:相传古印度国王要奖赏国际象棋的发明者,问他需要什么。发明者说:“在国际象棋的第1个格子放1粒麦子,第2个格子放2粒麦子,第3个格子放4粒麦子,以后每个格子中的麦粒数都是它前一个格子中麦粒数的2倍,以此类推(国际象棋棋盘共有64个格子)。请将这些麦子赏给我,我将感激不尽。”你认为国王能满足发明者的要求吗?这个小故事不仅可以在本节课用到,在后面学习“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这一节时,还可以拿出来,通过具体数据验证学生的猜想。
3.上课期间防止学生走神
教学归根结底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交流,所以教学的任何环节都要时刻关注学生的情况。毕竟教学的主导是教师,教学的主体却是学生,教师要做的不能只停留在自己教了多少,而要去关注学生会了多少。由于数学本身的学科属性,非常重视逻辑推理,其间,如果学生稍有走神,可能就会对接下来的理解造成困扰。如何保持学生的高度专注力,也是教师在上课之前需要思考的问题。建议教师不妨在课前准备几个有趣的素材,可以是跟本节知识点相关的有意思的数学史,也可以是生活里的趣事,或者是简短的笑话。在某个知识点开始前,适时插入,能够马上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学生瞬间精神抖擞。
(三)克服畏难情绪
教学设计要注重由易到难,螺旋式上升,不要一上来就把难度拔得很高,使学生刚开始就产生畏惧情绪。教师可以设计分层作业,对学困生的作业要求更注重基本方法和基本题型,尽量避免偏难怪的题目,每份作业能够独立完成1—2道难题即可。其他难题,鼓励学困生能够做出来多少,就尽量完成多少。这部分难题,应该对班级里其他同学来说,也不容易。在讲评作业过程中,教师可把一道难题拆分成几个基本问题,然后引导学生逐一解决。如:已知函数,对任意的实数t,不等式恒成立,求实数k的取值范围。这道题目对中下的学生来说,就比较困难,他们很难找到题目的入手点。能够想到的直接方法就是把f(x)的解析式带入不等式,接下来不等式的形式太复杂,不好化简,只能放弃。所以像这种类型的题目,教师就可以在讲解时,把它拆分成三个小问题:1.判断函数f(x)的奇偶性;2.判断函数f(x)的单调性;3.若对任意的实数t,不等式恒成立,求实数k的取值范围。教师在分析问题时,要讲解清楚,这样拆分的依据是什么。此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困生设立考试目标,并且目标要切合实际,经过努力就能实现的,比如:在下次考试中,数学成绩在年级中的排名进步1%。
(四)建立学习互助小组
分配学习互助小组需要任课教师充分掌握班级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到均匀分组,即组内要同时有数学方面的优等生和学困生,并且每组里的学困生不宜过多,方便优等生对学困生的指导和帮助。制订每小组奖惩得分表,增强学生的小组荣誉感,把个人行为同小组荣誉联系到一起。这样学困生就会觉得不努力不仅仅是个人的事,而是会对小组成员都造成影响。同时,也能让小组各成员之间互相监督鼓励,大家共同成长进步。在互助小组中,学困生会觉得自己不再孤单,能够得到同伴的帮助。每到周末,各个小组可以结合校内作业和自己课外练习情况,整理出来2—3道具有代表性的错题,各个小组把错题汇集到一起,题目不要过多,十道左右为宜。全班一起做,各组交换批改,并统计得分情况,作为对每小组评价的量化指标。
(五)用好错题本
为了解决“当时会了,过后忘了”以及“不懂,不会”等问题,就需要要求班级同学每人都准备一个错题本。而班级里的学困生,更是重点关注对象,教师可指导其把每周作业中的错题整理到错题本上,每题旁边写上最后答案,并留出空白。隔一周左右时间,把上周的错题重做一遍,如果在这个过程中,有不懂的地方,在旁边标注出来,问学习小组里的其他成员或教师。这项工作需要持之以恒,才能有所收获。所以,教师可以每周把学困生的错题本收上来检查,并抽取其中一些题目,让他们现场完成。
结束语
教师以往的教学经验,可以为新的教学提供重要参考。但每届学生都是不同的,新的学生会有新的问题。只要这种集体学习的形式还存在,就会有学困生的产生。作为教育者,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尽己所能,转化学困生,使他们能够跟上同伴的步伐,不至于踽踽独行,这也是一个教育者的良知。
参考文献
[1]陶兴模.学困生学习心理障碍分析及对策研究[J].数学教育学报,2004(2):42-45.
[2]张兵,李祥金.高一新生数学学习障碍的成因研究[J].高中数學教与学,2020(6):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