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土建类建筑结构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
2021-01-08王维
王维
[摘 要] 为进一步提高建筑结构课程的教学效果,充分发挥互联网教学平台和信息技术手段的优势,结合前期建筑结构精品课程等教学资源,探索实施线上线下的授课方式,有效提升了授课效果。
[关 键 词] 建筑结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互联网平台;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52-0176-02
高职土建专业开设的建筑结构课程,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二年级的必修课程,授课分两个学期进行,建议教学总课时为128个学时。根据专业岗位能力需求,为对接“1+X”证书的要求,将课程内容按项目整合,借助互联网平台和信息技术探索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
一、课程内容简介
建筑结构课程涉及的学科广,它是将力学、房屋建筑学、建筑设备、施工技术等众多专业课横向联系起来的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建筑结构课程的专业性非常强,它既包含梁、板、柱等单一构件的设计与计算,又涵盖砌体结构、剪力墙结构、框架结构、排架结构、钢结构的简单设计计算方法;建筑结构课程的学习难度较大,由于课程涵盖众多构件和结构的设计计算方法且公式复杂,在计算过程中还要综合考虑相关的规范和构造要求,学生在最初接触这门课程时普遍感觉难度系数极高。
鉴于以上课程特点,在课程设计时,首先确定教学目标注重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为主。在课程设计前期,对本专业岗位群工作任务及职业能力进行分析,采取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理念,改革传统教学模式。通过设置典型工作任务推动课堂学习,注重让学习者成为课堂的中心,在做中学、做中教,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主。
以第一学期讲授内容为例,共设置了结构设计标准、结构材料力学性能、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计算能力训练、钢筋混凝土受扭构件计算能力训练、钢筋混凝土纵向受力构件计算能力训练、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计算能力训练、钢筋混凝土梁板构件计算能力训练等能力训练项目。
能力训练项目一《结构设计标准(6学时)》,包括四个典型工作任务:任务1结构设计的基本要求、任务2结构上的荷载与荷载效应、任务3概率极限状态设计法、任务4耐久性设计。
能力训练项目二《结构材料力学性能(8学时)》,包括四个典型工作任务:任务1钢筋的选用及强度指标的查用、任务2钢材的选用及强度指标的查用、任务3混凝土的选用及强度指标的查用、任务4砌体材料的选用及强度指标的查用。
能力训练项目三《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计算能力训练(12学时)》,包括九个典型工作任务:任务1受弯构件的一般构造要求、任务2矩形截面受弯构件正截面承载力计算公式、任务3矩形截面受弯构件正截面设计与复核、任务4双筋矩形截面受弯构件正截面设计与复核、任务5 T型截面梁正截面承载力计算、任务6受弯构件斜截配筋计算、任务7抵抗弯矩图的绘制、任务8梁的挠度计算、任务9裂缝宽度验算。
能力训练项目四《钢筋混凝土受扭构件计算能力训练(4学时)》,包括四个典型工作任务:任务1纯扭构件计算理论、任务2弯扭组合构件设计计算、任务3弯剪扭组合构件设计计算、任务4受扭构件的构造要求。
能力训练项目五《钢筋混凝土纵向受力构件计算能力训练(12学时)》,包括六个典型工作任务:任务1纵向受力构件的构造要求、任务2轴心受压构件设计计算、任务3偏心受压构件设计理论、任务4矩形截面偏心受压构件设计、任务5受拉构件设计、任务6偏心受力构件斜截面受剪承载力计算。
能力训练项目六《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计算能力训练(4学时)》,包括两个典型工作任务:任务1预应力砼概念与材料要求、任务2预应力砼计算与构造。
能力训练项目七《钢筋混凝土梁板构件计算能力训练(16学时)》,包括八个典型工作任务:任务1梁板结构理论、任务2均布荷载不利布置计算、任务3集中荷载不利布置计算、任务4单向板楼盖设计、任务5双向板楼盖设计计算、任务6现浇板式楼梯计算、任务7雨篷承载力计算、任务8识读钢筋混凝土梁板结构施工图。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完成以上七个能力训练项目共计三十七个典型工作任务,不仅能够掌握建筑结构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灵活运用所学来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中的结构问题,还能树立正确的结构设计理念,养成利用专业知识全面思考建筑结构相关问题的习惯,从而培养解决实际工程结构问题的工作能力。
二、线上线下教学设计的思考
基于建筑结构的课程特点及教学目标,根据新时代大学生的性格特点、价值取向、学习习惯,采用线上线下的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任务中,切实将课程改革落到实处。
本课程的线上资源主要由学习内容大纲、微课、针对重难点制作的仿真或动画、课后总结、专业拓展视频以及配套练习题等构成。教师在备课的同时,将学习内容大纲录制成简短视频(2~3分钟)上传到教学平台中的“课前”模块,学生在上课前可以通过短视频提前预习,将疑难问题或想了解的内容通过教学平台告知教师,教师汇总后,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采取“线上答疑”或“课堂讲授”的形式为学生解决;微课视频录制的内容可以是精简后的授课PPT或Word版单元教学设计,重点是让学生在短时间内知道自己即将要完成的任务是什么;仿真或动画可以辅助学生对重难点的理解和掌握;课后总结则在课后由任课教师根据学生在课堂的掌握程度录制,对课上内容进行总结,对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进行解读,发布到教学平台中的“课后”模块;专业拓展视频不一定要每节课都设计,可以根据课程内容实时发布或补充,这些可以来自企业或网络视频。线上资源虽然不要求高端大气上档次,但需要教师根据授课内容和教学目标认真准备,这样才能够使学生在课前主动学习,带着一定的知识基础和问题走进课堂,使學生在课堂上不仅仅是简单听讲,而是参与到研究讨论中主动解决问题,从而充分保证了教学质量。这似乎在无形中增加了教师的备课量,但经过几个学期的运行完善后,我们发现教师的工作量反而减少了,有更多的精力聚焦于重点问题,教学效果也得到了逐步提升。
在“课中”,教师可以公布课前的短视频的学习情况或者通过提问、讨论等形式检验学生课前学习的情况,以此督促学生课前在线预习。课堂上的学习形式也要多样化,依靠互联网平台和信息技术,摒弃传统课堂教师“一堂灌”的教学模式,通过教学平台提前设置提问、投票、讨论、小组PK、问卷调查、随堂测试等环节,实现线上线下二者的交叉与互补,进而升级为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达到转化、灵活运用知识点的目的。
课程内容的总结和课后作业的布置是巩固教学内容非常有效的手段,教师可以根据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情况,录制本节课的总结视频或重难点的解读视频并上传到互联网教学平台中,便于学生复习和完成课后作业时参考。课后作业的布置要难度适中、形式多样,作业量太大,学生会有畏难情绪,不写作业或者抄袭,不但无法巩固课堂所学,更有可能适得其反。因此,在课程设计时注重根据授课重点内容布置难度和数量适中的作业,可以达到更佳的教学效果。此外,教学评价的重要性也必须得到重视,通过互联网教学平台,教师可以方便及时地收集学生的反馈,了解学生对课程内容的评价,并以此作为依据进行改进,不断提高教学效果。
在课堂的每一个教学环节不可或缺的手段就是“评估反馈”,并且要注重时效。可以在课中对课前的预习进行评价反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任务完成及时评价反馈,在课下对学生的作业或测试情况进行评价反馈,这些反馈要有针对性和激励性,让学生明明白白学习、快快乐乐成长。
三、总结与反思
本课程对传统课堂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与重构,极大地丰富了课堂教学手段与教学内容,为学生打造了一个多维度、立体化、全方位的教学空间,将学生心目中难度系数非常高、学习起来十分枯燥的专业课程划分成一个个小的学习任务。这种教学模式需要教师在课前充分准备,设计形式多样的课堂活动,打造高效的课堂,课后还要花时间关注学生的线上学习情况并及时进行反馈。但通过学生在课堂的学习情况和课下作业及测验的完成情况来看,教学效果比起传统的教学方法要好很多。在后续的教学过程中,将根据专业的发展、相关标准规范的修订情况,及时更新教学内容,设计新的教学活动;尝试寻找思政元素的切入点,让学生既得到专业能力的提升,又获得良好的思想道德教育,达到润物无声、立德树人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关楠楠.基于教学诊断的高校线上教学模式实践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20(35):50-51.
[2]梁富勇.高职院校线上与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改进[J].花炮科技与市场,2020(3):94-96.
[3]侯甲彬,苗育,马强,等.大学生线上教学现状简析:以多平台教学为例[J].科教文汇(下旬刊),2020(8):60-61.
[4]邓建英,许幼晖,徐泽宇.大专院校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的探討与研究[J].科技视界,2021(2):129-130.
◎编辑 张 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