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冰山模型”理论的 中职专业胜任力课程实践研究
2021-01-08沈兆钧戴智敏
沈兆钧 戴智敏
摘 要:当前,中职人才培养中学用不相融、专业胜任力低的现象普遍存在,无法满足企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要。笔者尝试构建基于“冰山模型”理论的“三引领、四融通”专业胜任力课程,着眼于素养冰山,提取人才培育所需的隐性素养,设计“目标融通—内容融通—平台融通—教法融通—评价融通”一体化课程实施路径,从而提升了在日常教学中培育专业胜任力的有效性。
关键词:“冰山模型” 三引领 四融通 专业胜任力
课 题:本文系2021年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基于‘冰山模型’理论构建‘三引领、四融通’专业胜任力课程的实践研究”(编号2021SC307,主持人沈兆钧)的研究成果。
一、“三引领、四融通”专业胜任力课程模式构建基础
(一)理论支撑
1973年,哈佛大学教授麦克利兰提出了“冰山模型”理论,也称“专业胜任力模型”理论。该理论将人的个体素养划分为表面的“冰山以上部分”和深藏的“冰山以下部分”。其中,显性素养属于露在外面的“冰山一角”,而隐性素养才是真正的主体,所以显性素养必然由隐性素养来决定,对人的行为与表现起着关键性作用。在中职人才培养过程中,学生的核心素养正是深藏在“冰山以下部分”起着关键性作用的素养,构建专业胜任力课程,就是要将抽象的隐性素养转化为具体的课程内容,实现培养的可操作化。
(二)基本概念
基于“冰山模型”理论的“三引领、四融通”专业胜任力课程是指以中职学生核心素养培育为主线,坚持人才培养的“素养引领”(以国家课程标准为基础,在课程中融入具有校本特色的素养内容),“技术引领”(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等纳入课程构建)和“创新引领”(将“创新、创业、创意”教育内容融入课程建设)三大理念。以显性素养和隐性素养交织融合、协同培养为轴心,打造文专融通、赛教融通、专创融通、校企融通等四大类融通课程。构建“目标融通—内容融通—平台融通—教法融通—评价融通”一体化建设路径,从而提升学生专业胜任力培育的有效性。
(三)模式设计
设计“三引领、四融通”专业胜任力课程体系和构建实施路径轴心,着眼于素养冰山,结合专业和岗位特点,提取隐性素养和显性素养进行融合培养,使核心素养由抽象变得具体、可操作化。围绕轴心的五个实施环节,从目标融通(构建“一核五翼、显隐融合”目标体系)、内容融通(打造四大融通课程)、平台融通(搭建教研和教学两大数字平台)、教法融通(实施“互联网+教学”改革)到评价融通(“学分银行”评价+“星级”评价),实现全方位融通,形成一体化的课程实施路径。
二、“三引领、四融通”专业胜任力课程模式的构建步骤与方法
(一)确立课程构建目标
构建“一核五翼、显隐融合”的目标体系。“一核”即以课程思政为核心;“五翼”即在课程开发过程中,融入通识教育、劳动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匠精神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等内容。“显隐融合”即结合“冰山模型”,从“一核五翼”中提取显性和隐性素养指标,其中显性素养包括知识技能和行为习惯两个层级,隐性素养包括价值观(爱岗敬业、有责任担当意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一致等)、自我认知(自尊、自爱、自信)、素养特质(个性品质、艺术修养、价值追求)、动机(对专业的热爱、对职业成功的渴求)四个层级。
(二)开发四大类融通课程
一是开发文专融通课程。以职业素养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为切入点,从文化课中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统文化、劳动教育等隐性素养的内容融入专业教育,开发文专融通课程,实现学生从外显的专业知识、技能到內隐的思想品格、人文素养的“全覆盖”培育。例如,笔者所在学校烹饪专业开发中国菜肴艺术与制作课程,将烹饪与语文进行融合,课程开设“东坡肉的文化之旅”专题教学,通过开展即兴创作美食推介词等活动,使学生不再仅仅是“伙头军”,还成为博学多才的“儒厨”。
二是开发赛教融通课程。对标行业标准和专业技能标准,将竞赛项目进行教学化改造,开发赛教融通课程。首先提炼工匠精神等隐性素养,将其融入竞赛项目,进而将其转化为相关课程的教学项目。依托赛教融合课程,涵养“心手合一”的工匠气质,实现对学生从外显的“技能”到内隐的“心智”的全方位培育。例如,“数媒技术”团队开发出了数媒创意大赛与工匠精神课程,将工匠精神培育融入赛训教学全过程,借鉴技能大赛训练方法、创新策略,促进工匠精神的内化、外显。
三是开发专创融通课程。依托笔者所在学校创客空间、创业园等平台,以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为载体,开发专创融通课程,将创新、创业、创意等“三创”素养融于课程中,通过“导学”“导做”“导研”,实现对学生从外显的创新“产品”到内隐的创新创业素养的“全链条”培育。例如,笔者所在学校染整专业依托“创客梦工厂”平台开发出了小丝巾走向大世界课程,染整、英语、营销等多专业教师通力合作,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个性化制作草木扎染丝巾,并用英语向国际友人推销精美小丝巾。
四是开发校企融通课程。积极争取企业经费、技术、平台支持,吸收行业发展的新知识、新技术,开发校企融通课程,将职业素养等内容融入课程,编写形式多样的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实现对学生从外显的岗位实践技能到内隐的企业文化素养的“全过程”培育。例如,笔者所在学校微电子专业团队根据“中芯国际”实现“成为世界一流的专业芯片代工公司”企业目标要求员工掌握多国语言的实际需要,为“中芯微电子”订单班开发立体式课程——走进“芯”世界(中英双语)。
(三)搭建专业胜任力课程教研和教学数字化平台
一是搭建课程研发的教师线上交流平台。以课程开发存在的问题为逻辑起点,创建课程负责人微信群,对各课程团队普遍反映的疑难问题开展互动交流;各课程开发团队建立微信群30余个,由负责人打破学科横向壁垒,破除专业纵向屏障,指导教师改进课程开发和教学实践,拓展教师的跨界思维。
二是搭建跨界融合数字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常态化推出“名师面对面”“名师带你学”等系列直播活动,师生通过网络平台学习观摩,并对活动进行点评。合作开发各类数字课程资源,在网络平台推出同步课程,为教师开发和实践融通课程提供共享资源。截至目前,在之江汇平台推出近100门网络同步课程,在学习通平台创建直播课程和示范教学包课程16套(270课时)。
(四)实施专业胜任力课程的教法改革
依托四大类课程,探索线上线下“三步”课堂教学法。课前,学生通过在线学习的方式开展自主学习,培养自主探究能力;课中,线上线下相结合,教师引导学生开展合作互动的探究式学习,培养动手实践能力;课后,通过线上平台展示作品,师生开展多元评价,提升学生创新能力。例如,笔者所在学校黄酒专业团队设计“女儿红出国记”课程,课前线上学习“女儿红”的历史、“女儿红”的营销等校企资源课程,课中围绕黄酒外贸展销会项目,依托VR实训系统,将黄酒生产、创文产品营销有机融合,课后通过企业连线对设计产品、展销方案进行现场评价。
(五)构建专业胜任力课程的评价体系
在课程评价上,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在过程性评价方面,制定“学分银行”评价制度,对四大类课程学习成效实施学习积分制评价,建立积分账户,明确评定办法,对学生积累课程得分进行过程评价,实现以评促养。在终结性评价方面,以平时的课程积分为依据,建立“星级”评价制度,并为学生颁发“技能+素养”星级结业证书。
三、“三引领、四融通”专业胜任力课程的实施成效
(一)形成了“一体化”的理论新表达
通过构建目标融通、内容融通、平台融通、教法融通、评价融通的专业胜任力课程,明确实施路径轴心,形成了从培养目标到课程到教学平台再到评价的“一体化”研究主线,实现了“三教改革”背景下课程和教材改革的理论新表达。笔者所在核心团队立项课题17个,已获奖12个,其中1项获得全国中职教改课题一等奖;85篇论文在核心期刊《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等杂志发表,38篇论文在各级各类评比中获奖,5个智慧教研案例被评为省市优秀案例或在杂志上发表。
(二)构建了“融通式”的课程新形态
笔者所在学校形成了包括文专融通课程、赛教融通课程、专创融通课程、校企融通课程等四种范式在内的“四融通”创新课程体系,形成了教师教学从“单科独进”到多学科、多项目、多领域、多素养融合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育的新生态。组织全市中职学校商贸、旅游、化工、建筑、计算机等20多个专业开展合作研究,建立起“三引领、四融通”课程开发的研究共同体。开发四大类融通课程70门,配套资源70套,撰写课程开发和实施教学案例20篇。笔者所在学校自己组织开发的文专融通教材《语文行天下》由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出版,校企融通教材《从校园到职场 好口才助你成功》獲省中职课改校本选修教材一等奖。
(三)打造了“动态型”的职业素养评价新体系
改学生成绩评价为“学分银行”的“积分制”职业素养动态评价,变单一的成果性评价为“技能+素养”的“星级”评价,实现了从内涵到组织形式的全面创新。以评价为牵引,培养了一大批行业和企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要义[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2]王晨,叶鸿霞,孙华.以培育工匠精神为核心的“课赛”融通课程改革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9(14).
(作者单位:沈兆钧,绍兴市中等专业学校;戴智敏,绍兴市职业教育教学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