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数字化的博物馆体验设计研究

2021-01-08袁春雷谢勇

工业设计 2021年12期
关键词:体验设计博物馆数字化

袁春雷 谢勇

关键词:数字化;博物馆;体验设计

中图分类号:TB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码:1672-7053(2021)12-0026-02

博物馆作为传承文化遗产的载体,肩负着记录人类物质和精神文明、服务于社会文化需求的双重责任。然而,随着数字科技及新媒体的出现,传统的静态陈列式展览逐渐失去了其文化传播的活力。伴随着体验经济浪潮的冲击,利用数字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实现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内容的转型和升级成为突破文化传播困境的关键,因此,文章尝试基于数字化进行博物馆体验设计,以期解决展品保存和文化推广的问题,通过为观众提供一段难忘的观展体验之旅,从而达到实现博物馆文化输出的目的。

1数字化概述

数字化是由于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革命性重塑生产要素、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动态化过程,可以说它是一种工具和手段。数字化的出现给传统的行业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成为产业发展中的重要驱动力。

2体验设计概念解读

体验设计是在体验经济模式下发展形成的设计理念,其作为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服务经济之后的第四类经济类型,是以为用户提供体验作为主要经济提供品的经济发展形式。体验经济强调顾客感官上的满足,重视消费行为发生时顾客的心理体验,它的到来意味着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实现了从功能性需求到情感性诉求的转变。而体验设计就是将消费者的参与融入设计中,在设计中以产品为“道具”、服务为“舞台”、环境为“布景”,力图使消费者在活动过程中感受到美好的体验过程[1]。体验设计最早应用在商业上,企业通过现代化技术将品牌的理念和特点进行场景化和立体化,达到通过增加顾客良好的感官体验和精神体验从而形成用户品牌忠诚度的目的。因此,体验设计成为企业发展和获得差异化竞争优势的可持续来源。

3博物馆体验设计现状

体验经济的浪潮为博物馆的建设开辟了新的方向,以用户体验为重心,数字化为技术驱动,通过对博物馆场所内情景、交互和触点等方面的体验设计,实现引导观众从参观者到参与者的身份转变,是当前博物馆建设的重要方向。

目前,交互性、多感官性的信息传播方式正在逐渐替代传统的图文说明和实物展览,打破了传统博物馆静态陈展、信息单一、封闭展览的特点。诸如语音解说、动画展示等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全方位强化了参观者感官体验,达到了丰富展览形式和内容的目的。但是,在拓展传统静态化展示的同时,博物馆体验设计愈加依赖于数字媒体,电子媒介的滥用创造了一种炫目多彩的展览环境,却弱化了体验设计以提升参观者精神体验来促进文化传播的本意。另外,目前大部分的博物馆仍然具有片段化、不连贯等问题,“浏览式”“一带而过”的展览体验意味着博物馆体验设计仍然停留在感官刺激这一表层,并未从观展路线、方式等多方面对整个展览过程进行梳理和优化,因而无法真正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2]。

4基于数字化的博物馆体验设计意义

博物馆由传统的静态展陈向以数字化作为内在驱动、体验形式作为外在表现的设计范式转变,有利于我国以创新性、多元化的传播方式实现文化输出。融合创造出特定的文化记忆体验形式,对强化博物馆教育功能,促进文化交流传承、维持文化多样性有重要意义。

一方面,基于数字化的博物馆体验设计是实现藏品多元化、跨时空、跨地域传播和推广的重要手段,有利于博物馆实现传统教育功能的突破,增强文化传播的有效性。传统博物馆的体验内容具有很强的说教性和枯燥感,体验模式的不闭环使得参观者无法针对体验内容形成结构化的记忆。而基于数字化的博物馆体验设计使展览形式更加便捷、开放、多元,有利于持续性地激发观

众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叙事性的体验内容和形式能够充分展示博物馆独特的文化环境和跨学科的文化特点,对于激发受众的情感共鸣、提升其认知度具有良好的作用。

另一方面,基于数字化的博物馆体验设计能有效利用用户的个性化特征和需求,全程为参观者提供良好的体验,充分利用数字化来增强展览效果,利用参观者自身所具有的主动性和不确定性来引导他们进行探究和学习,能够为参观者创造更加理性和愉悦的综合体验。

5基于数字化的博物馆体验设计思路

5.1体验内容丰富化

数字化具有易存储、可复制和可再加工的特点,设计人员可以综合利用虚拟仿真、增强现实和混合现实等数字技术来营造数字化展览环境,通过对展品的模拟与重现构建数字文化生态。例如,用数字化影像、三维模型、立体投影等多种展览形式替代传统的静态陈展;以工艺复原、故事讲解、特征展示等展览内容替代实物和文字说明,达到通过扩展人的感官体验来体会展览内容的“前世今生”,实现其文化内涵的真实性和完整性[3]。另外,除了实体博物馆的体验设计,线上移动博物馆也可作为补充形式来拓展和优化展览内容,以打破实体博物馆展览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参观者可以通过电子设备进行线上观展。

以故宫博物院推出的“发现·养心殿――主题数字体验展”为例(如图1),之前参观者只能通过文字记载、影视资料等來了解历史上的宫廷生活,而该体验展则是通过设置多种有趣的真人通关模式,利用手机等移动智能设备与展览建立联结,参观者就可以沉浸式体验“召见大臣”“朱批奏折”“亲制御膳”“穿搭服饰”等活动,度过内容丰富的“养心殿的一天”。该体验将宫廷文化在一种虚拟现实场景下进行精准再现,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参观者探索和理解故宫文化[4]。

5.2体验模式游戏化

体验模式游戏化就是在博物馆体验设计中运用游戏机制或思维来激发参观者的行为动机,以引导观众游览和互动。参观者的行为动机构成因素包括内在动机与外在动机两大类,内在动机包括好奇心、控制力、挑战性和幻想力;外在动机(群体的内在动机)包括竞争、合作与认知。游戏化的体验模式主要表现为触发人的内在动机,以此达到增强游览体验感、成就感的目的[5]。

如图2,游戏化理念及机制下的博物馆数字化游览模式通过对参观者—装置—展品—环境的综合设计,以沉浸式体验让参观者专注于当前环境,通过影响参观者在观展时的心理倾向来增加他们的参与度、忠诚度和兴趣。在进行体验模式的游戏化设计时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1)建立游戏化的游览机制。可以通过设置阶段目标、个性化引导、达成奖励等方式在游览过程中给予参观者即时反馈,从而激发参观者的自由探索心态,使其在参观博物馆的过程中能体会到完成进度的成就感;(2)利用一些诸如沉浸式的装置、肢体互动交互装置来增加游览中的趣味性和娱乐性。观展时间过长会带给参观者疲惫感,利用展览过程中的数字化装置与参观者进行正向互动,可以适时调动参观者的积极情绪,弥补展示内容的乏味性和展览内容之间的割裂感;(3)增强参观者间的社交影响和联系。参观者是文化传播的主体对象,通过触摸屏交互等形式将参观者和参观者联结起来,进行交流或共同创作,从而吸引更多以文化体验为目的的爱好者来参观。

5.3体验过程流畅化

为了使参观者能够对博物馆产生特殊的情感体验、形成记忆符号,应保证整个体验过程的完整性和流畅性。根据体验进程进行特征关键词的提取,总结出博物馆体验流程包含展览形式、互动行为和动线逻辑三方面的设计内容。其中,动线逻辑是指参观者的整体参观顺序,一条好的动线是保持体验过程流畅的关键。因此在设计时,应根据博物馆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参观者的整个体验行为,将心理学、信息论、符号学、人机工程学等多个学科同艺术学进行交叉融合,结合动线设计原则和产品非物质化的趋势,运用各种数字化技术对游览过程中的各交互节点进行有机布局和场景搭建,通过流畅的事件进程来保证参观者行为的连续性和信息接受的完整性。

6结语

基于数字化的博物馆体验设计不仅有利于博物馆自身的文化建设和长远发展,而且也能满足观众的情感体验和文化输入,在体验经济的时代背景下具有较好的现实意义。目前,我国大多数博物馆还缺乏较为整体清晰的发展规划,处于数字化建设的初级阶段,设计师应该充分利用数字技术结合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探索博物馆在新时代的发展方向,重塑博物馆的文化身份,为在全球化浪潮中推广中国文化提供新的思路。

猜你喜欢

体验设计博物馆数字化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博物馆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餐饮行业中的服务体验设计
基于老年人使用需求的界面体验设计研究
数字化制胜
体验设计导入校园网人事管理信息化平台建设之初探
露天博物馆
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