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学习模式,贯穿教学始终
2021-01-08石素珍
石素珍
摘 要:小学时期是学生学习的初期阶段,此阶段教师的主要任务除了传授基本知识外,还包含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模式。当前的学习模式机械刻板,学生无法产生持续性的学习动力。小组合作是近些年备受好评的学习模式,有助于改变低效且传统的学习方式。为此,教师应创新学习模式,推进小组合作进入教学过程,并引导学生将其贯穿教学始终。
关键词:小学 学习模式 小组合作 创新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1.23.026
语文科目在青少年学习过程中一直居于主要地位,并且是学生学习其他科目以及日常生活的基础与前提,因此,重视语文教学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与此同时,学习模式对学生具有长久且深远的影响,为此,本文作者深入探索小学语文中小组合作教学的现状与问题,从制定分组标准、激发参与意识、加强沟通交流、推进自主学习以及课后群体探究五个角度阐述教学策略。
一、小学语文小组合作教学现状
1.缺乏合理分组标准,形式刻板僵化
小组合作能否高效开展与小组划分标准是否合理相关,目前教师在推进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时,分组较为随意,缺乏规范性,在面对多种教学活动时,教师不能随时调整小组形式,从而导致小组合作模式的有效性无法充分发挥,学生无法在其中获得成长与进步。
2.学生参与意识较差,合作进展缓慢
学生的参与是小组合作模式持续发挥作用的保障,但是在当前小学语文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未引导学生感悟小组合作的趣味性及重要性,所以学生参与意识较差,从而导致教学中仅形成了“小组”,却未形成“合作机制”,教学活动进展缓慢。
3.小组合作流于形式,合作成效较低
小组合作强调学生在平等的基础上沟通与交流,而不仅仅是止步于将学生划分为组,但是,在现在小组合作进程中,学生缺乏主动沟通意识,从而无法实现不同思维间的碰撞与学习,导致小组学习流于形式,合作成效较低,阻碍教学的稳步推进。
4.自主学习意识淡薄,教师居于主导
小组合作这一模式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是当前教师仅将小组合作这一形式当作单一且零散的活动形式,并且教师长期居于主导地位,挤压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导致学生缺乏自主学习意识,小组合作无法使学生成为教学主体,教学成效较低。
5.教學活动连贯性差,教学未成闭环
教学活动的结束并不应止于课堂讲解活动的结束,同理,小组合作也不应仅在讲解环节发挥作用,但是教师忽视教学完整性的积极作用,未通过课后任务深化学生理解与感悟的意识,从而导致小组教学活动的连贯性较差,教学无法形成闭环。
二、小学语文小组合作教学的策略
1.划定分组标准,灵活变动形式
小学语文教师在推进小组合作模式进入教学进程之前,应具有根据教学任务灵活调整分组的意识,在每一次开展教学活动前,应结合教学任务与内容制定划分小组的标准,并且根据标准保证小组之间能力水平相对平衡,由此才可保证小组合作教学的顺利推进。例如,教师在讲解古诗词时,因为其内容具有一定的理解难度,所以教师在划分小组前,应以学生的语文素养作为分组标准,注意保证每组内都有一至两名语文综合素养较高的学生,促使其在小组教学中发挥“带头”作用,并将其学习古诗的技巧与经验告知给其他学生,由此促使小组内互帮互助,共同进步。再例如,教师在讲解故事类文章时,因为学习文章需要丰富的想象力以及感知力,所以教师要以思维的灵活度作为分组标准,保证每组都有思维较为活跃的学生,带动组内思维碰撞,从而促进教学成效有效提升。由此可见,教师要根据教学任务制定分组标准,并且灵活变动,有助于教学任务的高效完成。
2.合理规定角色,激发参与意识
目前,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参与意识较低的原因之一便是学生无法准确定位自身角色,从而导致其在过程中产生无所适从之感,进而小组合作学习陷入僵局。为此,教师应规定组内学生的角色,使其在其中发挥自身优势,持续提高教学成效。例如,教师在讲解《陶罐与铁罐》时,首先结合班内学生特质,在小组内设置组长、发言者、监督员以及“特长生”等角色,要求具有组织能力的学生担任组长,具有较强纪律意识的学生担任监督员,具有较强语言表达能力的学生担任发言者,具有美术或音乐天赋的学生担任“特长生”角色;其次,教师要求组长组织小组讨论活动,监督员保证小组讨论秩序,发言者总结组内讨论观点,“特长生”运用其特长进行内容展示,由此保证组内每人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保证教学效果。由此可见,教师规定小组角色,促使学生在组内各施所长,激发每名学生的参与意识,可以保证小组合作学习进程的顺利推进,进而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
3.加强沟通交流,促进思维碰撞
沟通与交流是学生获取新思维以及思考方式的重要途径,小组合作为学生创造了平等沟通与交流的平台,是学生互相借鉴与学习的有效方式。为此,教师在推进小组合作时,应推进学生在沟通与交流中实现思维的碰撞。例如,教师在讲解《巨人的花园》时,首先要求学生自主预习文章,通读课文掌握情节发展进程,从而留下初步印象;其次,教师设置问题“巨人为什么要拆除围墙?如果巨人最后没有拆除围墙,故事会如何发展?”,随后教师要求学生自由结组,讨论问题,这一过程可以促进学生借鉴他人的思考方式,从而实现不同思维间的碰撞;最后,教师要求每个小组推举一名学生发言,在其发言结束后,再进行小组讨论活动,具体围绕其他小组的观点进行讨论,深化学生对文章的感悟与理解。由此可见,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加强学生间的沟通与交流,有助于不同思维之间的碰撞,从而学生可在小组合作中获得成长与发展,进而促进小组合作模式发挥最大效用。
4.推进自主学习,教师辅助引导
在当前小学语文教学进程中,教师仍旧处于主导地位,但是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转变教育理念,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为此,教师要推进小组合作学习,强调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作用,从而为教学成效的提升奠定良好基础。例如,教师在讲解《将相和》时,首先要求学生通读课文,总结其中出现的人物以及情节,由此实现学生自主预习的教学任务与目标;其次,在课堂讲解环节,教师要按照阅读能力将学生划分为不同小组,要求学生讨论蔺相如与廉颇的人物性格,随后要求组内进行情景演绎活动,还原文章中的对话与情节,引导学生以亲身体验的方式感悟文章;最后,教师要求小组按照顺序依次上台表演,在表演结束后,小组分享其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认知。由此可见,教师通过小组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学习,教师仅从旁辅助与指导,推进了教学模式的创新,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5.布置课后任务,推动群体探究
完成课后任务是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与回顾的重要形式,是教学进程的最后一环,只有切实将小组合作模式引入这一环节,才真正做到了“贯穿教学始终”。为此,教师应积极探索小组合作与课后任务的融合方式,引导学生在复习环节实现群体探究。例如,教师在讲解《忆读书》后,首先要求学生自主回顾课程内容,总结文章论证的观点与框架,由此形成对课本知识的自主理解;其次,教师要求学生自由结组,围绕课本内容开展小组讨论活动,学生每人选取一个角度阐述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感悟,随后由组内的“发言者”总结,并将其创作成一篇演讲稿;最后,“发言者”在组内结合其创作内容,发表脱稿演讲,其余组员在听完后再次对内容进行补充与纠正,在完善发言稿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文章知识的印象。由此可见,教师布置课后任务,推进小组合作复习进程,有助于群体探究活动落地,完善小组合作模式,为教学发展提供新的思路与方向。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具有重要的教学意义,其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意义重大;其次,学习模式决定学生学习成效,对学生发展具有长久且持续地影响;最后,目前小学语文合作教学现状不容乐观,开展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为此,教师应正视学习模式的重要影响,深入分析教学现状,推进小组合作教学模式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参考文献:
[1] 李慧贞《小学语文合作学习教学策略研究》,《课程教育研究》2016年第19期。
[2] 马丽娜《小学语文合作学习教学策略设计研究》,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硕士论文。
[3] 李遵华、宋法秀《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策略》,《中国校外教育》2019年第2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