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德育的文化属性及其实现路径
2021-01-08杨雨瑶
杨雨瑶
摘 要:高校在新时代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党和国家培养优秀人才。随着新时代的到来,传统德育工作面临诸多挑战。因此,高校需要努力探索新的德育模式,开辟多样育人途径,以提高德育工作的实际效力。基于此,本文对高校德育的文化属性及其具体落实方案进行探讨,以供相关从业人员参考。
关键词:高校德育 文化属性 实现路径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1.21.061
在新时代,德育工作如何依据新的挑战和要求构建一套适应社会发展的新路径,是目前所有高校需要研究的课题。从办学理念方面看,因为受到就业等因素的影响,很多高校在办学的过程中,多注重培训学生的专业技能,而忽视德育的功能和教育。学生对德育的学习和态度也多具有功利色彩,学生更愿意将精力投入到专业课程的学习和实践中。
一、高校德育的文化属性
高校德育是德育系统中的重要一环,旨在实现德育范式的转换,推动大学生德育实践的优化,解构传统伦理观,为高校德育工作注入新鲜“血液”,不断理清发展方向。近年来,国内外不少学者持续关注高校德育的理论发展和实践探索。如要结合文化,转变受教育者的德育观念,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伦理价值观。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国家大力推进文明建设,德育的价值引领作用被越来越多的高校所重视。探寻德育新型发展目标和思路,建立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济的新德育范式,已经成为摆在高校德育工作面前的一道必答题。可以说,当代高校德育的价值取向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在不断调整与完善,以适应国家文明建设客观需要。人们逐渐意识到高校德育的价值取向要从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范畴拓展到以人为本,以及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终极价值取向,以此来实现德育价值观的新转向,提升德育的实践育人功能。同时,美国、德国、英国等西方国家,通过运用学、伦理学等理论分析高校德育问题,建构起系统的德育体系,从而开启了高校德育繁荣发展的时期。
二、当前高校德育工作面临的挑战
1.高校德育工作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当前部分高校仍然存在德育失位的现象,并没有将德育摆在首位。尽管从学校层面一再强调要重视大学生德育工作,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德育工作并没有得到充分重视。有时候口号喊得很响亮,行动时却出现雷声大雨点小的情况。有的高校认为德育工作只是思想政治课教师和辅导员的工作,与一线的专业课教师联系甚少,甚至不相关。有的教师眼睛里只有学生的专业课分数、自己的论文、科研项目、发明专利等,没有承担起一名教师在德育工作中应尽的职责和义务。
2.高校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参差不齐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高校学生接触世界的途径逐渐多样化,学生接触的价值观念良莠不齐。对于“三观”还没有完全成熟的高校学生而言,其中一部分意志不坚定的学生就很有可能走偏,造成道德情感淡漠、缺乏爱国主义精神、缺乏正义感、荣誉感以及集体意识,出现知行不一致的情况。
三、高校德育文化属性的实现途径
1.劳模精神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首先,高校教师,尤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注重发挥自身的榜样示范作用,在实际工作中努力践行劳模精神,在发挥榜樣示范作用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劳模精神的熏陶。其次,高校应该在有条件的情况下积极组织“劳模进校园”等宣讲活动,邀请劳模为学生做主题报告,在此过程中充实关于劳模精神的校园文化,让学生受到劳模精神的熏陶。再次,高校可以在学校张贴相关宣传标语,将劳模精神的内容融入校园宣传栏,让学生可以在校园各处感受到劳模精神。最后,高校应该将劳模精神融入校园新媒体平台,加强相关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具体来讲,高校可以在学校或学院微信公众号中推送关于劳模精神的内容,或者将劳模的相关视频放至校园官方网站和校园官方微博,使学生可以随时随地接受劳模精神的教育。
2.拓展课程思政实践路径,发挥传统礼仪实践性功能
首先,课堂是课程思政建设的主要阵地,只有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作用,课程思政才有根本保障。课堂也是践行礼仪的第一阵地,要通过课堂礼仪的实践充分提升教学质量。因此,必须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理论体系,深入挖掘思想政治资源与传统礼仪文化资源,实现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有机结合;必须提升教师的思想政治素养,增加思政教师与非思政教师的互动交流,创新课程教育和礼仪实践的方式内容,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结合;必须重视课堂氛围建设和礼仪环境建设,增添思想政治元素和传统礼仪元素,充分利用文化环境的教育功能。其次,社会教学是课程思政实践和礼仪实践的第二课堂,要善于通过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基层锻炼等途径,实现课程思政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形式和内容相结合、学习与工作相协调,促使学生在知行合一的过程中提升思政教育效果。
3.着眼科学统筹规划,打造特色主题活动
从一定角度上讲,学生受到校园文化的影响要比受家庭教育的影响要更加广泛而深入。要想真正推动文化自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能被局限,思维要开拓,要敢有大动作,教师要有勇于“担当”的意识与觉悟,善于“担当”的技巧和智慧。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信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不是一蹴而就的,不能完全放弃常规的教育内容,而是要有主题、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活动,要坚持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的原则。要主动与学生沟通交流,了解学生们的喜好与兴趣,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制定不同计划,深入浅出地将文化自信培养工作融入各类活动中。要抛弃以往死板的填鸭式教育方法,多实践,多总结,多反思。
4.主题演讲营造德育氛围
演讲活动深受学生喜爱,学生能够借助演讲形式表达自身观点。教师组织演讲活动,以德育为主题,对主题演讲内容和要求作出具体指示,号召学生积极参加演讲活动。学生在接到主题演讲活动的通知后,快速进入演讲准备环节,借助丰富的信息资源寻找德育演讲素材。教师要深入学生的演讲准备环节,对学生在演讲排练环节中所呈现的问题加以技巧点拨。学生在教师的演讲指导下,逐渐规范自己的演讲行为,迅速进入演讲状态,整个演讲过程更富感染力。学生的演讲内容贴近其生活,其情绪调动很到位,对一些问题的分析有独到之处。演讲结束之后,教师对学生的演讲情况作归结评价,针对性做出引导,给学生提供更多学习思考的机会,提高学生的德育水平。
5.以人为本提升德育质量
在高校的教育教学开展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多是普通的师生关系,但是对于德育而言,要更好地走进学生的心里,需要教师与学生之间以良好的关系作为基础,增加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与学生成为朋友,对学生投入更多的关注和爱。根据高校学生的个性特征,在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性格敏感、叛逆,个性又相对张扬。因此,在与高校学生相处的过程中,教师应格外注意尊重学生的人格,让他感觉受到被尊重和重视,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能提升学生对于课程的学习兴趣。更需要注意的是,教师不应贬低和挖苦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更不能当着其他学生的面说一些有损学生自尊心的话,而是应该多从正面鼓励学生,让学生感受到关怀。
“德者,本也。”新时代大学生的道德素质标准在不断提高,只有品德高尚的大学生才会适应未来激烈的人才竞争,成为党和国家事业的合格接班人。从理论上讲,大学生“学习筑梦”行动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高校办学治校各领域、教育教学各环节、人才培养各方面,对高校构建“三全育人”模式德育工作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载体,通过这个载体,整合各方面资源,构建了一个科学严谨、实用有效的德育运行机制,为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高德育工作水平发挥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家刚《“立德树人”视角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与职业素养提升路径探讨》,《长江丛刊》2020年第36期。
[2] 周敏锐、石佶《对当代大学生德育的反思:困境、根源与路径》,《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年第6期。
[3] 冯杏青《教育学角度下高校德育教学现状》,《作家天地》2020年第24期。
[4] 张二丽《新媒体下高校社会实践德育功能实现探析》,《中国报业》2020年第22期。
[5] 王春红《探析高校德育在学校层面存在的不足及改革路径》,《长江丛刊》2020年第3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