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刺与电梅花针联用治疗脑卒中后动眼神经麻痹的临床观察

2021-01-08尚晓莉王东雁宋卫东陈垚俊张建勇陈振刚

中国中医药科技 2021年1期
关键词:梅花针睑下垂斜视

尚晓莉,王东雁,宋卫东,陈垚俊,张建勇,陈振刚,李 辉,刘 杰

(酒泉市人民医院·甘肃 酒泉 735000)

中风后动眼神经麻痹是脑卒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临床表现为复视或斜视、眼睑下垂、眼球活动障碍及瞳孔改变,现代医学对脑卒中后动眼神经麻痹的治疗主要是在中风基础治疗上给予B族维生素,营养神经药物治疗,但疗效均不理想[1]。针灸治疗脑血管病有较好疗效,在临床中已得到广泛证实,针刺能促进眼肌兴奋,激活脑与视觉细胞的传导功能,改善眼周围血液微循环[2]。本研究采用针刺联合电梅花针扣刺治疗中风后动眼肌麻痹,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月—2020年3月甘肃省酒泉市人民医院脑卒中所致单侧动眼神经麻痹患者70例,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2 组。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2组脑卒中后动眼神经麻痹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1.2 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中关于单侧“上胞下垂”的诊断标准:临床表现为脑卒中后上睑下垂,复视或斜视,眼球向上、内、下不同程度活动受限,光感减弱,瞳孔散大,代偿头位,头向麻痹方向偏斜,头痛头晕等,伴或不伴有偏瘫。

1.3 纳入标准 ①均有脑血管病史,并经头颅MRI确诊为脑梗死或脑出血;出血量<40 mL,神志清楚,符合上述动眼神经麻痹诊断标准。②年龄为35~75岁;病程6个月以内。③患者或家属知情同意

1.4 排除标准 ①合并严重脑外伤或脑出血术后及脑疝深昏迷,严重脏器功能衰竭及造血系统等原发疾病;②患有恶性肿瘤,精神疾病及严重认知障碍和感染性疾病;③先天性动眼神经麻痹及其他眼科疾病所致复视。

2 方法

2.1 治疗方法 2组患者根据脑出血、脑梗死不同给予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包括降低颅内压脱水、改善微循环等营养神经等对症治疗、脑梗死者抗血小板凝聚,房颤者抗凝治疗,高血压,血糖高者控制血压血糖。对照组:针刺取穴风池、百会、睛明、攒竹、瞳子髎、太阳、球后、四白、丝竹空、阳白透鱼腰,正光1(经验穴,位于眶上缘外3/4与内1/4交界处),正光2(经验穴,位于眶上缘外1/4与内3/4交界处);操作:睛明,轻推眼球向外侧,用华佗牌0.3 mm×40 mm不锈钢毫针紧靠眼眶直刺20~25 mm;球后,嘱患者眼向上看固定眼球,缓慢进针25 mm(此2穴不念转提插);攒竹、正光1、正光2针尖斜向鼻根进针25 mm;瞳子髎、丝竹空、太阳直刺或斜刺25~30 mm,百会沿头皮平刺30 mm,风池向鼻尖方向直刺40 mm,针感向眼眶或头额部传导,通以华佗牌SMY-10A型电脉冲针疗仪(苏州医疗用品厂有限公司),用间断波,留针20 min,1次/d。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电梅花针扣刺。电梅花针:取对照组所取穴位和头皮针视区(枕骨粗隆旁开1.5 cm,上下4 cm),电梅花针选用ZYZ-20GZ1高效针灸治疗仪,2条输出导线的一条连接在硬杆梅花针柄上,另一条连接在患者手握着导线的铜棒上,操作方法打开电源,调整输出连续波频率18~100次/min,电压9 V,直流干电池,电流5 mA,,施术者持电梅花针在以上针刺穴位上表皮0.3 cm直径范围叩打每穴10次,1次/d。两组均治疗20 d。

2.2 疗效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证诊断疗效标准》相关内容制定[3]。痊愈:眼球运动灵活,复视斜视及上睑下垂症状完全消失,头晕明显减轻;显效:眼球运动基本恢复正常,上睑下垂恢复三分之二以上,复视斜视明显改善,复视现象距离度缩小;有效:复视斜视稍有好转,可存在轻微偏斜,上睑下垂恢复三分之一,眼球运动及头晕略有改善;无效:复视斜视及眼球运动和上睑下垂等无改善。

2.3 观察指标

2.3.1 主要症状评分 治疗前后对复视、眼球运动、头痛头晕进行评分。复视:0分表示无复视,1分轻度复视,2分中度复视,3分严重复视;眼球运动:0分眼球运动正常,1分眼球运动轻度受限,2分眼球运动明显受限,3分眼球无任何运动;头痛头晕:0分表示无,1分为轻度,2分为中度,3分为重度。

2.3.2 眼裂高度评定 目视正前方,测得患者眼裂高度,记录治疗前后眼裂高度。正常眼裂高度为8.88~9.39 mm[5]。

2.3.3 复视像分析评分[6]治疗前后进行红镜片复视像分析,测量分离最大的方向所见真像与复像之间的距离。

3 结果

3.1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2。

表2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例(%)]

3.2 2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比较 见表3。

表3 2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比较分)

3.3 2组患者治疗前后眼裂高度、复视像距离比较 见表4。

表4 2组患者治疗前后眼裂高度、复视像距离比较

4 讨论

脑卒中后动眼神经麻痹是中医针灸科常见病,病程长,临床上常难治愈。大多数学者认为脑卒中后动眼神经麻痹主要见于脑干部位的血管性疾病,支配眼球的运动的中枢神经位于脑干;Thmke[7]认为现代医学的脑血管病的脑梗死、延髓背外侧综合征及蛛网膜下腔出血等病症,使脑干部位的大脑后动脉、小脑上动脉等颅内小血管阻塞,导致基底动脉狭窄供血减少或中断,使支配眼球运动的动眼神经,外展神经受损均可出现复视斜视、眼睑下垂、头痛头晕及神经功能缺损等症状。动眼神经麻痹属中医学“目偏视”“废睑”范畴,中医认为中风后多肝肾阴虚,肝风内动,风牵偏视所致或气滞血瘀,痰浊内生,脉络失养;治疗以祛风通络、清头开窍为原则,针灸疗法治疗有独特疗效。《素问·五脏生成》曰:“诸脉,皆属于目”,十二经脉直接或间接与眼发生联系,本研究取手足三阳经穴局部取穴为主,风池是足少阳与阳维脉之交会穴,内与眼络相连可疏肝明目,现代医学研究:风池位于项后针刺间接刺激脑干网状结构可直达病所,明显改善中风患者椎基底动脉的血流情况及动眼神经核的缺血缺氧,修复动眼神经协调眼肌功能,从而使眼球运动功能恢复[8];眼球经目系连与脑,百会居头顶为诸阳之会,针刺百会可醒脑开窍、健脑明目;睛明穴为多脉交会穴,球后穴深部为眼肌深层有眼神经是治疗目疾的要穴,针刺可益气养血;根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针刺选局部穴手足三阳经穴阳白、鱼腰穴、攒竹、丝竹空、瞳子髎可激发眼部经气,活血通络,濡养经脉以固目系;针刺眼眶周围诸穴共奏调神补脑、通眼利窍之功效。电梅花针疗法作为特色针刺疗法,是在原梅花针基础上通以感应电,通过针与电的双重作用,使神经功能失调恢复平衡。根据中医理论重点刺激部位在于皮肤的“十二皮部”,中风患者多阴阳失调,营卫失养,梅花针叩打相应穴位及头部视区,可通过皮部-孙脉-络脉来调整机体阴阳平衡,疏通经络,加用电刺激电压差的变化促进眼周的神经细胞兴奋,不仅能改善眼周围血循环,而且还能加强眼周肌肉收缩缓解神经麻痹症状[9]。

本临床观察结果表明,针刺联合电梅花针治疗观察组有效率为92.5%,对照组为70.0%;观察组效果明显优于针刺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症状积分、复视像距离均低于对照组(P<0.05),眼裂高度高于对照组(P<0.05)。脑卒中后动眼神经麻痹病因较复杂,采用单一治疗方法较难取得良好效果,针刺配合电梅花针扣刺二者结合增强了针感,提高了神经兴奋性,减轻患者神经系统损伤,使被抑制的眼外肌功能得到恢复,消除眼肌痉挛,提高疗效。该方法简单安全易行,是治疗中风后动眼神经麻痹安全有效的手段之一,在临床应用中具有广泛前景。

猜你喜欢

梅花针睑下垂斜视
梅花针叩刺结合摩法治疗斑秃的临床观察
常规针刺联合梅花针叩刺、拔罐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观察
白内障术中局部注射麻醉导致的术后斜视及治疗
改进式提上眼睑肌缩短术治疗儿童青少年上睑下垂的临床观察
改良Fasanella-Servat法上睑下垂矫正术疗效观察
上睑下垂矫正术术式选择分析
下斜肌切断术与下斜肌转位术治疗V征斜视的效果比较
IMU/GPS测量误差对斜视条件下机载重轨干涉
梅花针叩刺配合常规针刺治疗失眠疗效观察
手术治疗上睑下垂45例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