芪术三黄汤联合针刺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观察及对患者肠镜、病理组织评分的影响
2021-01-08高凯杰
高凯杰
(浙江省宁海县城关医院针灸推拿科·浙江 宁海 315600)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病因不明发生于直肠、结肠的慢性炎性疾病,病程长,易反复,较难根治。基于遗传和环境因素,遭受多种微生物和抗原刺激,从而激活机体免疫系统,使细胞因子网络系统平衡被破坏,各种炎症细胞活化并定向聚集是其主要发病机制[1]。西医主要采取调节免疫功能、减少肠黏膜水肿、抑制炎性介质等方法治疗,但疗效不够理想,且易发生不良反应。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具有多途径、多层次、多靶点以及副作用少的优势,患者乐于接受,成为临床研究的热点,并取得了很大进展[2]。本文采用芪术三黄汤联合针刺治疗溃疡性结肠炎46例,并观察了其疗效及对肠病理组织评分的影响,具体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7年1月—2019年4月在本院治疗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92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 组,各46例。对照组男24例,女22例;平均年龄(40.32±5.37)岁;平均病程(6.12±2.74)年。观察组男25例,女21例;平均年龄(41.03±5.24)岁;平均病程(6.27±2.36)年。2 组患者一般资料均衡可比(P>0.05)。
1.2 诊断标准 溃疡性结肠炎参照《对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规范的建议》[3]中的诊断标准;中医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4]中“泄泻”的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符合上述中西医诊断标准者;2)对本次研究药物无过敏史者;3)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同意。
1.4 排除标准 1)有严重心肝肾脏疾病者或其他造血系统疾病者;2)精神障碍者;3)合并其他肠病者;4)妊娠期或哺乳期患者;5)有严重并发症者。
2 方法
2.1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针刺治疗,取穴为合谷、天枢、上巨虚、曲池、内庭、肝俞、脾俞、肾俞、大肠俞、中膂俞。患者取适宜体位,常规消毒皮肤,选择长度为28~40 mm的毫针,快速进针,采用捻转提插法,得气后留针30 min,中间每隔10 min行针1次,1次/d,疗程40 d。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芪术三黄汤治疗,方由黄芪20 g、白术15 g、薏苡仁20 g、黄连6 g、黄柏10 g、大黄10 g、马齿苋30 g、当归10 g、赤芍10 g、川芎10 g、红花10 g、白及15 g、木香5 g、香附10 g、小茴香5 g、乌药10 g、补骨脂10 g、石榴皮10 g、甘草6 g组成,临床根据患者病情变化轻重缓急随证加减化裁。上述方药每天1剂,加水煎煮取汁服用,2次/d,疗程40 d。
2.2 疗效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5]疗效标准判定。痊愈:肠镜显示黏膜病变消失,腹痛等临床症状消失,肠黏膜病变指数降低>90%;显效:肠镜显示黏膜病变明显好转,腹痛等症状明显缓解,肠黏膜病变指数分降低>75%;有效:肠镜显示黏膜病变好转,腹痛等症状得到缓解,肠黏膜病变指数分降低>40%;无效:腹痛症状、肠镜检查结果均无变化,肠黏膜病变活动指数分降低<40%。总有效率=痊愈率+显效率+有效率。
2.3 观察指标
2.3.1 肠镜Baron评分 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Baron评分法对肠镜检查结果进行评分,标准参照《我国炎症性肠病诊断与治疗的共识意见》[6]。0分:结肠镜下呈现正常的黏膜图像;2分:结肠镜下呈现轻度病变,黏膜充血但无出血现象,血管纹理不清晰;4分:结肠镜显示中度病变,黏膜呈颗粒样;6分:结肠镜显示重度病变,黏膜出血且有溃疡。
2.3.2 结肠组织病理评分 分别于治疗前后对结肠病理组织进行评分。0分:黏膜固有层中浸润中性粒细胞<10个/HP,累及隐窝<50%;2分:黏膜固有层中浸润中性粒细胞<50个/HP,累及隐窝>50%;4分:黏膜固有层中浸润中性粒细胞>50个/HP,且伴有隐窝脓肿;6分:黏膜固有层中有溃疡形成,且伴有急性炎症。
2.4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2 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1。
表1 2 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例(%)]
3.2 治疗前后2 组患者肠镜Baron评分及肠病理组织评分比较 见表2。
表2 治疗前后2 组患者肠镜Baron评分及病理组织评分比较分)
4 讨论
溃疡性结肠炎属于中医学“泄泻”“肠风”“脏毒”等范畴。先天禀赋不足,脾胃虚弱;复感时邪,内伤饮食,情志不遂,劳倦过度,均可损伤脾胃而发病。其病机为脾失健运,升降失常,传导失司,气血壅滞,湿热内蕴,熏蒸肠腑,伤及肠络,血败肉腐而现本病诸证。脾虚为本,湿、热、邪、毒、瘀、郁为标,本虚与标实相互影响,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终致脾肾阳虚,久治不愈,反复发作而成痼疾。
针刺所取穴位中,合谷、天枢、上巨虚、曲池分别为手阳明大肠经之原穴、募穴、下合穴、合穴;内庭是足阳明胃经荥穴;肝俞、脾俞、肾俞、大肠俞、中膂俞为背俞穴,属足太阳膀胱经。合谷、天枢、上巨虚、大肠俞能通调大肠腑气,化湿行滞止痛;曲池、内庭可清泄肠胃湿热,几穴均为治疗腹痛、腹泻、肠痈等胃肠病的常用穴。肝俞、脾俞、肾俞、中膂俞为脏腑之气输注于背部腧穴,针之可疏肝健脾、调理气血、祛湿化浊、强腰壮肾、温理下元。诸穴配伍远近相宜,俞募相合,共奏祛湿化滞止泻之效。
所拟芪术三黄汤组方中,黄芪、白术益气健脾、燥湿利水、托毒生肌排脓;薏苡仁渗利肠胃之湿,清热排脓、健脾止泻;黄连、黄柏、马齿苋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泄利下血;大黄攻积导滞,荡涤肠胃,活血化瘀,推陈致新,通因通用;当归、赤芍养血活血敛阴,缓急止痛;川芎、红花活血祛瘀、行气开郁、祛瘀生新,主下痢赤白,里急后重;白及收敛止血,消肿生肌;木香、香附疏肝行气止痛,常用于肠鸣泄泻,下利腹痛;补骨脂、小茴香温补脾肾,散寒固元止泻,多用于久泻便溏;石榴皮收敛涩肠止泻,适于久泻久痢、便血等证;甘草益气补中,清热解毒,调和诸药。全方共收健脾温肾、解毒清热、祛湿降浊、活血散瘀、祛腐生肌、行气止痛、涩肠止泻、标本兼治之功。本文结果显示,治疗后,加用芪术三黄汤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7.8%)明显高于单纯针刺治疗对照组(73.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 组患者治疗后肠镜及病理组织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上述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芪术三黄汤与针刺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能够修复保护肠黏膜,改善肠道功能,提高临床治疗效果。体现了中医多途径,多层次,多靶点的整体治疗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