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针足三里配合普通针刺治疗术后胃肠功能紊乱1例

2021-01-08王晨宇周岩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1年36期
关键词:公孙胃肠功能电针

王晨宇,周岩

(山东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山东 济南250000)

0 引言

术后胃肠功能紊乱是临床常见的一组胃肠综合征,以腹痛、腹胀、排气排便困难、恶心、呕吐为主要表现,严重者出现肠梗阻、肠粘连等并发症,主要与人工气腹、麻醉方式、高龄、患者的紧张情绪有关[1]。中医辨证属气滞血瘀、腑气不通范畴。治宜行气散瘀, 通调腑气为主。针刺治疗时,因术后刀口包扎及术后特殊体位的要求,腹部腧穴往往难以取到。用电针足三里配合普通针刺上巨虚、太冲、公孙治疗术后胃肠功能紊乱,收效满意, 现介绍如下。

1 典型案例

梁某,男,40岁,自由职业者。2020年9月18日因急性腹部疼痛就诊,经检查后诊断为胆囊结石,经消炎止痛治疗后于2020年9月25日行胆囊切除术。术后48小时出现腹部胀满疼痛,未排气排便。经中药灌肠、口服胃肠动力药治疗无效,遂请针灸科会诊。诊见患者面色红赤,呼吸急促;腹部胀满,扣之如鼓,拒按;舌质红、苔黄腻, 脉弦滑。证属腹部手术导致脉络阻塞,气滞血瘀,气机运行不畅,腑气不通而致。六腑以通为用。治宜调畅气机,通畅腑气。因患者腹部刀口包扎后局部难以取穴, 遂取用下肢的双侧足三里、上巨虚、太冲、公孙,双侧足三里旁开2~5mm处刺入一辅助针后连接电针两极,连续波,2Hz,留针30min,1次/日。治疗1次后患者虽排出少量矢气, 但腹部胀满疼痛减轻不甚明显。第二天加刺支沟穴以通调三焦气机,经治疗2次后排气排便通畅, 腹部胀满疼痛症状消失。第三天巩固治疗1次后痊愈,患者住院10天康复出院,随访一个月,未再复发。

2 讨论

中医学认为,胃肠均归属六腑,六腑以通为用,腹部手术、情志抑郁等因素导致气滞血瘀,肝气失疏,腑气不通则痛,气机不畅则胀,治疗以通畅腑气为主。郑氏等[2]通过文献研究发现,针灸治疗此病取穴以脾经、胃经腧穴为主,且足三里、上巨虚使用频次最高。

手术导致气机升降失常,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对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有重要作用。足阳明胃经与足太阴脾经在循行中都到达胃,且互为表里经,相互络属。又足阳明胃经与手阳明大肠经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故针对术后胃肠功能紊乱,取此两经腧穴可调理脾胃气机、调畅胃腑。

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之合穴,胃之下合穴,有健脾和胃、消胀除满、补益气血、强健体质等功效。上巨虚归属胃经,为大肠之下合穴,对腑气不畅出现的腹胀、便秘、恶心、呕吐等症状,可针刺足三里、上巨虚以“合治内府”。电针足三里可提高胃肠平滑肌的兴奋性,增强胃肠功能[3]。同时,现代研究[4-5]也证实针刺足三里可增加血管紧张素和一氧化氮水平来促进胃肠蠕动。肝主疏泄,调情志,《灵枢·九针十二原》记载:“五脏有疾也,当取之十二原。”针刺肝经原穴太冲可调畅气机,促进气血运行。公孙为脾经络穴,沟通脾胃二经,健脾和胃,降逆止呕,可治疗恶心呕吐、食不下等胃气不降的病症。同时公孙作为八脉交会穴,通冲脉,《难经·二十九难》云:“冲之为病,逆气而里急”。针刺公孙穴能平冲降逆,缓急止痛。综上,以上诸穴配伍,共同起到行气导滞、疏通经络、调畅腑气的功效,从而加快胃肠蠕动,促进术后胃肠功能的恢复。

猜你喜欢

公孙胃肠功能电针
不同电针参数在临床应用中的研究进展
不同时长电针治疗膝骨关节炎的镇痛疗效观察
调胃承气汤联合西药治疗重症患者胃肠功能障碍的作用分析
耳穴压豆对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胃肠功能的干预效果
公义与私交
促进患者子宫切除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研究进展
公孙仪嗜鱼
俯卧位手法整复结合电针治疗胸椎小关节紊乱
术后早期促康护理措施对肝癌开放性手术患者胃肠功能恢复的效果
丞相的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