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化工新材料专业化双创平台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
——基于产业生态的融通模式
2021-01-08殷伊琳田欣然温冀鹏
殷伊琳,田欣然,温冀鹏
(天津渤海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天津300040)
1 小企业融通发展内容简介
针对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渤化集团以服务渤化需求,坚持市场驱动、开放协同、转型升级为主要原则,围绕化工新材料及化工智能制造领域,努力建设专业化的双创平台,打造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特色双创平台。
渤化集团把建设创新创业基地作为深化国企改革、促进集团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主要领导亲力亲为,多次听取工作汇报,提出要求。分管负责同志组织各有关部门,狠抓落实,制定双创工作方案,加快推进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双创工作取得了实质性成效。
1.1 结合实际,科学制定双创实施方案
2016 年,渤化集团组织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对接活动,集团领导班子、部门负责同志和所属企业负责人共120人,赴腾讯(天津)双创平台进行参观、学习和对接交流。此后,渤化集团多次组织企业深入对接交流,成立专门团队,全面地走访调研学习天津市双创平台建设情况,结合实际制定双创工作实施方案,确定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围绕集团自身需求,打造“科研成果转化平台、科创企业孵化平台、知识产权运用平台、职工创新创业平台”为一体的专业化创新创业平台。
1.2 突出特点,高水平建设双创平台
2016 年底,双创平台总体建设实施方案通过了渤化集团董事会批复,正式启动建设。基地选址位于天津临港经济区渤化临港建设指挥部旧址,总面积约5000m3,独享100M专线宽带,无线网络及监控全覆盖,具备现代化的办公环境。集成了路演大厅、咖啡区、中庭景观区、开放式办公区,封闭式办公室、大小会议室等几大功能区,共有开放式工位128个,独立工作室20间,可满足300人以上同时办公,具备大型会议、活动、路演等功能。
1.3 资源整合,着力建设专业化双创体系
双创平台利用渤化产学研合作的优势,推动龙头骨干企业、中科创企业、科研院所、高校、团队多方协同创新,促进渤化集团转型升级、新业务开发及科技成果转化。在双创体系建设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双创体系逐步完善,在有专业、有条件、有平台、有创客、有基金、有导师方面实现了6个“有”,建立完善了渤化集团创新创业基地的完整创业孵化链条和企业孵化体系。
1.4 发挥优势,积极培育孵化创新团队和科创企业
依托渤化集团企业内部庞大实际需求、稳定的基础化工原料来源、先进的研发生产制造能力、全球化的市场渠道资源、强大的品牌优势与影响力,培育孵化了一批科创企业和项目团队,形成创新创业生态和大中小企业融通的产业生态。2017年渤化双创基地被评为国家工信部制造业“双创”平台试点示范项目,2018年在天津市双创平台绩效考评中获得优秀,2018年通过国家科技部专业化双创平台答辩。
自2017年7月建成以来,面向中小企业开放了集团内部的科研仪器设备和产学研合作的高校科研院所设备3000多台,投资控股或参股了16家科创企业,培育孵化了7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吸引入驻了40多个科创项目,集团全额设立2000万元双创种子资金支持,促成科创企业与27家行业龙头企业达成合作,促成的企业技术合同交易额1300万元,在设计研发、生产制造、物资采购、市场营销、品牌嫁接等多个方面促成行业龙头企业与中小企业达成4437.6万元交易服务,拥有或合作的各类专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达到41个,未来还将进一步加大对外开放力度,营造大小企业融通的产业生态新格局。
2 典型经验提炼
2.1 具体措施
通过搭建五大平台,构建具有渤化特色的专业化、高端化、国际化的大中小企业融通双创平台。
2.1.1 建设双创人才聚集平台
一方面,充分调动渤化集团内部人员积极性,发挥专业技术人员、营销人员、管理人员、蓝领技工的主观能动性,通过示范带动效应,不断吸引有创业热情的员工加入到创新创业事业中来,以提升企业整体活力。让员工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其创造性,为企业创造更多价值的同时让员工获得实现自身价值的成就感,培养人才、留住人才。另一方面,成熟的产业集群、优厚的创业支持对于高端人才有着巨大的吸引力,企业希望引入高端人才创业项目促进主业发展,人才希望技术产业化实现自身价值,两者互相促进、相互吸引。通过创造良好的投资创业环境和技术创新环境,塑造区域品牌,增强集群知名度,吸引对渤化集团主导产业及支撑产业发展有用的高层次人才。
2.1.2 建设双创机制支撑平台
在充分研究国家、天津市有关双创政策基础上,先后咨询市人大、市国资委、市科技局等部门,制定出台了《渤化集团关于支持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双创20条)》、《渤化集团创新创业小创企业管理办法》、《渤化集团创新创业骨干认定办法》,《渤化集团创新三年行动计划》等11项支持双创工作的制度文件。特别是《小创企业管理办法》,简化集团内部企业投资新设科创公司的流程;鼓励集团内部企业职工在双创平台投资成立科创公司,相应报酬、股权激励不受年薪限制;离岗职工创业给予保留5年人事关系,档案工资正常晋升,离退休人员可由科创公司申请返聘。此外,进一步完善建立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容错机制、引进机制、评估机制。重点解决科技成果“两个一公里”问题,对于最先一公里,科技成果转化成立小创公司,技术持股比例放宽到30%,对重要技术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可采取股权出售、期股期权奖励等方式实施股权激励;对于最后一公里,强化科技成果的应用开发和服务推广,对在应用技术服务及市场开拓做出重要贡献的人员给予重奖。
2.1.3 建设双创资源共享平台
整合渤化集团1个国家级技术中心、3个院士工作站、3个博士后工作站、15个市级技术中心、8个天津市重点实验室、5个天津市工程中心、1个轻工业协会重点实验室以及30多家外部产学研大院大所合作单位的创新资源,着力建设4个子平台解决中小企业研发能力和中试能力不足问题。
一是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包括分析仪器、试验设备、加工应用装置、试验装置面向创业团队开放共享,可通过线上平台根据名称、用途等多维度进行检索查询、在线预约使用。二是中试装置评价平台。涵盖产、学、研、用、供全产业链,可面向社会开放,为化工行业新技术、新产品提供检测验证评价服务。三是科技情报资源信息共享平台。包括CNKI、万方、维普、中国化工信息网等20余种期刊及行业信息数据库,以及ACS美国化学学会期刊、Springer、Willey化学期刊等国外顶级学术资源。四是学习资源共享平台。包括产业前沿信息、产业政策研究、财务、工程管理等各类专业资料、PPT课件及视频。
2.1.4 建设科创企业孵化平台
建立完善渤化集团完整的创业孵化链条和企业孵化体系。根据中小企业所处不同阶段,通过创业公开课、项目训练营、创客活动、创业联盟、创业模式输出,为双创项目提供全流程、多样化的资源对接、辅导培训、增值孵化服务。1)创业公开课聘请了50名自主创业经验丰富的企业家,行业、大学、研究院所的技术、管理专家,投资、金融、法律、咨询等专家以及其他科技领域具有丰富经验的实践工作者作为创业导师,提供创业机会、团队组建、商业企划、公司运营、财务管理、产品创新、电商营销、股权激励、上市管理、退出机制等十个主题30余门课程的培训。2)项目训练营一方面定期举办加速培训活动,另一方面邀请创业导师和主体投资企业负责人参加创业项目评审活动,更好地实现创业导师、投资人与创业项目之间的对接。3)创业咖啡沙龙搭建资源对接平台;整合渤化集团各企业的双创资源、组织跨学科交流,形成创业联盟和渤化创新创业生态圈,营造创新创业良好氛围,加速项目孵化。截至2018年底,共开展资源对接及辅导培训达5000余人次。同时还依托渤化集团财务公司为中小企业提供资金管理、融资服务、财务顾问与咨询等服务。
2.1.5 建设双创文化传播平台
通过渤化双创基地作为窗口,依靠渤化产业资源优势和合作遍及全球的资源网络,充分利用渤化影响力,通过投资入股、参股、合作等方式,给予中小企业技术、品牌、管理输出。通过资源互补、共赢共享,对项目全流程跟进并结合企业的实践问题方向,形成可推广、可复制的创新创业模式,整合集团内外部生态圈资源渠道进行宣传发布推广,在更大范围、更深程度上帮助中小企业提升行业及品牌影响力,推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
2.2 经验成效
2.2.1 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激发国有企业内部职工干事创业积极性
探索了国有企业体制机制创新的新路径,在一系列制度支持下,共有132名职工与企业共同出资设立了16家科创企业,员工实投资本500多万元,成立仅一年共实现营业收入4400多万元,利润522万元。解除传统国有体制机制束缚,极大调动了企业职工积极性,支持鼓励广大职工群众最大限度地参与创新创业,同时采用高度开放的运营策略和市场化的运营机制,充分发挥市场主体功能,有效促进中小型科创公司的良性发展和壮大。
2.2.2 充分发挥优势资源,加速科创企业技术成果落地实现产业化
渤化集团拥有产业、技术、平台、资金、空间、市场、品牌等优势资源,特别是稳定的大宗原料资源和中试平台及产业化生产线。
科创A公司利用渤化集团年产5万t尼龙6切片聚合装置,围绕PA6尼龙切片改性市场需求,研发生产易脱模、有色、增强、增韧、阻燃、耐高温等聚酰胺改性系列产品,提高附加值。可广泛应用于汽车零部件、高铁等领域,不仅解决目前尼龙塑料应用受限问题,还可为其他聚酰胺材料加工技术提供参考依据。其中开发的BG6系列产品通过了德国福斯罗上海浦东美工厂、无锡沃可工厂的首样测试报告,标志着公司成功进入改性尼龙最高技术水平的高铁扣件领域,成为中国高铁扣件原材料供应商之一。
科创B公司充分利用渤化集团拥有年产40万t ABS原料资源,同时渤化集团旗下企业的一款全运会指定无缝乒乓球受限于进口ABS树脂本身机械性能不足需要依赖进口原材料的问题,经过半年时间的反复试验,实现了国产ABS材料代替了日本进口材料,降低成本的同时解决了对进口材料的依赖性,目前乒乓球专用料已经得到了生产厂家的认可,即将规模生产。此外,渤化集团旗下的双安公司是国内劳保用品行业的知名企业,针对其开发安全帽专用料的需求,科创B公司成功开发了具有高抗冲性、低温冲击高、阻燃黑色ABS专用料,进一步保护劳动者的安全与个性需求,最终制备出符合用户产品标准的矿用安全帽专用料树脂。最终科创B公司与渤化集团的原料供应企业、下游企业用户实现了多赢。
2.2.3 聚焦化工领域智能制造,打造“化工+互联网”产业生态
科创C公司针对石化企业特种设备数量庞大、分散的布局、发生事故对国家和人民财产安全造成的严重危害从而急需提升标准化、全流程化管理的需求,开发了SES特种设备智能管理平台,已在渤化集团多个大型石化装置应用推广,同时通过SES平台实现了业务联动,为渤化企业提供特种设备全周期管理服务。SES平台于2018年4月18日上线,目前在线服务3086台设备,支撑了千亿级产值,确保了渤化集团特种设备的长周期安全稳定运行,仅2018年避免非计划停车12次,避免特种设备事故6次和直接经济损失8000余万元。通过在渤化集团大型石化装置的推广应用,目前公司客户已涵盖了全国范围内的化工、石化、钢铁、煤炭、军工等13个行业,山西、内蒙、新疆等地域企业对该平台需求强烈,也希望进一步合作。科创C公司成立仅一年多,业务发展迅速,预计2019年公司收入达到3000万元。目前,SES平台与交通运输部目前的信息化平台系统接入工作正在进行,仅天津区域就有10826家企业用户,主要涉及港口码头等10个大行业的企业用户,接入后SES平台收入将达到上亿规模。
2.3 借鉴意义
天津永利陆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一批平台型科创公司,依托互联网,盘活渤化集团临港铁路、物流、港口码头等优势资源,实现传统产业与互联网有机融合,大大提升渤化集团资源的利用率;天津大沽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等一批科技型科创公司,紧紧围绕渤化集团重点项目和攻关难题开展研发和攻坚,其成果优先服务集团企业,在大力提升集团整体竞争力的同时,实现利益双赢;天津汉盐科瑞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等一批生态型科创公司,充分利用盐田盐藻养殖的天然资源开发了盐藻小肽生态产品,加快企业产品结构调整、转型发展。随着培育孵化的科创公司的不断发展壮大,必将成为渤化集团经济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进一步促进渤化集团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通过渤化集团创新创业基地的建设,充分发挥了渤化集团产业、技术、平台、资金、空间、市场、品牌等资源,实施产业投资运营和产品协同创新,推进创新链、产业链、服务链深度融合,促进优秀人才聚集,优势项目落地,探索了国有企业体制机制创新的新路径,推动了科技成果产业化,盘活了国有企业资源,产品实现多业态发展,孵化了一批高质量的科创公司,逐步形成了渤化集团特有的创新创业的生态体系。
3 案例创新点
3.1 以示范带动效应改变国有企业发展模式
改变单纯依靠投资扩产实现企业增长的发展模式,在存量、优势资源上下功夫,通过投资入股、参股、项目合作等方式,通过技术、品牌、管理输出,资源互补、共赢共享,通过示范项目,形成可推广、可复制的创新创业模式,并在企业集团乃至整个产业进行推广,形成示范带动效应,以打造国有资本轻资产、轻结构的增长模式,打造化工产业“轻资产”聚集地。
3.2 以建设双创平台助推国有企业转型发展
国内的化工产业面临传统产品产能过剩与高端专用化学品缺乏的结构性失衡局面,亟需瞄准高端产品开发,推动行业转型升级。通过双创平台聚集的中小企业,发展新兴产业、创新高端化学品研发生产制造、节能降耗、安全环保等新技术,紧密结合市场需求,坚持以供给侧改革为主线,通过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及机制创新发展带动大型企业改善供给结构、提高供给质量、提升供给水平、创造有效需求。
3.3 构建化工+互联网深度融合的智能制造融通模式
渤化创新创业平台是国内目前唯一一个定位化工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双创平台。智能化改造是化工行业与互联网深度融合的基础所在,同时也是互联网对传统化工行业改造提升的一个核心。目前我国化工行业整体仍处在由初级向中级过渡的阶段,通过构建“化工+互联网”两者关联的生产经营模式,才能加快两者的深度融合;通过培育以自主研发为主体的石化行业智能化改造的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才能实现政策与市场的共鸣,让传统产业真正插上互联网翅膀。
4 总结
化工新材料行业的中小企业发展受到限制,是由于自身现有条件有限,一些新技术由于项目工艺特殊和不确定性,安全环保审批程序及材料繁琐,找不到中试和产业化的平台,被迫放弃,形成目前研究成果多,产业化少的局面。要构建大中小企业的长期共建共享、互利共赢关系,必须依托由大企业专业资源聚集背景的平台载体,帮助建立本行业的资源共享平台和服务协作机制。而目前对本专业领域的长期共建共享机制的设计和实践还缺乏典型引路和政策引导支持,今后的工作要以真正畅通大、中、小企业间的信息沟通机制,建立供需对接、资源共享、成果转化等机制,畅通要素流转通道为重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