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十四五”期间省级图书馆转型发展的宏观环境与目标任务分析*

2021-01-08彭松林

图书馆 2021年8期
关键词:十四五图书馆资源

彭松林

(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 南宁 530022)

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提出,要“推进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和数字化发展”并“积极发展在线课堂、互联网医院、智慧图书馆等,支持高水平公共服务机构对接基层、边远和欠发达地区,扩大优质公共服务资源辐射覆盖范围”[1]。从《纲要》表述看,“十四五”期间,公共图书馆的主要任务是继续推进免费开放,加强图书馆数字化建设,探索智慧图书馆有关服务,拓展图书馆高水平服务的广度与深度,推动优质资源和服务直通基层,打通公共服务的“最后一公里”。一直以来,我国高度重视省馆在省域公共服务体系中发挥的作用,相关政策的制定与发布也反映出国家依托省馆的优质资源推动公共服务直接下沉,在更大范围内实现更高水平的均等化、标准化的战略意图。这是省馆“十四五”开局的特殊历史背景,也是图书馆使命在新时代的具体分解,省馆对此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发展战略是图书馆一段时间内的集体行动指南,也是图书馆彰显自身价值使命、争取外界支持与认可的一种重要方式,对图书馆事业发展有着价值指引与制度规范的双重意义。图书馆工作的内在逻辑决定了其战略的制定与实施是一个受多重因素影响和制约的持续的、动态的过程。首先,要从兴办主体和社会大众对图书馆的基本要求出发,捕捉到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与大众观念对图书馆发展的新期待,以满足用户需求、提高服务效能。其次,要从图书馆行业的本质功能与使命任务出发,深化对图书馆社会角色的认识,以层次丰富的战略发展目标(体系)指引图书馆应对时代挑战,将图书馆的价值使命融入每一项具体的战略目标,找准图书馆的发展方向与技术路径。最后,要从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规律和本馆的制度、政策、机制、经费、人员、资源等基本要素出发,通过一系列的资源、空间、服务、管理、合作、活动等方面的具体措施以保障发展战略落地见效。

省馆是我国图书馆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版图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统筹、协调、指导全省图书馆业务发展的关键和核心。文章拟从“十四五”期间省馆面临的来自政府、社会、用户及自身发展的多重挑战出发,基于发展战略的内在逻辑与外部环境共同构建起的框架,遵循指导思想——战略目标——重点任务的思路,阐释“十四五”期间推动和实现省馆战略转型的理论前提与实践路径,为有关机构提供参考。

1 省级图书馆“十四五”期间转型发展的宏观背景

省馆作为政府兴办的省域范围内最高级别的公共图书馆,其发展必然受到国家和社会发展整体战略部署与政策导向的指引和制约。从宏观上把握好省馆的发展与国家文化发展、社会治理要求、大众信息需求以及技术发展趋势的关系,系统审视省馆在公共服务整体布局中的独特方位,有利于更加全面准确地把握省馆在“十四五”期间转型发展的战略方向,做到有的放矢亦有所作为。

1.1 背景一:文化自信引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双创”

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国家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制定、修订、颁布了《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文物保护法》《公共图书馆法》《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等一系列法律和规范性文件,推动实施了“中华古籍保护计划”“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全国性的大型专项项目,并大力开展“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世界读书日”等主题活动,突出强调抓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关工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植根于中华民族最底层的精神血脉,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凝结起来的智慧结晶与实践成果。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所蕴含的价值与精神,深刻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与现实意义,推动其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以下简称“双创”),是培育和增进文化自信的基础,也是提高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中华文化复兴的根本举措。

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国家图书馆老专家回信中特别提到:“图书馆是国家文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是滋养民族心灵、培育文化自信的重要场所。”[2]“十四五”期间,省馆必须从培育文化自信的高度出发,自觉扛起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重任,突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功能。要按照《纲要》《关于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规范性文件的要求,以推动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为目标,有效整合文献、服务和管理等要素,汇聚全行业的活动、平台、机制资源,着力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社会各阶层的影响力,拓展文献信息传播的覆盖面。尤其要善于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的新理念新成果,谋划新时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递、传播的新方式,推出更多大众喜闻乐见的新产品和新服务,提高图书馆服务的智慧化水平和数字化程度,加强智慧图书馆建设。

1.2 背景二:全民阅读任重道远

党的十八大首次将“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写入全会报告,体现国家最高意志的全民阅读迅速在全社会形成思想共识和行动热潮。自2014年起,倡导全民阅读连续八年被写入我国《政府工作报告》,相关立法工作步伐逐步加快,除了《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公共图书馆法》等已经颁行的全国性法律有所规定外,《全民阅读促进条例(草案)》已于2017年6月起实施,贵州省、广东省、吉林省和深圳市、宁波市、烟台市等地方性《全民阅读促进条例》已经公开发布实施。第十七次全民阅读调查[3]结果显示,2019年我国成年国民各媒介综合阅读率保持增长势头,成年国民综合阅读率达81.1%,虽是连年增长,但城乡差异巨大、人均阅读量下降等核心指标表明,全民阅读工作仍旧任重道远。

“十四五”期间,全民阅读依然是我国“书香中国”战略乃至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任务。省馆应将突显阅读推广战略地位、整合阅读推广资源、完善阅读推广服务举措、引领省域阅读推广协同发展列为其发展战略的重点内容。事实上,时至今日,阅读推广已经成为公共图书馆领域最重要的服务内容之一,并表现出阅读推广活动日常化、开展阅读推广的地区差距缩小、图书馆阅读推广部门边界消失、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阅读推广等趋势或特征[4]。阅读推广服务不单是公共图书馆服务创新和业务增长的主要突破口,还在滋养民族心灵、培育文化自信、提高公民科学文化素养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更是图书馆争取社会认可与公众信任的重要工具,省馆必须从战略高度确立阅读推广服务的角色和任务。

1.3 背景三:公共服务需求井喷

2019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超过一万美元关口[5],伴随而来的是多层次、多样性的消费需求空间进一步打开,人们对高品质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持续增加。尤其是人们的文化、旅游、体育、休闲等公共服务类消费欲望被激发,相关需求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并出现新特点。消费观念的改变和消费能力的提升催生了人们对公共服务的新要求,专业化、体验式、探究性的服务项目受到追捧,一站式、泛在化、即时性的服务方式广受欢迎。随着智能化、信息化、体验式消费趋势日趋明显,新的文化消费热点与盲区同步涌现,公共文化服务需求呈现出向垂直化、个性化、集成化、精品化方向发展的态势。外部需求的变化为包括省馆在内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积极开发新型、前沿信息产品,加快供给侧改革增添了动力。

21世纪以来,依托文化惠民工程的实施,资源丰富、技术先进、人员齐整的省馆在当地省—市—县—乡—村五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是推动公共文化资源和服务下沉基层的主要力量,更是提供免费公共文化资源与服务尤其是数字资源及相关服务的主力军。但目前省馆优质资源和服务的覆盖面与深度离国家和基层群众的需求仍有较大差距,支撑相关服务的公共基础设施在智能化、网络化、配套连接和利用率上改进空间很大。“十四五”期间,公共服务的新发展趋势与居民文化消费的新潮流是省馆面临的重要机遇,省馆应该继续深度参与地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重点在优质资源的多元化、精细化和服务的便利化、集成化方面下功夫,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与资源筛选推介,推动服务和管理工作精细化、智慧化发展,协助政府部门实现公共文化服务落地见效和打通“公共服务最后一公里”的目标。

1.4 背景四:公众信息素养教育缺口亟待补全

信息正在更广泛和更深刻地影响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以人工智能分析、大数据处理、云计算的广泛应用为表征,图书馆事业的数字社会环境正在形成,图书馆依赖的知识创造、传播与利用环境正在从信息时代进入数据时代[6]4-16。一方面,信息资源和信息素养正成为推动社会和个人发展进步最为关键的要素;另一方面,愈演愈烈的信息过载和虚假信息引发了一系列社会治理问题。可喜的是,与人们哀叹“真相衰落”(Truth Decay)、越发不信任新闻媒体的情况截然相反,图书馆的名声在“后真相(Post Truth)时代”基本保持不变,甚至那些不使用图书馆的人都认同图书馆是事实和知识的守护者[7]。公众的数字素养决定了其在数据时代的生存能力和生活质量,作为培育公众信息素养的主要社会机制,图书馆在弥合社会“数字鸿沟”、促进个体成长及增强社会包容性方面责任重大、任务艰巨。

我国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正处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征程中。但社会中还有大量低收入人口,他们的文化水平、信息能力、法治意识等相对偏弱,以信息素养为代表的信息社会必备的生存技能不足严重阻碍了他们接触和使用图书馆提供的公共服务。“十四五”期间,省馆应当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将目光投放到数字社会背景中,创新和优化图书馆联系社区群众、普及科学文化知识、保障信息查询获取的方式方法,提高公众获取、识别、利用、评估信息的意识和能力,宣传推广图书馆的理念和功能,积极参与虚假信息治理,不断完善大众信息素养教育服务,提高服务水平。省馆尤其要对边远社区和社会弱势群体投入更多的关注和扶持,提高社区数字化水平,保障他们接触和使用数据的平等机会和基本能力;提高数据的可及性与信息素养的普及性,破除数字鸿沟、数据排斥等负面隐忧,突显图书馆的社会价值和职业使命。

1.5 背景五:图书馆向智慧图书馆转型加速

图书馆处于知识信息获取的重要中介地位,目前正面临互联网、新媒体、商业化服务的激烈竞争[8]。当前,信息传递、知识生产和文化传播的场景和模式均已发生巨大变化,人工智能、知识图谱、数字人文、大数据分析等为图书馆推进内部调整与服务创新提供了新的思维和实践指导,稳步、有序向智慧图书馆转型不仅是图书馆自身的必然发展趋势,也是社会对图书馆的迫切要求。提高信息获取的泛在性与集成度,提升数据管理的效率和数据利用的便捷性,揭示信息本体之间的关联本质与因果联系,加强对数据转化的路径分析,推动图书馆服务和管理向数据化、智慧化方向发展,是新的时代条件下智慧图书馆转型发展的优先议题。但是,“有损于图书馆传统价值的转型难以持久”[9]32-50、“长尾效应”现象与阮冈纳赞所言之“每本书有其读者”的隔空回应启示人们:图书馆传统价值远未过时。

“十四五”期间,省馆应对标智慧图书馆发展趋势,带头加快转型步伐,重点是利用现代通信技术成果,强化大数据思维在图书馆的应用;收集图书馆的文献、读者、管理、业务数据,揭示和梳理海量异构数据间的关联关系;推动数据的可视化揭示与一站式服务;发挥大数据引导、支持、评估图书馆服务的作用;构建分类科学、系统优良、结构清晰、存取方便的地方文献智慧化保障体系;发展丰富多样的图书馆服务与管理工具,提高日常工作的智慧化程度。智慧图书馆在要素体系、运行方式、工作流程、支撑体系等方面的新特点与新要求,也将推动省馆在工作理念、发展策略、服务重心和管理模式等方面进行调整,以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

2 省级图书馆转型发展须突出的三个意识

“十四五”期间,省馆应主动从国家、行业、社会大众对省馆的期待和图书馆事业的使命要求出发,认真思考做好省馆工作的宏观视角、中观策略与微观方法,牢固树立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实干意识。

2.1 融入国家文化发展宏观格局的大局意识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实践中,省馆除提供图书馆基本服务之外,深度参与当地乃至全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在公共文化服务特别是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信息产品开发与供给、技术平台搭建与推广、人员队伍培训与辅导、文化资源收集与整理、服务站点建设与管理等多个领域起到了重要作用。进入21世纪以来,省馆就一直承担着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中华古籍保护计划”等全国性文化惠民工程项目在省域范围内的组织、实施、管理和督导任务。当前,各地省馆也正通过信息服务[10]、宣传推广[11]、研学旅行服务[12-13]、主题图书馆[14]、文化旅游阅读推广[15]等多种实践方式参与和推动文旅融合发展。“十四五”期间,对接国家文化发展与文化治理的整体要求,强化文化发展责任担当与文化治理主体意识,理应成为省馆转型发展的重点内容。

省级公共图书馆的功能定位须由政府主导,省级公共图书馆应适度承担政府责任[16]。省馆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贯彻国家关于社会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建设的总体要求,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按照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发展的总体要求统筹自身各项建设与服务工作。要在明确定位的基础上制定和实施符合实际的转型策略与发展战略,主动融入省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程,贯彻以用户为中心的工作导向,精准对接用户需求,创新产品和服务,带头开放合作,引领本省图书馆事业发展。只有这样,省馆才能突显图书馆事业对国家的担当和对社会的价值,更好地服务大众,协调并带动全行业的整体进步,全方位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

2.2 巩固文化阵地、守护精神家园的责任意识

地方文化是指地方特色文化, 即具有明显地方特征、独特艺术风格, 能够反映当地人民群众生产斗争、生活方式、风俗习惯, 并已形成相当大的影响和优势, 具有一定审美价值的、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项目[17]。从这个意义上看,地方文化是地方文献的源泉。省级公共图书馆是当地文化机构的一部分,是所在省份的地方文献的最大保存机构与文献查询获取保障中心,并通过参与地方文化构建[18]、建设地方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19]、开展地方文献阅读推广服务[20]等措施突显其对保存和建构地方文化的重要作用,“以自己的服务方式和内容, 支持地方文化发展。”[21]

当前,我国省级图书馆地方文化特别是地方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仍存在不少要改善的环节,比如数字资源整合难度大、技术平台共享性差、地方文化数据库特色不鲜明、资源数据孤岛化、公众对信息资源建设的获得感不明显等,“各省级公共图书馆的特色数据库仅有少部分可以通过‘全国文化信息共享工程’进行共享。”[22]“十四五”期间,省馆应将收集保护推广地方文化列为核心任务,致力于完善馆藏地方文献信息资源体系,依托行业体系加强地方文化资源、服务与传播推广机制的开放共享,突出资源的特色与服务的专业性,提高服务保障与供给能力,积极探索和推动地方文化的阐释、创新、利用与有效传播,引领地方文化与异域文化在充分的交流互鉴中实现融合创新。

2.3 找准定位、错位发展的实干意识

时至今日,包括省馆在内的图书馆事业正面临着巨大的时代挑战。从内部看,技术发展改变了图书馆的资源组织与信息服务方式,图书馆转型涌现出大量的创新成果,但这些对提高图书馆的服务黏性和社会形象的作用有限,图书馆的社会、文化、教育功能在整个国家治理体系格局中的定位未见明显提升。从外部看,一方面,图书馆事业的价值正受到信息、知识生产市场化进程的严重冲击,在与其他信息服务主体的竞争中疲于应付,信息中介位置被动摇;另一方面,各馆之间资源、服务、管理等的同质化竞争现象愈演愈烈,资源浪费和体制空转等现象对图书馆的履职及社会形象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

“如何对抗选择的暴力在竞争中生出,赢得顾客的选择而获取成长的动力,就成了组织生存的前提。”[23]要实现省馆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的守正创新,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其能否在服务竞争格局中找准定位,打造核心竞争力,在用户心中筑牢发展的“护城河”,从同行和竞争者中脱颖而出,实干创新,实现错位发展。这其中,地方文献是省馆最容易与其他省馆同行形成错位优势的业务板块,依托地方文献开展的阅读推广、科学研究、行业联盟等,是省馆打造服务品牌、形成特色优势的利器。因此,不同地区的省级公共图书馆应对自身有明确的功能定位, 形成与当地情况相适应的功能构成, 纳入发展愿景之中, 并配置资金、场地、设备、文献资源、专业人员等, 确保功能的实现[24]49-53。

3 省级图书馆转型发展的战略目标

“十四五”期间,省馆转型发展必须坚持“立足传统、映照现实、适度超前”的方针,在文化、教育、社会、行业等四个维度体现省馆的独特价值,即以新型文化空间建设为核心带动地方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创新,体现省馆服务地方文化发展的文化价值;以强化公众信息素养教育与服务供给为突破口带动信息参考咨询服务提质增效,突显知识经济时代省馆的终身教育主体价值;以深入开展阅读推广服务为主要方式融入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彰显省馆致力于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价值;以图书馆业务管理规范、服务品牌及平台联盟建设为抓手引领全行业的创新发展,发挥省馆作为图书馆事业发展领路人和排头兵的行业价值。

从上述四个价值维度出发,省馆要聚焦以下四个“打造”的目标,推进“十四五”时期的有关工作:

一是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转化及打造地方文化传承创新的新型文化空间。要继续秉持“资源为王”的策略,夯实本馆的文化特别是地方文化资源基础,完善服务方式。“十四五”期间,省馆应继续推进空间(含虚拟空间)的再造或新建,打造新的文化、学习、交流、创新与展示空间,满足读者的相关需求,以丰富的馆藏资源、科学的空间布局、周到的配套服务、便利的设施设备最大限度吸引用户走进图书馆,利用图书馆的资源、设施设备及相关服务,为其他业务的开展奠定基础。

二是打造公众科学素养教育和文化科技创新服务的重要战略支点。要努力在信息服务的广度和深度上发力,对标知识经济时代普通大众对免费、高质量信息服务的需求,广泛开展信息素养教育及相关技能培训,建设综合性的公共信息服务与参考咨询平台,为公众依托图书馆开展创新研发与创意孵化提供深度支持。目前开展信息素养教育已成为公共图书馆服务社会的重要方式,在全社会的终身教育体系中具有突出的战略地位,省馆应通过讲座、公告、资源推荐、参考咨询、新技术体验等多种方式积极探索有效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的方法,辅导用户有效获取和高效利用图书馆的资源,以提高用户的数据素养。

三是打造全民阅读服务的中心节点。要发挥省馆作为全民阅读核心阵地的作用,统筹阅读资源、活动、品牌、服务、机制等要素,深度参与到本省全民阅读实践相关的顶层设计和具体组织中去。开展阅读推广是国内外图书馆应对信息时代用户需求变化的重大创新[24]49-53。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以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标准化为目标,省馆要充分发挥其作为阅读推广资源、活动、机制的创新“母体”或“孵化器”作用,组织省内全行业特别是公共图书馆界系统深入开展阅读推广有关活动。要通过项目、资源、技术指导乃至经费支持等方式支持县级以下基层图书馆将开展阅读推广活动作为其日常主要业务,推动阅读推广资源和活动有序向基层延伸,实现优质资源全民共享,引导人们学习文化知识,提高科学文化素养。

四是打造引领省域图书馆事业创新发展的行业标杆。省馆要主动承担起引领全省图书馆行业发展的责任,带头起草、制定、实施和推广地方性的业务标准、服务规范和管理制度,在图书馆学术理论研究、新技术新设备应用、服务品牌与联盟建设、对外交流合作等方面做出表率。省馆应自觉站在全局的高度,整合资源开展业务、管理和服务创新与推广,为其他层级图书馆提供策略、制度和技术支持,重视省域范围内行业共建共享机制建设,引导全行业走规范发展道路,提升行业的美誉度与被认可度,是省馆责无旁贷的任务。

总之,“十四五”期间,省馆必须坚定文化自信,找准功能定位,聚焦图书馆传承文明、服务社会的使命,融入区域发展与国家建设战略大局,推动省馆在资源、空间、服务和管理方面的全方位转型,实现其推进地方文化保护传承、普及阅读推广服务、深度参与区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引领区域图书馆行业的创新发展等重大目标,并通过提高图书馆服务的可及性和智慧化水平增强用户信赖并形成好的口碑,进而发挥省馆的行业示范作用并提升其社会美誉度,为后续的转型发展作好铺垫。

4 “十四五”期间省级图书馆转型发展的重点任务

发展目标树立之后,明确路径、突出重点是关键。必须统筹好各个目标之间的层次与逻辑,确立路径、分解任务并逐一落实。

4.1 完善地方文献信息资源保障基础,夯实事业发展的基本盘

加强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是省馆亘古不变的命题。建设全面、系统、管理有序的地方文献信息资源体系,是省馆开展包括阅读推广、参考咨询、信息素养教育等在内的所有业务的基础,也是打造省馆服务特色的前提。因此,完善区域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仍将是省馆在“十四五”期间的核心任务。要抓好此项工作,一是要不断完善地方文献的采访、征集、呈交、交换、共建等工作,提高地方文献的采全率;二是要不断丰富地方文献的载体形式,尤其要采取有力措施推进馆藏珍贵地方文献的数字化保存与发布,提高地方文献保存的安全性和利用的便利性;三是要切实抓好地方文献专题数据库建设,开发多元异构文献信息的检索与管理系统,提高服务的集成度与智慧度;四是要提高地方文献的学术研究与文献出版能力,省馆要牵头定期编纂本省地方文献、古籍联合目录,加强主题文献目录的收集整理与出版工作。“通过挖掘特色文献资源,形成新的文献信息产品和个性化服务,以满足多样化的文化需求,这是公共图书馆培育和促进文化消费应着力拓展的方向。”[25]只有打造出地方文献产品与服务的特色和优势,省馆才能在竞争中赢得先机并稳固其地位。

4.2 丰富文化内涵,推进空间再造,增添事业发展的新动能

公共文化空间[26-27]、第三空间[28]、创客空间[29-30]等相关理论研究与实践表明,社会大众对服务多元且功能丰富的新型图书馆空间需求巨大,空间建设是省馆转型发展的优先方向。“十四五”期间,省馆空间建设要朝着集成化、智慧化、泛在化三个方向发力,提高空间的文化容量和智慧程度。集成化即要求空间内资源、服务的富集程度要高,并充分利用技术、设备、馆员、文献、数据库等要素打造一站式的服务空间,为用户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并节约用户时间。智慧化即要求空间的智能化、数字化水平要提上来,要充分应用人工智能、知识发现、文本挖掘、数字人文等新技术新理念,实现服务的自动化乃至智能化,简化用户使用过程。泛在化即要求打造无处不在且全时段提供服务的图书馆,尤其要利用信息通信技术成果,大力发展虚拟图书馆系统,利用数字图书馆App、公共文化云平台等自建技术平台,或微信公众号、支付宝城市服务等第三方平台,拓展图书馆服务的辐射范围,同时也要加强省馆与其他实体图书馆之间的馆藏文献传递、通借通还等机制的探索,提高文献信息资源保障的全面性和图书馆利用的便捷性。

4.3 孵化文化创意,支持创业创新,打造事业发展新增长点

国家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激发社会创新潜能与创业活力,培育和催生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良好创新创业环境的形成,依赖全社会各系统的配合与支持,提供资源、机制、空间或创业辅导、智力开发、成果评估等配套服务。省馆作为公共服务机构,依靠其丰富、系统、齐备的文献信息资源以及相应的技术设备、人力资源、空间设施、专业技能等积极支持社会创新创业,不仅是融入国家创新创业大局的工作要求,也是新时期寻求省馆事业发展新增长点的可靠抓手。目前,我国少部分省级(含副省级)图书馆已开展的支持创新创业活动,如上海图书馆的“创·新空间”[31]、长沙图书馆的“新三角创客空间”[32]等,都取得了不错的成效。成都市图书馆的“阅创空间”[33],集合创意想法、信息检索、竞争性情报提供、图书馆员、创业团队或个人、信息发布交流整合于一体,是既包含实体空间、又包含虚拟网上空间的大型创意平台和创客信息交流平台。省馆支持创新创业分内外两个维度。一方面,省馆可以利用馆藏文化资源,自主或与专业团队合作开展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工作。这不但可以扩大揭示和传播馆藏的方式,使文化创意产品成为移动的图书馆馆藏,而且可以更好地展现省馆的形象和活力,增进省馆与用户的互动,增添省馆的发展活力。另一方面,省馆可以为社会创业创新人员提供支持。相关服务应以文献信息及知识服务为主,重点围绕信息检索、专利查新、资料分析等图书馆擅长的领域展开,有条件的馆要尽量开辟专门的空间并配套相应的资源、设备与专业馆员,供创新创业人员免费使用,并为创新创意成果的孵化、测评、推广等提供帮助。

4.4 学术引领,规范先行,攻占学术研究与实践创新的制高点

学术研究和事业发展是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省(自治区、市)图书馆工作条例》规定,省馆要有计划地进行图书馆业务理论和技术方法的研究,以促进图书馆干部的专业水平、图书馆工作和服务质量的提高,并积极组织图书馆学研究和图书馆间的协作、协调活动。一段时期以来,受大量非传统图书馆学知识渗透并掌握学术话语权的影响,省馆的图书馆学研究成果产出率和影响力有所降低。但尽管如此,随着公共图书馆事业在我国的发展进入黄金时期[34],图书馆事业的实践必定会催生出大量的理论创新需求,大量理论新领域和新命题亟待开拓和解答,许多理论研究的新方法与新视角等待实践检验。这为以省馆为龙头的公共图书馆界重回图书馆学理论研究一线提供了机遇。“十四五”期间,省馆应抓住这一有利契机,坚持问题导向,面对困扰公共图书馆事业实践的重大理论与应用问题,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联合攻关;要严格遵循学术标准和学术规范,倡导学术创新与严格学术评价相结合,净化学术环境,创造鼓励学术研究的条件和氛围。尤其省馆要依靠省图书馆学会、学术期刊编辑部等挂靠单位的优势,适当投入经费、人力等,开发研究或调查项目并面向基层开放,鼓励和带动基层图书馆共同研究、共享成果。

4.5 引领阅读推广,打造服务品牌,持续巩固全民阅读核心阵地角色

阅读推广服务是彰显图书馆服务时代价值的重要服务内容,对图书馆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与现实意义。省馆应将阅读推广相关工作列为“十四五”期间业务工作的核心,围绕阅读推广内容分层、阅读推广工具创新、阅读推广品牌创建、阅读推广联盟构建等重大事项,着力构建多元、系统、有序的阅读推广服务体系。一是要加强对分级阅读的研究,从服务对象入手,提高阅读内容的可读性、吸引力和科学性,建立科学、有效的分级阅读书目体系,覆盖幼儿、青少年、成人、老年人等各个服务对象群体并配套相应的阅读推广项目与工具。二是要强化阅读推广平台的搭建,在传统的读书分享会、读者协会等线下活动或工作机制的基础上,高度重视数字阅读推广工作,汇聚优质数字资源,善于利用微信公众号、数字图书馆App等用户黏性强的移动社交网络推广图书馆的服务与资源,提高服务的覆盖率与响应速度。三是要树立品牌意识,将阅读推广品牌作为整合馆内资源、彰显服务特质、吸引用户关注的核心载体,不断强化品牌的内在价值与服务内涵,依靠丰富多样的活动形式与优质多元的阅读内容,不断提高阅读服务的可及性与读者满意度。四是要强化合作共享意识,引导构建全省范围内的阅读推广服务联盟体系。一方面要加强讲座、展览、阅读分享活动等在行业内的共享,以节约成本、扩大影响;另一方面省馆要积极争取来自图书馆外部的阅读推广资源,利用省馆的品牌和平台,吸引文化名人、专家学者、热心人士、知名企业等的支持或赞助,实现合作共赢。此外,阅读推广服务专业人才培养及专门问题研究等对阅读推广服务质量有着深远的影响,省馆务必高度重视。

4.6 推进馆员、用户与技术的融合,探索建设以人为本的智慧图书馆

新的用户需求催生新的服务业态与技术应用,稳步推进省馆的服务转型是大势所趋,但新技术的应用和对传统价值的坚守在图书馆转型的过程中必须保持适度平衡。图书馆转型并不特指图书馆转变为某种特定的状态,而是图书馆为应对数字环境变化,对传统工作状态做出的改革调整[9]32-50。社会需要和用户需求是决定省馆转型目标与方向的根本因素,省馆作为一级公共图书馆,以面向大众提供服务为根本职责,这就决定了其“大众化”的职责定位与传统价值。因此,省馆的转型既要反映技术进步成果,以不断满足用户的各类需求,但也不能过分追求技术化,搞技术决定论,而是要充分发挥图书馆核心价值理念对技术应用的引领作用,避免转型对传统价值发挥造成不好影响。省馆应将传统业务与新技术应用有机融合,推动资源、服务、管理等图书馆各要素实现技术转型。这其中,实现技术应用与馆员及用户之间的融合十分重要。一方面要增强馆员和图书馆用户对新技术应用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要守护好图书馆保障信息平等获取和利用的价值底色。馆员的职业能力与职业精神直接影响图书馆转型的速度和服务的质量,省馆尤其要重视对馆员的技术能力与人文精神的培养。服务是联结图书馆与用户的纽带,省馆应贯彻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把用户摆在服务的核心位置,走技术赋能、服务至上的发展道路,为用户提供更多智慧服务。

4.7 聚焦信息素养教育,弥合社会数字鸿沟,丰富省馆社区服务内涵

由于我国公民的信息素养水平参差不齐,在数据的生产、收集、组织、管理、分析、利用等过程中出现数据排斥、数字鸿沟等现象变得越发普遍。公共图书馆为破解这一现代社会难题,降低了公民接触数据的门槛,提供免费的信息服务,以期提高公众的信息素养。经过长期投入,省馆的信息化、数字化程度有所提高,免费提供数据入口的能力大为增强。相反公民信息素养问题越发突出,虚假信息泛滥、数据注水、隐私保护缺失、利用信息诈骗等现象在给公众造成损失的同时严重危害社会稳定和社区和谐。信息素养的内涵远超文献检索与利用技能,还包括数据素养、多媒体素养、数据计算素养、智能组织素养、基于知识的实验与发现素养等[6]4-16。“十四五”期间,省馆应突出公民信息素养教育的内容,一方面,在本馆的日常服务中要增加相关内容,丰富服务形式,提高服务效果;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要依托智慧图书馆和行业服务联盟,面向公众开展更大规模的信息素养宣传和培训,将重心向基层和社区延伸,向有信息获取障碍的群体倾斜,有效扩大服务覆盖面。省馆尤其要注意指导基层图书馆发挥好直接面向社区、贴近群众的优势,从信息资源、活动策划、品牌授权、方法指导、人力保障乃至经费支持等多个层面为其提供支持,探索搭建信息素养教育与服务的区域联盟体系,让图书馆与社区实现合作共赢。

5 结语

未来图书馆的能力需要从服务于个体上升到服务于国家战略这一高度,要在科技、文化、教育等国家战略中体现图书馆的独特能力[35]。省馆转型发展是一个综合性、全局性、整体性的工作,以上着重讨论了省馆在“十四五”期间推进转型发展的宏观背景及思想意识,勾勒了省馆转型发展的目标体系,并对实现目标的路径进行了探讨分析,但显然省馆还有许多工作要做,比如按照有关要求推进法人治理改革、建立事业单位权力事项与责任清单、加强党对图书馆工作的领导等。

基于技术迭代的图书馆服务转型与图书馆人文精神间的张力始终存在,特别是屡屡越界的各种五花八门的“图书馆创新”对图书馆事业基础的冲击与解构令人困扰和担忧;而全体馆员的勠力同心与矢志奋斗是省馆能否实现转型发展各项战略目标的决定性因素,省馆必须加强对全体馆员的教育培训,增强馆员对转型的思想认同,使之内化于心,发挥每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自觉结合所负责的业务工作高质量完成工作任务。总之,省馆在推进转型发展时务必做好权衡,找准自身定位,坚持实事求是,在创新中求突破,在竞争中求发展。

(来稿时间:2021年5月)

猜你喜欢

十四五图书馆资源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高校“十四五”规划中学科建设要处理好五对关系
“十四五”规划研究的新坐标新方位
中辉大鹏数字电视公司“十四五”发展规划
资源回收
做好绿色资源保护和开发
图书馆
去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