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际史视角下德国与波兰奥得-尼斯边界问题的最终解决

2021-01-08

关键词:边界问题科尔条约

王 帅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占整个国土三分之二的波兰东部领土(寇松线以东)被苏联占有,斯大林提出将德国的东部领土补偿给波兰。苏联支持下的波兰人民政府接受以寇松线作为波苏边界的建议,并要求将波兰与德国的西部边界向西推进至奥得河的支流尼斯-乌日茨卡河,形成德波奥得-尼斯边界。(1)李俊阳:《德国的统一:1989—1990》,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113页。1944年建立的欧洲咨询委员会根据英美苏三国领导人在德黑兰会议中达成的将德国领土限制在其1937年疆域以内、以奥得河-尼斯河为界将部分领土划分给波兰的原则,就德国问题提出两项重要提案:《对德军事占领》与《占领时期盟国在德管制机制》。(2)U.S. Department of States,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 1944:General(下文简称FRUS),Vol.1,Washington:U.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1966,pp.140-159.可以说,以奥得河-尼斯河为界将部分领土划分给波兰成为盟国战后处理德国的基本原则之一。1945年《波茨坦会议议定书》再次决定,把奥得河和尼斯河以东的地区实际交给波兰人控制,也认可了波兰政府早已开始的对德国东部居民的驱逐。(3)兰鹏:《德波关系中的奥得-尼斯河边界问题》,《德国研究》2002年第1期,第19页。不过,《波茨坦会议议定书》也指明,沿奥得-尼斯河划定的边界并不意味着德波双方的最终国界,它的确立有待一次“对德和会”的召开。(4)U.S. Department of States,FRUS,Conference of Berlin (Potsdam),1945, Vol.II,Washington:United State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1960,p.1491.1952年盟国结束对德管制的《德国条约》也表明,德国的最终边界须由“和平条约性质的规制”来决定。因此,虽然1950年民主德国与波兰签订的《格尔利茨条约》、1970年联邦德国与波兰签订的《华沙条约》都以双边形式从国际法上承认了奥得-尼斯边界,“双边媾和”却显然不符合《波茨坦会议议定书》与《德国条约》的精神,而且东、西德分别承认了德波边界也并不意味着统一后的德国自然也会承认边界。历史遗留的法律问题在1989年两德面临统一之际被重新提上了议事日程,德波双方以及英法美苏四大国都面临着一系列无法回避的问题:四大国与两个德国是否需要签署全面的和平条约以彻底解决德国边界?统一的德国是否需要与波兰重签新的国际法意义上的双边边界条约?如果需要,应在何时以什么样的形式签署?四大国是否需要对双边边界条约背书?波兰是否应加入围绕德国统一、其中也涉及确定德国地缘版图的“2+4”谈判?此外,由于战后边界问题的仓促处理,造成了大量人口流亡与民族遗留问题,是否需要作一个历史性的了断?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自奥得-尼斯边界问题产生以来,学界对其一直不乏关注,其中既涉及边界的起源研究,(5)Wolfgang Wagner,The Genesis of the Oder-Neisse Line: A Study in the Diplomatic Negotiations during World War II,Stuttgart:Brentano Verlag,1957; Sarah Meiklejohn Terry,Poland's Place in Europe:General Sikorski and the Origin of the Oder-Neisse Line,1939-1943,Princeton,N.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14.也涉及其演变进程,(6)Hans Georg Lehmann,Der Oder-Neiße-Konflikt,München:Beck,1979; Friedrich von Wilpert,The Oder-Neisse Problem:Towards Fair Play in Central Europe,Bonn:Atlantic Forum,1964; Alfons Klafkowski,The Oder-Neisse Frontier after World War II,trans. by Edward Rothert,Poznan:Wydawnictwo Poznanskie,1972; Jozef Kokot,The Logic of the Oder-Neisse Frontier,trans. by Andrzej Potocki,Poznan:Wydawnictwo Zachodnie,1959.既有通过传统国际法视角加以评判,(7)Phillip A. Buehler,The Oder-Neisse Line:A Reappraisal under International Law,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90; Ryszard W. Piotrowicz,“The Polish-German Frontier in International Law:The Final Solution,” British Yearbook of International Law,Vol.63,1992,pp.367-414.也有通过经济、社会与现代化等理论予以诠释。(8)Zbigniew Jordan,Oder-Neisse Line:A Study of the Political,Economic and European Significance of Poland's Western Frontier,London:Polish Freedom Movement,1952; Anthony Z. Kruszewski,The Oder-Neisse Line Boundary and Poland's Modernization:The Socioeconomic and Political Impact,New York:Praeger,1972.还有一些学者在其研究两德统一的著述中分散地论及两个德国与四大国各自在边界问题上的立场与行动,其中较为重要的有利用美国国家安全档案与国务院档案进行历史叙事的泽利科与赖斯、利用联邦德国总理府档案的魏登菲尔德等以及利用法国爱丽舍宫档案及外交部档案的波佐。(9)Philip Zelikow and Condoleezza Rice,Germany Unified and Europe Transformed:A Study in Statecraft,Cambridge,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5; Werner Weidenfeld,Aussenpolitik für die deutsche Einheit. Die Entscheidungsjahre 1989/90,Stuttgart:Deutsche Verlags-Anstalt,1998,S.809 (中译本参见维尔讷·魏登菲尔德等:《争取德国统一的外交政策:决定性的年代(1989—1990)》,欧阳甦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年); Frédéric Bozo,Mitterrand,the End of the Cold War,and German Unification,New York:Berghahn Books,2009.国内的德国通史类著作以及专门研究两德统一的文献也有相关评述,(10)如丁建弘:《德国通史》,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2年;郑寅达:《德国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吴友法:《德国现当代史》,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邢来顺、吴友法主编:《德国通史》(六卷本),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9年;吴友法、邢来顺:《德国:从统一到分裂再到统一》,西安:三秦出版社,2005年;殷桐生:《德国外交通论》,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年等。兰鹏则从整体上介绍了奥得-尼斯边界的起源、演变与最终确认之过程。(11)兰鹏:《德波关系中的奥得-尼斯河边界问题》,《德国研究》2002年第1期,第18-23页。然而,囿于史料,既有研究对奥得-尼斯边界问题的最终解决关注较少,鲜有学者专门而系统地阐释波兰、两个德国以及四大国之间在边界问题上的多边互动进程,因而对于边界问题如何在1990年得以妥善解决也就不甚了了。有鉴于此,本文试图以新解密的美、苏、德、英等多国档案为基础,全面考察相关涉事方在最终解决奥得-尼斯边界问题中的外交角力,评述主要国家的作用及其原因,并进一步揭示德波解决边界纷争的历史经验。

一、作为联邦德国国内政治工具的边界议题

1989年民主德国危机的全面爆发挑动了东欧国家的敏感神经,波兰方面尤其担心德国右翼势力提出的“恢复德国1937年边界”的说法。(12)Letter from Mr. Ramsden to Mr. Budd (Bonn),11 October 1989,No.18,in Patrick Salmon,Keith Hamilton and Stephen Roberttwigge,eds.,German Unification 1989-1990:Documents on British Policy Overseas(下文简称DBPO),Series 3,Vol.7,London:Routledge,2009,p.47.而且,《波茨坦会议议定书》留下的法律空间也加剧了这一忧虑。针对东欧国家普遍不安的情绪,联邦德国外长根舍利用他在联大发言的机会作了安抚式回应:“波兰人民必须知晓,他们在安全边界内生活的权利不会受到质疑。”(13)Bozo,Mitterrand,the End of the Cold War,and German Unification,pp.149-150,note 7.社会民主党在联邦议院也动议了一份议会声明,其大部分内容沿袭了根舍在联大的发言,这是一个明显向波兰示好的举动。(14)Vorlage des Ministerialdirektors Teltschik an Bundeskanzler Kohl,Bonn,7. Dezember 1989,Nr.115,Notiz 3,im Hanns Küsters und Daniel Hofmann Hrsg.,Dokumente zur Deutschlandpolitik:deutsche Einheit Sonderedition aus den Akten des Bundeskanzleramtes 1989/90(下文简称DESE),München:Oldenbourg Verlag,1998,S.623.不过,联盟党26名议员针锋相对地发布了另一项声明,宣称没有任何已缔结的条约批准了德国可以失去“它的东部领土”。(15)Bozo,Mitterrand,the End of the Cold War,and German Unification,pp.149-150,note 7.

波兰则希望能够从联邦德国总理科尔那里听到他本人对边界问题的承诺。柏林墙倒塌后,科尔访问波兰,波兰总统雅鲁泽尔斯基向科尔表示,边界问题依然不确定,当下采取行动是十分必要的。然而科尔没有打算在柏林墙倒塌的第二天就急着解决边界问题,他以为双方的法律立场是众所周知的,对德国来说,提及“和平条约的保留权”以及《华沙条约》,就意味着核心问题——德国以及柏林的分裂。(16)Gespräch des Bundeskanzlers Kohl mit Staatspräsident Jaruzelski,Warschau,12. November 1989,Nr.89,DESE,S.519-529.可见,在科尔眼中,边界问题的最终解决“取决于克服德国的分裂”。

不久后,科尔在其谋求德国统一的系统性方案“十点纲领”中对边界问题只字未提,德国国内与国际社会都对此提出了质疑。波兰公开谴责忽略边界问题是联邦德国这一德国方案的“基本缺失”。(17)Weidenfeld,Aussenpolitik für die deutsche Einheit. Die Entscheidungsjahre 1989/90,S.809.联盟党、自由民主党、社会党、绿党也表达了对科尔在“十点纲领”中缺失它应有的“第十一点”的不满。基民盟籍联邦议长聚斯穆特建议东、西德应就承认波兰西部边界共同发表一份清晰的“意愿声明”。(18)Schreiben des Ministerpräsidenten Mazowiecki an Bundeskanzler Kohl,Warschau,30. Januar 1990,Nr.154,Notiz 7,DESE,S.745.美国总统布什在北约峰会上也提出了美国认可德国统一的“四项原则”,他重申对赫尔辛基最终法案(承认欧洲现有边界)的支持。(19)Remarks of the President and Soviet Chairman Gorbachev and a Question-and-Answer Session with Reporters in Malta,Outline of Remarks at the North Atlantic Treaty Organization Headquarters in Brussels,Public Papers of the Presidents of the United States,George Bush:1989-1990, Book II,Washington,D.C.:U.S.G.P.O.,1990-1991,pp.1877-1878,1644-1647.英国首相撒切尔表示“欧洲领土的现状一旦出现变更将会打开潘多拉之盒”。(20)Vermerk des bundesdeutschen Botschafters in London,von Richthofen,1 vom 30. November 1989 über das Gespräch von Bundesaußemninister Genscher mit der britischen Premierrninisterin Thatcher am 29. November 1989,Nr.10,im Andreas Hilger Hrsg.,Diplomatie für die deutsche Einheit:Dokumente des Auswärtigen Amts zu den deutsch-sowjetischen Beziehungen 1989/90(下文简称DAAD),München:Oldenbourg,2011,S.50.法国总统密特朗与苏共中央总书记戈尔巴乔夫也都感到“十点纲领没有提及波德边界问题使人忧虑”。(21)Gespräch Gorbacevs mit dem französischen Staatspräsidenten Mitterland am 6. Dezember 1989,Nr.62,im Aleksandr Galkin und Anatolij TschernjajewHrsg.,Michail Gorbatschow und die deutsche Frage:Sowjetische Dokumente 1986-1991(下文简称MGDF:SD),München:Oldenbourg Verlag,2011,S.266-271.

但内外压力没有改变科尔的立场,整个12月他在边界问题上都保持沉默。这种沉默是出于国内选举的考量。(22)Sir R. Braithwaite (Moscow) to Mr. Hurd,8 December 1989,DBPO,Series 3,Vol.7,p.16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约有850万德国人被迫迁出奥得-尼斯边界,“仍然活着的这部分人留恋故土,梦想回到老家去,科尔要照顾这部分人的情绪”。(23)李俊阳:《德国的统一:1989—1990》,第115页。而且,1989年是“德国大选年”,被驱逐出波兰领土的“被驱逐者”占到联盟党成员15%之多,同时也是“联盟党选民的最大构成部分”。(24)Philipp Goldner,Helmut Kohls Zehn-Punkte-Programm und der “fehlende elfte Punkt” (die Anerkennung der Oder-Neiße-Linie als Westgrenze Polens),München:GRIN Verlag GmbH,2006,S.11.那些极右翼分子以及要求恢复1937年边界的共和党人已经在欧洲议会选举中获得了德国7%的选票,“科尔作为一个大的人民政党的主席,需考虑整合联盟党内的所有政治派别与各翼政党”。(25)Karl-Rudolf Korte,Deutschlandpolitik in Helmut Kohls Kanzlerschaft: Regierungsstil und Entscheidungen 1982-1989,Stuttgart:Deutsche Verlags-Anstalt,1998,S.470.

科尔第一次转变态度主要是出于对统一的需要。1990年1月初,法德围绕德国统一问题展开了关键对话。科尔明白,在欧洲一体化与欧洲边界这两个问题上如果不能满足密特朗的要求,那么德国统一将成为无稽之谈。他主动向密特朗解释,边界问题的讨论仅是人为炒作的国内议题。密特朗提醒科尔“一群人始终找不到自己合适国界线的问题是真正的问题”,他要求德国“清晰地表明波兰边界不存在问题,必须快速形成一种方案”,科尔表示赞成。(26)Gespräch des Bundeskanzlers Kohl mit Staatspräsidenten Mitterrand am 6. Dezember 1989,Nr.62,MGDF:SD,S.266-271.为了进一步赢得密特朗的信任并强化法国在德国统一上至少是中立的立场,科尔1月17日在法国国际关系研究所的公开演讲中首次表达了“德国人不想挑起边界纷争、波兰人应该相信自己生活在一个安全边界以内”的立场。(27)Letter from Mr. Powell (No.10) to Mr. Wall,20 January 1990,No.103,Note 2,DBPO,Series 3,Vol.7,p.218; Horst Teltschik,329 Tage,Innenansichten der Einigung,Berlin:Siedler Verlag,1991,S.111(中文版译著请参见霍斯特·特尔切克:《329天:德国统一的内部视角》,欧阳甦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年); Schreiben des Staatspräsidenten Mitterrand an Bundeskanzler Kohl Paris,17. Januar 1990,Nr.138,DESE,S.694.

承认德波边界对戈尔巴乔夫来说也是必不可少的。科尔明白,私下对苏联作出有诚意的表态是使戈尔巴乔夫放行德国统一的基本要件。在2月10日苏德莫斯科峰会上,科尔向戈尔巴乔夫保证,“统一的德国只能由东德、西德和柏林组成,有必要就此签订最终条约,……一个全德政府及全德议会将最终确定边界”。这是当时科尔在私下做出的最高保证。戈尔巴乔夫质问科尔,1970年的《莫斯科条约》以及《华沙条约》不是已经彻底解决了边界问题?科尔表示这些条约都是联邦德国单方面签署的,统一之后新德国政府以及新议会需要重新确认这些条约,他诚恳地表示:“当下推动这个问题的解决是不成熟的。我告诉您这个问题与政治问题联结,它不应使您感到担心。但我请您理解:现在我不能那么做。但我会坚守诺言。”(28)Gespräch Gorbacevs mit Bundeskanzler Kohl am 10. Februar 1990,Nr.72,MGDF:SD,S.322,326-328; Gespräch des Bundeskanzlers Kohl mit Generalsekretär Gorbatschow,Moskau,10. Februar 1990,Nr.174,DESE,S.798,802-803.科尔对戈尔巴乔夫推心置腹的承诺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苏联在边界问题上的顾虑,苏联因而并没有像法国那样对奥得-尼斯边界问题过度介入。

二、“马佐维耶茨基计划”与波兰的国际外交战

戈尔巴乔夫在苏德莫斯科峰会上放行两德统一进程后,四大国与两个德国通过积极紧密的多边外交确立了“2+4”框架来解决德国统一带来的外部问题,这不仅让四大国以外的北约盟友感到意外和愤怒,也使与德国问题有着直接关联的波兰遭到了不应有的遗弃。害怕出现第二个“雅尔塔”的波兰开始了它在国际舞台上的多边外交战。

1990年2月12日,波兰总理马佐维耶茨基首先求助于英国,他要求英国对德施压以使德国“签署明确的条约来确认奥得-尼斯边界”。撒切尔与根舍会晤时向德国提出了这一要求,根舍则打太极似地表示“德国并不想要被迫与所有人签署一项和平条约”,德国会找到一条让波兰满意的道路。撒切尔则说她不明白为什么签署一项条约会有困难。(29)Letter from Mr. Powell (No.10) to Mr. Wall,14 February 1990,No.147,DBPO,Series 3,Vol.7,pp.294-295.2月16日,马佐维耶茨基又向法国求助,他召集法国驻波大使表示,波兰方面“希望法国给予足够的支持”。(30)TD Varsovie 335-336,17 February 1990,AD,ASD 1985-1990,box 15. Quoted from Bozo,Mitterrand,the End of the Cold War,and German Unification,p.224.

事实上,在波兰求助法国的前一天,密特朗与科尔在边界问题上已然形成了新的“法德裂痕”。2月15日,法德领导人在爱丽舍宫会晤。密特朗对科尔表示,关于德国东部边界问题,四大国应承担其相关权利,他理解德国人的感受,但从政治上来讲这是命运所决定的。科尔则认为只有统一的德国才将确定边界,确定边界不应被视为统一的前提而应与实现统一同时进行。边界问题的讨论完全是出于内政原因,某些政治派别(共和党人)谈论此问题是为了增强自己的力量并削弱他人。密特朗没有松动,他认为科尔所说的由统一的全德议会宣告边界不可更改,这只是德国的单边行动,是不够的。此时科尔才提出了他对戈尔巴乔夫做过的保证:联邦德国不反对缔结一项条约,但是这项条约不应该是所有国家都能参与的普遍和平条约。密特朗表示法国并不是要求缔结一项和平条约,因为这就意味着要重蹈1945年的局面。科尔认为这是波兰与德国双边的事务,密特朗则纠正说对此感兴趣的还有法、苏、美、英。(31)Gespräch des Bundeskanzlers Kohl mit Staatspräsident Mitterrand,Paris,15. Februar 1990,Nr.187,DESE,S.847-848.爱丽舍宫会晤体现了德法在边界议题上的原则性分歧:密特朗强调四大国在边界问题上享有的保留性权利,而科尔认为边界问题只是双边问题。

波兰不仅试图借四大国之力对德施压以签订边界条约,而且坚持要求加入“2+4”谈判框架。2月21日,马佐维耶茨基亲自发起了一场正式的外交动议,他给四大国领导人写信呼吁给予波兰应有的尊重,并提出被称之为“马佐维耶茨基计划”的三点要求:

第一,确凿承认现存边界,也就是奥得-尼斯边界;

第二,要求两个德国在统一之前便与波兰展开边界条约的谈判并予以草签,待统一后的全德议会正式批准条约;

第三,要求波兰加入“2+4”谈判并参加“安全议题”的讨论。(32)Zelikow and Rice,Germany Unified and Europe Transformed,p.208; Weidenfeld,Aussenpolitik für die deutsche Einheit. Die Entscheidungsjahre 1989/90,S.485-487.

英国接到“马佐维耶茨基计划”后很快采取行动。撒切尔请布什出面对科尔施压以迫使科尔承认需签署条约来确保波兰的边界。布什则认为人人都认可波兰边界是永久以及不可侵犯的,这早已由赫尔辛基协定作出了保证。撒切尔认为赫尔辛基协定并不是条约,波兰人要求一份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条约。(33)Letter from Mr. Powell (No.10) to Mr. Wall,24 February 1990,No.155,DBPO,Series 3,Vol.7,pp.310-314.

苏联也向波兰表达了支持,外长谢瓦尔德纳泽接见波兰驻苏联大使斯坦尼斯拉夫·赛奥斯科时表示,苏联方面极大地理解波兰的担忧,同时也支持波兰在“2+4”当中“应有自己的声音与位置”。(34)Teltschik,329 Tage,Innenansichten der Einigung,S.163.

总的看来,在波兰的密集外交动员下,英、法、苏在边界问题上的立场或多或少地偏向波兰。法国主张四大国应履行在边界问题上的保留权利、缔结一项条约而且德国应在当下采取行动而不是等到统一之后。英国支持缔结一项条约并要求科尔在公开场合明确承认边界。苏联支持波兰加入“2+4”框架并要求缔结全面的和平条约。“马佐维耶茨基计划”中的大多诉求得到了法、英、苏不同程度上的支持。

美国在边界议题上的立场成为科尔是否采取行动的关键。在2月24日的德美戴维营峰会上,科尔像对密特朗、戈尔巴乔夫那样对布什承诺:统一的德国只由东西德和柏林组成,边界问题的最终解决有待一项经全德议会批准的条约确立。就马佐维耶茨基要求的波兰加入“2+4”谈判问题,科尔表示他决不能接受扩大“2+4”框架。不过,他也支持“应考虑某种针对波兰的磋商机制”。(35)Meeting with Helmut Kohl,Chancellor of the Federal Republic of Germany,February 24,1990,(下文简称MTBBWL),http:∥bushlib.tamu.edu/archives/memcons-telcons; Gespräch des Bundeskanzlers Kohl mit Präsident Bush,Camp David,24. Februar 1990,Nr.192,DESE,S.860-873.同时,科尔还抛出了边界问题上的新论调——波兰方面也许会要求战争赔款。美国国务卿贝克询问科尔,马佐维耶茨基是否要求赔款?科尔回答说:“是的,至少是他身边的人。”(36)Gespräch des Bundeskanzlers Kohl mit Außenminister Arens,Bonn,15. Februar 1990,Nr.186, DESE,S.839-842.

布什提醒科尔:“当我听到波兰人可能因边界问题要求苏联部队留下时,我并不高兴,……我们不支持波兰的赔款要求,……我知道您有政治上的问题,但您在这个问题上做得越多情况就会变得越好。”贝克则表示,“2+4”框架不能在其他国家不在场的情况下去决定对它们来说非常重要的事,它不能成为另一个雅尔塔。贝克还建议科尔在随后的新闻发布会上表态“‘2+4’是一种讨论机制,因而波兰并不是它的一员,但涉及任何能够从根本上影响它们的议题时,它们就应该被纳入其中”。(37)Meeting with Helmut Kohl,Chancellor of the Federal Republic of Germany,February 24,1990,MTBBWL; Gespräch des Bundeskanzlers Kohl mit Präsident Bush,Camp David,24. Februar 1990,Nr.192,DESE,S.860-873.

在其后的新闻发布会上,波兰记者问科尔:“您已宣称不想变更边界,这是否意味着您将波兰的边界看作是最终边界?”科尔说:“根据我国的法律环境,这要由一个代表人民主权的、自由选举的议会决定。”波兰记者继续提问:“您是否排除了在德国统一前与波兰缔结关于波兰边界的条约?”科尔回答:“如果我正确地解读了波兰政府的意愿,我认为我确实排除了。”此时,布什突然插话:“能否允许我补充一下美方立场?美国尊重赫尔辛基最终法案中有关欧洲边界不可侵犯的条款,并且美国正式承认当下的德波边界。”记者追问布什,他与科尔的言论之间是否存在分歧,布什表示:“我认为我们保持一致,我根本不会把他所说的解释为含糊其辞。”面对记者提出的是否会邀请波兰参加“2+4”谈判问题,布什表示不会将“2+4”变更为“2+5”,但也不会在没有波兰参与的情况下去决定波兰边界。科尔赞成布什的说辞,他确信“将会找到一些让各方都满意的方式”。(38)Joint News Conference Following Discussions with Chancellor Helmut Kohl of the Federal Republic of Germany,in Public Papers of the Presidents of the United States,George Bush:1990, Book I,Washington,D.C.:U.S.G.P.O.,1990-1991,pp.266-267.

戴维营会晤的结果表明:第一,布什在边界问题上不想像撒切尔与密特朗那样对科尔施加过多压力,这事关科尔的国内选举。科尔被社会民主党赶下台是美国不愿看到的,社会民主党在美国关心的安全议题上不如基民盟的科尔“更听美国话”。第二,在国内波兰裔游说集团以及英、法的压力下,布什在新闻发布会上比美国之前的官方立场更进一步——从只提“尊重赫尔辛基最终法案”到表示“正式承认德波现存边界”,这是有意无意地提醒科尔“做得越多情况就会变得越好”。第三,科尔没有反对美国邀请波兰加入“2+4”谈判问题的建议,虽然波兰不能成为“2+4”的正式一员,但涉及与波兰相关的议题时它应该被邀请进某种磋商机制。

三、联邦德国的有限妥协及法国的持续介入

“马佐维耶茨基计划”在戴维营遭到了公开无视,撒切尔、密特朗、戈尔巴乔夫十分不满。撒切尔“对于科尔处理边界问题的方式更多的是鄙视而不是愤怒”。(39)Zelikow and Rice,Germany Unified and Europe Transformed,p.217.密特朗认为“科尔的沉默是一个错误”。(40)Telephone Conversation with French President Mitterrand,February 26,1990,MTBBWL.戈尔巴乔夫表示“即使是联邦德国自己都有人提出科尔没有承认的战后边界”。(41)Telephone Conversation with President Mikhail Gorbachev of the Soviet Union,February 28,1990,MTBBWL; Telefonat Gorbacevs mit US-Präsident Bush am 28. Februar 1990,Nr.79,MGDF:SD,S.349-351.联盟党与自民党执政联盟的内部也产生了较大分歧,根舍公开表态支持“马佐维耶茨基计划”中的第二点。(42)Teltschik,329 Tage,Innenansichten der Einigung,S.163.保守的共和党人、科尔自身党内的批评声也不绝于耳。(43)Vorlage des Regierungsdirektors Mertes und des Legationsrats I Hanz an Bundeskanzler Kohl,Bonn,27. Februar 1990,Nr.195,DESE,S.878-879.

国际压力与国内分歧促使科尔明白必须采取进一步行动以迎合布什的提醒,尽管出于选举考量他并不愿意如此。3月1日法国的公开言论成为压倒科尔的最后一根稻草。在密特朗的授意下,法国外长杜马在柏林公开批评了科尔在边界问题上的态度,他表示等到建立一个全德大议会时再对边界问题做出回答是不明智的,德国应该尽快表明自己的立场,“沉默便是十足的模棱两可”。(44)Teltschik,329 Tage,Innenansichten der Einigung,S.163-165.

3月2日,科尔终于在边界议题上走出了人们期待已久但又让人大跌眼镜的一步。他一方面公开抛出了聚斯穆特建议的两德议会共同声明计划,即在3月18日东德大选后,两德议会将以1989年11月8日西德议会的决议声明为基础,分别就边界作出字句相同的共同声明;另一方面却表示,共同声明需要以“波兰方面明确放弃赔款以及保障波兰德意志族人的权利”为条件。(45)Teleletter from Mr. Budd (Bonn) to Mr. Synnott,12 March 1990,No.166,Note 2,DBPO,Series 3,Vol.7,p.329.

将边界问题与赔款以及保障德意志族人权利挂钩意味着德国不再无条件认可德波边界,这看似是一种妥协实则是一种倒退。科尔的言论“带来了灾难性的破坏效果”。社民党、自民党、绿党都对其言论展开了猛烈抨击,波兰则报复性地回应称,波兰从来没有把边界议题与任何议题挂钩,但波兰政府可以随时改变想法,比如将其与强制劳工赔偿问题联系起来。(46)Weidenfeld,Aussenpolitik für die deutsche Einheit. Die Entscheidungsjahre 1989/90,S.487-488; Teltschik,329 Tage,Innenansichten der Einigung,S.166-167.

出于“获得各阶层选民”(47)Teltschik,329 Tage,Innenansichten der Einigung,S.166.以及避免极右势力和被驱逐者联合会攻击的考虑,基民盟主席团坚定支持科尔“有条件认可边界”的立场。(48)Telefongespräch des Bundeskanzlers Kohl mit Staatspräsident Mitterrand,5. März 1990,Nr.203,DESE,S.909-912.自民党也没有让步的迹象,执政联盟内部“变得非常困难”。3月6日,双方都不愿在即将到来的西德大选以及德国统一的关键时刻冒着彻底决裂的风险,(49)Weidenfeld,Aussenpolitik für die deutsche Einheit. Die Entscheidungsjahre 1989/90, S.488.经过激烈争论后达成了妥协方案:东德大选后的两德议会与两德政府将尽快公布字句相同的、承诺波兰边界不可侵犯的共同声明并分别提交议会表决,随后,全德政府与波兰政府将通过双边条约来规范边界;同时也表示,1953年波兰放弃对德索赔以及1989年马佐维耶茨基与科尔的联合声明(涉及保障德意志族人权利)依旧适用于统一后的德国。(50)Entwurf eines Entschließungsantrages der Fraktionen der CDU/CSU und der FDP,Nr.204A,DESE,S.913.3月8日,联邦议院以多数票通过了执政联盟的提案。

国际社会对联邦德国议会3·8决议的反应大相径庭。布什公开赞赏科尔对波兰西部边界的倡议。苏联则欣慰地表示该决议迈出了“原则性的一步”。(51)Teltschik,329 Tage,Innenansichten der Einigung,S.169-171.撒切尔在给科尔的回信中也称赞科尔的做法是“最具政治家风范的一步”。(52)Mr. Hurd to Sir C. Mallaby (Bonn),7 March 1990,No.164,DBPO,Series 3,Vol.7,p.327; Schreiben der Premierministerin Thatcher an Bundeskanzler Kohl,7. März 1990,Nr.210,DESE,S.920-921.波兰虽然对德国放弃将边界与赔款问题挂钩感到高兴,但仍强调两德议会的决议声明是不够的。“马佐维耶茨基计划”中“统一之前便草签条约”和“正式加入‘2+4’谈判”等要求未得到满足。法国的态度与波兰相似。密特朗坚持德国与波兰必须在当下就起草一项国际法条约以奉边界为神圣不可侵犯,边界问题也必须被置于六方框架中讨论,而且联邦德国的决议声明中并未明确提到“奥得-尼斯边界”,它采用的辞藻是“不可侵犯”(inviolability)而不是“不可触及”(intangibility)。(53)Bozo,Mitterrand,the End of the Cold War,and German Unification,p.267,note 78.

对3·8决议不满的波法采取了联合行动施压科尔。3月9日,雅鲁泽尔斯基访法期间,波法一致主张:波兰应参加涉及边界问题的“2+4”谈判;条约谈判应在德国统一前进行(并未提及草签);四大国必须为条约背书;3·8决议中的模糊之处需要厘清,如应明确指明边界就是奥得-尼斯边界、使用“不可变更”而不是“不可侵犯”一词。“波法计划”不仅基本满足了“马佐维耶茨基计划”的各项要求(除了草签),而且还加上了法国偏好的“四大国背书”一条,这使科尔感到愤怒与失望。(54)Vorlage des Ministerialdirigenten Hartmann an Bundeskanzler Kohl,Bonn,13. März 1990,Nr.216,DESE,S.937-941;Teltschik,329 Tage,Innenansichten der Einigung,S.171.

此外,法国还在多边层面对德施压。3月13日,法国将“波法计划”拿到波恩集团(英、美、法、德)“1+3”会议上讨论,英、美对“波法计划”的支持有限,它们仅赞成邀请波兰以一定形式加入“2+4”谈判,而对于苏联和法国提出的在华沙召开一次“2+4”会谈,德国坚决反对。(55)Zelikow and Rice,Germany Unified and Europe Transformed,p.219; Mr. Hurd to Sir C. Mallaby (Bonn),12 March 1990,No.167,DBPO,Series 3,Vol.7,p.333.在3月14日的第一次“2+4”官员级会议上,六方一致同意尽快邀请波兰参加“2+4”关于边界问题的讨论,但在何时、以什么样的形式加入仍悬而未决。(56)Mr. Hurd to Sir A. Acland (Washington),16 March 1990,No.174,DBPO,Series 3,Vol.7,pp.344-345; Erste Gesprächsrunde Zwei plus Vier auf Beamtenebene,Bonn,14. März 1990,Nr.220,DESE,S.950-952.

鉴于法国“总是站在波兰一边”且屡在“2+4”层面将德国置于尴尬境地,科尔在3月14日同密特朗的电话交谈中发泄了他长期的怒火。科尔表示他难以理解波兰怎能在没有德国参与的情况下去讨论边界,联邦德国与民主德国共同发布相同的议会声明虽然不具备国际法效力,但一项由两德政府起草的条约的国际法效力要更低。他认为自己已尽一切可能来达成双边谅解,但是波兰仍出于内政需要炒作边界问题。他指出“对联邦议院与政府的两份决议声明给予如此少的重视是相当奇怪的”,人们对联邦德国40年民主的发展没有给予应有的考虑,从波兰方面看不到什么积极姿态,然而人们不仅要照顾波兰人的心理,也要照顾德国人的心理。科尔还有意无意地提到法国杂志《鸭鸣报》一篇文章的观点:法德关系如此紧张是因为密特朗身边有太多的犹太人。(57)Telefongespräch des Bundeskanzlers Kohl mit Staatspräsident Mitterrand,14. März 1990,Nr.218,DESE,S.943-947.

密特朗深深感受到了科尔的愤怒,他解释称波法没有商定将华沙作为谈判地点,对赔款问题他也没有态度,因为这与法国无关。(58)Telefongespräch des Bundeskanzlers Kohl mit Staatspräsident Mitterrand,14. März 1990,Nr.218,DESE,S.943-947.科尔的宣泄如同“净化空气的暴风雨,使诸多事情回归正轨”。(59)Teltschik,329 Tage,Innenansichten der Einigung,S.175.3月14日之后,法国外交的重心逐步退出了边界议题,“波法计划”中的诸多要求仅实现了英、美支持的在适当时候邀请波兰进入“2+4”谈判,密特朗看起来已放弃谋求在华沙召开会议以及四大国对德波条约的背书。

四、美国斡旋下联邦德国与波兰的共同让步

波兰的持续动员以及德波双方在边界上的长期拉锯战促使联邦德国总理府萌生了寻求缓和的意愿。3月13日,总理府21分部主任哈特曼在给科尔的备忘录中建议在边界问题上应当有所作为。哈特曼认为,马佐维耶茨基在巴黎收获的成功在华盛顿也可能被复制,这个问题带来的伤害是巨大的,它不仅可以破坏德波、德国与关键盟友的关系,而且可能使德国统一的路径复杂化,因而他提出四点建议:第一,接受波兰加入“2+4”涉及边界议题的谈判;第二,积极应对波兰与法国对于3·8决议的批评,质问缘何联邦议院明确的政治意图会遭受无端猜疑;第三,在统一前与波兰起草一项边界条约虽然不合国际法规范,但为了避免争端升级可考虑协商条约的内容;第四,极力反对四大国对条约背书,这意味着对德国恪守条约精神的怀疑。(60)Vorlage des Ministerialdirigenten Hartmann an Bundeskanzler Kohl,Bonn,13. März 1990,Nr.216,DESE,S.937-941.

四点建议中的三点很快得到采纳,科尔同密特朗会晤时抛出了前两点,第四点也由科尔的助手特尔切克对密特朗的助手比安科表露。(61)Bozo,Mitterrand,the End of the Cold War,and German Unification,p.228.另外,3月中旬的关键一周(13—20日)决定了科尔在边界问题上的立场进一步软化。首先,3·18东德大选的胜利缓解了科尔长期焦躁不安的情绪,大选不但为东、西德的快速统一之路奠定了坚实基础,也宣告“科尔式”的统一路径才是东、西德人民的选择。与东德国内政治紧密联结的西德国内政治受到了大选的影响,科尔在内部政治图景中的威望与权力正前所未有地集聚,这促使他敢于在边界问题上力排国内保守势力的异议而有所动作。其次,执政联盟持续提出要求。大选第二天在联邦政府高官会晤中,根舍支持应该采取积极姿态讨论“马佐维耶茨基计划”,且越快越好,这迫使科尔决定准备一项条约草案,“这是巨大的一步”。(62)Teltschik,329 Tage,Innenansichten der Einigung,S.179.最后,波兰方面的压力也在加大。3月19日,波兰外交部副部长苏勒克及驻波恩大使卡斯基在与特尔切克的会晤中提出,波兰将给两个德国准备一份外交照会以正式阐明波兰长期以来的立场,并打算单方面起草一份条约草案文本以供进一步磋商。(63)Gespräch des Ministerialdirektors Teltschik mit Botschafter Karski und dem stellvertretenden Abteilungsleiter Sulek,Bonn,19. März 1990,Nr.223,DESE,S.956-960.

以上三方面因素使科尔最终在哈特曼的第三点建议上迈出了一小步。在科尔眼中,做出妥协的最佳时机是马佐维耶茨基访美前与布什事先通气时,因为这不但能够取悦美国,而且可以有效瓦解潜在的波美联合。3月20日,布什打电话给科尔表示,美国迫于马佐维耶茨基的压力不得不重复戴维营会晤时的立场,他同时向科尔保证,美国不会允许波兰加入“2+4”框架去讨论非边界议题,美国也反对在华沙召开会议。科尔表示:“我已准备好,且愿意与马佐维耶茨基达成一项‘最终文本’。我不能公开那些东西,但它可能对您有用。”布什询问科尔:“我应对马佐维耶茨基提出这些吗?我乐于去做任何您想做的。”科尔回答:“如果您认为有用,并且他也不会公之于众——且向你保证他不会——那么告诉他我想要朝这个方向前进。”(64)美方档案记载的是“最终文本”(eventual text),而德方档案记载的是“书信文本”(den Text dieses Schreibens),可见德、美在这个问题上的理解是不同的,参见The President's Telephone Call to Chancellor Helmut Kohl of the Federal Republic of Germany,March 20,1990,MTBBWL; Telefongespräch des Bundeskanzlers Kohl mit Präsident Bush,20. März 1990,Nr.224,DESE,S.961-963.

3月21日,马佐维耶茨基访美游说时不出意外地劝说布什:“我们的西部领土不仅是斯大林恩赐的礼物,它受到了所有国家而不是某个国家单边法案的担保。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想要加入谈判并要求以条约的形式确认边界,……议会声明毕竟只是声明,我们需要一份条约。我们需要在统一前就起草条约并且在统一后签署。为什么要在之前?因为如果是之后,我们担心新的德国力量。我相信科尔的诚意。但我担心(德国)其后的论调。”(65)Meeting with Prime Minister Tadeusz Mazowiecki of Poland,March 21,1990,MTBBWL.布什则极力为科尔开脱,他认为科尔并不是想拖延这一问题而只是遇到了巨大的内政问题。他随后抛出科尔的建议:“如果我能说服科尔现在同意与您协商条约的文本如何?”马佐维耶茨基表示他将研究这一想法。3月22日,马佐维耶茨基继续持较高的标准,声称将“继续敦促在统一前出台(到底需不需要草签不置可否)一项条约”。布什的再三劝说未能获得波兰方面的明确同意。(66)Follow-up Meeting with Prime Minister Tadeusz Mazowiecki of Poland,March 22,1990,MTBBWL.

不过,幸好马佐维耶茨基没有答应布什的建议,事实上,德美在“统一前秘密磋商最终条约文本”上发生了严重误会。在波美会晤的同时,特尔切克向斯考克罗夫特表示,3月20日科尔对布什提出的建议并不是指与波兰磋商边界条约的“最终文本”,而仅是讨论两德议会即将发出的议会共同声明的文本。(67)Teltschik,329 Tage,Innenansichten der Einigung,S.181; The President's Telephone Call to Chancellor Helmut Kohl of the Federal Republic of Germany,March 23,1990,MTBBWL.

马佐维耶茨基离开美国的第二天,布什略带施压地提醒科尔,他喜欢马佐维耶茨基这个人。布什解释说,马佐维耶茨基正是担心统一后的德国所采取的立场才要求在统一前就商讨一份边界条约。布什还提到了德美之间的误会,他将科尔的提议理解成就条约的“最终文本”进行秘密磋商,而德国仅接受就两德议会声明的内容进行磋商。科尔急忙解释说这并不是一个大误会,一项条约当然应该包括一个具体的核心句子(如“波兰共和国与德意志共和国彼此没有任何边界索求,它们视现存边界为永久性边界”),他的意思是可以与马佐维耶茨基就这个关键句子私下达成一致,然后再将其置入即将出台的两德议会共同声明,其后两德政府以政府的名义照会波兰政府,这实际上比波兰要求的由政府提前起草条约更具备国际法效力(涉及议会)。布什认为科尔如今提出的“协商核心句子——两德议会声明——两德政府照会波兰——统一后签署”的路径,可能连波兰都会认可是联邦德国能达到的最远程度。(68)The President's Telephone Call to Chancellor Helmut Kohl of the Federal Republic of Germany,March 23,1990,MTBBWL.

在布什的左右施压下(尽管更偏向于德国),德国与波兰的立场都有所软化。科尔同意就议会声明的内容与波兰展开私下磋商,布什理解上的失误也使他无奈地将磋商范围扩大至条约的关键性词句。波兰因美国的冷淡态度及其在经济上的充分帮助也放弃了在统一前就草签条约的要求,4月3日马佐维耶茨基在给科尔的60岁生日贺信中已不再提及此事。(69)Schreiben des Ministerpräsidenten Mazowiecki an Bundeskanzler Kohl,Warschau,3.April 1990,Nr.240,DESE,S.1004-1005.

五、在“2+4”框架下最终解决边界问题

德波双方4月底的缓和不意味着边界问题得到了解决,原则上的分歧依然存在:一方只想磋商议会声明的内容,一方要求磋商边界条约的内容。另外,波兰在何时、以什么样的形式加入“2+4”谈判也悬而未决。

四大国领导人在边界问题上的逐步淡出以及为了在5月初的地方选举中获得更多的选票,都使联邦德国在波兰加入“2+4”框架问题上失去了快速行动的压力并转而采取一种拖延战术。4月初,法国外交部政治司长杜发奎在与卡斯特鲁普的会晤中注意到了德国的犹豫立场。卡斯特鲁普表示德国与波兰将尽快启动双边(三边,东、西德和波兰)磋商,六方只能在之后介入。(70)Bozo,Mitterrand,the End of the Cold War,and German Unification,p.229.盟国则对德国的拖延政策渐渐失去耐心,整个4月,法国都持续不断地对波恩施压以期澄清波兰加入“2+4”边界谈判的具体形式。(71)Bozo,Mitterrand,the End of the Cold War,and German Unification,pp.229-230.盟国告诫德国,任何拖延都必须向波兰做出解释并且尽快制定邀请波兰加入的计划。(72)Minute from Mr. Weston to Mr. Wall,11 April 1990,No.192,DBPO,Series 3,Vol.7,p.376.

联邦德国意识到,在边界议题进入多边框架之前需尽快完成东西德与波兰之间的三边磋商,这样彼此间的分歧才不会被置于多边压力之下。最先的协调从两德内部开始。民主德国德梅齐埃政府在边界问题上不像联邦德国那样需顾及国内民众及政治派别的感受,它以一种明显支持“马佐维耶茨基计划”的态度要求在统一之前就起草边界条约以满足波兰的诉求。(73)Vorlage des Ministerialdirigenten Duisberg an Bundeskanzler Kohl,Bonn,17.April 1990,Nr.245,DESE,S.1012-1014.联邦德国对于民主德国偏离科尔路线并站在波兰一边感到不满。特尔切克4月16日在东柏林的游说取得了一定成效,4月19日,德梅齐埃在其公开声明中没有再提在统一前便启动边界条约的磋商。(74)Vorlage des Ministerialdirigenten Duisberg an Bundeskanzler Kohl,Bonn,19.April 1990,Nr.248,DESE,S.1021-1023.

马佐维耶茨基寻求美国支持失败后,波兰的态度有所缓和,但并没有接受联邦德国“仅就议会共同声明展开磋商”的建议。4月28日,波兰外长斯库比斯泽夫斯基召集德国驻波兰大使并递交了波兰单方面拟定的《基础条约草案》。(75)Vorlage des Ministerialdirektors Teltschik an Bundeskanzler Kohl,Bonn,30.April 1990,Nr.263-263A,DESE,S.1069-1073.

5月3日的第一次东、西德与波兰三边对话充分暴露了彼此分歧。波兰不仅希望加入“2+4”谈判讨论边界问题,而且要求讨论其他安全问题,它还倒退到早已不提的要求——在华沙召开一次“2+4”会谈。两德代表极力反对。波兰也坚持磋商条约草案,这得到了民主德国的支持,而联邦德国只同意协商两德议会声明的文本。(76)Weidenfeld,Aussenpolitik für die deutsche Einheit. Die Entscheidungsjahre 1989/90, S.494-495.

波兰与联邦德国的分歧打乱了科尔“先在三边层面解决问题,而后拿到多边框架”的计划。5月5日,在波恩召开第一次“2+4”部长级会晤,四大国对波兰加入“2+4”的形式作了明确规定:邀请波兰参加7月在巴黎举行的第三次部长级会晤及其之前的官员级对话。不过,波兰只限讨论边界而不能涉及“其他安全问题”。(77)Erstes Treffen der Außenminister der Zwei plus Vier,Bonn,5. Mai 1990,Nr.268,DESE,S.1090-1094; Mr. Hurd to Sir C. Mallaby (Bonn),6 May 1990, DBPO,Series 3,Vol.7,pp.384-385.

虽然面临多边介入的压力,但联邦德国清楚,如果继续推进两德与波兰的三边对话,就无法阻止波兰提交边界条约并展开实际讨论。在科尔的阻挠下,5月18、29日的第二、三次三边会晤没能取得进展,联邦德国也就此终止了三边谈判。(78)Weidenfeld,Aussenpolitik für die deutsche Einheit. Die Entscheidungsjahre 1989/90,S.494-498.这意味着边界问题的最终解决必须落在“2+4”层面。

为了抵制四大国利用多边框架提出超出联邦德国接受范围的要求,在5月22日的第三轮“2+4”官员级对话中,联邦德国代表卡斯特鲁普主动提出了解决边界问题的五原则:1.德波双方将商定一项边界条约;2.统一的德国只能由前东德、联邦德国以及柏林构成;3.统一的德国不会对其他国家产生领土索求;4.将修改《基本法》序言以及第23、146条涉及统一的条款;5.德波双边条约将正式周知四大国以留存备忘。边界议题五原则实际上意味着统一后的德国不再有机会改变其外部边界,四大国对此表示欢迎,但英、法、苏代表认为仅“周知”是不够的,四大国还应对边界条约“负责”,卡斯特鲁普则极力反对并认为这有损德国的尊严。(79)Dritte Gesprächsrunde Zwei plus Vier auf Beamtenebene,Bonn,22. Mai 1990,Nr.285,DESE,S.1137-1142.

除了试图主导多边层面的议事架构,联邦德国政府还坚定地推进其业已确立的议会声明计划。为了赶在6月22日的第二次“2+4”东柏林部长级会晤前出台两德议会声明,科尔通过紧张的国内游说以及与民主德国的外部磋商,最终在6月21日由联邦议院和民主德国人民议院共同通过了相同的决议声明。6月22日,根舍通过外交渠道将决议声明原封不动地照会波兰政府。(80)Weidenfeld,Aussenpolitik für die deutsche Einheit. Die Entscheidungsjahre 1989/90, S.498-500.

在6·21两德议会决议声明的烘托下,六国外长在东柏林部长会议上一致同意将五点原则作为处理边界问题的基本准则,并写进“2+4”谈判的最终文件,四大国基本放弃了对德波双边条约背书的要求。同时,五原则也被递交给波兰以避免出现“新雅尔塔”。(81)Mr. Hurd to Sir Alexander (UKDEL NATO),23 June 1990,No.214,DBPO,Series 3,Vol.7,p.428; Zweites Treffen der Außenminister der Zwei plus Vier Berlin-Niederschönhausen,22.Juni 1990,Nr.325-325A,DESE,S.1249-1251.

波兰方面对6·21决议的态度也并不一致。斯库比斯泽夫斯基褒扬了决议,马佐维耶茨基则继续保持强硬,坚持统一前就应对条约达成协定,同时也要求国际社会对边界的不可侵犯予以担保。虽然四大国已同意不需要对双边边界条约予以保证,但也允许波兰对这些原则展开评论,而波兰的要求始终可能带来变数。“波兰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就四大国背书问题妥协,取决于德国在多大程度上迎合波兰统一前展开条约谈判的诉求”。(82)Vorlage des Ministerialdirektors Teltschik an Bundeskanzler Kohl,Bonn,28.Juni 1990,Nr.332,DESE,S.1282-1283.

此外,联邦德国的新想法也加剧了波兰的担忧。联邦德国财政部长魏格尔指出,和波兰签订的条约不能仅是边界条约,还应是一个涉及德意志族人权利以及被驱逐者返回故乡权利的“全面友好条约”。(83)Weidenfeld,Aussenpolitik für die deutsche Einheit. Die Entscheidungsjahre 1989/90,S.500-501.科尔也提出了同样的想法。(84)Teltschik,329 Tage,Innenansichten der Einigung,S.292-293.马佐维耶茨基担心“大条约”的建议存在着拖延时间的可能,(85)Weidenfeld,Aussenpolitik für die deutsche Einheit. Die Entscheidungsjahre 1989/90, S.819.这样一来,在德国获得主权以及边界条约生效之间就有了法律真空。

因此,波兰在7月3日给根舍的复照中提出了新要求:德波双边条约的生效时间不能晚于“2+4”达成的最终解决德国问题之条约的生效时间,这意味着德国能否重获主权取决于德波双边条约是否得到批准。此外,为了尊重波茨坦议定书并彻底解决对德和约问题,“2+4”的最终解决方案中应该指明“统一德国的边界是构建欧洲和平规制的基本要素”。(86)Sechste Gesprächsrunde Zwei plus Vier auf Beamtenebene unter Beteiligung Polens,Berlin-Niederschönhausen,3./4.Juli 1990,Nr.339,Anm. 7,DESE,S.1294.

7月4日,第一次参加“2+4”官员级对话的波兰代表叶尔泽·苏力克正式向六方代表提出了上述两点要求。英法代表认为,“2+4”谈判的最终国际法文件应称之为“最终规制”而不是“和平规制”,既然是“最终”,也就不存在“和平条约”的保留权利问题。至于边界条约与“2+4”最终条约同步问题,尽管法苏支持波兰的要求,但其他代表认为,涉及边界的四大国权利的废止与德波条约生效之间如何做出时间上的关联,需要进一步思考。(87)Sechste Gesprächsrunde Zwei plus Vier auf Beamtenebene unter Beteiligung Polens,Berlin-Niederschönhausen,3./4.Juli 1990,Nr.339,DESE,S.1293-1294.

为了劝说波兰在即将到来的第三次巴黎部长级会晤上放弃“将德国的主权与边界条约生效挂钩”的要求,科尔在7月13日亲自给马佐维耶茨基写信,他承诺联邦德国将以两德议会的决议声明为基础,在全德议会组建后的三个月之内将边界条约草案递交给波兰政府。(88)Schreiben des Bundeskanzlers Kohl an Ministerpräsident Mazowiecki,Bonn,13.Juli 1990,Nr.349,DESE,S.1339-1340.科尔还在访问苏联期间寻求其在边界议题上对德国的支持,在联合新闻发布会上,苏德最高领导人一致确认“自德国统一之日起,统一的德国就将获得完整和无限制的主权”。(89)Gemeinsame Pressekonferenz von Gorbacev und Bundeskanzler Kohl am 16.Juli 1990,Nr.105, MGDF:SD,S.488-503.这就意味着波兰将主权与边界条约挂钩的建议失去了华沙盟友的支持。

最终解决德波边界的第三次部长级会议7月17日在巴黎召开。由于科尔的莫斯科访问获得了苏联在安全议题上的突破性让步,德国统一最大的难题已接近解决,尚存在着法律细节上差异的边界问题如果再充当起统一的绊脚石,也就显得不合时宜。在这种氛围下,斯库比斯泽夫斯基放弃了将德国主权与边界条约生效挂钩的要求。另外,四大国外长为了避免波兰“空手而归”,同意在边界问题五原则的第一原则中加入“对德国边界的确认是构建欧洲和平秩序的基本要素”这句话。至于《波茨坦会议议定书》以及1952年《德国条约》遗留的“对德和会”“对德和约”问题,四大国外长同意在会议纪要中单方面宣称自己的意图:“统一德国的边界是确定的,不论发生什么外部事件或外部情况都不能对此产生质疑。”六方代表与波兰代表就解决边界问题的五原则达成了最终谅解。(90)Drittes Treffen der Außenminister der Zwei plus Vier unter zeitweiliger Beteiligung Polens,Paris,17.Juli 1990,Nr.354,354A,354B, DESE,S.1367-1370; Mr. Hurd to Sir M. Alexander (UKDEL NATO),18 July 1990,No.219,DBPO,Series 3,Vol.7,p.436.

鉴于德国统一的外部阻力消失以及马佐维耶茨基的持续敦促,科尔终于在8月底决定与波兰开启边界条约以及全面条约的谈判。1990年11月14日,统一的德国与波兰签署了《德波关于确认两国边界条约》。1991年6月,双方签署了《德波睦邻友好合作条约》。

六、余 论

回顾德国与波兰九个月左右的边界纷争,联邦德国主要出于国内选举的政治考量而不愿公开惹恼保守派及其背后的选民,科尔也将确认德波边界与实现两德统一看成是一枚硬币不可分割的两面,这是德国迟迟不愿在统一前公开承认边界、推动边界问题解决的原因所在。联邦德国自始至终没有出现过挑战奥得-尼斯边界的意图,从私下承诺尊重边界,到公开承认边界、同意邀请波兰加入六国机制讨论边界,再到承诺统一后签署确凿的边界条约,其妥协有目共睹,尽管这种妥协是被迫的、不情愿的,是出于对国家再统一的需要。然而,在波兰这个“疆界线在车轮上滚动的民族”眼中,这些妥协始终是不够的。历史造就的脆弱心理以及现实力量的薄弱使波兰尤其敏感,边界上丝毫的法律空间都使其坐立难安。在被排除出六方会谈后,波兰尤其忧虑其生死攸关的利益再遭“雅尔塔”式的越顶外交,因而频繁地在国际舞台发动外交战。

德波奥得-尼斯边界问题本质上不是索求领土的零和博弈,它围绕法律与程序上的不同选择,体现的是德波两个民族如何实现历史和解的问题。德国人背负太长时间的“赎罪之名”,以至于在“失去领土”这件值得被同情的事情上得不到应有的同情,而波兰人也过久地陷入“受伤情绪”,任何站在“历史加害者”的角度平等地看待双边关系都有损“民族大义”。

跳出德波双边层面,奥得-尼斯边界的解决也是两德统一进程的一个缩影,它所包含的德美协作、英法的控制企图、科尔与根舍的不同统一路径等自始至终弥漫在进程的各个角落。苏联的精力很大程度上聚焦于安全议题,它对边界问题没有过度关注,这很可能是戈尔巴乔夫不想加入到德波边界的讨论而使波苏边界也被重新提上台面。美国在边界议题上采取了两面施压但偏向科尔的策略,因为与波兰相比,德国这个新的大西洋伙伴显然更重要,美国也不愿在边界议题上对科尔过度施压导致他被社会民主党赶下台,因为社会民主党在美国关心的安全议题上不如基民盟更听话。英国对待边界的政策相对务实,在德国没有公开承认边界、没有承诺统一后与波兰签订双边边界条约之前,撒切尔努力和法国站在一起共同对德施压,而在德国公开承认边界、承诺统一后签署边界条约后,英国也就逐步退出了对边界的关注。

法国在边界议题上的敏感度显然比英、美、苏都要高,这主要是出于以下原因:第一,奥得-尼斯边界是打开欧洲边界“潘多拉之盒”的钥匙。围绕奥得-尼斯边界的论争已引起了人们对欧洲多条国界线的担忧。德国的东部边界处理不好,那么波兰与苏联的边界、苏联与罗马尼亚的边界、匈牙利与罗马尼亚的边界等都将在东欧国家民族主义以及民族统一主义的诉求下沉渣泛起,(91)Bozo,Mitterrand,the End of the Cold War,and German Unification,p.265,note 68.这将严重损害欧洲的政治互信,进而损害法国最重视的欧洲一体化进程。第二,法国既不具备英、美的地缘优势,也不具备苏联的军事优势,这造成它对传统意义上的领土纷争尤为敏感。第三,对边界问题的强调是法国彰显其战胜国身份为数不多的手段。密特朗极力主张“确认奥得-尼斯边界不单是德国人自己的事,它还与四大国密切相关”,从法律上讲这些要求完全遵循了波茨坦协定,但在波茨坦协定签署45年之后、在法德欧洲一体化40年之后仍抱守协定赋予的权利不放,其政治与心理意义要大于法律意义。二战在许多法国人心中是一场不光彩的胜利,法国在战争中的耻辱表现使其战胜国身份名不副实,正因如此,它尤其需要外界对它战胜国身份无可争辩的认可,边界问题则充当了最好工具。第四,边界问题是检验统一后的德国是否还具备与法国合作、向法国妥协之意愿的试金石。(92)波佐持类似的观点,参见Bozo,Mitterrand,the End of the Cold War,and German Unification,p.223.密特朗显然知道科尔主要是出于国内政治考量才一再拖延边界谈判,但今天的德国如果能为了国内政治而忽视欧洲邻国,明天的德国就有可能为了国内政治而损害欧洲一体化。强迫科尔摈弃内政而更多聚焦于外部,有利于未来法德在欧洲建设上的分歧得到妥善处理,也有助于提醒经济与地理上的德国巨人,未来任性地独断专行必将遭到巨大阻力。

德波奥得-尼斯边界问题的顺利解决,为二战后德国问题的尘埃落定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也为德波这两个有着长期恩怨情仇的民族实现历史和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德波两国的和解,为20世纪欧洲一体化进程的推进塑造了不可或缺的政治环境,也给民族国家妥善处理历史问题、求同存异、共谋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历史经验。

(衷心感谢两位匿名评审专家提出的非常细致和宝贵的修改意见,正是在这些意见的基础上,本文才得以进一步完善。)

猜你喜欢

边界问题科尔条约
作为国际法渊源的条约
俄宣布退出《开放天空条约》
美不续签俄美仅存军控条约?
中印边界问题的演变及其影响因素
有关知识产权保护边界问题浅析
真假爱人
推动中俄边界问题最终解决的诸因素
科尔:“走出去”带动纺织业升级
《里斯本条约》有望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