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汉字表意性为想象画面助力
——以统编版三年级下册《燕子》教学片段为例
2021-01-08厦门市前埔北区小学
■厦门市前埔北区小学 高 燕
汉字起源于图画文字,“表意”是延续图画文字发展趋势的必然表现。汉字因义构形又因形表意的特质,使大部分汉字能通过分析字形获得词的本义,由本义推导引申义,丰富对字义的理解。阅读教学中,以汉字为媒介,能在学生明了汉字构字义理的基础上启发学生展开想象。
一、据形索义,在丰盈细节中想象“外形”之独特
汉字具有“义从形出,形以示义”的基本特点,其表意性根源于汉字构造,字形反映造字之初的语义。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字形本身就演绎出字的本义,这正与小学生擅长形象思维的特质相契合。
《燕子》一课导入时,教师引导学生聚焦课题,关注文本主角“燕”。甲骨文“”是象形字,“”字本身就是一幅栩栩如生小燕子简笔画。带有“灬”的字多与“火”有关,而“燕”字的“灬”是燕子剪刀似的尾巴的剪影。古人造字与作者的描写不约而同地凸显了燕子的外形特点。对燕子尾巴这一细节的关注,不仅有利于学生把握燕子形象,亦能帮助学生想象燕子的样子。教师应从题目切入,引导学生结合已有的认知,分享自己对燕子的印象;观察字形,捕捉燕子的特点,使燕子的形象跃然眼前。通过巧妙地将课题和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有机整合,能帮助学生在与燕子初次见面时便建构对燕子形象的直观感知。
二、分解会意,在整体观照中想象“春光”之热闹
准确理解字词义是想象画面的前提。会意字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图像的组合,教学中通过对会意兼意音字“聚”适当溯源,让学生直观感受到“聚”字传递出的人多热闹的气氛之后,继续深入文本,勾连“赶集”,丰富意象。像这样将语言文字还原成形象的画面,有利于学生由点及面,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如《燕子》第二小节教学片段如下:师:“聚”是本课的生字。你能给“聚”组词吗?生1:聚拢。生2:聚会、聚集。师:很多人会集在一起,就是“聚”。“聚”字里的“很多人”藏在哪里?能找到吗?生:摇头。师:请看它的小篆——。生:“聚”的下方由几个“人”组成。师:好眼力!多少人能称为“多”?生:“二人从,三人众”,三人为多。师:没错,古人以“三”表示多。如:“白发三千丈”“飞流直下三千尺”……楷书将三人写作乑(yín),即将中间的“人”写成一短撇和一长竖(亻),左边的“人”用两撇表示,第三个“人”则简化为撇、捺。书写时注意,“聚”下半部分的一二笔,是“亻”,表示一个站立的人。上部的“取”表示招取多人会集在一起,“取”也提示了字音。
学生联系已有生活经验,展开想象的翅膀,通过对“聚拢”的深度理解,想象春日里热闹的场面和万物复苏的急切心情,并通过朗读时的语气变化加以呈现。这样的学习过程,让学生真正回归语言,亲近语言,也是准确诠释语言内涵、深刻感悟语言的魅力的过程。
三、溯本求源,在品评辨析中想象“横掠”之趣味
随着汉字演变,经过隶定、走向楷化、简化之后,有些汉字已难见原始字形。为了还原汉字据义构形的特点,可适时适度回溯汉字起源,补充汉字的演变信息,建立起文字与画面的联系。
在课文的第三自然段中,作者描绘了一幅燕子横掠图。“横掠”而过的燕子,留下了耐人寻味的小圆晕。此时,引导质疑:把“小圆晕”换成小圆圈,合适吗?学生纷纷摇头。教师首先让学生画画“圆圈”和“圆晕”。学生发现“圆圈”可较清晰地呈现,“小圆晕”有点模糊,朦胧的感觉。有了对“圆圈”与“圆晕”的大致感受,再板画“晕”的甲骨文——。学生一下子就看出“晕”的甲骨文像太阳旁边一圈一圈的光圈。“晕”本义是“日月周围的光圈”。
教师在教学中驻足“晕”,引导学生见其形而知其构意,并采用“画出来”的形式,形象直观地感知字义;对比“小圆圈”和“小圆晕”的不同,学生体会想象“小圆晕”之美,感受表达的精妙。理解“晕”的意思,结合课文的插图,学生对画面的想象更容易落地。在准确理解“晕”字的基础上,将文字与画面对接并尝试朗读;联系开阔而鲜明的全景描写,学生的想象也容易落地。至此,学生心中的画面不只有静态的,还是动态的、是有趣味的。
四、聚焦意符,在链接生活中定格“休憩”之静美
丰富的意向储备是想象的基本条件,对语言文字的准确理解是想象的基础。汉字的表意性折射出汉民族善于用具体形象表达思想,在语言运用上追求和谐生动、贴切形象。意音字在汉字系统中占比最高,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具有示意功能的意符(形旁),利用意音字音符表音、意符表意的特点帮助学生建立起形音义关系。以《燕子》第五自然段教学为例:师:读到这里,老师有个疑问,要用量词来形容“细线”,你会用上哪些词?出示:几( )细线。生1:几根细线。生2:几条细线。师:作者为什么用“痕”,不用“根”?请大家观察“痕”的偏旁。病字旁做意符,通常和什么有关?生1;和疾病有关。“痕”就是伤口痊愈后留下的疤。生2:例如“疤痕”。师:没错,“痕”又引申泛指物体或事物留下的痕迹。如“泪痕”“裂痕”。生1:我知道了,“痕”字体现出细细的电线在耀眼的蓝天的背景中若有若无的样子。生2:“痕”用在这里比“根”“条”更准确,有一种轻描淡写的美。师:是啊,几痕细线,数只燕子,如同一幅淡淡的水墨画,又似一首动听的春之歌。
以上片段关注意音字“痕”的意符,由意符“疒”推想字义,借助汉字形义相融的特点,体会“痕”字表达上的准确生动,帮助学生想象“几痕细线”的画面。当然,“边读边想象画面”作为一种阅读策略,不在于如何培养想象、如何建构画面,最终的落脚点还应是由文字想象画面,由画面回归文本,进而习得语言。
综上,阅读教学中若将文字定义为“枯燥的”“单调的”,甚至视其为“障碍”,忽视了文字顽强的表意性,则错失了借助汉字表意性助力学生想象画面的良机。反之,以汉字为基础,遵循汉字的表意规律,辨字形、明字义、想画面、谈体会,让文本中的画面和作者的情感在学生脑中“活”起来,从而能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形,深入理解文意,感受语言意蕴,体会作者情感,获得审美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