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思政视域下理论传播中的文化载体研究
2021-01-08天津财经大学
■天津财经大学 卢 绯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伴随着社会经济建设的发展,我国的文化事业也随之蓬勃发展。党的十八大确立了“五位一体”总布局,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的理论传播要求我们进一步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做好文化载体建设和思想引领。
一、文化自信势必让文化载体在新时代理论传播中充满亮色
党的十八大后“四个自信”的提出,特别是文化自信的提出充盈了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内容和载体。无论从政治的角度,还是理论发展的角度,再具体到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政治传播、理论传播都为我们指明了文化承载的发展方向。
(一)理论传播过程中的文化载体
理论传播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及成果的实践和转化,以及党在革命和建设时期形成的创新理论,同时也包括我们党一直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在党的创新理论指导下所取得的实践成就和涌现出的先进典型。对比理论传播和思想政治教育,二者有很多共同点,均会运用一些传统载体和现代载体。传统载体主要包括谈话、开会、理论教育等,一直在理论传播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又逐步形成了诸多现代载体,如网络载体、管理载体等。而文化载体,简而言之,就是承载文化使之具象化的实体,需要理论传播者在主体、受众、媒介的传播过程中,充分利用各种文化信息,将理论的内容寓于文化构建中,并借此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产生影响,以最终达到提高人们的理论水平和素养的目的。
(二)文化自信与文化载体的关系
文化自信回应了新时代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品质提升的强烈诉求,文化载体以往更多出现于传播学领域,随着传播、信息、媒介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发展,文化载体建设成为重要研究对象。文化自信是文化载体建设的前提和保障,文化载体建设包含了两部分内容的建设,一是原有文化载体的再梳理和创造性使用,如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二是面对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如何构建起新一代文化载体。
(三)理论传播中的文化载体研究
文化载体的研究已成为理论创新、理论传播中的重要部分之一,“十四五”规划建议中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的文化建设分为三部分。将价值观领域的文化载体归为一类,并将理论传播中的涉及人自身发展的思想观念等内容归入其中。将文化领域的文化载体归为一类,加强此类文化载体建设以提升文化服务水平,并将新闻出版等内容归入其中。将文化产业领域的文化载体建设归为一类,加强此类文化载体建设以健全当下文化产业体系,并将文化体制、文化市场、文化企业、文化旅游等纳入其中。
二、文化载体在理论传播中的发展与建设
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理论传播的重要保障和重要组成部分。做好理论传播,应开展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充分利用好各类传播载体,特别是文化载体。
(一)理论传播中的群众性观点决定了文化载体的属性
理论传播说到底是要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传播党的理论就必须坚守党性原则,必须注重群众的需要,依靠群众,贴近群众,为群众服务,这也就是理论传播中的群众性观点,把握好理论传播中的群众性观点,才能更好地理解文化载体建设在传播中承担的角色和任务。文化载体具有多元性、全面性和渗透性的特点。正是文化的多元性造就了其表现形式的多元性,进而形成了文化载体的多元性。文化对人和社会影响的全面性决定了文化载体的全面性属性,而文化的渗透性决定了文化载体所承载内容对人和社会,乃至对异质文化的渗透性。在理论传播中,群众性、人民性观点的确立,让我们势必优先发展那些群众喜闻乐见且具有理论传播价值的先进文化载体。
(二)文化的双刃剑属性下做好文化载体建设
全媒体不断发展的当下,文化载体建设任重道远。在信息和网络高速发展的外部环境下,我们对文化载体本身重视还不够。先进文化可以引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而落后文化在社会领域的传播会造成的破坏力同样也是难以想象的,需要正视文化这柄双刃剑。新时代思政视域下、理论传播境遇下的文化载体建设,就是要建设好服务人民的文化载体,建设好彰显文化自信的文化载体,建设好人民满意的文化载体。正是因为文化的重要特性,以及文化推动社会发展的“双刃剑”属性,要求我们主动研究、预判,深刻认识新时代的挑战和机遇,顺应文化发展和理论传播的规律,主动出击做好文化载体建设。
(三)文化载体的具体形式
一是物质文化载体,具有文化信息的物质设施和物质环境,国家重大文化设施和文化项目,如国家博物馆、图书馆等都属此类。二是精神文化载体,指社会认同的有自身特色的价值理念、理想追求、道德追求等,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三是制度文化载体,指利用相关制度的制定和实施来规范社会整体形成遵纪守法的品德意识和良好的道德行为。四是网络文化载体,是将先进理论与文化寓于网络文化体系内,目前主流媒体在以网络空间为主体的舆论场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五是活动类文化载体,指以艺术创作与演出、体育锻炼与竞赛、传统节日庆祝等为主要内容的文化活动的开展,如各类文化节、主题教育活动以及大型体育赛事、社会志愿服务体系等。
三、思政工作者在理论传播中应做好文化载体建设的路径研究
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如何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继续向前发展,如何让新时代思想推动社会发展,如何让文化助力人类文明和进步,如何建设好文化载体服务好社会全体,是我们目前阶段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文化载体的数字化路径
推动文化数字化建设,做好文化数字平台和多种基础资源库、数据库建设,以迎合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数字化信息需求;做好文化数字平台建设,统筹推进文化数字化重点工程建设。文化载体数字化建设要“精准供给”,避开三大发展误区:一是盲目强调将资源数字化,只是原有文化书籍文献从纸制形式存储成为数字化信息形式,而利用率并没有提升;二是盲目追求购置各种新数字化设备,但配套技术和硬件不过关,最后新设备形成新浪费;三是以数字化生存为名盲目上项目,但其技术已远远落后于当下时代发展的平均水平,最终所谓的创新只能流于形式。
(二)文化载体的法治路径
以立法来保障文化载体的建设与发展。近年来,我国的文化立法正在稳步推进之中,以法律保障文化载体建设已经开始进行有益和有效的探索和实践,这为我们提供了一条发展路径,用法律治理载体乱象已初见成效。各项法规、条例的出台,为文化载体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准绳,同时这些先后出台的法律法规本身就是文化的重要载体。
(三)文化载体的网络化发展路径
原有的线下模式的文化载体目前已经不能适应当下的理论传播和文化引领,在信息移动技术迅猛发展的新科技时代,理论传播的网络化发展势在必行。但需要认识到的是,网络化发展并没有改变原先理论传播和文化传播的大众属性,只是参与者由原来线下的人与人,经过网络这个媒介,转化为了线上的人与人。
(四)文化载体的多元化发展路径
文化载体在新时代的社会经济、文化、生活领域呈现出了多元化的发展路径,义不容辞地承担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使命。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为文化载体建设的多元化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思路,而各类体育赛事、文化节、科技节等文化体育类活动的开展,在丰富文化的同时,起到了服务社会的良好作用。这些文化类活动,既是社会和群众喜闻乐见的,又是强有力的文化载体。
(五)文化载体的融合化发展
文化的表现越来越多样化,不只体现在原有的文化领域,而是越来越多地与其他领域相互融合,但融合后的新文化载体建设尚未完善。开展工作的过程中,应看到融合发展为文化载体建设带来了更多的发展路径,秉持文化自信,以传统优秀文化为底蕴的同时,广为坚守先进文化、红色文化和理论文化建设才是文化载体融合发展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