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青年教师成长:备课重点备什么
2021-01-08霍晓宏全瑞峰
■霍晓宏 全瑞峰
备课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也是一个追求创新的课题。备课,包括备教法、学法,备课标、教材等很多环节和内容。就备教法而言,有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五段教学法,即预备、提示、联合、总结和应用;有建构主义教学法,即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同化”和“顺应”。就备学法而言,有有意义学习方法,即美国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概括的“有意义学习过程就是新旧知识相互建构联系、相互作用影响的过程”;有研究性学习方法,即学习者采取研究的态度,针对学习内容自主探究,提出各种可能性假设,实事求是地对所提出的每一种假说进行分析、判断、论证,等等。理论众多,见仁见智。那么,在实际中,青年教师备课重点备什么呢?
一、备教育教学理论
理论来源于实践并在指导实践中进一步丰富理论。教育教学理论是教育教学过程设计和实施的基础,是指导教育教学实践的重要依据。如,新的高考招生制度下的高中物理教学,具有学科大概念、结构化、主题性、情境化、问题导向等特点,突出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情境教育教学理论、信息加工学习理论等。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出学习是学习者本人在早先学习习得的基础上主动建构的过程。情境教育教学理论倡导教师通过设置具体、新颖、亲近、生动的情境,注重学生的积极身心体验,开展深度学习。信息加工学习理论提出学习是学习者对信息自我加工的过程,学习过程就是教师教的外部信息与学生学的内部加工相结合的过程。因此,教师备课时要通过谈话、交流等方式,全面掌握学生已有的学习习得,包括心理因素、知识基础、思维方式、生活经验等,然后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有效学习。实际教学工作中,要着重创设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满足学生心理需求的教育教学情境、教学理论,并与学生实际有机结合。
教师上课不能仅凭经验和感觉,要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就要使教育教学过程具有可靠的理论依据,并结合学生、教师、教学内容等实际情况,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发生,从而不断提高教学的远期效益。教育教学理论是一只隐形的手,牵引着教育教学实践的走向和过程的落实。因此,教师的心中要有足够的教育教学理论,供实践中选择。
二、备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教师落实教育教学目标的行动指南,是各种教育教学元素相互作用而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行为准则。教师一定要把课程标准了然于胸,时时对照课程标准作为“教学指南”。
研读课程标准要把握以下几个要点:
1.从课程宗旨和培养目标的高度上,准确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
2.从课程内容的精度上,把握学科大概念、结构化、主题性等质量标准。
3.从课程实施的维度上,坚持问题解决策略,注重教学方法的适切性和灵活性,提高操作能力。
4.从课程系统的广度上,研讨和把握课程标准,拓宽教学视野。
5.从学科核心素养的角度上,研究和落实课程标准。
在新的高考招生制度下,没有了考纲、考试说明,课程标准就是教学的依据、“明灯”,学科核心素养是一切教育教学工作的初衷和使命,也是教育教学的落脚点、着力点。既要着眼于核心素养,又要着手于核心素养。备课时,教师思想中要明确每节课突出的核心素养有什么,设计怎样的情境、提出怎样的问题体现核心素养,预设怎样的教学环节和过程落实核心素养,使学科核心素养在看似不经意间慢慢地渗透到学生的思想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三、备教材
教材是编者对照课程标准,经过广泛而集中的研讨、遴选并精心为广大教师提供的一种落实课程标准的样板。教师要将课程标准、教材、教师教学用书“三合一”,经过自主研学、广泛而深入地研讨、拓宽课程资源、创新教学方法,将教材演绎为“学材”。
备教材有四个层次:一是“读”备,就是以读者的视角备教材。精读文本,与教材对话,不参考其他资料,独立理解教材的结构、内容,并初步形成自己的认识、体会、思考等。二是“学”备,就是以学生学的视角备教材。充分借鉴有益于学生学的各种资料,积极开展同头备课和集体教研,学习优秀名师的先进教学理念和科学处理教材的方法等,与教材反复“碰撞”,建构学生学的“学材”。三是“教”备,就是以教师的视角再备教材。对比课程标准、教师教学用书等,整合教材和各种教学资源,思考教学结构、情境、问题、方法、过程等,使教与学无缝对接、完美统一。四是“预”备,就是预设可能的教学现场,生成教与学的各种预案。
教材为教育教学提供一种范例,但不是唯一的样式。教师不仅要把控教材,而且要热爱读书,包括古今中外、科学艺术、哲学社会、科技发明等各种书籍,从而拓宽自身视野。同时,教师要做大量的习题,畅游题海,选择出概念性、生成性、实践性、启发性、教育性的典型习题,提供精品习题给学生。习题里有情境、有模型、有方法、有结构、有思想,更有素养和情怀。
四、备学生
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备学生既是教师的基础性工作,也是取得优质教学效果的关键。要通过学生的视角设计学习,教师不能主观臆断或凭空设想。“教”是为了“学”,“教”不等于“学”。“教”是教师输出信息给学生,“学”必须是学生主动地、全身心地“深度学习”。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时通过各种方式直接或间接地与学生接触,全方位、全过程地了解学生的点点滴滴,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从而更好地因材施教。
备学生需要具有一定的教育心理学常识,同时要根据学生情况进行甄别判断,合理选择,做到普遍性和特殊性的有机统一,从而做出正确的教育行动。如,初中学生约12至15岁,认知的特点偏重于感性,抽象思维理解能力和概括能力较低;高中学生约15至18岁,经过三年初中的学习,有了相当的知识积累和认知能力,思维能力较强,对事物有进行理性思考的欲望和能力,学习更侧重于理解和运用。不同学段的学生在认知、情绪、思维、人格、心理过程等方面所呈现的特点不同,这就需要教师以专业的眼光,认识这些不同心理外显的本质及特殊性,进而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
备学生需要了解学生的兴趣、需求和学习态度。通过了解学生的兴趣点和需求,进一步促使学生爱学、会学、能学。如果教师引导学生时刻暗示自己能行,那么成功的可能性就会很大。对于学习暂时遇到困难的学生,要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不断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认真的态度。学习态度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习得的,是个体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中,通过交往,接受别人的示范、指导、劝说而逐渐形成的,它是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和个人经验的获得而不断变化的。教师无法改变学生的智力遗传特征,很难改变一个学生的认知风格,但相对容易改变一个人的态度。教师可以通过典型人物事迹介绍,开阔学生的视野;通过榜样示范等,指导和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
备学生需要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要达到的学习目标,在起点和目标之间选择合适的方法,配置相应的学习资源,进而为学生创设真实的育人场景。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当人们的行动有了明确的目标时,就能把自己的行动与目标不断地加以对照,进而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行进速度与目标之间的距离,人们行动的动机就会得到维持和加强,就会自觉地克服一切困难,努力达到目标。
全面了解学生是一切教育教学行为的基础,实际操作中的关键是深入学生、理解学生。首先,教师要树立民主科学的学习意识和平易近人的人格修养,当学生亲其师就会信其道,由此也为全面了解学生打下基础。其次,教师可以通过家访、谈心谈话、作业批改,或者通过阅读学生档案、与班主任交流等方式,全面了解学生的家庭教育背景、学习经历、学习基础和要达到的学习目标,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等。最后,教师通过课前、课中、课后的问题探讨、相关测试或讨论交流等了解学生,通过与学生直接和间接的交流了解真实的学生。
五、备方法
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桥梁和纽带。教学方法的优劣,直接决定了教与学是否有效,决定了学生能否进入深度学习。优秀的教学方法永远是教师的追求,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教学方法包括教师的教授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是两者的统一,前者必须依据后者,教是为了学,否则就会本末倒置,或者因为教不切合学的实际而事倍功半、南辕北辙。美国著名学者鲍里奇在《有效教学方法》中指出:“清晰授课、多样化教学、任务导向、引导学生投入学习过程、确保学生成功率是促成有效教学的五种关键行为。”我国著名教育家李秉德教授主编的《教学论》概括了我国中小学教学活动中常用的教学方法,如学生用耳朵接受信息的讲授法;用眼睛感知信息的演示法;动手操作的实验法;强调学习过程活动的发现法、陶冶法等。当今时代,还有李吉林的情境教学、窦桂梅的主题教学、于永正的五重教学、孙维刚的结构教学、华应龙的融错教学、邱学华的尝试教学,等等。
方法很多,就要做好选择,适切的方法可以有效提高教学质量、改进师生关系。学生在师生交往中的感受是民主愉悦的还是紧张痛苦的,直接决定了教育教学是正相关,还是背道而驰、渐行渐远的。新的时代背景下,学生是“全人发展”、个性化发展。这对教师的师德水平、学科能力、现代技术手段、文化底蕴、人格魅力等都赋予了新的要求。教师要树立“备课永远在路上”的理念,用实际行动满足“千变万化”的学生需求,致力于教育教学研究,创新教学方法。
任何形式的教学都与教师的水平有关。学科不同、年龄不同,方法也不同,关键是依据学生实际和教学内容,使课堂新颖而灵动。要尊重差异,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提高。教师根据自己具有的专业知识、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教学特点,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从而达到由模式化向理想的“无模式”境界的转化。
六、备教学过程
就常规的新授课而言,教学过程一般包括导入新课、新知学习、检测评价、总结提升、作业反思等几个主要环节。
导入新课是一个蓄势的过程,不但要注重形式设计,而且要注重形式和后续内容的有机结合。要适度营造课堂教学冲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导入新课要不拘一格,可以利用谈话、提问等新旧知识联系导入;可以通过故事、游戏、生活常识、问题等创设情境导入;可以通过实验观察、直观演示等科学探究导入;可以通过理论归纳、分类总结等哲学思维导入;可以通过科学人物、科技创新等情感态度导入;还可以通过演讲、展示等互动启发导入……对“导入”要做到:不知不觉,引人入胜。
新知学习是新授课的重点内容,同一节课可以有不同的设计。可以采用讲授法,也可以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等方式,关键是要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进行合理的安排。如采用“创设情境”引导,可以设计成“问题串”贯穿全课。“问题串”的问题要具有引导性,引导学生的思维发展,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要具有结构性,将过去、现在、将来学习的知识形成系统,促进学生知识、思维等的系统发展和完善;要具有“生活性”,问题情境与学生的生活及思维的起点应做到联系紧密,发展顺畅,水到渠成;要具有阶梯性,使学生的学习步步深入,做到由浅入深,深入浅出;要具有多样性,有理论问题、生活问题、实践问题、科技问题、社会问题等;要具有参与性,能够促进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要具有节奏性,有张有弛,有序有度;要具有启发性,不仅能启发学生的思维,而且能启发学生的爱国情怀、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
检测评价要精选练习题。所选习题要有层次、有坡度、有密度,有情境、有实践、有创新,有知识、有思维、有方法,有过程、有结论、有辩证,有德育、有情怀、有素养。做题不是目的,而是通过习题这个载体,巩固新知,渗透素养,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大胆猜想。通过问题的不断解决,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学科核心素养,同时做好过程性评价。
总结提升是一节课的点睛之处。可以由教师总结,更好的办法则是让不同的学生来阐述,不同的学生谈自己一节课的收获和体会,从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到核心素养,这种锻炼会使学生受益终身。总结提升要点面结合,全面归纳总结,关键是要有提升,使学生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从观念认知、内容结构、思维方法、过程探究、实践创新、情感态度等方面全方位再上新台阶。
作业反思要注意层次性和多样性相结合。层次性就是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布置个性化作业,做到基础性、全面性和个性化选择相结合。多样性就是要设计不同类别的作业,除常规的纸笔书面作业外,还可以设计实际操作、口头表述、小论文等创新性作业。要注意典型性和生成性相结合。典型性就是作业要具有代表性,以“质”取胜,避免简单重复性作业。生成性就是通过变形、变化、嫁接、链接等生成更多类作业,以一当十。另外,教师布置的作业要定时定量,防止给学生带来过重的课业负担。
教学过程就像是一部文学剧作的序幕、正剧、结尾。序幕短小精悍、直击心底、吸引观众;正剧引人入胜、高潮迭起、心随尔动;结尾令人深思、回味无穷、余音绕梁。明线是人物故事情节,暗线是思想认识,双线并行。同样,教学过程中以结构为统领,情境、问题、知识是显性的,而德育、思维、素养等是隐性的,双线应并行且并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