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天津市基础教育教学研究的进展与趋向
——基于2020—2021年天津市基础教育期刊的分析

2021-01-08天津师范大学姜淑杰

天津教育 2021年34期
关键词:天津师范大学教科院天津市

■天津师范大学 陈 浮 姜淑杰

2021年5月,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印发《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学术期刊是开展学术研究交流的重要平台,是传播思想文化的重要阵地,是促进理论创新和科技进步的重要力量。”教育类学术期刊尤其是基础教育期刊作为研究、探索与传播基础教育理论与实践应用的重要平台,其重要价值应受到重视。在全国范围内,天津的基础教育属于发达地区的教育水准,基础教育期刊应与此地位和作为相匹配,期刊服务基础教育的能力应与基础教育的水平相适应。从目前与其他发达省市的教育比较来看,天津市基础教育期刊的弱点比较明显。故而,本文拟对2020—2021年天津市基础教育期刊的研究内容进行分析,了解天津市基础教育研究现状,明确其存在的不足并提出相应建议,为更好地保留天津教育历史资料并为作者、读者及相关期刊编辑提供借鉴。

一、刊载论文分析

(一)刊物分析

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第一批认定学术期刊名单”和“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第二批认定学术期刊名单”为依据,在知网期刊导航中搜索学术期刊并设置主办单位为天津,搜索学术期刊。对搜索到的学术刊物进行进一步筛选,选定以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为办刊宗旨,同时具体的栏目设计或组稿内容涉及基础教育,最后选定教育类学术期刊或设有教育专栏的学术期刊共有11种,分别为《历史教学(上半月刊)》《历史教学(下半月刊)》《数学教育学报》《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天津市教科院学报》《考试研究》《天津电大学报》《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南开学报》《职业教育研究》。其中基础教育期刊有6种,分别为《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天津市教科院学报》《历史教学(上半月刊)》《数学教育学报》《考试研究》。其他刊物虽然发表过教育类文章,但考虑其发文量较小或不属于基础教育领域,故本文暂不作统计。

(二)研究内容分析

1.刊载论文数量。

2020—2021年,上述6种期刊共刊载教育类文章883篇,分别为《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36篇、《数学教育学报》168篇、《考试研究》150篇、《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143篇、《天津市教科院学报》139篇、《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47篇。其中,刊载基础教育类文章682篇,分别为《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12篇、《数学教育学报》134篇、《考试研究》101篇、《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143篇、《天津市教科院学报》80篇、《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2篇。

2.研究领域分布。

从论文内容看,教育教学研究类文章318篇,教材研究类文章53篇,教育热点类文章105篇,考试与评价类文章142篇,教育政策类文章11篇,教育理论研究类文章50篇,课程研究类文章3篇。

二、研究热点评析

(一)教育教学研究

1.教学理论与实践。

长期以来,“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关系”一直被广泛关注。如今,“教育研究的实践转向”已经成为众多研究者的共同旨趣,教育理论研究者应在与教育实践工作者的对话交流中,实现教育理论话语的实践转向(张军凤,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20.4)。将视角转向具体的教学理论,可发现近几年来深度教学、STEM教育以及研学旅行等新名词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具体而言,深度教学是有效教学概念的完善与提升,是有效教学实践发展的新形态,也是落实核心素养的重要渠道(李倩、刘万海,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20.2)。STEM教育是将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等学科内容加以有机整合,旨在培养学生的真实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使其更加适应现在及未来的生活(何善亮,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20.3)。研学旅行作为顶层设计的基础教育改革举措,是对知识和真理教育的实际体验与再形成,是思想、行动与社会并轨的潜在动力,是学习知识、回归本源的路径(李琳、李玉辉、周洁,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20.4)。

2.核心素养培育。

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2017年,《普通高中课程方案》的发布进一步明确了着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目标,自此各学科的核心素养研究受到了极大的关注。如,培养高中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思想史教学研究(陶裕、何睦,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20.2)与历史教学逻辑分析(冒兵、沈春华,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21.4)、高中化学必修教材栏目设置的教育价值(周业虹,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21.1)、课程思政视域下的核心素养课堂培育(李垚、纪德奎,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4)、高中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生成机制(武丽莎、朱立明,数学教育学报2021.4)以及数学思维素养的深度涵育(王钦敏、余明芳,数学教育学报2020.6)、实践智慧视域下学科核心素养的生成(牛超,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21.3)等的研究,进一步促进了学科核心素养的具体落实。与此同时,“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等作为核心素养的主要成分也成为当下关注的焦点之一。以数学学科为例,数学必备品格是具有良好数学特征且能促进人全面发展和人格完善的心理品格(祖丹、孔凡哲,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20.4);数学关键能力是综合考虑数学学科本质,从学科视角对接学生关键能力中的认识能力、合作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朱立明,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21.2)。进一步明确学科核心素养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等组成要素,对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至关重要。

3.教学设计与实施。

素质教育、全面发展和核心素养培养,要求当下的课堂教学要走向“大融合”与“大发展”,这就促进了项目式学习与大概念教学研究的发展。其中,项目式学习以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强调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实现对知识的理解与建构,突出学生的自主与合作探究,是符合“大融合”发展趋势的重要学习方式(田红彩,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20.4)。而大概念作为一种能够反映学科知识本质的上位观念,可为项目式教学设计提供新的视角和工具(孙阳菊,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21.1)。以大概念作为核心知识和整合器,能够使学科项目式学习走向深层(贺慧、陈倩,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21.1)。以历史学科为例,历史学科大概念位于历史学科顶层,与历史学科基本概念相连(方美玲,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20.6),包括史论概念、重要命题和基本原理等,基于大概念展开教学设计,有助于提升学生历史学习的能力和素养(陈新民、韩文杰,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21.5)。

4.教材研究。

教材是师生交流的重要凭借,教材如何编、如何用,需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和标准。2017年,新的课程标准正式颁布(2020年修订),部编版教材的编写几乎同时启动,其在各方面都渗透了新课标理念。为使新课标理念得以落实,普通高中语文教材可开发微专题(褚树荣,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20.1)、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教材可采用教学关键问题的单元设计的教学方式(沈毓春,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20.1)、高中历史必修教科书需注重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陈辉,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20.1)、统编初中历史教材可通过区域教研行动以建构统编教材视域下国家课程地方化的实施方案(王兵,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21.1)等,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提高实践能力,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5.天津市教学改革。

2017年,天津市进入招考改革的新阶段。对于基础教育而言,一方面,选科选考给予了学生更多的选择权,学校课程也为引领学生的未来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如,天津市新华中学近年来形成了“养正—培优—扬长”高中课程体系,将落实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与学校办学特色相结合,为学生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陶扬,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20.2)。另一方面,选课走班成为了高中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历经三年的探索,天津市的高中学校在行政班和教学班的配合运行、教学管理机制的系统建设以及信息化服务方式的有效供给方面均取得了初步进展(赵婧、洪阳,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20.2)。

(二)教育热点研究

1.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专题。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作为传递国家意志和社会主流文化的语文、历史以及思想政治等学科的教学研究得到了关注。如,从文化内容革新的角度对语文统编教材进行分析,可以明确革命题材选文的教学原则和厘清革命题材选文的教学形态,更好地发挥语文课程的文化育人价值,彰显革命题材选文的教学功能(刘飞,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21.2)。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中,唯物史观的培养既是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讨论和反思唯物史观教学具有重要意义(李付堂、夏辉辉,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21.2)。而对于思想政治课程而言,“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切实开展好党史教育,是新时代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重要使命(张聪,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21.2)。

2.新时代的劳动教育。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对大中小学劳动教育进行了全面部署。劳动教育与智育同步,是品德养成、自由发展天赋个性的重要场域(郭志明、成建丽,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新时代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重要构成,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推力。基于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和教育发展的时代诉求,运用CiteSpace可视化分析工具,深度勾画劳动教育研究的图像(张铭凯、黄瑞昕,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21.4),对于劳动教育中的“劳动”进行多角度审视(魏进平、马丹丹,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21.1),并以劳动素养作为劳动教育效果的评价指标(纪德奎、陈璐瑶,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21.2),可以全面认识、深刻理解并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培育。

3.疫情下的学校教学。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向全国蔓延。同年2月12日,教育部办公厅、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发布《关于中小学延期开学期间“停课不停学”有关工作安排的通知》,部署了相关工作。疫情下的教育时空较疫情前发生了巨大变化,立体的线上、线下教育有可能成为未来教育时空的主要场所(易红郡、胡碧瑜,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6)。教师在线教学成为疫情防控期间施教的主要途径;学生居家自主学习成为学的主要方式。构建以学为核心的在线教学话语体系,遵循以道为依据的在线教学环节,落实以自得为旨归的在线教学结果,有助于实现学生深造自得的在线教学宗旨(刘莉萍、孙杰,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5)。

4.爱国主义教育。

2019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提出要把青少年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中之重,推动爱国主义教育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真正落实爱国主义教育的关键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需要思政课教师讲好爱国故事(宋成剑,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21.3)。在此背景下,探析国家认同教育融入中小学课程的目标、内容和实施,对促进我国国家认同教育实践、提升学生的国家认同素养具有重要意义(高维、杨岚,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21.3)。例如:南开中学的“允公允能”教育实践探索将基于学校文化的国家认同教育落到实处,对于全面促进学生的国家认同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高维、杨岚,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20.3)。

5.教育惩戒权。

201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提出用规则来明确教师教育惩戒权。教育部于2020年9月颁布了《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教育惩戒的规范实施关系到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等不同教育主体的利益诉求和权责平衡(汪莉,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21.4)。如何进一步规范教师教育惩戒权尤为迫切(薛智胜、高琨,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21.4)。建构教师教育惩戒权的关键是细化教师教育惩戒规则,基础是提升教师的教育素养,保障是创造良好的媒体运行机制以创设正向的舆论氛围(王飞,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21.3)。

6.人工智能与教育。

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反映了新时代我国学校变革的新思维。新时代的课堂教学如何以智能化的教学手段保障学生的个性学习需求,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公平,是教育研究者需要探讨的命题(李洪修、蒋维西、丁玉萍,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具体而言,构建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个性化学习实施流程(樊雅琴、王志辉,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20.1)、促进人工智能时代教师核心素养养成(肖庆顺,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20.1)以及培养人工智能时代创新型人才(丁玉斌、易凌云,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20.1)等,都为人工智能更好地融入教育提出了可供参考的建设性意见。

(三)教学评价与考试研究

1.教学评价。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提出通过教育评价改革发展素质教育,推动全民终身学习的总体要求。以“五唯”为特征的传统教育评价方式亟须革新并建立新生态的教育评价体系(马瑞、冀小婷,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新的评价理念产生于“唯”与“不唯”的辩证关系中,它要求建立多元化评价机制,在不同的评价领域合理配置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的权重(王少,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4)。未来的教育评价应当形成集政府督导评估、学校自我评估和社会组织评估相结合的多元化评价体系(方芳,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21.4)。以历史学科为例,在新课标核心素养理念以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引领下,开放性试题以其良好的情境设计和灵活的考查思路,逐渐成为落实各学科素养考查的重要手段(徐奉先、刘芃,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21.1)。

2.天津相关考试研究。

(1)高考研究。

高考作为我国社会抡材选人的第一大考试,一直备受关注。2020年1月,教育部考试中心研制《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从高考的核心功能、考查内容与考查要求三个方面回答“为什么考、考什么、怎么考”的考试本源性问题。在此背景下,研究者依据2019年高考(天津卷)的数学(理工)试卷(刘勇、沈婕、傅剑,考试研究2020.2)、数学(文史类)试卷(姜志惠、于川、王洪亮,考试研究2020.1)的实测数据、英语笔试阅读理解中考生的思维品质表现(姚卫盛、杨琳、李留建等,考试研究2020.2)、理科综合化学部分的“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的评价(田晓梅、何文、英华等,考试研究2020.2)、文科综合思想政治部分的内容分析(张要武、郑宝晋、曲维国,考试研究2020.2)以及2020年高考(天津卷)英语(姚卫盛、李留建、刘欣等,考试研究2021.1)和数学(王洪亮、沈婕、刘勇等,考试研究2021.2)等试卷的笔试作答情况,可了解考生从高中入学到高中毕业的素养发展情况,并基于新高考的“一核四层四翼”评价体系,总结出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教学改进策略。

(2)天津市学业水平测试。

2019年11月,教育部印发《教育部关于加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工作的意见》。在此背景下,2020年天津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物理(张树华,考试研究2020.6)、数学(刘金英、姚丽红、王凯歌,考试研究2020.6)、英语(李留建、宁肖爱,考试研究2020.6)、语文(徐延志、龚占雨,考试研究2020.6)等试卷严格遵循课程标准,突出对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全面考查,努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对初中学科教学具有积极导向作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化学(卢雨辰、孙伟,考试研究2021.6)、物理(肖燃、薄莹雷,考试研究2020.6)、历史(孙熙隆,考试研究,2020.6;郑晓峰,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20.9)等试题的命制也凸显核心素养导向,依托高考评价体系,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到命题指导思想、命题原则、命题实践的全流程中,符合高考评价体系的总体要求。

三、研究趋势与展望

(一)依据教育政策,明确办刊宗旨

教育政策是国家教育改革理念的具体体现,也是指导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关键与核心,必须要深入理解和贯彻落实。基础教育期刊作为研究探索教育理论、发表教育研究成果、指导教育实践的主要平台,其对传播最新教育理论、加强教育科研工作者的交流与合作、充分发挥学术期刊在培育一流成果、提升学术影响力、促进优秀一线教师学术成长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基础教育期刊必须以教育政策为导向,深入学习领会党和国家教育政策的改革理念与主要内容,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讲话精神,以培养学生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为着眼点。分析发现,当前天津市基础教育期刊所刊载的文章均体现了国家教育政策的导向性,但有些刊物的选题范围过大,导致刊物对读者以及教育研究人员的指导性及对作者的导向性不强。其根本原因是办刊宗旨不够明确,或是对办刊宗旨落实不到位,未能根据国家教育政策很好地确定或调整办刊宗旨与目的。因此,对于基础教育期刊而言,其必须遵循教育政策,并以此为导向,切实领会其实质,明确自身的办刊宗旨,真正为办好期刊而努力。今后一段时间内,基础教育期刊的选稿内容仍会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问题的重要讲话、立德树人、五育并举、劳动教育、“双减”等内容为关注重点。对此,既要准确把握精神实质、解读政策要点,又要精准地提出解决现实教育问题的对策,以此为基础教育领域的教师、读者提供理论研究和实践路径,发挥基础教育期刊在目标导向、政策解读、实践引领等方面的作用。

(二)关注教育热点,凸显栏目特色

教育热点是社会广泛关注与探讨的焦点问题,对实际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基础教育期刊在具体的栏目策划与组稿过程中必须关注教育热点,凸显栏目特色,如此才能观照社会问题、吸引读者并对读者产生积极影响。分析发现,天津市基础教育期刊的栏目设置在一定程度上凸显了当前的教育热点,但也存在不足。一是栏目内容边界划分不清晰,各个栏目之间文章内容有交叉,如“专题研究”与“教学设计”“教学研究”等的主题内容有重复;二是栏目名称缺乏特色,吸引力不强,没有凸显出期刊的宗旨与独特性,如有的期刊栏目以“中等教育”“小学教育”“初中教育”“高中教育”命名,过于简单,且未能凸显出教育热点与栏目特色。出现以上原因,归根结底是刊物对教育热点的理解不透彻,教育热点与自身的办刊宗旨结合得不紧密。因此,基础教育期刊的栏目设置应该以办刊宗旨为遵循,基于当前教育热点,合理策划、选定能凸显办刊特色的栏目名称。与此同时,各栏目之间应该有较为清晰的界限,避免不同栏目间主题的重复。在未来一段时间里,有比较多的基础教育热点问题值得关注。在学校管理方面,如,“十四五”学校发展规划、教育改革与乡村振兴、未来学校建设等研究会热度不减,而校园欺凌、教育惩戒权等主题也仍然会受到关注;在中小学教育方面,热点包括基础教育现代化内涵与标准及实践路径、核心素养的落实机制、线下教育与线上教育的融合、学生学业负担与精准减负、义务教育课标修订及实施等。基础教育期刊应抓住契机,走在热点前沿,合理策划栏目选题,以凸显其对学校教育教学的指导作用。

(三)探索教育理论,强化指导实践

正如前文所述,长期以来,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关系一直是教育研究者所关注的重点。对于基础教育期刊而言,必须要正确认识并合理协调理论与实践两者之间的关系,所刊发的文章既不能只顾教育理论,导致教育理论过于晦涩深奥,以至于其对教育实践的指导性不强;也不能只关注一线教学实际,强调文章的实践意义,而忽视其背后的理论支撑。分析发现,近两年天津市基础教育期刊所刊载文章的实践性有所增强。如,有的期刊注重一线教学实践,多次刊发有关学科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的研究内容,然而,相关研究内容的理论性仍有待加强。在涉及到具体的教育教学问题时,既需要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进行全面阐述,也要指导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提出可具体操作的方案。

基础教育研究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并不矛盾,好的基础教育研究文章应该对实践中的真问题经过科学研究,归纳出问题的规律性,提出具有普适性的问题解决方案,由此把实践性和理论性较好地统一起来。这既是中小学教师作者今后在教育论文写作中特别应该注意的问题,也是基础教育期刊应一贯坚持的选稿方向。

(四)加强科研培训,提高期刊质量

教师与教育科研人员既是基础教育期刊的主要科研力量,也是刊物的服务对象。因此,要提高基础教育期刊的办刊质量,必须加强教师科研培训,从根本上提高文章质量。第一,通过加强研究方法和论文写作的培训,提高教师与教育研究人员的科研能力。第二,为教师和相关作者提供理论学习的机会,加深其对教育现象的认识。第三,加强作者与基础教育期刊的沟通交流。基础教育科研作者在“破五唯”的背景下,要提高科研论文质量,力求创作精品;基础教育期刊特别是高校教育期刊也要积极响应“向教学研究倾斜”的号召,深入教学一线去发现鲜活的、具有时代特色的选题,避免网上办刊、闭门办刊,增进期刊编辑与作者间的沟通交流,达到编作相长,共同进步,从而增强期刊为基础教育服务的能力,不断提高基础教育科研水平。

猜你喜欢

天津师范大学教科院天津市
“不速之客”
天津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作品选登
An Experimental Study of Tone and Tone Sandhi in the New School of Nanjing Dialect
有趣的云
如果画笔会说话?
兰花
天津市第三届“未来之星”初中数学邀请赛
西藏山南市乃东区教育局同仁到市教科院考察交流
An Analysis of Mobile Equipment on Merits and Demerits and Development
天津市教科院学报 2016年总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