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民族共同体精神的凝聚与升华
——基于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思考

2021-01-08斯琴格日乐

唐山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共同体防疫中华民族

张 婷,斯琴格日乐

(河北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300401)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学界研究的热点课题。特别是在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等重大突发事件时,对于全国各族人民形成团结一心的共同体发挥出巨大精神力量这一社会事实,学界分别从民族视角、国家视角、人民视角对其进行了较为充分的讨论与论证。但对于以兼顾多个视角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维度阐释中华民族共同体精神,无论是“替代说”[1]还是“内核说”[2],均未对其进行深入说明,内涵指向并不明朗。鉴于此,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精神进行内涵阐释和理论挖掘仍有进一步展开的空间和必要。从社会实践本体论来说,中华民族共同体精神属于认识论范畴,是人们对自在的中华民族走向自觉、自信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一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的概括与归纳,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精神气质与社会活力的高度凝练。从时间向度来看,中华民族共同体涵盖了古代中华文明的千年传承、近代血与火的革命抗争、新中国成立以来富与强的奋斗历程以及新时代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尤其是近代中华民族在血与火、生与死的革命抗争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空前增强,完成了自觉的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伟大转变,焕发出强大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精神。因此,本文沿承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演进的发展脉络,提出中华民族共同体精神的概念,并指出其在抗击重大疫情中的重要表征和践行的具体路径,为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学理支撑。

一、中华民族共同体精神在抗击重大疫情中的支撑作用

中华民族共同体精神是以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为核心,基于各族人民对物质生存、情感依赖与社会建设等生存发展诉求形成的超越个体利益以维护共同体利益的精神风貌与文化特质。其在抗击疫情中的支撑作用需要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的现实场域中来理解,它既是促进中华民族发展前进的精神动力,也是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宝贵财富。

(一)中华民族共同体精神是抗击疫情强大的精神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全国各族人民风雨同舟……铸就起团结一心、众志成城的强大精神防线”[3],这道精神防线就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精神,支撑着中华民族百折不挠、砥砺前行的精神底气。中华民族共同体不是单向度的民族共同体,而是容纳民族与国家、与社会、与政党等关系的多向度复合共同体。在疫情防控的特殊时期,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一复合共同体的性质彰显鲜明,它是全国社会生产依旧保持活力、人民生活供给平稳运行的经济共同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高度凸显的政治共同体;是民间社会组织自发组织捐款捐物发挥人民创造性志愿服务的社会共同体;是各族儿女互相扶持、团结一心形成高度民族凝聚力的民族共同体;是全国人民心手相连、患难与共的情感共同体;等等。正是这个汇聚全国各方力量、由各地各族儿女形成的紧密团结、奋斗不屈的中华民族战疫共同体,保持了抗击疫情时期整个社会秩序的正常运转,挺起了中华民族不倒的民族脊梁,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精神的鲜明表征。

中华民族共同体精神何以成为各族人民以及中华民族战胜困难强大的精神动力,根源来自各族人民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马克思认为“人只有凭借现实的、感性的对象才能表现自己的生命”[4],只有凭借现实对象性存在才能确立自我心理认同。各族人民历经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历史,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与运用,以及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熏陶,最终形成了融于血脉和社会生活的共同的价值目标和心理归属,塑造了团结包容、坚韧自强的民族品格,孕育与发展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精神。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特殊性凸显了个体与共同体之间的互动与联结。只有最大限度地实现共同体安全,才能保障个体的生存与发展,个体只有在共同体中才会真正实现自我价值。从根本上来说,各族人民在疫情的危急时刻,激发和巩固了人民内心深处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作出团结、奋斗、奉献的价值选择和实践导向,使中华民族紧密凝聚在一起,彰显出强烈的情感凝聚力量和强大合力的“统一体”精神。这份“统一体”精神是夺取抗疫与全面脱贫攻坚双胜利以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

(二)中华民族共同体精神是抗击疫情炽热的情感归属

城镇化、工业化、现代化的社会转型加速了传统共同体的衰落与解体,但社会碎片化、个体原子化的状态又推动了人们对共同体的渴求与向往。在现代共同体构建的过程中,如何解决多元社会思潮对人们价值观念的冲击以及后疫情时代人们对人与生命、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等问题的精神困惑,习近平总书记讲“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5]。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根植于中华文化,以中华民族价值理念、民族精神为主要内容的,汇聚了中华民族所有民族文化精华的集大成之地,是各民族文化相互交往交流、良性互动的文化场域,更是承载各族人民精神寄托与价值归属的文化空间。在各民族共有文化空间中,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结最大共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精神支柱,来引导和规避无序、混乱的文化对抗。这并不意味着束缚或限制各民族文化之间交流交融的自由活动,而是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使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更好地满足于各族人民生产生活需要,适用于民族建设目标与民族复兴理想。

经过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淬炼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精神是各族人民对彼此之间共生存、共命运关系的集体意识,也是共同经历考验的历史记忆。各族人民通过疫情防控的深刻实践,重新划定了共同体的范围,结成了新的共同体关系,缩短了人与人、人与群体之间的社会距离,增强了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实体感知与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在此基础上,各族人民产生了新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极大地满足了个体的情感需要与价值归属。由此,中华民族共同体精神凝结为一种社会共识,为建构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提供了重要的文化内容与实践内容。将中华民族共同体精神能量注入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对于各民族来说,有利于协调民族关系、增强各族人民最深层次的文化认同,充实人民的精神生活;对于中华民族来说,符合社会主义强国文化目标之建构,有利于凝聚各民族的价值共识,是增强大国自信与民族自豪的应有之义和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中文化领域的必要环节。此外,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一个循序渐进的长期过程,要以中华民族共同体精神凝心聚力,建设好、守护好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二、中华民族共同体精神在抗击重大疫情中的精神彰显

中华民族共同体精神在此次抗击疫情中具体表现为:生命至上、人民至上的为民精神,守望相助、共克时艰的伟大团结精神,永不放弃、顽强拼搏的伟大奋斗精神,以及家国一体、无私付出的伟大奉献精神。这些构成了抗击重大疫情中中华民族共同体精神的主要内容。

(一)生命至上、人民至上的为民精神

中华民族共同体首先是人的共同体,各族人民的生命健康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生存根基。当武汉突发新冠肺炎疫情时,党中央高度重视,明确将“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作为疫情防控的指导原则,将“要不惜社会经济发展和经济效益的代价,坚决遏制疫情蔓延”作为疫情防控的首要任务。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有力领导下,各方积极响应,迅速集结医护人员火速驰援武汉,汇集全国的专家组多次讨论疫情防控与救治方案。在应对疫情的相关制度方面,政府出台了对确诊患者实行大病报销的医疗报销政策;提高了防疫一线工作人员的工资与福利待遇;开通特事特办的专用通道与疫情信息公开的信息渠道;为经济生活恢复实行特殊的财政税收补贴政策;等等。这一系列涉及生活方方面面的切实举措极大地缓解了人民群众的后顾之忧,带给人民群众安慰和信心。在疫情防控的特殊时期,社会依旧维持正常运转,人民生活秩序保持稳定,这离不开政府强大的组织、协调和动员能力,更离不开各族人民“以众人之力起事”的主体力量。在抗击疫情中,一切为了人民的生命健康、依靠人民的主体力量、解决人民生活生产的后顾之忧,这些是经实践检验了的为人民服务的建党初心,是经实践证明了的为人民的美好生活而奋斗的人民立场。因此,尊重生命、人民至上的为民精神成为疫情中中华民族共同体精神的首要内容。

(二)守望相助、共克时艰的伟大团结精神

古语言“天灾流行,国家代有,救灾恤邻,道也”。在无法避免的灾难面前,社会各界超越以往的不同诉求,形成团结一心、互相帮扶的命运共同体成为此时最大的应然之道。为应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党中央紧密团结全国各族人民,通过周密计划、精准防控、严格施策、有序推进,从基础到全面再到精准三方面进行战略决策和科学部署,真正实现了“全国一盘棋,齐心战疫情”的总体布局。当湖北成为新冠肺炎疫情的风暴中心时,有全国19个省份的医疗队对口支援,有来自全国各地的果蔬食品供应,更有数量庞大的防护物资、防护用具的捐赠以及不计其数的来自全国各地不留姓名的志愿者的支援。一时间,带着各族人民关怀的人力、物力、财力源源不断涌进荆楚大地。以物资为媒、以行动为介,各族人民向湖北、向武汉表达了要与他们同面对、共命运的支持与坚守。不仅如此,在2019年年底我国出现第一例新冠肺炎病例之后就第一时间上报世卫组织进行了备案,第一时间公开了Covid-19的基因序列,并积极邀请世卫组织及各国科学家来武汉进行调研。面对西方国家的质疑揣测和恶意抹黑,我国始终秉持共命运、共团结的理念,每日更新、分享疫情的最新进展,向有需要的国家和人民提供医疗援助。在抗击疫情中不仅展现了中华儿女团结一心、共克时艰的伟大团结精神,也展现了中国人民愿与世界人民守望相助、共渡难关的伟大团结精神。

(三)永不放弃、顽强拼搏的伟大奋斗精神

郭沫若曾写道“沧海横流,方显出,英雄本色”。越是在危机时刻越能彰显英雄的民族品格、淬炼不屈的民族精神。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中,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指挥、亲自部署,成立中央应对疫情工作领导小组,以严谨务实、尽责高效的工作作风和“令必行,行必果”的坚实举措鼓舞着全国人民战疫的士气。当在疫情防控中遇到问题时,全国人民迎难而上、越战越勇。医院床位不够,来自全国各地的建设者们日夜赶工,火神山医院、雷神山医院拔地而起;医护用品紧缺,比亚迪等企业纷纷自主研发医护用品生产线,使医护用品从极度紧缺到货源充足;人员信息不能对接,专业人员开拓创新,将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型科学技术应用到疫情防控工作中,比如实现了“一码在手,出行无忧”等。就是这样一种没有条件就创造条件、遇到问题就想尽一切办法解决的不畏难、不放弃、勇拼搏的奋斗精神鼓舞着更多的中华儿女,凝聚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能量。在一声声“武汉必胜”“中国必胜”的呐喊声中,在医护人员“不计报酬、不论生死”的出征誓言中,在党中央下达的“疫情防控不获全胜决不轻言成功”的指令中,蕴含着中华民族顽强拼搏的气质禀赋,彰显出永不放弃、顽强拼搏的伟大奋斗精神。

(四)家国一体、无私付出的伟大奉献精神

“修齐治平”的人文理想是中华民族不懈追求的价值传统。这种为民、为国的人生抱负中蕴含着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价值选择与无私付出的奉献品格。武汉疫情发生后,党中央在54天内召开了7次中央政治局会议,30天内修改了7次新冠肺炎诊疗方案,这些行动足可见党中央统筹把握战疫全局方向、有序推进战疫重点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以及党中央与人民同在的“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家国情怀与奉献担当。“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一道道下达的防控指令,体现的是党员干部冲锋在前、带领人民群众坚决遏制疫情蔓延的责任担当;“武汉封城”的果断决定,体现的是党中央克服极大阻力、以经济发展的巨大牺牲换取社会长远安宁的使命担当。这背后与牺牲自身出行换取防疫宝贵时间的武汉人民,与来自全国各地主动请缨勇敢逆行的医护工作者、不留姓名不计回报的志愿者,与免费接送医护人员上下班的专车司机、坚守岗位的快递员等千千万万的普通群众是分不开的,他们身体力行、严格防控,铸就了遏制疫情蔓延的伟大长城;他们不惜付出和牺牲,为中国及时阻断疫情蔓延以及为世界人民及时应对疫情争取到了宝贵机会,深刻展现了在疫情面前全国各族人民守护住中华民族之大家才能保护个体小家的家国一体、无私付出的伟大奉献精神。

三、中华民族共同体精神在抗击重大疫情中的实践导引

中华民族共同体精神的弘扬要以人民为中心,以增强各族群众的认同感为目标,通过媒体宣传、教育引导和榜样示范等具体方式层层递进、有机融合,使中华民族共同体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一)媒体宣传——首要方式

中华民族共同体精神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无法脱离物质载体独立存在。媒体宣传凭借引领良好舆论态势、营造社会正能量场域等社会功能,赋予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精神可测度的直观表现形式,成为弘扬中华民族共同体精神的首要方式。现如今,传统的主流媒体与新型网络平台共同运作,线上直播与线下交流齐头并进,人们由被动的信息接收客体变成了信息传播的能动主体,积极参与到舆论宣传中,表达观点、发出声音。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主流媒体积极跟进病人救治情况,发出疫情防控举措和最新进展等一线报道,直播中国抗疫进程;同时自媒体以短视频、公众号推送等网络方式,发布贴近百姓生活的“接地气”的新闻内容与防疫知识;而且大喇叭、广播站、流动广播车以及无人机也成为宣传防疫知识、跟进防疫进程的有力工具,真正打通了宣传的最后“一公里”。

媒体及时跟进疫情最新情况,发布官方权威消息,公开真实透明的实时数据,直播中国防疫进程,既能让各族人民掌握疫情防控的最新成果、政策推进的最新情况,缓解大家的焦虑心情;又能讲好中国抗疫故事,传承中华民族共同体精神。讲好中国抗疫故事,不仅要面向国内也要面向世界。对于国内而言,讲好中国抗疫故事能够唤醒各族儿女对中华民族共同抗疫的历史记忆,激发全国人民的民族情怀与爱国之心;对于世界而言,向世界展示中国最新防疫进展和防疫成果,为世界各国防疫提供了中国智慧与中国经验,巩固了中国和平友好的大国形象与国际地位。而且权威媒体在宣传防疫过程中涌现的感人事迹的同时,能够营造增信心、聚民心的舆论氛围,使各族人民潜移默化地产生群体认同的社会心理,凝聚起弘扬中华民族共同体精神的社会共识与价值力量。

(二)教育引导——关键环节

目前国际疫情防控形势仍旧严峻复杂,中国在疫情大考中已取得一定成绩。接下来需要反思和解决此前国内外出现的一些歧视武汉、污名化武汉、破坏防疫秩序、对疫情防控出现误解的社会现象与社会问题。这些现象产生的根源是人们对我国国家理论、国家政策的质疑与错误研判在抗击疫情之中不同程度的反映,属于认识论范畴。此外,还有一些西方国家戴着“有色眼镜”来看中国的防疫举措和防疫成果,试图以新闻舆论混淆视听,以荒诞言论抹黑中国,不断向中国“泼脏水”。这些现象反映出不同社会制度之间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与较量,也体现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和文化观对于民族团结、国家利益与国家形象等重大问题的极端重要性。中华民族不仅要战胜疫情,也要处理好社会舆论导向,强化各族人民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好应对疫情的思想准备。

当人的生命健康受到严重威胁之时,会出现主观认知偏差、行为举止失常、社会关系失衡等现象[6],需要国家结合疫情防控内容开展思想教育,引导全国人民上好抗击疫情的“三堂课”。首先,邀请相关医学专家结合疫情防控的生动事例,利用新媒体、网络等多种途径科普防疫知识、宣传卫生知识,营造尊重知识、科学防疫的社会氛围,提高全国人民的防疫知识储备,引导全国人民上好一堂“防疫卫生课”。其次,针对国内外的社会现象和热门事件塑造热点话题,结合相关权威学者的专业建议,帮助全国人民正确认识国内疫情防控措施以及抗疫实践的历史意义,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感,引导全国人民上好一堂“思政课”。最后,深度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人与生命、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优秀思想,厚植敬畏生命、爱护自然、尊重规则、牢记担当的价值观念,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全国人民上好一堂“生命教育课”。

(三)榜样示范——有力推手

英雄模范是时代的标杆、精神的载体,他们身上有着不平凡的奋斗故事,有着朴实忠诚的美好品格,是鼓舞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不断前进的精神榜样。中国式的英雄都是来自平凡生活里的普通人,他们看起来平平凡凡,但是在人民有困难、祖国有需要的时候却能挺身而出、迎难而上,积极贡献自己的力量。奋战在疫情一线的钟南山和李兰娟、广大的基层社区工作人员和默默无闻的志愿者们,这些普普通通的人在疫情期间却有着不平凡的英雄事迹,他们义无反顾、勇敢逆行,他们敢讲真话、主动担当,他们舍小家、为大家,他们是中华民族的榜样,有着与子同袍的真挚感情,他们身上彰显着鲜明的民族精神和强烈的民族情感,铺就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精神的光芒底色。

“崇尚英雄才能英雄辈出”。弘扬英雄事迹、崇尚榜样品格,就是以生动具体的榜样事例和鲜活的人物形象,使教育引导环节具体化、人格化,使媒体宣传方式增加内容性、传播力,以其高度的吸引力、深度的说服力和广度的感染力营造全国人民“心怀英雄梦、争做英雄事”的社会氛围,凸显英雄品格的精神本质,实现精神层面的价值引领。榜样示范成为践行中华民族共同体精神的有利推手。榜样的力量不仅体现在危机时刻的刹那抉择,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平凡岁月中的执着与坚守,以无声胜有声,以无形化有形,如春风化雨般影响各族人民投身于民族百年目标的建设中,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精神的弘扬。

四、结语

为了战胜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各族人民不分地域、不分年龄地紧密联系在一起,深刻地感知到个体小家与国之大家的联结,以及中华民族共同体作为实体的有力存在。面对新冠肺炎病毒这个共同的敌人,各族人民在个体利益与集体利益的价值选择中跳出私人空间,自觉自发形成中华民族战疫共同体,通过国家强有力的领导、迅速的反应速度、高效准确的实施方案、坚实的物质与科技支撑,取得了来之不易的战疫成果,向世界展现了中华民族“一盘棋”的共同体精神,得到了世卫组织给予的“中国赢得赞誉实至名归,我们看到了中国扎扎实实的防控行动”[7]的高度肯定。苦难与辉煌都是中华儿女共同经历的集体记忆,历经苦难淬炼出来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精神,不仅使各族人民难以忘怀这段珍贵回忆,还能激励人民奋发图强、越挫越勇的昂扬意志。媒体宣传、教育引导、榜样示范等方式能够进一步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精神的践行,发挥其引领中华民族战胜困难、不断前进、实现伟大复兴的重要作用。

猜你喜欢

共同体防疫中华民族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爱的共同体
“豪华防疫包”
春节防疫 不得松懈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防疫、复工当“三员”
俄罗斯的防疫“宅”假期
论《飞越大西洋》中的共同体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