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勘误十则
2021-01-08李建华
李建华
(鲁东大学 文学院,山东 烟台 264025)
《四库提要辨证》乃余嘉锡先生一生精力所萃,是中国现代学术经典和研读《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不可或缺的参考书。本文就该书存在的十处讹误缺陷进行考订。
1.卷三《史部一·〈南齐书〉五十九卷》:“本书《州郡志》云:‘越州,镇临漳郡,本合浦北界也。宋泰始中,立为越州。’又益州属有越嶲獠郡。然则越州、越嶲,当时皆有其地。《梁书·文学传·谢几卿传》亦云‘超宗坐事徙越州’,则非《南齐书》之误。《南史》两传皆作‘越嶲’,盖李延寿所改。今既不能定其孰是,似当阙疑。”[1]153
谢超宗所徙之地当为越州,而非越嶲,《南史》误。
越嶲今为四川西昌地区,越州在今广西南部和广东西南毗邻地区,越州及临漳郡治所均在今广西浦北县泉水乡境内。《南齐书·谢超宗传》叙其贬谪之事曰:“超宗下廷尉,一宿发白皓首。诏徙越州,行至豫章,上敕豫章內史虞悰曰云云。”[2]豫章乃江州辖郡,即今之江西南昌,在鄱阳湖之滨。自东晋中叶至梁末,江州州治浔阳郡,浔阳辖柴桑、彭泽二县,扼守长江,亦为江州濒江之仅有二县。从今江西、湖南溯湘江、赣江南下,越五岭是自秦以来入粤陆路通道。自浔阳至豫章,有300余里,若“徙越嶲”,当溯长江入蜀,断无南下豫章之理,若南贬越州,适经豫章。《南史·颜延之传》,宋孝武帝大明三年,颜延之之孙辟强受竟陵王诞谋反牵涉,贬交州,行至宫亭湖,被沉杀[3]。宫亭湖因庐山下宫亭庙而得名,乃鄱阳湖之一部分。颜辟强所迁贬路线,即由建康沿江至浔阳,南行鄱阳湖。以地理推之,谢超宗贬谪之地当为越州而非越嶲,《南史》误,当以《南齐书》为是。
2.卷九《史部七·〈隶释〉二十七卷》:“案:《天禄琳琅续编》卷十三明版经部《隶释》条下云:‘前有万历十六年王云鹭序。云鹭,夏邑人,嘉靖辛未进士。’”[1]500
嘉靖无辛未年,余氏引书所载王云鹭登科之年有误,当作隆庆辛未。另,《天禄琳琅续编》应为《天禄琳琅书目后编》。
据明隆庆刻本《隆庆五年辛未科进士履历便览》,王云鹭乃隆庆五年进士,属三甲第168名[4]。《续纂淮关统志》卷八《题名》曰:“王云鹭,字翀孺,夏邑人。辛未进士,主事。”[5]王氏于万历十六年戊子知广陵,万历十七年己丑又任登州知府,其不仅刊刻过宋洪适《隶释》二十七卷,《中国科学院图书馆藏中文古籍善本书目》尚藏有其初辑、马元吉等增辑的《蓬莱阁集》十卷[6]。
3.卷十三《子部四·〈葬书〉一卷》:“《太平广记》卷十三引《神仙传》云:‘(郭璞)注《山海经》《夏小正》《尔雅》《方言》,著《游仙诗》《江赋》《卜繇》《洞林》云,《晋书》有传。’考葛洪《神仙传》中,并无《郭璞传》,且洪与璞正同时人,而云《晋书》有传,尤不类洪语,然自是唐五代人书,《广记》误注书名耳。”[1]730
郭璞与葛洪生年相近,但郭氏卒后40年,葛氏方离世。王隐《晋书》有《郭璞传》,《太平广记》不误。据唐修《晋书》,郭璞生于西晋武帝咸宁二年(276年),东晋明帝太宁二年(324年)为王敦所害,寿龄49岁。葛洪生于西晋武帝太康五年(284年),卒于东晋哀帝兴宁二年(364年),高寿81岁。二人虽生年相近,然年寿之差使得郭璞遇害40年后,葛洪方谢世,正所谓生相近,卒相远也。从郭璞遇难至葛洪卒40年间,成书的纪传体晋史有王隐、虞预和谢沈三家。虞预书因中朝史料窃自王氏《晋书》而成学界一大丑闻,其成就也自然有限;谢沈颇有史才,然沈《晋书》未成而卒,仅三十余卷。王隐《晋书》,无论是规模,还是影响力,皆超越虞、谢之史。据《晋书·王隐传》,王氏史才为陶侃和庾亮二权臣所推崇,成八十九卷,诸志皆备,于成帝咸康六年(340年)上奉朝廷,时郭璞已离世14年。郭氏才学弘瞻,忠于晋室,因违逆王敦而遭不测,朝野痛惜,明帝为之举哀。王氏历经王敦之难,奖忠惜才,于郭氏当不惜笔墨。《世说新语》之《文学门》《术解门》《北堂书钞》卷六十引王隐《晋书》,均有郭璞事迹。自晋立国至萧梁,撰述晋史蔚为风气,据《隋书·经籍志》及贞观二十年所颁《修晋书诏》,隋炀帝时存世的晋史多达24家。因王隐《晋书》在纪传体晋史中成书最早,且颇为执政者所推崇,故东晋迄隋,言及《晋书》而不题撰者均默指王氏晋史,自初唐欧阳询撰《艺文类聚》,方改默指为臧荣绪《晋书》。葛洪《神仙传》所云《晋书》有《郭璞传》,正是指王氏晋史而言。虞预、谢沈二晋史或亦载郭璞事,惜未有传世者。
4.卷十三《子部四·〈灵棋经〉二卷》:“案文廷式曰:‘南齐有平南将军颜幼明,见《索虏》及《南蛮传》。《梁书·儒林·范缜传》有琅玡颜幼明,《水经·泄水注》云沈约《宋书》言泰始元年豫州刺史殷琰反,明帝假勔辅国将军讨之,琰降,不犯秋毫,百姓来苏,生为立碑,言过其实。建元四年故史颜幼明为其庙铭。’”[1]741
颜幼明有二:一为晋人;一为齐梁时人。注释《灵棋经》者乃晋颜幼明,文廷式所言颜幼明乃齐梁时者。
《隋书·经籍志》著录《十二灵棋卜经》一卷。今《道藏》本二卷,收入太玄部,其书题作“晋驾部郎中颜幼明注,宋御史中丞何承天续注”,“全书前后又有唐人李远、韩运,南宋张栻及无名氏所撰序文,考订本书源出传承及占卜方法、仪轨。可知《道藏》本当刊于南宋”[7]。据《宋书》本传,何承天生于东晋海西公太和五年(370年),卒于刘宋文帝元嘉二十四年(447年),《灵棋经》既称颜幼明为“晋驾部郎中”,何承天为“宋御史中丞”,则颜氏当为晋人,或生于晋宋之际而入宋后未仕,年龄似应长于何承天。平南将军颜幼明,活跃于齐梁时期,据《南齐书》,其于永明七年出使北魏,八年返程。自刘宋永初元年(420年)建国至齐永明八年(490年),已整70载,若晋驾部郎中与梁使者为一人,则其出使魏国时已百岁有余,经年颠簸、舟车劳顿,岂是百岁老翁所能经受,殊违情理,晋颜幼明与齐梁之际之颜幼明当系二人。
5.卷十四《子部五·羯鼓录一卷》:“今人张钫千唐志斋藏石目录有《唐颍州陈夫人南氏墓志》,元和六年十一月六日弟卓撰,盖犹在未及第之前,料其署衔,当是乡贡进士,惜张氏例不著撰书人衔名,不可得而考矣。”[1]800
颍州为颍川之讹。据《陈商夫人南氏墓志》,南卓为洛阳人,墓志未有署衔。南氏卒时年22,同年葬于北邙,卓为其弟,盖当弱冠之龄。
陈氏郡望有颍川,未闻颍州也,《唐代墓志汇编》著录《陈商夫人南氏墓志》正作颍川。南氏墓志全称《唐故颍川陈君夫人鲁郡南氏墓志铭》[8]1983,鲁郡乃南氏郡望,南卓籍贯,墓志并未言明。据墓志,南氏21岁婚配陈商,婚后70日,陈商计偕京师,次年又因家故赴吴,南氏病危至卒,商居吴未得归,“以十一月六日,卜宅于邙山北原,迩先人之茔,从权也”[8]1983。南氏适陈商期年而亡,未有子嗣,后事由娘家料理,葬于先茔。南卓既称南氏先茔在洛阳北邙,则当为洛阳人。南氏22岁卒,同年下葬,卓为其弟,为姊撰志,时盖弱冠之龄,未有署衔。南氏外子陈商,陈宣帝五世孙,元和九年进士及第,官至东都留守,撰《敬宗实录》《陈商集》十七卷,事见《新唐书·艺文志》《宰相世系表》、徐松《登科记考》。
6.卷十五《子部六·古今注三卷附中华古今注三卷》:“徐锴时代虽较马缟稍晚,然未必得见缟书,况从其中摭出之豹书乎?”[1]860
马缟长徐锴67岁,徐锴弱冠,马缟《中华古今注》成书至少已30年,及锴撰《说文解字系传》时,见其书非难事。据陆游《南唐书》,徐锴“开宝七年(974年)七月卒,年五十五”[9]。则锴当生于后梁末帝贞明六年(920年)。马缟,新、旧《五代史》均有传,《旧五代史》曰:“长兴四年(933年),为户部侍郎。缟时年已八十,及为国子祭酒,八十余矣。”[10]《新五代史》称卒于唐末帝任卢文纪初为相时(934年),寿年80岁[11]。二书所记马缟生年相差1岁,则马缟当生于宣宗大中七年(853年)或八年(854年),唐亡时已54岁或55岁矣。据新、旧《五代史》,马缟入梁后仕途显达,为太常少卿,唐庄宗时,迁中书舍人、刑部侍郎、权太长卿,唐明宗时,贬绥州司马,复为太子宾客,迁户部、兵部侍郎。入梁后,马缟仕途通达,乃新朝权贵,当不以唐遗民自称,其《中华古今注》既题“唐太常博士马缟”,而太常博士官职不显,则该书当撰于唐未亡时。徐锴《说文解字系传》有四十卷之巨,乃汉魏以来最系统而详密者,是《说文》研究史标志著作之一,无深厚学养不能为之,当非少年之辈所能为。马缟卒,徐锴方15岁,则锴撰《系传》时,马氏卒年已久,若以马氏《中华古今注》成书时间为准,设《系传》撰于锴弱冠之龄,则马氏书已问世30余年,徐氏得见马缟《中华古今注》自非难事。
7.卷十五《子部六·尚书故实一卷》:“本书(《尚书故实》)云:兵部李员外约,汧公之子也。识度清旷,迥出尘表,与主客张员外谂同弃官,并韦征君况,墙东逐世,不婚娶,不治生业,李尤厚于张,每与张匡床静言,达旦不寝,人莫得知。赠张诗曰:‘我有心中事,不向韦二说。秋夜洛阳城,明月照张八。’二人之交情如此,约不娶无子,故举平生所宝,悉以赠谂。”[1]917
“赠张诗”,《唐才子传》《全唐诗》均作《赠韦况》。“韦二”,《唐才子传》作“韦郎”、《全唐诗》作“韦三”,当以《唐才子传》为是。《唐才子传》卷六《李约传》称约与张谂极相知,其《赠韦况诗》曰:“我有心中事,不向韦郎说。秋夜洛阳城,明月照张八。”[12]《全唐诗》载此诗亦作《赠韦况》,但“韦郎”作“韦三”。韦况排行,《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京兆韦氏郧公房”载宰相韦安石仲子斌,斌第八子况,《元和姓纂》则作“第七子”,二书记载略有差,但韦况兄弟众多,排行靠后当无疑问。“韦二”“韦三”均非,当以“韦郎”为是。
8.卷二十《集部一·庾开府集笺注十卷》:“(《庾信集》)宇文逌序云:‘昔在阳都,有集四十卷。值太清罹乱,百不一存。’”[1]1246
清康熙二十六年崇岫堂刻本《庾子山集》,“阳都”作“扬都”,“四十”作“十四”,余氏误。
阳都为秦时置县,在今山东沂南县,刘宋之后,未尝属南朝。扬都含义有二:其一为南北朝时对南朝京师建康的别称。汉武帝时设十三州刺史部,后世沿用其称,自孙吴起,扬州治所设于建邺(今南京),直至隋朝而不更改,建康遂有扬都之名。东晋庾阐有《扬都赋》,建康士人争相抄写,洛阳纸贵重现。《宋书·西南夷传》,宋文帝元嘉七年,诃罗陁国遣使奉表称“谁有斯美,大宋扬都,圣王无伦,临覆上国”[13]2380;同卷,呵罗单国上表称“大宋扬都,承嗣常胜大王之业”[13]2381。《梁书·诸夷·海南诸国传》,梁武天监十七年,干陁利国长史毗员跋摩奉表称“大梁扬都天子,仁荫四海,德合天心”[14]795;同卷,婆利国上表亦称“大梁扬都圣王”[14]797;《北齐书·颜之推传》引之推《观我生赋》自注曰:“在扬都值侯景杀简文而篡位,于江陵逢孝元覆灭,至此而三为亡国之人。”[15]其二指扬州。扬州市春秋时称邗,秦汉时称广陵、江都,后世因之,唐高祖武德八年,扬州治所由丹阳(今南京)移至江北广陵,遂为城市专称,延续至今。扬州至唐极为繁华,为东南第一大都市,遂有扬都之美誉。李白《送当涂赵少府赴长芦》《永王东巡歌》、苏颋《扬州大都督长史王公神道碑》、武平一《徐氏法书记》均称扬州为扬都。庾信与父肩吾,徐陵与父孝穆出入宫廷,驰骋辞藻,时号“徐庾体”。侯景之乱,信逃亡江陵,辅佐梁元帝,奉旨出使西魏,羁留不归,直至隋朝开皇元年老死北方。侯景乱前,庾信以“宫体诗”闻名,活跃于首都建康,宇文逌“昔在阳都,有集十四卷”显系指这一情形而论。清康熙二十六年崇岫堂刻本《庾子山集》倪璠注正作“扬都”[16]。
9.卷二十《集部一·韦苏州集十卷》:“考《旧唐书·德宗纪》云:‘贞元四年秋七月乙亥,以苏州刺史孙晟为桂州刺史、桂管观察使。’注曰:《唐书·宰相世系表》‘孙逖子成,字思退,桂州刺史、中丞、乐安孝男’,当即此人。《元和姓纂》卷四云:‘成,桂府观察,兼中丞。’”[1]1269
孙晟当为孙成之讹。《旧唐书》《新唐书》《元和姓纂》所载孙成任职均有遗漏。孙晟、孙成,旧唐《纪》与新唐《表》不同。据《旧唐书·杨炎传》,德宗建中元年,炎诛刘晏,徙其妻子,朝廷怨起,炎派裴冀等一众心腹为宣慰使以游说各州,其中派往泽潞磁邢幽五州者为孙成,《新唐书》同之。千唐志斋藏名儒孙逖之子《孙成墓志》[17],载孙成、裴冀作宣慰使一事,且言其贞元中由苏州刺史迁桂州刺史,兼桂管观察等使。孙成之子《孙审象墓志》、其孙《孙方绍墓志》均载其名为“成”。合而考之,《旧唐书·德宗纪》之“孙晟”当系“孙成”之讹。“桂管观察使”,据《孙成墓志》,孙成历官甚多,后期历任京兆少尹、信州刺史、苏州刺史,末除桂州刺史,兼御史中丞,充本管都防御、经略、招讨、观察等使。《旧唐书·德宗纪》载孙成卒于贞元五年十月己丑,而墓志则为贞元五年五月廿一日,当以墓志为是。
10.卷二十二《集部三·藏海居士集二卷》:“藏海学本元祐,迨宣和末即挂冠,较之觌拜邦昌、藻颂秦桧,诚不可同年语。”[1]1429
“颂秦桧”者乃吴曾,汪藻非但未尝颂秦,反因讽秦被削职外放,卒于他乡。据《宋史·汪藻传》,藻字彦章,善四六文,南渡初诏令多出其手。陈寅恪《论再生缘》云:“就吾国数千年文学史言之,骈俪之文以六朝及赵宋一代为最佳。……若就赵宋四六之文言之,当以汪彦章《代皇太后告天下手书》为第一。”[18]藻为人耿直,汴京时与权臣王黼不咸,南渡后又以奏疏触犯宰相黄潜善,多年蹉跎。绍兴中,知宣州,“言者论其尝为蔡京、王黼之客,夺职居永州,累赦不宥。二十四年,卒。”[19]藻为蔡京之客,诸书未有记录,为王黼之客,则纯出臆造。《宋史》藻本传载其任著作佐郎时与王黼同舍而不相得,王氏后因党附蔡京而于宣和元年迅速升至相位,金军入汴梁,诏令未达而王黼已率家人东奔,遂为开封府尹聂山所诛。终王黼之世,汪藻不得任用,仅历提点江州太平观之闲职便达八年之久。王黼因阿谀蔡京而腾达,汪藻曾与王黼同舍,共居一丘,必为同貉,其为蔡京之客一说殆源于此。汪氏后期因何夺职外贬,吴曾《能改斋漫录》、黄公度《知稼翁词》、王明清《玉照新志》均言其因词作《点绛唇》“乱鸦啼后,归兴浓于酒”忤逆秦桧,由宣州刺史贬永州,且累赦不宥,直至绍兴二十四年卒。秦桧亡后,方复汪藻之职,并赐二子官。秦桧对吴曾甚为器重,黄公度处于两宋之交,王明清为南宋前期学者,且出身世家,三人所记当无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