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诊断与治疗进展

2021-01-08天津市泰达医院300457高君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21年17期
关键词:单核细胞抗病毒传染性

天津市泰达医院(300457)高君

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在临床发病表现具有比较明显的多样化特征,主要是由于该病会对患儿机体多个系统造成影响,因此,在临床诊断和治疗时会面临比较多的不典型病例。EB病毒感染是该病的主要原因。EB病毒具有比较强的潜伏性,携带者可能终身没有发病,但约有25%-75%的原发性EB病毒感染患者最终表现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该病在临床上大多表现为发热、咽峡炎、淋巴结肿大等病症,但由于其有着比较高的并发症出现几率,也可能对肝脏、脾脏、心脏及其他器官或者血液系统、神经系统等造成较为严重的影响,甚至治疗不及时可引起患儿的死亡。

1 流行病学分析

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由于患儿感染EB病毒而造成的,我国的主要发病人群集中在学龄前这一年龄段的小儿群体中。患儿在感染EB病毒时,并不一定会立即出现显性发病症状,甚至个别患病儿童只是无症状感染者或是出现一些轻微的呼吸道炎症等病症。从整体上来看,我国有绝大多数的人群体内都存在EB病毒抗体,这主要是由于在儿童时期便感染了EB病毒,而后这一病毒便一直在人体内存在。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最主要的传染源是EB病毒隐形携带者或者无症状感染者,最主要的病毒传播途径是唾液传播,另外血液传播也是比较常见的EB病毒传播途径。在冬季和春季该病的传播效率偏低,在夏季和秋季是该病爆发的高发季节[1]。

2 临床症状分析

儿童患该病的潜伏期最短可以达到3d,最长时间在半个月左右。该病的临床症状比较明显,发热是最典型的症状之一,但部分年龄比较小的患儿可能不伴有发热,通常体温会在38℃以上,约1周,重者2周或更久。部分年龄在3-14岁的患儿会出现咽扁桃体炎病症,而3岁以下患儿出现该病症的可能性相对较低。此外,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皮疹、眼睑水肿也是比较常见的临床症状。

此外,该病的并发症也比较多,会给患儿的身体带来极大损伤,其中,最为常见的并发症是肝脾肿大,也有部分患儿的神经系统会被影响,进而引起患儿的神经炎等并发症。在对部分该病的急性型临床症状分析后,可以看出该病还会引起患儿出现心肌炎等并发症。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还会引起患儿发生肺炎、肝功损伤等并发症,甚至会引起致死率极高的脾脏破裂等疾病[2]。

3 临床诊断分析

由于该病的临床表现与其他疾病有着比较高的相似度,如果采取临床发病特征作为主要诊断依据,容易出现误诊等情况,给治疗方案的制定和治疗药物的选择带来比较大的干扰,因此针对该病的临床诊断需结合实验室检查的方式。从整体上来看,目前比较准确且有效的实验室病原学检查方法有以下几种。

①EB病毒毒株培养。该种检查方式主要是对EB病毒毒株用培养皿进行培养,从而确定患儿体内是否存在致病毒株。但目前这种检查方式在临床诊断中应用比较少,主要是由于其对操作人员的技术要求比较高,而且检查时间还比较长,容易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导致检查结果受到影响。此外,阳性检出率偏低也是比较严重的问题,这也会给该病的临床诊断带来不利影响[3]。

②血清学检查。血清学检查在我国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临床诊断中应用非常广泛,也是最准确、最快速的检查手段。我国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发病高发年龄段在2-6岁的幼儿群体中,但这一阶段儿童的免疫系统还未能完全建立起来。在大部分患儿的血清中能够检查出EBV-VCA-IgM抗体,可以将其作为该病急性型临床确诊的主要标准之一,而对于该病的隐性患儿来说,通常发病期已经持续数月,因此血清中的EBV-NAIgG抗体呈现阳性,而且这个抗体会终身携带。如果在对患儿进行血清检查时,出现EBV-VCA-IgM抗体和EBV-VCA-IgG抗体阳性,且EBV-NA-IgG抗体,则可以判定患儿感染了该病;如果EBV-VCA-IgM抗体阳性,但EBV-VCA-IgG阳性,则可以判定患儿感染了该病[4]。

EBV-DNA是目前临床上诊断该病有效的方法之一,而且临床上的应用效果要优于血清学检查手段,无论是诊断检查的准确性,还是效率和可靠性都要优于其他检查手段。

4 临床治疗分析

该病为良性自限性疾病,一般预后较好,对症治疗为主。但部分患儿易合并多系统受损,故该病在治疗时应当遵循“早发现、早治疗”的基本原则。一般来说,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治疗方案有抗病毒治疗、丙种球蛋白治疗以及糖皮质激素治疗等。比如,常见的抗病毒药物有阿昔洛韦、伐昔洛韦及更昔洛韦等。这类药物可以对病毒的DNA复制和繁殖起到一定干预作用。以我国目前在该病的临床治疗用药方面来看,主要用药以阿昔洛韦、更昔洛韦为主,不仅治疗效果比较理想,而且治疗时间也比较短。但有部分学者认为该类药物的临床治疗效果并不理想,主要是由于该药物治疗后,不能在口咽部病毒测试中展现比较突出的检查结果。而且也有部分研究人员认为该病的主要治病原因并不是病毒本身,因此采取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的效果并不理想,只是降低了病毒在体内的含量,却并不是治疗该病的根本方法。此外,如继发细菌感染,在进行抗生素治疗时,需要充分考虑到不同年龄段小儿病患的免疫功能能力,比如要尽量避免使用可能引起患儿皮疹等疾病加剧的抗生素类药物,要根据病情情况,以及患儿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抗生素类药物[5]。

丙种球蛋白治疗也是目前该病临床上比较常用的治疗方案。丙种球蛋白能够对患儿的免疫功能起到有效调解作用,实现了在抗病毒的同时,也降低了病毒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尤其在对存在严重并发症或者病情较为严重的患儿进行该病治疗时,丙种球蛋白有着极为突出的临床应用优势。有研究证据显示,采取丙种球蛋白治疗和抗病毒药物治疗联合方法在临床中治疗该病,其治疗效果要好过单一用药治疗方案[6]。

糖皮质激素治疗也是目前在临床上治疗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比较有效的方案,尤其在针对该病的并发症病患治疗中有着显著优势[7]。目前比较常用到泼尼松的剂量是1mg/(kg·d),以3-7d为一疗程,可以根据病情严重程度适当增加单日用药剂量,但需要注意的是单日最大用药剂量不能超过60mg。但是有部分研究人员认为,这种治疗方法在对该病的临床治疗中实际效果存在一定争议,因此,有研究证据显示,为了提高糖皮质激素的治疗效果,可以采取与抗病毒药物联合使用的临床治疗方案[8]。

此外,在中医学角度来看,小儿患该病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毒热内蕴、气滞血瘀,病理特征是热毒痰瘀,因此,在临床治疗时应当以清热解毒、凉血活血为主要措施。而且在使用中医方案治疗时,还需要使用抗感染、抗病毒和活血化瘀同用的治疗方案。具体中药药方需要根据患儿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只要遵循清热解毒、凉血活血、活血化瘀的治疗原则即可。

针对小儿个体自控能力比较差的特征,医务人员需要指导患儿家属应当做好相应的护理工作,比如,饮食护理、起居护理等指导。急性期应减少活动,肝功能异常时卧床休息,避免腹部磕碰。在饮食方面要配合药物治疗,采取少食多餐的方案,不食用温度过高的食物,而且食物还需要利于消化,营养丰富,避免增加患儿的胃肠功能负担。每日还需要保证饮水量充足,提高身体的排泄能力,避免便秘,同时还能降低发热温度。要增强对患儿的口腔护理,保证口腔的清洁。对于一些年龄较低的患儿,需要安抚其情绪,避免出现严重的情绪波动,同时要避免患儿受到其他呼吸道病原的感染。要与患儿积极进行互动,使其能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病房内温度和湿度要适宜,避免温度过高导致患儿的体温升高,给其带来不适感,保证病房内空气流通,但需要注意避免引起患儿出现受风感冒问题。

5 讨论

随着我国经济条件的不断提升,我国的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发病年龄也在不断增加。一旦发现小儿患该病后,应当采取足够重视,实现“早发现、早治疗、早干预”。在对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进行临床诊断时,应当采取临床症状、体征结合实验室检查以明确诊断。医务人员需要尽早明确诊断,避免由于治疗不及时导致患儿病情加重,甚至引发其他并发症,导致患儿机体器官受到损伤。在治疗过程中,医务人员要根据不同患儿的病情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案和治疗药物,必要时可以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坚决避免出现治疗不及时或者误诊等情况。

猜你喜欢

单核细胞抗病毒传染性
中西医结合治疗猪传染性胃肠炎
猪传染性胃肠炎的治疗
单核细胞亚型在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中的研究进展
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是关键
抗流感 抗病毒 抓住黄金48小时
乙肝病毒携带者需要抗病毒治疗吗?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分析、诊断和防治
尿酸水平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关系的研究
单核细胞亚型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进展
桑叶中1-脱氧野尻霉素的抗病毒作用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