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太极拳的中华传统文化内涵

2021-01-08罗利沈阳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张学政沈阳体育学院武术与舞蹈学院

体育风尚 2021年10期
关键词:左脚阴阳太极拳

罗利 沈阳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 张学政 沈阳体育学院武术与舞蹈学院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习近平主席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自信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密切相关,我们的文化自信要建立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基础上”。5000 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文化自信的精神源头。武术文化是众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个分支,它伴随着5000年文明同时孕育、成长、发展、成熟,武术内容丰富多彩,发展至今影响最为深远的,莫过于太极拳。

太极拳创拳于明末清初,这个历史时期是武术理论发展集大成的阶段,虽然太极拳创拳距今不过三百余年,但它的中国传统文化价值却非常深远。关于太极拳的由来众说纷纭,但普遍认可的是太极拳最早创自河南温县陈家沟陈氏第九世陈王廷的观点。据《陈氏家谱》记载,陈王廷出生于武术世家,被誉为“文事武略,皆卓越于时”。明朝覆亡前后,陈王廷年老归乡隐居,他博采众家之长,结合太极阴阳之理,参考中医经络学说及导引、吐纳之术,创编出一种阴阳开合、虚实转换、刚柔相济、快慢相间,老少兼宜,既有实战功能,又能强身健体的拳术。

一、高校太极拳运动推广的发展历程

2000年以前,高校太极拳推广工作的研究方向主要是如何在短时间内使学生学会太极拳,指出对于初学太极拳的学生来说“学会”是第一关[1]。研究者们通过明确学习动机、从基础训练入手、解决协调性问题、分析常见的上肢运动规律以及正身型、纠步型、练步法等方法改进教学过程,设计教学流程,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整个过程中基本不涉及传统文化的内容。

2000年之后,研究者的目光关注到了太极拳与传统文化的相融相合上。例如郑贺在他的研究文章中,引用了近代中国武术史上著名的太极拳理论家陈鑫在《学拳须知》中强调的:“学太极拳,先学读书;书理明白,学拳自然容易”的观点,在此基础上提出练习太极拳的首要条件是正确认识太极拳[2]。王汝英在研究中提出“学习太极拳的方式应以理解动作,探究动作形成的过程为主,而不应只是单纯地模仿动作[3]。”作者还提到“太极拳套路综合体现了太极拳基本运动规律,其中寓意着中国传统哲学智慧和传统文化精华[3]”,并指出“要借助太极拳动作,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全面培养学生素质”。徐培文也在研究中提出了“当前太极拳教学中仅注重动作技能传习,而忽视其文化内涵的倾向[4]”,呼吁太极拳的传习中应重视文化传承,以免忽视了太极拳的本质。钟菊华的研究则又更进了一步,她指出“太极拳是建立在太极学说基础上的武术拳种,是先有的理论,后有的技术,是一种有目的的改造创作的创拳过程,不应单纯地把它置于体育运动项目的层面进行传承与发展[5]”,提出“如何通过肢体活动来映射技术背后蕴含的人体文化符号和学理渊源,是今后太极拳研究的重要方向[5]”。

以上研究显示太极拳理论色彩浓厚,与中国传统文化联系密切,是中国文化的产物。应该把太极拳作为一种文化传承的手段,通过身体的操作来解读某种文化内涵,那么在太极拳的推广与普及的过程中就应该充分体现出它的这种文化特质,构建太极拳的传统文化框架,真正体现出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指引下,掌握太极拳的运动原理,学习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我们的文化自信。

二、太极拳的理论基础

“太极”最早见于《庄子》:“大道,在太极之上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后见于《易传》:“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周易》认为人的生命来源是阴阳相互作用的结果,“乾,阳物也;坤,阴物也。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所以“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即阴阳的相互作用,是产生万物的根源。宇宙间事物的发展变化,皆是阴阳、刚柔、动静的相互作用引起的,即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并认为这种变化是无穷的,即“阖户谓之坤,辟户谓之乾,一阖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

《周易》有关动静、刚柔、阴阳相摩相推而引起变化的观点,反映了朴素的唯物主义阴阳观,这一观点很快就被应用到了对武术技术的理解上。较早使用阴阳思想描述技击制胜之道的是庄子,他说:“且以巧斗力者,始乎阳,常卒于阴,大至多奇巧”,以后历代武术家在撰写著作的过程中,都提到过阴阳。清代以后,阴阳哲学范畴在武术理论中才逐渐深刻和系统化。既然阴阳学说是太极拳创拳的理论基础,那么练太极拳的关键就在于领会阴阳、动静、开合的变化。

三、太极拳中的阴与阳

一般来说,抑制的、虚性的、沉静的、无形的、内里的、向下的均属阴;一切兴奋的、实性的、浮动的、有形的、外来的、向上的,均属阳。《黄帝内经》认为:“人生有形,不离阴阳”,所以中医学常用阴阳学说来解释人体结构,武术在人体观上,受中医阴阳哲学观的启迪,对人体部位也划分出了阴阳之属。例如:上为阳,下为阴;左为阳,右为阴;“肩,阳也;胯,阴也,肩与胯须相合,即阴阳相合也;手,阳也;足,阴也,手与足须相合,即阴阳相合也……”

茫茫天地间,阴阳未分之时为无极,体现在太极拳上就是拳势未始之时,太极拳预备式时身体自然站立、两臂下垂、头颈正直、精神集中、表情自然、抱元守一、浑然无物,但却孕育着阴阳的变化。拳势动则阴阳生,人体由静态转为动态,无极中分出了阴阳,正如陈鑫所说:“拳名太极,实无极自然之运行,阴阳自然之开合也。”再以太极拳的起势和收势动作为例,起势和收势为何均为左脚?因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左为阳,右为阴,采取左脚先动,右脚跟随,蕴含着阴随阳动的寓意。收势的时候收左脚,蕴含着使阳再合于阴。另外从中医的角度来说,就是“左肝右肺”,这里的左肝右肺并不是解剖学意义上的肝和肺的位置,而是指肝、肺之气的运行属性。左边是肝气,右边是肺气,左边为肝,肝主血,右边为肺,肺主气。起势的时候,先开左脚,也就是先开血脉,再迈右脚就是通气机,因为血比气的运行速度要慢,所以先开左脚后迈右脚可以保证气血平衡,收势的时候将左脚收回,则是将血脉归于气机,同样起到了气血平衡的功效。

四、利用阴阳学说总结规律掌握共性问题

太极拳是一项技术动作复杂的“聪明拳”,对身体协调性要求极高。它既需要手、眼、身、步的运动参与,也需要大脑意识的主动思考。如果对阴阳学说一知半解甚至是不解,对太极拳的学习只是照猫画虎、简单模仿动作,那样往往就会顾上不顾下,顾头不顾尾。比如抱球势,这一势在太极拳里并不是一个单一的动作,而是在野马分鬃、白鹤亮翅、左揽雀尾、右揽雀尾和左右穿梭里反复出现的一个动作衔接环节。以左右野马分鬃为例,在做左野马分鬃时收脚抱球是第一步,要求上体稍右转,右臂屈抱于右胸前,手心向下。左臂屈抱于腹前,手心向上,两手上下相对,如在右肋前抱球状;同时左脚收至右脚内侧,脚尖点地,右野马分鬃时动作正好与之相反。

抱球势双手呈现出一上一下的位置,随着上体或左或右的转动,相对应的出现左转时左手在上、左手心向下;右转时右手在上,右手心向下,此种变化展示出阳中有阴,阴中有阳,阴阳共存于一体,相互依存,阴与阳都是对方存在的前提,“孤阴则不生,独阳则不长”,而且阴阳双方是均衡的,并不存在大小、强弱、多寡之分。在阴阳双方的内部,都蕴含着对立面的因素或萌芽,阴阳两方面都有盛有衰,“盛极而衰”“否极泰来”,在一方弱时另一方则强,一方长时另一方则消,但一旦强大到极点时,自身的虚弱也就在产生中了,相对应的弱小到极点时,自身的强大也就在产生中了。与之相配合的下肢动作规律则是,左转左手在上时右脚尖点地,右转右手在上时左脚尖点地。这个姿态正如王宗岳在《太极拳论》中强调的“立如秤准,活如车轮”,也就是说站立时人体仿若秤的准星一样,不偏不倚中正安适,身体如秤准,那么手与脚的位置就仿佛如秤的两端。从身体姿态来看想象自己仿佛是一台天平,上肢的抱球势与下肢的脚尖虚点地,仿若天平的左右两个托盘,姿态上呈现出一左一右,一上一下的态势,由于上为阳下为阴,左为阳右为阴,从而表达出一种形态上的阴与阳的平衡。

五、小结

文化是没有国界的,特别是优秀的文化。太极拳作为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代表,作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不再是中国人所独立拥有的文化宝藏,而正在成为世界人民共同拥有和追求的文化财富。它以身体文化的传播形式,对于在世界性的传播中消除语言的隔阂和交流的变通具有显著的良好疏导功能。伴随太极拳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传播与推广,其中蕴含的中华传统文化也应该更加受到关注,这样才能愈发显现出中国古老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人文内涵。

猜你喜欢

左脚阴阳太极拳
The Visible and the Invisible as Shadows of Light and Dark Shade:An Introduction to the Special Issue
太极拳的『绝世秘籍』
先左脚,再右脚(下)
先左脚,再右脚(上)
“左脚丢鞋”案件
太极拳的“教”与“学”应“以点带面”
抬不起的左脚
阴阳学说在杨式太极拳中的表现浅探
法于阴阳
阴阳泛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