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合作形成合力共育孩子健康成长
2021-01-08甘肃省张掖市山丹县东街小学吴金桂
■甘肃省张掖市山丹县东街小学 吴金桂
现代教育理论普遍认为,儿童的成长发展需要学校、家庭乃至社会环境的共同关注,而非单靠学校的力量实现。特别是对小学阶段的学生,其成长过程中在校时间和在家时间各占一半,家庭教育的重要影响不容忽视。家校合作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提出的教育新模式,它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这两个主体紧密衔接,实现教育的协同并进。通过这样的方式,对学生成长环境进行优化,可以更好地发挥教育引导作用,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一、明确家校合作的教育目标
对于孩子的成长教育,为什么需要家庭教育的参与?这说明,学校教育有其力不能及的地方,而家庭教育也无法单独实现儿童成长的教育引领。只有双方合力才能达到更好的教育成效。这要求我们首先对儿童成长教育的目标加以明确,进而在家庭和学校教育中实现互联、相互合作,通过优势互补实现儿童的全面发展。根据目前教育理论发展的新主张,结合核心素养教育、立德树人教育等的新要求,我们在家校合作教育中要达成的目标是多元化的,这包含但不局限于学生的知识层次的进步、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与传承、思想品德的教育熏陶和法治意识的培养、学习习惯和学习素养的养成、学生性格心态的塑造和行为管理、学生兴趣爱好的培养引导等几个方面。根据多元化的教育目标指引,学校和家庭在教育举措上才能更好地进行合作,以充分发挥教育资源优势,实现因势利导、因材施教,为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做出积极的贡献。
二、做好家庭教育的沟通互联
在家校合作的教育工作中,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但在这种教育关系中,学校依然占据主导地位,因为学校拥有更充足的教育资源配置和更专业的教育工作者队伍,拥有面向众多学生的丰富的教育经验,对学生的心理动态、行为习惯、认知模式等也有更多的了解。相对而言,学生家长在教育方面缺乏丰富的经验和对学生群体行为习惯的广泛了解,在教育理念和教育技能方法方面也多有欠缺。唯一的优势在于,家庭关系中亲子的血缘亲情关系是校园师生关系不可取代的;孩子在家庭环境中的行为举止、成长体验也往往会学校教育有所不同。基于有效的家校合作考虑,学校应当主动做工作,和学生家长做好沟通,充分了解学生的家庭成长环境,启迪学生家长的家庭教育意识。要确保家庭与学校的合作紧凑衔接,行之有效,才能实现学生成长发展环境的优化。
(一)建立家校合作的学生成长档案
儿童的成长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并不是一两天的短期教育能见效的。教师作为家校合作教学的主导者和践行者,应当考虑针对学生的成长发展状况建立家校合作的成长档案,可以采用电子档案或者纸质档案等形式。比如我们对每周的学生表现进行填写入档,然后对档案进行轮流管理。第一周在学校,第二周在家里,教师和家长分别对本周学生的表现进行观察、跟踪、填写入档;通过轮流参看了解学生在家庭以及学校的表现,了解家长和教师在教育方面各自采取了怎样的做法,有怎样的举措,取得了怎样的效果。这样一来,即便学生的年级晋升,科任教师发生变化,档案也能作为新教师的参考资料。这份档案和学籍档案等是不同的,它是专为家校合作而设置的档案,是学生成长教育的有效支持。
(二)建立以微信群支持的家校联络机制
除了建立档案实现长效沟通之外,依托微信群等方式建立的群组即时对话机制同样重要。因为在家校合作中有时候需要家长和教师随时进行便利的沟通。比如,在早晨开课的时候发现有孩子作业完成质量特别差,而且情绪不高,为了方便进行教育管理,教师就可以通过微信或者电话联系学生家长,了解基本情况。同样的,如果孩子在学校有什么情况却没有跟家长说,在情绪上有异常的表现,学生家长也可以通过电话、微信跟教师沟通确认。这样就形成了即时通信与档案长效沟通的有效互补,可以更好地解决家校沟通不畅的问题,为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做好铺垫。
三、妥善处理家校合作的难点问题
(一)针对家校教育理念错位进行纠正
在家校合作工作中,可以看到很多学生家长在教育理念上存在误区。比如一些家长对待自己的孩子总是过于严厉,缺乏柔性的关怀和爱护,缺乏充分的鼓励和认可,这样很容易导致孩子个性孤僻,缺乏自信,在学习以及师生沟通中都会显得自卑、消极。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除了要及时向家长反馈孩子的在校情况之外,更要针对家长的教育理念做好教育引导。教师可以通过家访或者邮件的方式,向学生家长说明自己对严厉教育的看法,让家长明白严厉教育可能会给孩子造成的损害和负面的影响。教师需要与家长多做沟通,多做解释,要尽力说服学生家长正确地看待教育的意义。必要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分享一些学生教育管理的实际案例,或者从自身经验上为学生家长提供一些建议,及时调整家庭教育的方式。如体育教育方面,很多学生家长忽略了孩子的体育教育,侧重学科知识教育和才艺特长的培养。但随着体育在中考的分值提高,以及阳光体育、校园足球等活动的开展,少年儿童的体育教育也必将引起重视。对此,教师也应当和学生家长做好沟通,让家长注意孩子的体育教育引导。
(二)做好学生作业的辅导和教育管理
当前,学校和家长之间在关于孩子的作业辅导、课外教育管理方面存在较大的矛盾。面对班级学生的教学任务,教师花费的时间精力很多,但还是力不能及;而家长对于课后作业的辅导也同样感到艰难。一方面是家长要上班、要忙于生计,时间不自由;一方面则是因为家长的专业文化、学科素养较低,对作业辅导、课题讲解等活动也会感觉不适应,容易出错误,给学生的成长造成不良影响。故此,我们要通过家校合作的方式做好学生作业的辅导和教育管理工作。教师固然要为学生布置作业,以便课后巩固所学,但也要通过教师和学生家长形成合作的作业辅导机制。当学生在写作业的过程中遇到困难,家长却又不能给出专业解读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在微信群中给出应答和辅导。或者家长把孩子作业辅导中的难点写出来、标注出来,由教师在第二天的作业检查中进行补充和强调。这样相互谅解、相互支持,才能更好地完成学生课外作业的教育辅导工作。
(三)开展卓有成效的行为习惯管理和品格塑造
在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形势下,学校教育的职能需要有所转变,对学生的品德品行教育不能含糊,对于学生的行为习惯、品格塑造工作也非常重要。但是,品德品行的塑造和学生所处的成长环境紧密相关。这就要求家庭和学校在教育理念、教育模式上要充分契合、有效衔接。一方面,学校教师要做好表率,树立典范,在言行举止方面给学生做榜样,传达优秀思想品德,让学生受到熏陶;另一方面,学校要跟学生家长沟通品德教育的重要性,给学生家长分享品德教育的参考细则。教师也要尽力进行纠正家长的不良习惯,如不讲礼貌、不重视对孩子的承诺,让学生家长改变观念,积极配合。相信在教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下,学生的行为品格塑造会更加有效。
(四)针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引导
近年来,小学生群体中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引发关注。我们认为,复杂的网络环境和各类直播平台、游戏平台的盛行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了较大的冲击,特别容易引起学生认知观念、价值理念的偏移。这也和学生自身缺乏良好的是非观念和判断能力,缺少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有关。在家校合作模式下,学校要做好校园文化建设,传递正能量,让学生感受到校园大集体的温暖,感受到教师的关怀和厚爱。而在家庭中,家长也要做好孩子的网络行为的管理,注意了解孩子的心理动态。对孩子性格执拗、脾气倔强、爱闹情绪等的情况,要积极做好干预管理,比如给孩子提供一些优秀儿童读物,听儿童广播剧,带孩子参加一些亲子教育活动等。家长要体现对孩子的尊重与呵护,帮助孩子排解成长中的烦恼,消除网络不良信息的影响。通过这样的家校合作,实现学生心理健康管理,最终将为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做出积极推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