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统编教材浸润传统文化
2021-01-08厦门市湖里区教师进修学校第二附属小学沈妙茹
■厦门市湖里区教师进修学校第二附属小学 沈妙茹
传统文化是文明演化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文化,是各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现。与其他国家或者文明相比,我国的文化历史悠久,内容丰富,民族众多,无论是诗词歌赋,曲艺杂谈,抑或是服装、饮食、节日、建筑都独一无二、充满个性,令人赞叹。如此丰富、多样的文化,没有理由不传承下去,而语文学科就承接了这一重大任务,这是因为学科本身就是传统文化的载体之一,而且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汉语、传播的思想、讲述的内容也都具有民族特色,因此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下面,笔者将进行详细的阐述:
一、日常故事浸润传统文化
故事指的是通过叙述的方式讲一个带有寓意的事件,或是陈述一件往事,是一种记忆行为,它记载并传播着一定的社会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引导着社会性格的形成。而文化传播的最初方式就是口耳相传,最有效的途径就是讲故事,种类繁多,特征明显,至今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此笔者提出了自己的教学建议:教师要巧借故事这一形式浸润传统文化,丰富学生的日常生活。
统编新教材对优秀的传统文化格外重视,“经典性”“丰富性”是课文选篇的重要标准。如何让初入学堂的学生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爱上祖国的语言文字呢?笔者想到了用讲故事的方式与文化连线,让学生通过“听”实现“思”,进而达到“悟”,感知传统文化的魅力。无论是“岳母刺字”“将相和”“班超投笔从戎”“祖逖闻鸡起舞”等历史名人的故事,还是“猎人海力布”“后羿射日”“牛郎织女”“大禹治水”等神话传说,抑或是“宝葫芦”“三个儿子”“金银鸟”“耳朵里的蜘蛛”等童话故事,还有“三人成虎”“盲人坠桥”“田忌赛马”“献鸠放生”等寓言故事都既生动有趣,又寓意深刻,能吸引大家“听”的兴致,也有利于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教授学生做人做事的道理,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三观”,促进其健康成长。因为故事类型多、数量大,需要更多的时间,因此笔者会利用晨读、午休、语文课前2分钟给学生讲故事,从未间断,让识字不多、知识储备不足的学生借助听故事这一形式获得“养分”,得到发展。当然,故事内容笔者也有自己的想法,那就是挑选的内容不局限于教材,且符合学生兴趣点,形式多样,力求发挥出故事的价值。
二、借助阅读传承传统文化
阅读的力量是巨大的,这是因为通过阅读学生不仅能识读新字词,还能感受文字中蕴含的情感、作者的思想、文章的行文脉络等,让学生获得全方位的成长,尤其是文字背后隐含的精神、情感、文化有着启发、警醒的作用,是传承传统文化的有力工具。基于此,笔者提出了自己的教学建议:教师要充分发挥统编教材中阅读文章的力量,让学生走进文章,接触作者,实现情感共鸣,达成统一意见,从而有效地传承传统文化。
统编语文新教材与以往的教材相比更加提倡阅读,提倡各种形式的阅读,如课内阅读、课外拓展阅读;自读、亲子阅读等,旨在增加阅读的“量”,提升阅读的“质”,发挥阅读的价值。统观文本,随处可见传统文化的身影:《狼牙山五壮士》中爱国精神的传承;《慈母情深》中对感恩情怀的重视;《四季之美》《鸟的天堂》则是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称赞;《草原》《猎人海力布》描写了少数民族的地域风情;《伯牙鼓琴》则是展示了古人对友情的重视,值得后人学习。从上述例子可以看出传统文化在统编教材中占据的比例,应该引起教师的重视,也为教好语文课程找到了一个新角度。
三、识字教学凸显传统文化
统编新教材总主编温儒敏教授指出:“统编教材第一篇便是识字课。”识字与拼音顺序的互调看似很小,其实意义极大,这是因为将汉字、汉语摆到了第一位,学生对语文教材的第一印象由字母“a、b、c”变为了汉字“天、地、人”,有意识地、有目的地培养了学生对汉字的兴趣。而汉字正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因此识字教学中能凸显传统文化。
如,在学习《落花生》这一节课内容时,本课的教学目标之一是掌握7个生字,正确读写第10自然段,学会用“居然”造句。笔者认为对生字词的认读是开展其他活动的基础,提高了对其的重视程度并设计了趣味化小游戏强化学生的记忆,即笔者给生字词组词并制成卡片,让学生从中挑选合适的卡片组成正确的词组。游戏本身对学生就有吸引力,再加上笔者的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致更浓,课堂参与度更高。此外,笔者还发挥自身素养设计了象形文字绘画读本,依教材文本中的汉字找到了相应的象形字并附趣味性的图画、楷体汉字及简单的注释说明,让学生在读一读、写一写、看一看中认识了新的汉字,感受到了汉字的形象美。
四、写作活动践行传统文化
写作是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集中体现,学生的日常积累、思想情感、行文风格都展示其中,是对语文学科学习成果的一种总结。基于此,笔者提出了教学建议:教师可以借助写作活动检验学生长期以来学习传统文化的成效、检验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接收程度、对生活的指导价值,从而践行传统文化的价值。
如,进行《家乡的风俗》这一写作活动时,任务之一就是了解感兴趣的风俗并搜集相关知识形成文字,旨在感受风俗背后的民族文化。从写作主题可以看出与传统文化密切相关,考验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能力与传统文化的感受能力。风俗本身就让学生充满了兴趣,因此学生在搜集信息、组织语言、表达情感的过程中充满了激情与主动性,而作品的完成正是对传统文化的践行。进行《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这一写作活动时,学生要完成的一个任务就是了解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数量和分布,搜集文化遗产的图片与文字,树立遗产保护意识,进一步感受文化遗产的价值。
综上所述,统编教材中浸润着传统文化、承载着文化、渗透着精神、汲取着智慧,需要教师好好利用这一优势,探索有效的途径践行文化传播目标,响应新课改提倡的理念。基于此,笔者结合实际提出了上述几点建议,以期能为教师同行提供借鉴,与其他教师形成教学合力成为传统文化的承袭者、传递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