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性问题研究——以济源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21-01-08陈彦晓
■陈彦晓
(济源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济源 459000)
一、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必要性研究
(一)是创新型国家的建设要求,也是高职教育时代性的客观需求
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是一项复杂的工程,高职教育要与时俱进,把握时代的脉搏,把思政元素积极融合到创新创业教育中,二者紧密联系才能实现高职教育高质量地发展,才能更好地培养新时代创新型建设人才。在大思政育人格局的背景下,将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加以结合,使创新创业教育理论研究工作更好地开展,进一步完善和健全就业创业以及思政教育理论,充分发挥创新创业教育真正的价值和作用。因此,高职院校要顺势而为,一方面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另一方面切实提高创新创业型人才的能力,以融合性的开阔视野和积极的行动推进高职院校的“双高”建设。
(二)是教育事业变革的创新要求,也是加强高职院校协同育人的必然选择
创新创业教育是时代赋予高校的历史使命,为更好地践行“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应当立足同一发展方向,两者高效融合可以协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择业观,协助大学生明确正确的人生目标,使大学生拥有创新创业的欲望,强化大学生创业的自信感,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另外,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彼此结合,可以在实际活动中检验思政教育的程度与效果,使大学生能铭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爱国、敬业等重要理念可以在创业中获得呈现。因此,将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充分融合可以满足学生丰富的学习需求,更好地指导学生融会贯通,进而提升学生的整体素养和创业实践水平。
(三)基于创新创业课程的培养目标,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思政课程的指导
新时代的思政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都是解答“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以及怎么培养人”的问题,两种教育虽然形式有差异,但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方向是一致的。大学生应当在科学的价值观指导下学习,扎实的思想政治素质是我国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基本条件,积极发扬改革创新精神应当要有创新创业教育的投入,利用课堂教学活动,培育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及积极挑战、主动冒险的特质,此为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目标与关键内容。所以,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要求思政教育能与其高效结合,同时也是课程达成人才培育目标的实际要求。
(四)从大学生未来的发展来看,可以全方位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业能力,实现自我价值
目前,我国在人才培养中更加注重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属于理论部分,通过讲授正确的思想和事迹,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抗挫折的能力,为学生今后发展及创新创业奠定良好的基础。创新创业教育属于实务,经由创业实践来提升学生的业务水平、管理技术与社会交际水平。两者有着密切的关系,加强高职思政教育与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融合能更好地拓展创新创业教育的途径和内容,使大学生形成科学的价值观,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带来方向上的引导,使大学生的人格得到进一步完善,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逐步实现自我价值。
二、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融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多样性和丰富性的思政元素
现阶段,高职院校的思政课程仍旧是采取课堂上课的方式,内容重点来源于教科书,教科书的内容势必无法符合大学生学习的要求,不够多元与丰富。若在课程授课时,教师仅结合教科书中的知识去讲解内容,填鸭式的理论教学又将使大学生觉得没有新意,教学比较呆板,课堂气氛乏味无趣,最终使思政课堂的教学质量下降,所以课程内容如果没有鲜明的主题呈现出来的话,是很难找到思政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之间的融合点和契合度的,因此缺乏多样性和丰富性的思政元素是目前高校思政教育融入到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之一。
(二)思政教育过多关注理论教学,缺乏主体意识教育
主体意识可协助大学生提升创新创业思维与水平。现阶段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基本都不高,自我探索、自学和独立思考的水平无法获得相应的提高,在过去的思政教学方法下,教师一味地注重思政理论知识的教学,尚未意识到大学生的主体意识与实操水平还有待提升,又由于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均有其不足,使得大学生团体的主体意识程度不高,位于被动学习的形态下,创新思维无法获得高效的呈现,所以大学生的自主创新创业意识有待提升。
(三)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和师资队伍建设不完善
以济源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从目前已有的创新创业师资队伍来看,专任的创新创业教师数量还达不到要求,大多是由行管部门工作人员、学生工作负责人或辅导员等来兼任,其专业性较差,对创业课程教学内容的把握难以和专业教师媲美,这样对学生创业项目的指导就缺乏专业性和针对性,更容易忽视学生思政层面的教育和引导。另外,由于创新创业课教师的学科背景五花八门,对学生所学的专业了解较少,创新创业课的教学与学生自学难以高效结合,学生无法与自己的专业结合而开展创业活动,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无法彻底展现出来,更难以符合新时代创业环境对专业人才的需求。
(四)思政教育和创新创业课程融合度不够
目前思政教育和创新创业都属于公共基础课,仍以济源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这两门课的开课单位不同,并且两种教育隶属于不同的课程体系。“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能使学生对创业法规制度等形成一定的认知,培养自身职业道德品质,增强自身创新创业的动力等,作为思政教育理论课中最其前沿的课程“形式与政策”,能结合现阶段“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时代环境,让学生充分了解目前的创业环境和创业扶持政策,教育大学生顺势而为进行创业实践,但是现实的状况却不容乐观,思政课老师认为这是创业课的学习内容,所以在教学中仍然把思想道德的提升和品质的锤炼作为重点。同样的,在创新创业课中,对于学生创新信念的坚定、创业素质的培养只在《创业者特质》这章节的内容中有所体现,尚未将理想信念教育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一以贯之,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由此可见,思政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理念以及融合方式还需要进一步地探讨。
三、思政教育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路径研究
(一)创新思政教育内容,构建丰富多维的思政教育课程内容
先进科学的思政教育内容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观,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因此,构建丰富多维的思政教育内容能更好地促进思政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衔接和融合。思政教育内容的创新可以从三方面落实:首先,将主体意识教育内容加入思政教育中,增加教育内容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加强大学生在创新创业中的主体意识,认识到自己在创新创业中的正确位置,从而激发创新创业的动力;其次,强化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协助大学生建立科学的三观,以科学的三观指导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为创业活动奠定优良的思想条件;最后,创设优良的校园文化,为学生创业提供优良的环境,以外部环境来持续影响大学生,进而展现出大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采取多元而开放的教学方式促进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
过去的创新创业教学方式是简单、闭塞的,采取多元开放的教学方式是协助两者相互结合的科学手段。多元而开放的教学方式是在教育资源、思维观念及管理方式全面开放的基础上,为所有学习成绩优秀、有抱负的学生供应一流的教学环境与教育机遇,进而培养出更多能力强的创业人才,这就需要教师在讲课时采用各种高效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以及相关资源等,积极构建学生参与、教师引导的多元创新型教学体系,实现各种教学活动高效融合,培育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业精神,对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开展进一步的探索,进而真正促进创新创业教育的进步。以济源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分析对象,目前现阶段多元、开放的教学方法有微课、网课、项目化教学等。
(三)渗透思政元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业观
教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时要主动渗透一定的思政元素,帮助学生认识到思政理念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政治观。一是要注重思政教育的时代性,使学生依据时代和社会的发展树立科学的创新创业理念,在创业中保持科学的态度,树立正确的政治思想观念和良好的行为态度;二是教师在思政教育中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的渗透,教育学生在创业前确定好自己的奋斗目标,目标确立后,要坚持自己的信念,不断努力,通过思想教育使得学生对自己创业方向更加明确,理想信念更加坚定。
(四)达成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高效融合,提高其教育的价值和意义
思政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相互结合,可以协助学生更精准把握和使用创新创业方面的理论知识,充分发挥创新创业教育的价值和作用。首先,协助学生系统地了解国家、地方以及学校创新创业有关的方针制度,提升学生的环境适应水平和社会实践水平。其次,思政教育能引导学生不断挖掘自己的内在潜能,培养应对创新创业过程中的困难和挫折的信心和勇气,并明确创新创业奋斗目标,以顽强的毅力克服创业中的各种问题。同时,培养学生在创新创业过程中的自立自强和团队合作精神,注重对学生思想道德的培养和人格的塑造。最后,还应将思政教育中的职业道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思想内容渗透进高职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活动中,结合各种职业的特点协助学生对职业进行系统的认知和理解,在创新创业中积极实现学生的自我价值。
(五)将思政教育内容与创新创业教育内容进行有效的结合
在内容上,把思政元素融入到创新创业教育可以从四个方面挖掘两者之间的契合点:一是融入对国际和国内形势与政策的知识,帮助学生分析和理解国内外政治与经济格局形成的原因及过程,充分了解时代与社会的发展要求,进而依据国家政策和国际形式对创新创业宏观环境进行分析,推动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有序开展;二是将辩证唯物主义内容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引导学生使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思维和方法论,解决创业中面临的实际问题;三是将政治经济学方面的知识与创新创业教育相互结合,协助学生对市场经济状况和发展形势形成合理、科学的认识,从而对企业的建立和发展及企业和市场间的关系加以了解和研究;四是将思政教育的相关法律法规内容融入创新创业教育,教育学生在创业初期或企业运营发展的过程中遵循相关的法律法规,并以此约束和规范自身的创业行为。
(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强化师资队伍机制建设是协助思政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高效结合的必然需求,设立“内培外引”的师资培育协作体系是达成创新创业与思政教育高效结合的重点所在。第一,高校需积极提升对专业创业教师的培育水平,积极增加资金、时间等方面的投资,聘请专职创业教师开展教学,提升创新创业课的专业性。在招聘创业教师时,应采用高标准的招聘体系,为创新创业课程的落实供应丰富的教师资源。第二,对经验丰富的教师提供校外学习的机遇,拓宽教师的眼界,使教师的实操经验得以积累,并由此提升教学水平,对新招聘的创业教师开展岗前培训与定期培训,培训内容重点是就创新创业的有关理论与实际操作能力等,为高校建设一系列能力强、素质佳的创业教师团队。第三,教师自己也需要强化学习,形成终生学习的意识,对自己的教学情况加以归纳与检讨,改善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提升教学质量与效率。
(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建构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的交流平台
“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使得网络社区不再受制于时空,因此教师要依托互联网的技术优势,优化课程设置,整合资源配置,结合网络技术为学生提供功能齐全、内容丰富的活动场地,建构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相互融合的实践平台,做到增强思政素质与提升创业能力的兼顾,实现持续有效的互动。在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让学生亲身体验创业过程,在校期间通过实践自己对创业的理解和想法,验证自己的实践方法是否符合社会的发展,教师依据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教学中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案帮助学生解决创新创业中的困难,重点培养大学生开拓创新、团队合作的职业精神和勇于担当的责任意识,最终实现思想素质和创业能力的双向同步提升。
(八)提升学生创新创业素质,创建“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实践活动融合机制
由于创新创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相互融合、持续推行,大学生的创新思维、思想道德以及实践能力均可获得一定程度的提升,创新创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教学成绩得以强化,此时应通过开展对校外企业的深入合作,使创新创业教育“产学研用”一体化得以实现,通过有计划、有目的的教育实践,进一步引导学生对当前国家的政策环境进行宏观的了解与分析,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业水平,让学生在创新创业教育活动中持续积攒更多专业的、领先的企业管理经验,提高自身的创新创业的能力和水平,深入理解创新创业实践的意义与价值,进而在实践中不断增强文化自信。
四、结语
新形势下,高校应继续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牢固树立“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将思政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充分发挥思政元素在创新创业中的作用和功能,通过构建丰富多维的思政教学内容、采用多元而开放的教学方式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促进思政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两者之间理念和内容的融合,通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构建多元搭建实践交流平台、创建融合机制等多种途径,全方位地培养全面高素质的创新创业人才,促进学生自我价值和社会进步的有机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