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学训问题的现状及对策分析
——基于对HH大学的访谈
2021-01-08厦门大学体育教学部
厦门大学体育教学部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国务院办公厅在2010年转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和运动员保障工作的指导意见》,其中提出了加强国家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文化教育,明确为运动员就学、就业提供有利条件等措施。高校通过教育系统和体育系统的合作,建立了体育人才培养模式,高水平运动员文化教育的保障直接关系到我国体育事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二)研究意义
高水平运动员是存在于高校中较为特别的学生群体。从专业运动员到学生运动员,他们的人生方向发生全方位的改变,从单一的专业体育训练转向体育竞赛水平与文化素养的科学结合。一直以来,对于高水平运动员的培养方案都是困扰高校教育工作者的问题。怎样合理安排高水平运动员的学训时间,既保证充足的训练、比赛时间,又能保障运动员的文化水平,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形势。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帮助高水平运动员更好的适应高校学习的环境,对大学将会面临的困难有所了解,在心理上做好承受问题的能力,正面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和所缺乏的能力,并及时对此作出准备。
二、研究分析
(一)研究概述
高校招收高水平运动员的生源主要有专业队退役、少体校队员和普通中学生。他们共同的特点是自身的文化基础较为弱,虽然有小部分运动员在训期间接受过一定程度的文化教育培养和知识基础,但现有的知识储备量与普通大学生仍有较大差距。想顺利通过文化课考试就必须花更多的时间学习文化知识。
而入学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高水平考试、单招考试、普通体育考试。在高水平运动员在招收数量上,逐年有递增的趋势,这对高校的整体体育竞技水平的提高,以及运动员的竞技氛围有着良性作用,为各高校积累具有较高运动能力的运动员。
(二)学习现状
高水平运动员的训练、比赛,占用了他们很大的时间和精力,同时比赛任务也无形给他们带来很大的压力,使运动员无法将自己的精力全部投入到文化学习中,部分学生的潜意识可能受到教练员“训练第一”理念的影响,认为文化课知识的学习不是最重要的。
(三)访谈法
对HH 大学以往本科高水平运动队的学生进行访谈调研。访谈通过电话、视频进行交谈,提出问题,以及对访谈的内容进行记录、归纳和整理。
三、研究结论
(一)访谈结果
通过访谈了解到,学校对高水平运动员在考试成绩有减免措施,HH 大学对高水平运动员在考试上有15 分的加分(封顶70),参加比赛且有获得荣誉的队员有25~30 的考试成绩加分(封顶85);运动员在比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学校就会降低在文化学习方面的一些标准和要求,例如降低及格的分数线。
可以发现,在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的培养上“学训矛盾”严重。目前HH 大学采用的是“随班学习,联合管理”的管理模式,高水平运动员每日的训练时间大约是2~3 小时,一般都集中在下午。但是运动前的休息状态和运动后的恢复状态,都需要较长的过渡时间,无疑都为学习带来了影响,因此占据运动员一天大部分的时间,无法对学习和训练进行兼顾,以及对文化学习的态度轻视,都成为高水平运动员进入高校后的学训矛盾。
(二)存在问题
1.高校对高水平运动员政策制定和管理不到位
高校对高水平运动员的学习成绩实行减免措施,尽管这种做法可以减轻运动员在学习上的负担,但这也带来了高水平运动员和管理人员重视训练和轻视文化学习的思维现象。部分文化课时间转化为训练时间,违背了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培养宗旨。
从运动员反馈的信息来看,他们绝大部分在专业的选择上是没有自主选择权的,基本上是学校安排,只有少数人的高考成绩达到标准,可选择学校规定范围的专业,但并不一定包含体育类专业,可以说真正能决定自己对专业选择权的少之又少。
高水平运动员的学习基础薄弱,心理和学习负担也会随之增加,再加上高水平运动员对课余时间的管理自觉性差,造成学习成绩一度落后。虽然高校在一定程度上注重专业课程的管理和安排,但对新入校的高水平运动员在业余时间分配,缺少科学指导和政策导向,如果对此不够重视,从一开始就没有相对应的措施,很可能从一开始就会产生恶性循环,因此这对高校的管理者来说是一个需要引起关注的问题。
2.高水平运动员对待学习任务态度消极
首先,高水平运动员对于课程的学习大多追求“不挂科”,仅仅是为了完成学习而去学习。他们的学习方法较为单一,没有积极的态度对待学习,也不会意识到学习对于他们的重要性。文化基础薄弱是高水平运动员的最大障碍,专业知识差,对学习安排往往无从下手。其次,高水平运动员对于学习计划的制定没有很明确的想法和目标,只觉得走一步看一步,就算制定了目标,也可能会被训练计划耽搁,加之,训练产生的疲惫感在不同程度也会影响学习的效率。在课堂上,由于基础不同有时不能完全跟上老师的授课节奏,对于新知识的理解也就存在困难。再者,他们认为有的时候觉得训练和学习并没有什么冲突,某种程度来说有时训练比学习更加重要;可以做到每天训练,但是不一定能做到每天学习。有的时候休息的时间都是用来放松,比如上网、看电影或者逛街和睡觉。至于在学习上,本身就有加分,所以也不用特别担心,自己能把握通过就可以了。
高水平运动员针对因为训练和比赛所耽误的文化课态度比较消极,只有少数同学认真对待所欠的文化课,请老师进行补课,自觉完成学习任务。同时比赛任务也无形给他们带来很大的压力。另外,学习氛围不浓,在课堂学习过程中,仅有部分运动员愿意在课堂中和老师积极地互动,参与到课堂讨论中去,比较多的运动员对文化学习持较为消极的态度。
四、对策与建议
对于解决学训矛盾的首要任务就是应精准定位高水平运动员的培养目标。观念转变,由培养体育型人才向社会型人才的转变,身份转变,由培养运动员向培养青少年的转变。这一群体的角色首先是学生,其次才是运动员。
(一)高校办学层面
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高校应在明确高水平运动员培养目标的基础上,整合校内外资源,针对性的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教育培养,最终目标是要将高水平运动员培养成具有较高的体育技能、文化水平和综合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组织相关的专家,针对所在高校开展的高水平运动项目学生的特点和现实文化基础水平,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完善课程设置。将高水平运动员长期参加竞技性的体育比赛,运动实践的经历与其他专业的结合点作为课程结构调整的切入点,体现“教体结合”的培养模式,将高水平运动员视为体育领域高层次人才的主力军。
(二)文化学习管理层面
针对新入学的高水平运动员,应该依据招生考试情况制定出完善的学习课程,在为高水平运动员安排文化课学习课程表时,设置有针对性、实用性的课程和学业指导。对于一些需要基础知识比较多、衔接性高的课程,可以根据高水平运动员的具体情况进行安排,比如“集中授课”等形式,保障高水平运动员在学业上不落后于其他同学,以保证他们的学习进度和效果。对于有因为日常训练或者重大比赛而耽误的文化课程,教学部门可以适当采取补课措施。同时管理人员也可以为每名高水平运动员设立个人学习档案,记录他们的学习、训练、比赛的整个过程,针对他们参加比赛项目的特点,合理为其安排训练计划,尽可能减少和学习文化课知识的冲突。
教学管理部门和体育训练部门进行多方面的协调,制定高水平运动员课程学习的监管机制,对高水平运动员的专业课程设置、学习成绩情况、学分完成情况、学习和训练时间安排、取得哪些运动成绩、毕业去向调查等相关的内容等进行调查。在有重大比赛任务(如全国大学生运动会、省级比赛等)时,所有参赛人员集中统一由各队教练员(为主)和学生辅导员(为辅)管理;没有重大比赛任务时采取分散管理。能够有效的更新高水平运动队教学方案、教学大纲、教学计划、课程设置等。与此同时,引导高水平运动员拥有积极的文化学习态度和兴趣,从而形成一个完善的高水平运动员文化学习监管运行机制。
(三)学生主观层面
高水平运动员自身要加强的对文化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掌握正确的课程学习法,善于挤时间学,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高效率的学习。努力争取回训练或比赛所占用的时间,不以忙为理由为自己不想学习找借口。给自己制定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方法,合理安排训练和学习的时间,针对性地学习,必要时可以争取特殊辅导,认识到学习与训练并重,对高水平运动员来说,才是解决学训矛盾的关键。
不可否认的是,每天一定时间的高强度运动训练的确会影响高水平运动员的学习状态,但训练并不是不去学习的理由。大学学习的最大特点就是自由、自主,而高水平运动员其本身的角色定位也还是大学生,因此,他们的任务就依然是完成所学专业的所有必修及选修的课程。逐渐养成自主学习、创新学习的学习方式,拥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可以学有所得,对他们未来的发展也是很有帮助的。
五、结语
目前,高校的教育工作者持续围绕高水平运动员的学训矛盾问题展开了探讨,不断升级和完善高水平运动员的培养方案和教学方法。给予高水平运动员分数奖励并不等于降低对他们的专业课程要求,如何找到二者之间的平衡仍然值得思考。另外,高水平运动员自身也需要正确认识到文化课程学习的重要性,从主观上改变学习态度,而不是被动接受学校安排,是提高高水平运动员文化知识水准的关键因素。只有通过各方的共同努力,才能够真正有效缓解学训矛盾问题,培养更多的复合型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