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武育人对校园武术的重要性
2021-01-08宁夏大学
宁夏大学
一、校园武术的功能
校园武术是在校园的平台下,根据学校体育和武术的特点,以学生为主要教育对象,培养学生的身心健康,继承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的体育运动项目。我们可以根据武术的功能特点,同样将校园武术的功能分为育体功能和育人功能,其中育人功能又可以划分为育智功能和育德功能。
二、校园武术发展的概况
当下所说的“武术进校园”并非是新鲜事物,以近代来说,从新中国成立以后,武术就始终是体育教学的内容之一。1956年,教育部颁布了第一部在全国范围内通用的《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将武术归入学校体育教学当中;之后教育部又多次完善教学大纲,始终将武术作为体育课程重要的教学内容。而最近十几年,国家为了推进校园武术的发展又颁布一系列落实性的政策文件。我们可以看出,数次将教学大纲进行修订,进一步完善武术在体育课程中的教学内容,一直受教育主管部门的推崇与认可,足以说明武术的育人价值无可替代。而这一系列政策文件的颁布,又是为在大学、中学、小学中推广武术,提供了行动指南。
三、校园武术发展陷入困境
尽管武术的价值是众所周知的,并有一系列国家文件推动武术在校园的发展,但是通过调查,校园武术在学校的发展不尽如人意。《我国中小学武术教育状况调查研究》得出,我国多个省份有70.3%的学校没有开展学校武术,部分学校出现原本属于武术课的内容被跆拳道等国外的格斗技能所替代的情况。学生平时通过影视作品和武侠小说认识武术,部分学生错误的将一些其他国家的格斗认为是武术。其中34.5%的学生并不清楚武术当中的民族精神,但是有75.0%的学生是知道武术课能够培养自身的民族精神并且可以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校参与武术教学工作的教师中,体育教师占70.8%,而武术专业的老师占29.2%,这使当前武术老师师资难以胜任校园武术课程的教学任务[1]。
邱丕相先生所撰写的《武术文化与教育研究的当代意义》中提到了当今校园武术发展艰难的原因,他认为尽管武术很早就进入了学校,但在学校校园中并没有实现普及,他认为这主要是由于武术老师师资匮乏、教材陈旧未及时更新、武术课教学模式单调、课程内容与中小学的实际情况不相符合造成的。总结归纳起来,就是武术课由谁来教、教授学生什么内容和教师运用什么方法教的问题[2]。
经继明所写的《武术进课堂的实践与探索》一文中也有相似的观点,认为武术在校园的困难包括师资不足,不能满足学校的需要;武术教学方法单一;武术教师的专业能力不全面,不能全面的展示武术的魅力;体育器材缺乏。因而造成的现状为学校武术班、武术课、武术社团的学生较少,但国外格斗技能例如跆拳道、空手道培训班人满为患。同时因为学生安全的顾虑让学校、老师不敢安排略有难度的武术课[3]。
武冬在《新时代中国武术发展的新思考》中提到,对北京体育大学教育学院2001 级100 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对武术普修课教学内容不满意的学生占52.7%,一般占40.4%,而满意的学生只占6.9%。专业类武术课程,出现武术专项选择人数较少,现有专项学生兴趣不高,学习内容遗忘率高等问题。“学生喜欢武术不喜欢武术课”成了略带讽刺意味的话题[4]。
王海鸥在《核心素养导向下的中小学武术教育的思考》认为,武术教育功能的消减,即重视武术技巧的传授,却忽略了对武术内在文化内涵的教授,弱化了民族精神的研究及推广。武术从始至终是注重身心同修,道技并进,器物层面的技术并非最引人注目人的,其理论层面的深厚内涵才是真正触动内心的[5]。
马剑,邱丕相所撰写的《武术教育观需要一次境界跨跃:从技能教育转向文化教育》提到以下观点,当今,武术教育所面对的现实危机,是既缺少对武术文化的深厚理解与认知,又缺乏对传授武术文化理念的实践[6]。
王明建在《武术教育价值的重审与再释》中提到校园武术被简单地认为是体育课程的部分内容,在武术教育实践过程中过度强调武术这一运动项目的体育属性,而武术蕴含的文化精华被放置一旁,这是学校武术教育功能和价值丢失的主要影响因素[7]。
综上所述,多位学者认为,校园武术发展艰难的原因主要是教材陈旧、教学模式单一、师资不足、基础设施不完善以及轻视文化传承。虽然有着诸多有利条件推进校园武术,但是校园武术的现状与人们的期望相差较远。本人认为,校园武术发展困难最主要的原因是重视技能传授,轻视文化传承。
四、培养“以武育人”教育观念
武术不仅是一项体育运动项目,还是一种传统文化,不同于其他的体育运动项目。王岗、侯连奎、姜丽敏几位学者在《中国武术:一门“成人”的学问》中认为中国武术是注重修身养性的文化,它要求的是在习练武术的过程中注重身体锻炼,增强身体内在认识,养成身体良好习惯,约束身心行为,从而达到克己修身、铸造德行的目的[8]。
李印东在《武术释义》中提到,武术教育具有“砺练品质,完善人格”的重要价值,还具有突出的德育价值和智育价值[9]。
校园武术开展不好,往往归因集中在“教材陈旧”“教学方法单一”等原因。然而通过调查,校园武术的教材数不胜数,除了国家层面的标准教材以外,各级各类学校的校本教材以及自编的教材层出不穷,甚至双语教材也与日俱增。
许多学者还认为,“中国青少年儿童体质健康持续下降”和“三无体育课”(无运动量、无战术、无比赛)有关,所以对于体育课的技能教学变得尤为重要,反而忽视了体育运动项目的内在文化内涵。根据实际情况,武术课发展艰难反而是因为太过注重技术技能的传授。而武术习练的长期性和艰难性又远远高于其他学校体育项目,这也是导致学生喜欢武术但不喜欢武术课的原因。
本人认为,现在校园武术发展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是在于武术教学重视技能传授,轻视文化传承。对于校园武术的关键应该是以“以武育人”为核心,而不仅仅是“以武育体”。
武术的育人功能根据教育层面可以划分为智育功能与德育功能。武术的智育功能是指通过武术运动对学生形成生理刺激,以达到促进学生智力发育的目的。武术与许多学科都有着关联,不仅与生理学、解剖学、教育学有关,还与中国传统哲学、中医学有关。通过学习武术,不仅可以让学生的认知能力、思维能力以及实际操作能力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还会锻炼学生的洞察力、记忆力、模仿力。在学生时代,无论是小学、中学、大学都是智力成长成熟的阶段。在这阶段内,进行武术运动,不仅可以促进学生智力发展,还可以为学生种下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武术的德育功能是通过武术文化熏陶、武德教育促使学生的道德品质得到提高。“未曾习武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习德”,这足以说明武德在武术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武德是习练武术的人,以仁义为准则的,在社会生活中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对习武之人的行为具有道德约束作用。这与学校对学生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二者互相促进、互相结合才可以发挥出更好的教育效果。武德教育应该在武术课前以及贯穿于整节武术课的始终,这样才能把武术的育德功能落实,才能发挥武术对学生的育人作用。武术课中的德育功能,不仅可以完善学生的思想品德、道德素养,还可以增加学生学习武术的动力、激发学习的兴趣;通过正确的思想引导,可以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通过学习武术和武术文化的耳濡目染,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规范和处世之道;增加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渗透到学生的思想,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综上所述,武术教学教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在校园武术中很重要,但是教育的思想、思维、精神以及培养学生的身心健康更重要。如果以培养学生优良的精神品质为宗旨,即使是一套简单的武术套路,采用适当的量和强度,依旧可以实现以武育人的目的。相反,即使有再好的教材,再新的教学方法,没有“育人”为核心的教育理念,不转变教学观念,校园武术仍然不会脱离现有的困境,也无法跟上新时代的脚步。
五、结语
青少年儿童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是国家伟大复兴的希望,也是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力量。在当今社会,外来文化不断侵蚀青少年儿童的价值观与世界观,如何加强青少年儿童继承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加深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了解和热爱是我们当今全体社会的关注重点。武术,不仅仅是一种体育资源,校园武术可以促进青少年身体健康发展,也是一种文化资源,武术承载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并蕴含了民族精神,可以促使学生在身体运动中感受民族文化的厚重,接受这种文化的教化,体悟技能内在的文化内涵。
因此,对于校园武术,应该转变教育观念,以“以武育人”为教育出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