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中学生体能下降原因及发展对策

2021-01-08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第一中学

体育风尚 2021年5期
关键词:体质中学生体育教师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第一中学

中学生体能下降问题已然成为社会和学校体育工作者们广泛关注的话题之一。2011年,教育部发布《关于2010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报告》,报告结果显示,相较于2005年时期的中小学生,被测试群体的体能素质明显得到了提升,中小学生身体素质下滑趋势开始得到遏制。在7~18 岁的青少年群体中,相关测试人员的爆发力、耐力、柔韧性等体能素质得到了较为明显的提升。中央7 号文件颁布以来,体育教学活动更是一跃成为教学指导环节的“大热门”。但是,从近几年的实践看,尽管学校体育不断改革,但学生的体能状况改善并不明显,学生体质与健康仍旧存在着许多不可忽视的问题。

一、中学生体能素质发展现状

体能是指人体在运动过程中所形成的能量储备,是体质在一定范围内的延伸,体能包括力量、速度、耐力、柔韧和灵敏,是由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和运动素质组成[1]。各项体能指标相互制约,导致学生的体能素质很难在整体上得到提升。目前,学校体育教育的首要任务便是提高学生的综合体能素质,对于体育教育来说,发展体能不仅是开展体育教学活动的前提,更是体育教学的阶段性目标。

不少学校体育工作者一直关注中学生体能素质的现状与发展。2000年发布的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声明,我国学生的体质水平与健康状态处于正常范围,但体能素质却下降了,2000年与1995年相比,我国学生的综合体能素质,如耐力、爆发力、协调性等,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男女生的肺活量/体重指数与1995年比较亦出现下降。除体能素质降低外,肥胖、近视等问题发生的频率也在不断上升。经过10年的学生体能素质教育,学生肥胖和近视仍旧是学校体育教育所面对的主要问题。

陈雁飞对北京、河北唐山等地的一些青少年发起了问卷调查活动,调查结果表明,近30%的学生每天不能保证1 小时以上的活动时间,而仅有1/5 的学生周末会参与到户外活动中。《中国学生体质健康相关行为调查研究》初步的问卷调查表明:在闲暇时间,中小学生更愿意将娱乐时间留给上网聊天、游戏、观看电影等活动,愿意外出运动的学生不到总人数的1/3;此外,60%的家长自己没有锻炼的习惯,超过70%的家长不会与子女共同进行体育运动[2]。刘云峰对呼和浩特市中学生体能测试结果显示,中学生男子50 米跑不及格人数占总人数的11.08%,中学女生的50 米跑的平均成绩处于历年的低水平[3]。

从现有的研究文献分析来看,以“坐”为主的生活习惯和网络技术的大面积普及改变了学生的运动状态,使其形成了以虚拟游戏、室内活动为核心的活动方式,而这一现状对于中学生青少年而言的后果是体质健康水平和体能素质不断下降,青少年肥胖率和近视率不断攀升。《教育部关于2010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报告》中也指出:视力降低问题正在向着低龄化、大面积的方向发展,肥胖和超重率持续增加成为学生体质与健康发展的重要问题。面对令人担忧的中学生体能下降现状,探讨其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变得尤为重要。

二、中学生体能素质下降的原因分析

(一)望子成龙的背景下智育第一、体育第二的思想根深蒂固

尽管从理论上学校和家长都认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是中学生和幼儿教育的重要思想,然而在实践中学校和家长往往普遍重视“智”的发展,而忽视“体”的重要性。从家庭教育看,许多家长将孩子早期教育等同于智力开发,拔苗助长,只关心幼儿的知识积累,却忽略了幼儿全面的素质教育。在本应是全面塑造身心发展的中学青春期成长阶段,却过多的推压知识学习压力和应试压力,各种学习班、补习班、培训班的“英才教育”占据着青少年中学生的大部分课外活动和户外运动时间[4]。陈雁飞对中学生体能健康现状的调查显示,69.2%的中学生平均每天做作业的时间在1 小时以上,学生认为自己的学习负担一般的比例占64%,除了学校布置的作业外,50%的家长还给学生布置学习任务。巨大的升学压力,致使学生休息、睡眠和体育锻炼的时间严重不足,这是造成中学生体能素质下降的根本原因。

(二)经常的体育活动和有效的体育锻炼不足是直接原因

保持经常体育活动的运动习惯是增强体能素质的必要条件,保证一定强度的生理负荷(强度、频率、时间)是有效锻炼的基本前提。学校体育课程是保证学生体育活动时间的主要途径,学生参与体育活动不仅要达到提高体质健康水平的目标,还要保证基本的体育活动时间和适宜的练习密度和强度。因此,体育活动时间和有效体育锻炼不足是中学生体能下降的直接原因。调查显示,每天参与1 小时体育运动的学生只占被调查人数的18%,有42%的学生能够保持每天0.5 小时的运动时长,体育运动时间少于0.5 小时的学生多达40%。随着年级的增长,能够保障“每天活动1 小时”的学生在不断减少,高中学生数据最差,仅有12.5%,在体育活动中有时出汗的初学生占47.5%,高中生占51.5%,近10%的初、高中生从不出汗[5]。造成中学生体育活动时间不足、体育锻炼效果不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例如一些中学体育课常常被语文、数学、外语等课程占用,繁重的作业占据学生课外体育活动时间;体育课程教学的单一性使学生缺少运动兴趣,学生自身体能锻炼意识较差等。因此,规范学校管理制度、创新体育课堂,围绕运动目的、运动兴趣和运动方式规划体育锻炼计划,提高学生的体能素质,是体育教师、社会体育工作者需长期做好的工作。

(三)资源限制和缺乏创新的体育课程使学生失去运动兴趣

体育活动是一门课程也是一项寓教于乐、愉悦身心的活动。学生通过趣味体育游戏、连贯的体育教学和适度的运动强度实现体能素质的提高和发展。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实施为中小学体育教师明确了课堂教学的内容和目标,体育游戏也成为吸引学生参与运动、培养学生运动兴趣的重要方法。近几年来,国外先进的体质训练方法开始进入到我国的教育环境当中,变换教具器材、创新趣味课堂成为吸引学生参与运动的途径。较国外体育课程发展,国内体育课普遍存在单一教学、缺乏创新的问题。教学资源、器材的缺乏制约了体育教师的思路与能力,教学方法老旧、教学内容单一枯燥束缚了中学生好动、好奇、好玩的天性。例如,在一些中学里体育教师只是单方面的立足于“教”,而忽视了学生发展过程中长远的“育”,在一节体育课上固定的跑圈、不变的热身动作、单一的讲课、重复的练习成为体育课上的“四部曲”,体育教师要么刻板生硬的讲解,要么重复单一的练习,长久下来学生不愿意学,也不愿意动,体育课变得不再生动有趣;而另一些体育教师有志于创新课堂,却因为器材的缺乏、场地的限制、学校的不重视而夭折。有调查显示,27.2%的学生和56.5%的体育教师认为没有体育场地和器材是阻碍自己参与体育活动的原因之一。因此,增加学校体育教学资源、改变现有的教学模式、加强体育教师创造力和创新力不仅对学校提出了要求,也对体育教师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

(四)不良的生活习惯导致中学生运动量不足、肥胖增多

对于中学生而言,缺乏运动时导致体能素质下降的主要原因,其后所引发的肥胖、超重问题更是不容忽视。《2005年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显示:近十年来,因过剩性营养不良而引发的青少年肥胖问题成了青少年肥胖高发的主要原因。调查同时显示,经济发达地区的儿童肥胖流行问题远高于其他地区。目前,我国青少年儿童肥胖率几乎与发达国家持平(不包括美国)。到2010年,中学生肥胖率和超重比例仍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6]。对全国中学生体能素质调查的结果显示,体育活动不足、睡眠不足和营养是造成学生身体健康问题的主要原因,缺乏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运动习惯是导致中学生体能素质不断下降的重要原因。

三、学生体能下降问题的解决策略

(一)保障学生的运动权利,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运动行为

1.体育教学中创设愉悦的运动氛围和学习条件

必须让学生形成独立运动、自主运动的良好意识,改变以强制性手段为主要教学方式的教学理念,借由情感上的满足让学生主动接受体育教学,使其在参与体育教学工作的过程中提升个人体质[7]。因此对于家长和体育教师而言,在生活中和日常教学指导中,要为学生创设快乐体验的条件,提供良好的环境,营造轻松、愉悦的运动氛围和运动环境。在课程的结构设计上,从教学目标的设定到评价策略的选择等,都要为学生提供符合中学生需要、让学生喜欢的运动情境。

2.构建和强化学生良好的运动行为习惯

行为主义心理学家认为,运动行为的养成要建立在一定量和强度的基础上,其次运动技能的学习需要充分的练习刺激。在体育教学中,如何构建课程量的学习和强度的练习是体育教师思考如何提高有效体育锻炼的重要问题。在教学环节,教师必须抓住学生的兴趣点落实教学计划,使学生由外部的强制要求内化为内在的心理需要,转化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形成良好的运动行为习惯。在体能素质发展上,围绕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贯彻阳光体育的教学要求,构建有材料、有趣味、有发展的体育课堂,确保体育锻炼与兴趣活动同步落实,为学生创造提升体能素质的全新环境。

(二)创新教学思路,体育教师提高自身业务能力

体育课程是学校实行体育教学活动、开发学生体能素质的重要手段,教学活动的最终质量直接影响到学生体能素质的发展。面对提高学生体能、改善学生体质的全新教学要求,有关学校必须对体育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加入新模块,围绕健身、锻炼等话题补充教学内容,落实自我锻炼的指导工作。体育教学应转变传统教学方式,增加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依靠各有所长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在情感层面接受体育教育,通过创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把学生吸引到运动场上,积极参加体育锻炼[8]。创新教学思路也对体育教师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

(三)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体育生活,重视课外体育锻炼

大部分的学校都将提高学生体能素质的重点放在体育课堂上,但是仅靠一周两节体育课、每天课间操的时间是无法满足学生体能素质练习和发展的需要。因此,中学要重新设计教学计划,将课外体育项目引入到学校的日常教学指导工作当中,确保每个学生获得充足的参与体育训练的机会。对于部分课外体育活动,在项目上要尽量满足中学生的兴趣和需求,从自身的办学配置、学生的活动兴趣两大角度入手,建立课外活动场地,使运动场地资源得到最大成都的利用,现今一些学校已经将趣味运动项目纳入到学校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中,相关体育项目在激发学生的训练热情的同时,也全面促进了学生体能的发展,对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和行为提供了基础。

猜你喜欢

体质中学生体育教师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回答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发明与创新·中学生》征稿啦
28天吃出易瘦体质
我与《中学生》的初相遇
我来“晒晒”《中学生》
体育教师如何上好室内课
体育教师要重视“听、说、读、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