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体育教学与思政教育融合发展的路径探究

2021-01-08上海体育学院

体育风尚 2021年5期
关键词:体育精神体育教师思政

上海体育学院

自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课程思政”一词后,全国各大高校便以此为中心,开展了许多有关“高校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发展的有益尝试。体育教学作为高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学生德育教育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从性质上看,高校体育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思政教育”的重要载体。因此,寻求二者融合发展的有效路径是新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现实需要。

一、高校体育教学与思政教育融合发展的机理分析

(一)对高校体育教学与思政教育融合发展的必要性分析

高校体育教学与思政教育协同发展,是落实全国思政工作会议精神的现实需要[1]。高校是培养新时期人才的重要教育基地,体育教学是促进学生综合素养全面发展的前提条件。在高校体育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是提高我国高等教育水平的重要途径,该理念具有创造性与统筹性,对提高教师的职业水准和培养学生意志品质有着重要意义。

(二)对高校体育教学与思政教育融合发展的优势分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以德育为中心,把思政教育融入教育教学,突出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与各类课程有机结合,形成协同发展效应[2]”。高校体育教学作为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前提。同时,体育教学中涵盖着许多隐形的思政教育理念,充分挖掘体育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有利于促进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高校开展思政教育具有良好的教育优势。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通常被作为一种纯理论教学放入课堂,其特点在于教师讲述为主,学生接受为辅。这种模式下的思政课只对学生进行了传统意义上的教育,不能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思政教育的现实意义,学生理解起来相对困难,不能体现出思政教育的质量和效果。高校体育教育是一个动态的教学过程,体育教师可利用这一特点在此开放的教学模式中融入对学生的思政教育,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同时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思想品格,提高其思想品质与综合素养。

(三)对高校体育教学与思政教育融合发展的问题分析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一文,为高校体育教学与思政教育的融合发展提供了理论性指导,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也遇到了这样和那样的新问题。

缺乏融合发展意识。在现今高校教育体系中,不管是体育课程教学还是思政课程教学都存在着自顾自的教学漏洞。在传统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重视对学生技能的传授,忽视体育教学本身的育人功能;在传统思政教学中,教学内容单调乏味,出现了“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现象。此外,思政教师也无法意识到体育教学中蕴含的思政教育价值,不能体现出思政教育的有效性。因此,教师不能及时、正确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教育,造成了体育教学与思政教育的融合出现瓶颈,影响了教育的实效性。

缺乏完整的评价体系指标。目前,高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只注重对学习质量和体质健康的评价,对思想道德水平的评价缺乏明确的指标界定,使得高校体育教学与思政教育的融合效果较差[3]。

二、高校体育教学与思政教育融合发展的具体实施路径

(一)对高校体育教学大纲进行整合

教学大纲是高校体育教学的指导文件,其授课计划的选择、期末成绩的考核、课程教学的考察以及最后的课程教学评价都是依照教学大纲一一进行的。高校体育教学与思政教育想要融合发展,一方面要以教学大纲为指导方向明确其教学活动目标,将思想政治教育归入到高校体育教学中,重视顶层设计的合理性与规范性,以促使后续教学工作能够有理有据地顺利进行;另一方面要建立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这要求在对学生进行教学评价时,除了对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进行评价之外还应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出发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与思想价值理念做出有价值的分析与评价,以充分体现“课程思政”教育理念和发挥大学体育教学的育人作用。

(二)加强体育教师的思政教育观念

高校体育教师应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会议精神,认真解读“课程思政”理念的基本内涵,做到理论、实践两手爪,以促进二者的有效融合。

首先,体育教师要重视课后评价与自我反省,善于总结自身在教学过程中的不足,利用空余时间多参加技能培训班,提高自身的教学技能水平;其次,积极与思政教师沟通,了解思政教育范畴,探讨思政教育该如何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得以渗透,通过创新教学形式引导两个学科的相互融合;最后,体育教师应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号召,顺应时代潮流,转变教师观念,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三)培养学生对体育精神的认知与理解

体育精神作为高校体育教学的重要分支,是教学内容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体育教师向学生解读其内涵,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养,如永不服输、团结协作和共同奋斗等。具体可以从以下三点加以引导:首先,体育教师可以推荐学生观看一些蕴含丰富体育精神的电影如:《摔跤吧!爸爸》《夺冠》《翻滚吧!阿信》……让学生在影视中感受努力拼搏与永不放弃的体育精神。同时,采用师生之间相互分享影视观后感的形式,增强师生情谊和学生对体育精神的解读;其次,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在指导学生技术动作的同时多运用语言激励的方式在精神上鼓励学生学习,以培养学生坚持不懈的意志品质;最后,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运用体育精神的力量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如教师制定相关课程计划激励学生努力完成目标等。

(四)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大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

当前大多数高校的体育课程都是选择分项教学,分项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做到了尊重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但由于个别体育教师陈旧的教学方法让原本兴趣盎然的学生在此渐渐丢失了原始的学习兴趣与热情。此时,在开展教学活动之前,体育教师应充分了解教育主体,分析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前期的教学目的,结合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项目特点组织不同的教学内容,注重学生主体价值的体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此情况下,将思政教育理念渗透到体育教学过程中会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当然,这一过程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才能真正实现高校体育教学与思政教育理念的相互融合。

(五)打造高校体育教学思想政治教育品牌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尝试将这两类学科整合在一起,使之成为一个独具特色的“课程品牌”。如:“中国政法大学本着习近平总书记的会议精神,在校内开设了一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当代中国》的通识课,并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作为课程讲述依据,帮助学生把握国内外发展形势,培养学生的使命感与责任感,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习近平总书记会议精神的正确理解[4]”。高校体育教学可以参照这个成功的例子,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会议精神作为导向,丰富和延伸当前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同时可将一些发生在优秀运动员身上的励志故事分享给学生听,激发大学生想向他们学习的意愿,强化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让高校体育课堂成为思政教育的实践阵地,打造出一个具有高校体育教学与思政教育融合特色的专属品牌,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学习兴趣,从而实现高校体育教学与思政教育理念的顺利融合,达到强化学生思想教育的效果。

三、结语

高校体育教育作为提高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重要载体,应把握好二者融合发展的基本路径,重视对学生德育素养的培养,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思想道德价值观,为国家输送全面型人才做好准备。

猜你喜欢

体育精神体育教师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真正的体育精神
The true sportsmanship 真正的体育精神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真正的体育精神
真正的体育精神
体育教师如何上好室内课
体育教师要重视“听、说、读、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