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体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育人研究

2021-01-08山东管理学院

体育风尚 2021年5期
关键词:立德育人思政

山东管理学院

党和国家十分重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将其贯穿在高校教育的全过程,开辟了我国高校教育的新局面。2020年9月,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参加了“十四五”规划座谈会,在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高校体育在当前“五育并举”的育人格局中牢牢把握育人规律,发挥着独特的铸魂育人功能。

在立德树人统领的教育背景下,探讨高校体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育人的新思路,有助于将高校体育建设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联系起来,将体育建设突破原来固有的课程打造和教学活动的范围,将思政元素融入在高校体育建设的全过程之中,促使二者相互嵌入与融合,消除高校体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融合困境,实现专业本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贯穿整合,进而对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路径做出最新的研判。

一、体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内联释析

(一)基于精神载体的释析

在我国悠久的传统文化、社会发展的背景下,体育相应成为一种精神的寄托。早有徐一冰指出的“教育之本,体育为先”到中国女排展现的爱国精神,体育不仅承担传授运动技能和增强体质的任务,而是一种以之为基础但又超其本身的精神教育,承担着振兴中华的热切愿望和国人激扬的爱国之情,是极为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打开国门,体育代表的便不仅是竞技本身,更代表着国家的繁荣强盛,当每一次在国际赛事上国家代表队取得成绩时,国人们心中的自豪感便油然而生,每一次国旗升起的时候,就是在向全世界展示中国的力量。

(二)基于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释析

马克思对人全面发展有着相当丰富的理论研究,值得一提的是其中有关于体育对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促进社会进步中发挥的独特作用进行了深入研究,他认为体育是教育格局的中心部分,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未来教育要把德智体美劳进行结合,促进个人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在此基础上,《体育之研究》一文又对体育进行了系统梳理,包括意义、目的、作用,与“德智美劳”之间的关系,并对体育锻炼的原则、过程、方法进行了梳理,提出了“德智皆寄予体”的观点,强调了体育在实现人全面发展中的作用[1]。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在这样一种前提下,体育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有效衔接、相互渗透,对于培养教育人更能起到显著的效果。

(三)基于体育与思政教育社会属性的释析

体育同时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活动,个体在参与体育的过程中就是参与主体社会化的过程。在这种社会化过程中提前建立公约,参与个体通过身体运动和情感变化进行感知,培养起团结协作,坚韧不拔等品质,这在促进自我发展、形成内在和谐等方面都发挥着极为特殊的作用,也更加是引导激励,达到教育与自我教育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是不同社会群体在一定的思想引导、道德要求的指导下对受众个体施加的特殊影响[2]。思政教育是在社会交互的过程中教育与引导学生,塑造参与主体的认知和观念,由此可知,体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共同的社会性属性,都是通过社会交往和社会接触而影响人的,这也是二者有效融合育人的前提。

二、体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育人价值释析

(一)有利于加快教育强国建设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跨上了新台阶,进入了崭新的时代。这也意味着中华民族正在光明的康庄大道上大步向前。在这样一种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党和国家制定了一系列助推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战略举措。人才是提升国家竞争实力的重要因素,培养人才教育显得尤为重要,而要想加快推进我国的教育现代化建设必然要拥有高水平的高等教育。高校体育在高校教育中有着独有的涵义,其本身所具备的强健体魄、调适心理、磨炼意志、社会适应等属性,同时也成为高校教育中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成为承载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媒介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传承载体,这也是体育区别于其他领域的关键之处[3]。加强高校体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育人,是引导新时代大学生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并将之内化为信念追求、外化为实际表现的迫切要求,更是贯彻党和国家大政方针,增强我国教育力量,打造教育强国的价值诉求。

(二)有利于助推体育强国建设

在实现伟大复兴的道路上,体育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体育强国建设纲要》中已经明确说明在21世纪中叶,我们国家将会建成现代化体育强国,并已经做出了详细的规划。这一具有引领性、前瞻性、战略性的文件全面描绘了我国建设体育强国的轮廓[4]。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实现体育强国的建设需要国家意志、社会环境、人民意愿共同支持,更需要大量的教育工作者、体育工作者凝心聚力。高校具有一定的政治属性,肩负着助推实现体育强国的历史责任。在此形势下,高校体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的育人模式对体育事业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高校体育中引导学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将小我的理想信念与大我的家国情怀结合起来,将个人的成长发展与国家的发展进步结合起来,这更是体育强国建设的战略需要。

三、高校体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育人诉求路径

(一)围绕立德树人主线,提高融合育人认识

高校体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着较高的统一性。首先二者的教育对象具有统一性,受众均为高校大学生,受众群体较为一致,更容易取得教育的效果。其次二者教育目标具有统一性,体育的目标是培养体质良好与心理健康等方面兼修的人,思政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信念坚定、价值观正确的社会建设者,引导学生涵养广阔的家国情怀,从二者培养教育人的目标和过程来看都具备着长期、稳定等特点,都是整个教育体系中极为重要的部分且相互支持。再次二者教育影响因素具有统一性,高校教育的开展与国家目标和社会发展方向相契合,其中高校体育挖掘体育过程中的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等内涵性功能,助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同样将国家意志、社会公德反作用于高校体育,为体育教育育人功能的发挥提供环境保障。最后二者的教育方式具有统一性,思想政治教育更多是成体系的理论,而高校体育更多的是通过实践的形式通过参与主体的亲身经历或者生命的感悟,两者相互补充统一,共同形成一个教育整体。

(二)明确立德树人方向,深化课程思政赋能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提到要在课堂改革中注重课程思政并将此作为目标,将各门专业课程当中的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相结合统一起来。体育课程是巨大的教育资源宝藏,其中有着丰富的教育、心理、社会学等长期性和即时性学理要素。就体育课程的心理学学理而言,它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和体验生命、消除心理障碍、提高交往技巧,增强集体责任,能达到运动技能增长与思想道德觉悟提高的双重效果,同时也教会学生正确处理社会关系的基本方法。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影响,将使得学生更容易接受和认可。因此,体育课程是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渠道之一。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具体可以结合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方法,发掘如容国团、中国女排等代表人物的育人因素,将他们为国争光的事迹讲述给学生,引导学生敢于爱国奉献并敢于“自找苦吃”;同时将体育课程思政与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品德,充分发挥体育学科在“五育并举”育人格局中的独特价值,赋予体育课程更深入、有效的育人功能;在立德树人目标的引领下,对体育课程思政的评价与考核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和研究,教学成效既要看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学会本领的多少,更要关注学生通过课程道德品质的养成情况,并做好制度与监督保障,避免“两张皮”的情况。使体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同频同行。

(三)重视高校体育文化,建立德育共同体

高校体育文化会对受众产生持久而深远的影响,首先是高校体育文化在精神层面的展现,具体包括价值观、运动观、健康观等,这些指明了高校体育的方向。其次是在学校管理层面的展现,包括相关的规章制度、组织策划的体育赛事,以及校园体育氛围、体育活跃度、等。基于此,高校教育应着力挖掘体育文化中所具备的体现国家意志和社会需要的精神品质,重视体育文化建设。

高校教育的目标导向是引导学生成为德体兼修的祖国建设者,着力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民族情感、社会归属感。在教育过程中,每个人都承担着立德树人的任务,共同构成教育培养学生的德育共同体,德育共同体的建设不仅需要思政课教师、体育教师的参与,还需党政负责人、校院管理人员、群团组织人员、辅导员、客座教师等共同参与,并通过体育与思政相融合,课堂与管理相对接,教学与服务相串联的方式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将高校建设成为为党铸魂、为国育才的生命基地。

四、结语

高校作为立德树人的第一阵地,负有着人才培养的重要使命。加强高校体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育人是高校教育的必然趋势,新时代高校教育工作者要以开放包容的心态以跨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为突破,更新教育理念、创新教育手段,将高校体育的柔性表达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持续灌溉相结合,助推于育人要素渗透于育人的全过程。

猜你喜欢

立德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谈初中化学教育的立德树人
教育“内卷”如何破解?——教育工作者谈立德树人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围绕六个“下功夫”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探索
思政课“需求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