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的融合探析

2021-01-08山西工商学院山西工商学院山西大学体育学院

体育风尚 2021年5期
关键词:体育教师思政德育

山西工商学院 山西工商学院 山西大学体育学院

高校是学校教育的出口关,不只是对学生知识层面的提升,更是其个人发展的主要引导环节,走好人生之路皆离不开其思想道德水平[1]。为此,各高校应高度重视思想道德教育,将思政教学深入贯彻到学生学习的每一个角落,尤其是对于公共必修体育课程而言,将公共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相融合,通过体育教学特有的方式方法,提高高校育人水平,引导同学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良好的体育素养,在强健体魄的同时,将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拔高,使体育与德育同向并行,培养高素质人才。

一、高校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的必要性

高校的课程思政教育,主要是以促进学生思政道德水准不断提升,内涵修养不断完善,素质全面发展为主要目的的。基于这样的教学目的,开展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教育,就不能像之前一样,仅仅局限在理论教学和技能教学方面,要在其教育方法上另辟蹊径,教学内容也要逐渐扩充,充满新意。

当前我国大部分高校思政教育仍有部分问题,尤其是高校体育课程问题明显存在:①体育教育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体育课程思政流于表面,不扎实不具体;②体育课程中重视体育技能学习,忽视淡化思政教育;③思政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缺乏相应的评价体系。因此,将高校体育课程和思政教育相融合是势在必行的,在一定程度上增添了体育课程的部分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为社会培养优秀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做出突出贡献,在保持思政教育主阵地不变这一前提下,也要适时开展思政教育与高校体育教学的融合课程改革,寻找思政教育途径,确定新的方案,新方法,将思想政治教育向前推进,提升到一定高度,改善对思政教育融入体育课程的思想认识,切实进行体育教学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二、高校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的可行性

在我国,高等教育进程中“教”和“育”早已成为培养高校优秀人才的、培养全面综合的应用型本科人才的重要手段。尤其是以身体参与为主的体育课程,更应该丰富思政教育的方法和手段,对学生的行为举止进行多方面引导和约束,可以不止于教,更多的是通过自身的真实感受与体验,参与其中,实现从做中学,从体验中感悟,思政道德水准不断提升,内涵修养不断完善,这才是体育课程时政改革的方向,也是体育课程改革的重点和难点。

(一)高校体育课程能提供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为思政教育开辟新路径

目前高等院校的体育课程,区别于传统意义上的身体锻炼和体育技能学习,更多的是学生在通过自主选择之后的一种兴趣培养以及技能提升的活动,具备自己的规则,以及动作技能的规范。那么就不难发现体育课不应该是单单锻炼身体和体育运动技能学习,也具备健身和娱乐功效,也包含人们对道德潜在要求和追寻,另外,人们意识观念里,体育大多伴随着比赛,而无论是正式比赛还是友谊赛,有比赛必然有输赢、有胜负。那么体育课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引导学生在竞争中成长,刷新学生对体育比赛的认知,也能激发强烈的进取心,并且也可以教会大学生如何正确面对输赢、看待输赢,胜不骄败不馁,做到不断进取不断提高,学会在比赛中遵守比赛规则,规范个人比赛行为,学会尊重公平正义,遵守体育公德、社会公德。因此,体育课程所蕴含的德育内容是多方面的,与思政教育密不可分而且是交相辉映的。

(二)高校体育课程和思政教育相融合,努力践行我国公共体育的新要求

在高校教育中,公共体育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将思政教育融入高校本科公共体育课是落实《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指导纲要》的重要工作,能直接影响国家培养人才的战略任务,就体育课而言,体育参与应该是愉快的过程,如果能在体育教学中添加思政教育内容,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品格、坚韧的信念,达到个人思想高度的提升,激发学生的道德素养,使大学生人文素养得以巨变。高校体育课程的目的就是增强大学生身体素质、运动技能水平,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当然,良好的身体素质也是学好一切科学文化知识的前提和基础。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是我国未来发展的基石。

三、高校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的策略探讨

(一)着力提升体育教师的思想意识

将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相融合,首先应从体育教师的角度转变思想,对思想教育融入体育课堂高度重视,积极助推改革,将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到一定高度,改善对思政教育融入体育课程的思想认识,才能切实进行体育教学与思政教育的融合。体育教师具有开放性、灵活性这一特点,应充分发掘利用,进行体育教学融合思政教育大讨论,找到切实可行的,符合高校在校生特点和训练方式、体育教学方式的方法,允许试错—纠错机制的出现,提高体育教师的教学效率,让学生不断融入参与其中,培养人格健全的、完整的人,让思政教育走在前列,让思政教育更加走心,使其教育作用在人的发展中体现。

(二)拓宽体育教学渠道,创新体育教学

传统体育教学难以渗透思政教育,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体育教学渠道模式的单一,缺乏创新性,学生自然也无法通过体育课程开拓视野,达到真正的育人功效,学生的思维受限,也就无法从体育教师获取核心观点和思维。体育老师的思想无法传递给学生,更谈不上体育教学的思政教育。但是,体育教学和思政教育在内涵上某些方面是一致的,体育教育主要是技能学习加意志品质的提升,所以思想教育一定是很重要的一环,体育教育如果抓住思想教育、意志品质为突破点,进而不断创新体育教学模式和方法,体育的教学一定是顺畅的,学生的体育学习一定是快乐的,那么育人性、思想教育性也就自然而然随之产生,发挥体育课应有的或者说期待产生的效果。

(三)大力弘扬体育精神,重视体育文化建设

体育教学中,必须注重体育文化的建设,而体育文化的建设首当其冲必然是思想政治教育,学校的体育文化氛围的形成,涉及体育教育与发展的多个层面,学校体育设施的扩建与完善,也能提升学生的体育锻炼满意度,达到体育的娱乐功能。体育文化氛围能极大程度提升全校学生的体育锻炼热情,让学生能在良好的环境中学习,能感受到体育文化精神带给人的魅力。作为体育老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体育赛事欣赏,感受体育魅力,挖掘比赛背后的故事,弘扬体育精神,让学生接受体育文化的熏陶与感染,使学生将积存负能量、坏情绪转化成为积极向上的精神动力,让负能量伴随汗水流出,让积极的正能量在身体流淌,让学生学会通过体育锻炼发泄、排解不良情绪,通过合理、正确、积极的引导,提升学生的政治素养、精神修养。

(四)完善俱乐部教学形式,创新体育教学方法,丰富体育教学内容

俱乐部的教学方式,学生是可以依据自己的主观意愿来进行课程选定的,可以很好的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教师可以以兴趣抓手、以摸底测试为依据,采取引导式、启发式的教学模式,更多的去突出学生在课堂中的作用,充分发挥其价值。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也可以采取小组教学模式,将接受程度相似的同学安排在一起,按照这种模式,接受程度较高的小组可以帮助接受程度相对低的小组学习进步;另外,还可以采用异质分组,主要的目的是要产生“以强带弱,共同进步”的教学效果,这样学习活动形式多样了,学习效果便会事半功倍。此外,还可以借助情境模式进行体育教学,同学们在参与体育活动或观看体育比赛会有极强的代入感,这些都是极好的体育道德教育资源,如果能较好的利用并加以挖掘,实现道德的具体内化,学生也能很好的打开情感的大门,获得良好的内心情感体验,在强烈的情境模式体验中实施具体形式的思政教育。

(五)建立体育德育评价体系,为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提供基础支撑

体育教学在高校教育中是不可或缺的,但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体育的“育人”功能并不能更好的体现。这主要是由于体育教学只突出学生的体质和技能,在德育方面缺少关注,重视程度相对较低,使得体育育人功能并不是那么的突显,所以,体育课程思政的改革成为必然,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始着手,开展工作:第一,高校领导充分发挥引导作用,综合考虑评价的目标、主体、内容、手段、形式,建立科学有效的德育评价体系[2]。第二,德育教育成效是无形的,评价尺度难以量化考核,因其评价的特殊性可以将德育教学评价长线化考核,更加科学、注重实效,真正让评价考核结果作为激励手段,反作用于体育教师,增强其主动性和积极性。第三,德育的评价形式更加重视过程性评价,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连续的过程,并不是只关注结果,这样一来,教师可以在过程性考核要求中设立体育德育的考核内容,明确提出考核的具体标准,将德育评价与学生平时成绩联系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从而将公共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进一步推进。

四、结语

思政教育已经成为学校教育中最重要的部分,在高校体育课程的教学中,要想真正做到体育与思政的两者紧密结合,不光需要老师努力,也需要学生的积极配合。体育老师要对体育教学渠道和模式开拓创新,构建新颖课堂。体育教师引导的体育课程改革切不可流于表面,要走到学生中间,真正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挖掘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注重体育文化建设。学生要积极参与融入其中,感受体育所能带给人的巨大影响力,挖掘体育精神的内涵,在精神层面不断充实自己。

猜你喜欢

体育教师思政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高中英语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思政课“需求侧”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体育教师如何上好室内课
体育教师要重视“听、说、读、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