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市穴古今应用浅析
2021-01-08陈程
陈程
(湖北中医药大学,湖北 武汉 430061)
0 引言
风市穴最早见于东晋·《肘后备急方》,相关记载至宋明清时期达到高峰。历代文献均载其属足少阳胆经,定位多描述为“垂手中指尽处”,清·《医学原始》另称其为“垂手”,具有祛风除湿、疏通经络的作用[1]。本文通过挖掘古今文献相关记载,对其古今应用、操作方法进行简述,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理论支持。
1 古代运用
风市穴首见于东晋·《肘后备急方》,其记载:“治风毒脚弱痹满上气方……次乃灸风市百壮。在两髀外,可平倚垂手直掩髀上,当中指头大筋上”,“风市穴”初见即已表明其可用于治疗下肢痹病,操作方式为灸法,并对灸量、取穴方式有确切描述。随着历代医家对风市穴的认识不断增加,风市穴相关应用的条文亦不断扩充,但整理发现仍多用于治疗下肢痹病,且至宋明清时期达到高峰。其中,记载用于治疗特殊痹[2]的条文较多,如宋·《针灸资生经》记载:“脚气[3]速灸风市三里以泻毒气”,“腿膝挛痛或枯黑取风市”;明·《针灸大成》记载风市治“脚筋短急,足沉重,鹤膝历节风肿”;明·《普济方·针灸》记载风市“治缓纵痿痹,腨肠疼冷不仁”,“主两膝挛痛,引胁拘急,痿躄,或青或焦,或枯或黧如腐木”;清·《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记载:“风市主治腿中风,两膝无力脚气冲”;清·《神灸经纶》记载风市可单治“白虎历节风”,配“阳陵泉、环跳”治“腿膝冷痹鹤膝风”。此外,亦有较多记载用于治疗五淫痹,如宋·《针灸资生经》记载:“风市,疗冷痹,脚胫麻,腿膝酸痛,腰尻重”;明·《针灸大成》记载风市配环跳治“风痹,脚胻麻木”,配“曲池、列缺、环跳、委中、商丘、中封、临泣 ”治“身寒痹”;明·《医学纲目》记载风市配“中渎、阳关、悬钟”治“髀筋急胫痛,纵缓痿痹,腨疼膝冷,外廉不可屈伸,湿痹流肿”;清·《神灸经纶·》中记载风市配环跳疗“寒湿筋挛疼痛”。文献统计发现,风市配穴治疗下肢痹病的情况高于单穴。但联系现代临床来说,古代医家对单穴认识仍较现代医家更为明确,应用单穴即可治疗相关疾病,即使运用配穴亦多以近部取穴为主,且配穴数量较少,使经穴专方在临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 现代临床应用
在古代医理基础上,现代医家对风市穴的临床应用研究增多,临床中治疗的病证范围进一步扩大。风市穴在现代临床不仅应用于股外侧皮神经炎、坐骨神经痛、不安腿综合征等下肢痹病,还应用耳病、皮肤病。
2.1 下肢痹病
风市穴定位在历代文献中皆有记载,虽有些许差别,但以“垂手中指尽处”为标志者居多。现代临床研究[4]明确指出风市穴在股部,腘横纹上9寸(髌底上7寸),髂胫束后缘,位于股外侧皮神经、股神经肌支支配区域。据局部取穴治疗原则,即表明其可用于下肢痹病。典型应用有:
李琳[5]运用风市穴扬刺结合拔罐治疗股外侧皮神经炎35例, 总有效率为100%。俞竹青[6]针刺风市、髀关、伏兔穴配合弥可保穴位注射,治疗股外侧皮神经炎23例,疗效满意。张庆浩等[7]采用风市穴刺络拔罐结合针刺治疗足少阳经型坐骨神经痛30例,总有效率为96.7%,优于常规针刺组。张传恩等[8]运用风市穴穴位埋线治疗原发性不安腿综合征10例,结果发现疗效优于多巴丝肼片治疗。
2.2 耳病
历代文献记载风市穴属足少阳胆经,《灵枢· 终始》曰:“少阳终者,耳聋,百节尽纵”,表明耳聋为少阳经的病变,故风市穴可治耳聋。《灵枢·经脉》云:“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上抵头角,下耳后,……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眦后”,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之治疗规律,则风市穴能治耳病。董仲林[9]亦表明经十数年临床验证风市穴为治耳病效穴,操作方法为取“单侧风市穴。先行迎随补泻法, 针尖朝上进到1寸2分, 再行捻转震颤法,致使针感传入耳中”。现代临床典型应用有:
章洁珊[10]运用风市穴穴位注射结合针刺治疗特发性耳鸣30例,结果发现较于单纯针刺组,治疗组在降低耳鸣严重程度及改善耳鸣所导致的焦虑、抑郁等情绪有更好的效果。倪伟[11]采用风市穴穴位注射用灯盏花素配合电针治疗神经性耳鸣70例,总有效率88.6%,明显优于单纯针刺组(68.6%,P<0.05)。李冠豪等[12]运用单刺风市穴治疗8例神经性耳鸣耳聋患者,疗效满意。
2.3 皮肤病
《千金要方》云:“凡诸空穴,名不徒设,皆有深意”。“风”,《说文》谓:“八风也”,穴名冠以“风”字,可见风市穴之功效与“风”有关。“市”,《说文》谓:“买卖所之也”,《康熙字典》释:“杂聚之处”,表明风市穴为风气出入集散之所。古人常“寓功效于穴名之中”,且少阳位居半表半里,尽搜表里之风,《圣济总录》亦记载风市穴可治“一切风疾”,故风市穴对风邪为患的皮肤病具有独到功效。现代典型运用如下:
李宇俊思[13]采用腧穴自血疗法联合口服药物治疗慢性荨麻疹40例,基础方案相同,治疗组予血海、风市自血疗法每周1次,对照组予自血疗法每周1次,结果表明两组治疗方案均能有效治疗,但治疗组在控制远期复发率上更有优势。杨才德等[14]运用风门、风市、风市前为主埋线治疗慢性荨麻疹59例,治愈率为80.007%, 明显优于药物组治愈率55.17%,避免了服用内服药的副作用。刘红虹[15]针刺风市穴治疗瘙痒症50例,总有效率90%,远高于西药组56%。
3 操作方法
通过查阅古文献发现古代医家运用风市穴治疗痹病多施用灸法,且宋明时期相关记载最多。如宋·《太平圣惠方》记载风市“灸三壮,主冷痹”;宋·《普济本事方》记载风市“治寒气客于分肉之间,痛攻上下,筋痹不仁,可灸五壮”;宋·《鸡峰普济方》记载治疗“脚气”,“初灸风市”宜“灸百壮多亦任人,轻者不减百壮,重者乃至一处五六百壮,勿令顿灸,须三报之乃佳”;宋·《全生指迷方》谓:“若时觉脚弱,速灸风市、三里二穴各一二百壮”;明·《类经图翼》记载风市:“治偏风半身不遂,两脚疼痛,灸二十一壮”;明·《普济方·针灸》云:“膝以上病,宜灸环跳风市”,“偶谬刺以温针遂愈”;清·《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曰:“风市穴,主治腿中风湿,疼痛无力,脚气,……针五分,灸五壮”。上述条文可见古代医家善用灸法,治疗不同的痹病,对灸量有不同的要求,其中,治疗五淫痹时灸量较轻,治疗脚气痹时灸量甚重。发展至清代,逐渐出现针法与灸法合用治痹病。
现代临床风市穴应用操作方法多样化,不仅有普通针刺,还有刺络拔罐、穴位注射、穴位埋线等,“十三五”规划教材《针灸学》[16]明确记载风市穴操作:直刺1~1.5寸。但对于灸法运用,现代临床较为少见。
4 结语
综上所述,风市穴在历代文献中皆有记载,以宋明清时期为甚。古代医家多用于治疗下肢痹病,可仅用单穴治疗,可配穴使用,操作多为灸法。现代临床在继承古代的基础上有了发展,不仅可用于下肢痹病,还可用于治疗耳病及皮肤病,但多联合使用,操作方法多样化,除普通针刺外,还可刺络拔罐、穴位注射、穴位埋线等,但灸法较为少用、灸法使用较少、联合疗法使用较多。
本次研究还存在以下几点不足:①探讨的古籍文献来源于《中华医典》,具有一定的局限性;②有少许古文献提及风市穴可治疗“小肠气痛”、“肾气外肾肿”、“疝气”、“痈疽”等病,现代记载亦为匮乏,本文未予描述,有待进一步探讨;③现代临床对于风市穴针灸机理研究较为匮乏,缺乏实验方面的证据支持,有待加强。总的来说,风市穴的临床应用仍值得我们进一步临床实践与研究,拓展风市穴的应用范围,并使经穴专方在临床中发挥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