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代汉语推断因果句的语义特点

2021-01-08李为政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后缀连词因果关系

李为政

推断因果句的语义特点早有学者关注,并已有了一些研究成果,但这些研究成果都是从现代汉语的角度直接分析而来的,并非从汉语史的角度求根溯源,因而存在着探讨不深入、不全面等一系列问题。本文的目的就是以近代汉语例子为语料,以因果连词“既”“既然”“可见”构成的推断因果句的形成为突破口,以与说明因果句比较为方法,来详尽地讨论推断因果句在语义上的特点。至于近代汉语的界限,依蒋绍愚的看法,综合考虑语音和语法,近代汉语的上限应定在晚唐五代,下限应定在清初(18世纪中期)[1]5-6。

一、因果连词“既”“既然”“可见”的形成及分别构成的推断因果句

(一)表因连词“既”的形成及其构成的推断因果句

“既”在先秦可作时间副词,表示某种动作已经完成或某种状态已经实现。例如:

(1)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左传·僖公三十年》)

(2)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论语·子罕》)

两例中的“S既VP”并不出现在因果语境中,而下面两例则出现在因果语境中。例如:

(3)(公笑曰:“子近市,识贵贱乎?”对曰:)“既窃利之,敢不识乎!”(《晏子春秋·内篇杂下》)

(4)(郑人甚善之。太子建又适晋,晋顷公曰:“)太子既善郑,郑信太子。(太子能为我内应,而我攻其外,灭郑必矣。灭郑而封太子。”)(《史记·伍子胥列传》)

例(3)是“既VP,q”“既VP”与q 之间有因果关系;例(4)是“S 既VP,q”“S 既 VP”与q 之间有因果关系。此时“既”可两解,看作副词或连词都是允许的。

表因连词“既”的形成要满足以下条件,即出现在“既SVP,q”中,且先行句SVP与后续句q之间有推断因果关系,时间是在晚唐五代,例如:

(5)(师云:“功未齐于诸佛,所以未证大涅盘。”)又问:“既功未齐于诸佛,何故名为善知识?”(《祖堂集·岑和尚》)

(6)(“尽眼勿标时如何?”师曰:“不放随分好手。”)保福拈问长庆:“既尽眼勿标,为什摩不许全好手?”(《祖堂集·雪峰和尚》)

例(5)是原因句的主语“功”在表因连词“既”后,例(6)是原因句的主语“尽眼”在表因连词“既”后。

(二)表因连词“既然”的形成及其构成的推断因果句

表因连词“既然”是由偏正结构“既然”词汇化而来。在东汉,表完成义的时间副词“既”后可加上指示代词“然”构成一个偏正结构“既然”,义为“已经这样”。例如:

(7)天星既然,又四国失政相似,及为王室乱皆同。(《汉书·五行志》)

(8)失之毫厘,差以千里,是既然矣。(《汉书·赵充国辛庆忌传》)

到了晚唐五代,时间副词“既”首先变成了表因连词,所以“既然”就可以被理解为“既然这样”,但由于“然”在当时的口语用法是作后缀使用①据王云路的看法,中古时期“然”常附在时间副词后作后缀用,有“俄然”“偶然”“忽然”“奄然”“卒然”“豁然”等,且副词后缀与连词后缀是相通的,如“当”“复”“是”既可作副词后缀,也可作连词后缀。另外“然”不仅可作副词后缀,还可作形容词后缀[4]327-328,331-333。,指示代词的用法已退出了口语,所以人们也就不再把它理解为指示代词了,而是将其看作后缀,附在前面的“既”上,构成了一个新的双音节表因连词“既然”。例如:

(9)既然如此,今日一会,当为何人?(《祖堂集·福先招庆和尚》)

(10)既然任摩,何用更见贫道?(《祖堂集·慧忠国师》)

表因连词“既然”在晚唐五代形成后,后面只接指示代词“如此”“任摩”,这是因为“既然”本有“既然这样”之义,现在“然”已作后缀用了,不再表示“这样”了,那么就必然要用别的指示代词去表示“这样”。直到宋代才脱离了“既然这样”的语义框架,出现了主语在后的现象。例如:

(11)既然事出意外,要须直下承当。(《圆悟佛果禅师语录》卷五)

(12)既然草偃风行,不免随波逐浪。(《圆悟佛果禅师语录》卷二)

例(11)是原因句的主语“事”加在“既然”后,例(12)是原因句的主语“草”加在“既然”后。

(三)表果连词“可见”的形成及其构成的推断因果句

“可见”在先秦是一个述宾结构,义为“可以见到”:

(13)人主欲观之,必半岁不入宫,不饮酒食肉,雨霁日出,视之晏阴之间,而棘刺之母猴乃可见也。(《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14)是所谓“视乎不可见,听乎不可闻,为乎不可成”,此之谓也。(《荀子·君道》)

先秦时“可见”只能作谓语,不能用在原因句和结果句之间以表示推断因果关系,所以它不是表果连词“可见”的来源。后者产生于唐代前中期。例如:

(15)缘丧事仪卫,并皆官给,可见哀荣始终,礼洎泉壤。(《全唐文》卷三百五)

例(15)中原因句是“丧事仪卫,并皆官给”,结果句是“哀荣始终,礼洎泉壤”,两句之间有推断因果关系,且“可见”后出现了主语“哀荣”,于是这里的“可见”自然就是一个表果连词了。

表果连词“可见”的形成与先秦时的固定结构“由(以、自、用)此(是)观之”有关。先秦固定结构“由(以、自、用)此(是)观之”为“据此看来”之义,可用于原因句和结果句之间,构成“p,由(以、自、用)此(是)观之,SVP”,表示根据原因句表达的依据推出结果句表达的结论,已具有了明显的连接作用。例如:

(16)齐五战之国也,一战不克而无齐。由此观之,夫战者,万乘之存亡也。(《韩非子·初见秦》)

(17)汤、武,千乘也,而士皆归之。桀、纣,天子也,而士皆去之。孔、墨,布衣之士也,万乘之主、千乘之君不能与之争士也。自此观之,尊贵富大不足以来士矣,必自知之然后可。(《吕氏春秋·季冬纪》)

正因为表示的是根据原因句表达的依据推出结果句表达的结论这样一种承接语义,本身具有一定独立性,所以才用于二句之间以起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类似于现代汉语中所说的独立成分。由于“由(以、自、用)此(是)观之”中的“之”与“此”所指相同,并且“此”可以独立充当状语,到了西汉,就省去了重复的指示代词“之”和工具介词“由(以、自、用)”,出现了意义相近的“此可以见”,即“p,此可以见SVP”。与“由(以、自、用)此(是)观之”相比,多了助动词“可以”。例如:

(18)天之序,必先和然后发德,必先平然后发威。此可以见不和不可以发庆赏之德,不平不可以发刑罚之威。又可以见德生于和,威生于平也。(《春秋繁露·威德所生》)

东晋时又产生了“可以见”,即“p,可以见SVP”,这是去掉了“此可以见”中语义上指代原因的“此”后形成的。例如:

(19)今使人免必死而就戮刑者,犹欣然喜于去重而即轻,脱炙烂而保视息,甘其苦痛过于更生矣。人但莫知当死之日,故不暂忧耳。若诚知之,而刖劓之事,可得延期者,必将为之。况但躬亲洒扫,执巾竭力于胜己者,可以见教之不死之道,亦何足为苦。(《抱朴子·勤求》)

“可以见”进一步发展,用“可”替换“可以”,就成了“可见”了。整个演变是“由(以、自、用)此(是)观之”→“此可以见”→“可以见”→“可见”,本质上是一个表达方式替换的过程。先是“此可以见”替换“由(以、自、用)此(是)观之”,再是“可以见”替换“此可以见”,最后是“可见”替换“可以见”。“由(以、自、用)此(是)观之”之类结构本来就已非常接近表果连词了,但由于音节过长而不能凝合。一旦用双音节的“可见”进行形式上的替换,就立即成了表果连词。“可见”最初不能用在原因句和结果句之间以表示推断因果关系,但经过上述演变之后就可以了。

二、推断因果句的语义特点

从语义上看,说明因果句表示的是说明因果,如例(20)~(23);推断因果句表示的是推断因果,如例(24)~(26)。虽均表因果关系,但其本质区别在于前者是说话人简单地列出了原因和结果构成一个因果关系,客观性较强;后者是说话人根据原因对结果的推断,主观性较强①徐阳春认为,使用“既然p,就q”句式表明说话人往往并不在于客观地揭示现实中不同事实或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而在于以对方已知并认可的事实作为推断的起点,以因果联系为依据,进而推导出自己的结论,而“因为p,所以q”句式往往在于客观地揭示现实中不同事实或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2]117,143。徐文的观点正说明了说明因果句是比较客观的,推断因果句是比较主观的,郭继懋也持这一观点[3]28。。也就是说,说明因果注重因果关系的最终形态即因果关系静态的完全展示,而推断因果则更注重因果关系的形成即由因及果动态的推出过程。这种区别,在因果连词的使用上表现得最为直接和明显。推断因果句常用表因连词“既”“既然”作原因标记,因为一方面,二者是由表示某种动作已经完成或某种状态已经实现的时间副词演变来的,保留了完成义;另一方面,人们在推断时,为了保证结论的正确性,往往要确保依据的可靠性,所以一般要点明依据是已然的②徐阳春认为,“既然”所引导的原因句在内容上总是带有已然的性质,其中又以如实陈述现实中存在的某种已然事实最为常见[2]131。这与我们的看法一致。但要注意,这里的已然可以是现实中的,也可以是假设中的。前者如“它既然挂绿,立见豪富”(《张协状元》第三十出),后者如“既尽眼勿标,为什摩不许全好手”(《祖堂集·雪峰和尚》)。这种“已然的性质”在原因中有时会用表完成义的时间副词“已”来表示,如“既已言化,平天下只言措置之理”(《朱子语类》卷十六)和“既然舍人已有了亲事,老身去回覆了小娘子”(《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七)。。至于推断因果句用表果连词“可见”作结果标记,则是因为:其一,表果连词“可见”实际上是对先秦“由(以、自、用)此(是)观之”的继承,而此结构表示的正是“据此来看”之类推断义;其二,指示代词“那”受语境的影响,带上了一定的推断意义,即“既然那样,则……”。其他因果连词只能起到标示原因和结果的作用而无表完成义和推断义的功能,所以只能用来表示说明因果。由上可知,推断因果必须具备完成义或推断义的要素,若无二者,则是说明因果。

(20)因南泉第一座养猫儿,邻床损脚,因此相争。(《祖堂集·德山和尚》)

(21)只为只是这个道理,自然血脉贯通。(《朱子语类》卷六)

(22)这番热闹了多时,今我去了,顿觉冷静,所以如此。(《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一)

(23)李太白终始学《选》诗,所以好。(《朱子语类》卷一百四十)

(24)既无路,因什摩有人到这里?(《祖堂集·夹山和尚》)

(25)既然义士相托,便留闻参谋在此为信。(《水浒传》第八十回)

(26)既然任摩,何用更见贫道?(《祖堂集·慧忠国师》)

点明依据是已然的有两种方式,一是说话人在听到对方说话或见到某种情形后觉得有必要作出回应,并且从对方的话或见到的情形中提取出一个陈述作为原因后才开始了这种推断,所以就有一个重复对方的话或所见情形的过程。例如:

(27)(道安答曰:“以平等为性。”善庆问曰:)“既称平等为性,缘何众生沈轮生死,佛即证无余涅盘?”(《敦煌变文·庐山远公话》)

(28)(司法暗暗喜欢道:“似此清净,还象人家,不道他晚年心性这样改得好了。)他既然从善,我们一发要还他礼体。”(《二刻拍案惊奇》卷十)

(29)(夫人道:“婆婆莫管,自看见他是个发迹变泰的贵人,婆婆便去说则个。”)王婆既见夫人恁地说,即时便来孝义店铺屋里,寻郭大郎。(《喻世明言》卷十五)

(30)(新人上轿,冯老孺人也上轿,送到金家,与金三员外会了亲,吃了喜酒,送入洞房,两下成其夫妇,恩情美满,自不必说。次日,杨家兄嫂多来会亲,窦家兄弟两人也来作贺。凤生见了二窦,想着那晚之事,不觉失笑。自忖道:“亏得原是姻缘,到底配合了。不然,这一场搅散,岂是小可的!”又不好说得出来,只自家暗暗侥幸而已。做了夫妻之后,时常与素梅说着那事,两个还是打噤的。因想世上的事最是好笑。假如凤生与素梅索性无缘罢了;)既然到底是夫妻,那日书房中时节,何不休要生出这番风波来?(《二刻拍案惊奇》卷九)

例(27)是说话人在听到对方说“以平等为性”后觉得有必要作出回应,并且从此话中提取陈述“称平等为性”作原因后才开始了这种推断,原因是对对方话的重复;例(28)是说话人在见到“不道他晚年心性这样改得好了”这种情形后觉得有必要作出回应,并且从此情形中提取陈述“他从善”作原因后才开始了这种推断,原因是对对方所见情形的重复;例(29)是说话人在听到对方说“婆婆莫管……婆婆便去说则个”后觉得有必要作出回应,并且从此话中提取陈述“见夫人恁地说”作原因后才开始了这种推断,原因是对对方的话的重复;例(30)是说话人在见到“新人上轿……自不必说”这种情形后觉得有必要作出回应,并且从此情形中提取陈述“到底是夫妻”作原因后才开始了这种推断,原因是对对方所见情形的重复。回应可以是言语行为,如例(27)(28)(30),也可以是动作行为,如例(29)。

二是说话人主动作出某种推断,一般是先说一句话,并且从此话中提取出一个陈述作为原因后才开始了这种推断,所以就有一个重复自己话的过程。例如:

(31)(明道曰:“孝弟有不中理,或至犯上。”)既曰孝弟,如何又有不中理?(《朱子语类》卷二十)

(32)(程先生曰:“但是自然,更无玩索。”)既是自然,便都无可理会了。(《朱子语类》卷一百一十七)

例(31)是说话人先举“孝弟有不中理,或至犯上”一句,因对此感到不理解,于是从此话中提取陈述“曰孝弟”作原因后才开始了这种推断,原因是对自己话的重复;例(32)是说话人先举“但是自然,更无玩索”一句,因要对此进行解释,于是从此话中提取陈述“是自然”作原因后才开始了这种推断,原因是对自己话的重复。两类方式有主动和被动的不同。

由于表因连词“既”与“既然”接的原因句多是对上文的重复,而重复处往往有确认强调的意味,所以有时会在重复的内容前加系词“是”来表确认。例如:

(33)既是反了天理,如何又说“皆天理也”?(《朱子语类》卷九十七)

(34)既是兄长来此入伙,怎敢有失祗应。(《水浒传》第十一回)

例(33)是在重复的内容“反了天理”前加系词“是”,例(34)是在重复的内容“兄长来此入伙”前加系词“是”。起初是“既”后加“是”,到了清代,“既然”后也可加“是”了。例如:

(35)既然是借债,为甚一个说张家交付,一个说酒馆交付?(《歧路灯》第四十六回)

(36)既然是他不嫌咱,就合他是姻缘。(《聊斋俚曲·翻魇殃》)

“既”后的“是”与“缘是”“为是”“因是”等说明表因连词中的“是”性质不同。前者是表确认的系词,后者是后缀;前者是后附的,后者是前附的。由于“既”与“是”经常连用,二者之间可能有了一些凝合度,甚至可能有了一些词化的倾向,但并未达到成词的地步。“缘是”等词中的“是”不是表确认的,因为说明表因连词不表完成义,所以无需有表确认的用法,更何况去掉“是”,整个因果句文从字顺;若添上“是”,有时反而显得别扭。即使个别为了表确认而加上“是”,也是为数不多的,不足以动摇大多数的“是”作为后缀的事实。综上所述,“既是”不能看成是一个词,而“缘是”“为是”“因是”可以看成一个词。有时重复之处干脆用指示代词代替。例如:

(37)既如此,请国王归幕,等候北朝皇帝圣旨。(《大宋宣和遗事》利集)

(38)既然恁地,依着你说,明日绝早上山。(《水浒传》第一回)

例(37)中用“如此”代替上文的“敢不从命!苟利生灵以息兵革,顾何事不可”,例(38)中用“如此”代替上文的“朝廷天子要救万民,只除是太尉办一点志诚心,斋戒沐浴,更换布衣,休带从人,自背诏书,焚烧御香,步行上山礼拜,叩请天师,方许得见。如若心不志诚,空走一遭,亦难得见”。

有时说话人可能觉得原因对方已经了解,所以也就不再刻意说出了,此时便没有重复,这在近代汉语中并不常见。例如:

(39)众生既有六道,佛何但住在人中现化?(《祖堂集·草堂和尚》)

(40)既能啜水,亦必有肠肚。(《朱子语类》卷三)

例(39)和(40)均处于会话中。前者的“众生有六道”和后者的“能啜水”在上文没有出现过。之所以没有出现过,是因为说话人觉得这两个原因对对方来说都是常识,无须出现。

再看“可见”句。例如:

(41)只见胡阿虎转来回复道:“冯先生不在家里,又守了大半日,故此到今日方回。”王生垂泪道:“可见我家女儿命该如此,(如今再也不消说了。)”(《拍案惊奇》卷十一)

(42)寻常人施恩惠底心,便发得易,当刑杀时,此心便疑。可见仁属阳,属刚;义属阴,属柔。(《朱子语类》卷六)

(43)元卿意气豪爽,见此佳丽聪明女子,十分趁怀。只恐不得他欢心,在太守处凡有所得,尽情送与他家。留连半年,方才别去,也用掉若干银两,心里还是歉然的。可见严蕊真能令人消魂也。(《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二)

(44)紧紧的勒在指头上,可见他不忘姐姐的了。(《二刻拍案惊奇》卷九)

“可见”对应的原因句多是新信息,如例(41)(43)(44),也可是旧信息①据邵敬敏的看法,旧信息是指说话人认为他所传递的信息是听话人已经知道的,这类信息或在前文提到过,或由语境显示出来;新信息是指说话人相信他所传递的信息是听话人不知道的[5]269。这里的说话人可以是文中人物,此时听话人多是与之交流的对方,如例(27),但也有可能是读者,如例(28),还可以是叙述者,此时听话人就是读者,如例(29)。听话人已经知道的旧信息可以在上文出现过,如例(44),对应的是上文的“他说自从那日惊散,没有一日不想姐姐”;也可以不出现,如例(42)。,如例(42);所接的结果句多是新信息,如例(41)(42)(43),也可是旧信息,如例(44)。但“可见”句的原因句不必对上文进行重复,这点与“既/既然”句不同。“既”与“既然”是由表示某种动作已经完成或某种状态已经实现的时间副词演变来的,保留了完成义,且人们在推断时,为了保证结论的正确性,往往要确保依据的可靠性,所以一般要点明依据是已然的,而既是已然,则必有重复。相比之下,“可见”句的原因句没有“既”“既然”那样的表因连词,体现不了完成义,自然也就谈不上什么重复了。

“可见”句与“既/既然”句的另一区别是前者的原因多是新信息,但也可是旧信息,而后者的原因总是旧信息。徐阳春[2]143-144、郭继懋[3]23均认为“既”“既然”总接旧信息,对此徐文还作了分析:这与结果句通常是被用来阐述说话人自己的观点或想法有紧密关系。从论证的角度说,结果句相当于论点,而论点是论证的核心,论证的目的是为了让人们接受自己的观点或想法;原因句相当于论据,论据的作用在于支持论点。人们只有首先认可论据,才有可能接受其论点。因此,以交际双方所共有的已知信息为论据,对证明结果句所述的论点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这是正确的,但要注意这只限于“既/既然”句,“可见”句无此限制,原因正如上面所说,“可见”句的原因句没有对上文的重复。所以就整个推断因果句而言,不能说原因句总是旧信息,因为论点的证明当然要靠论据,但这种论据可以是对方已知的,也可以是对方未知的,不能说别人知道的就是论据,可以进行推理;不知道的就不是论据,就不能进行推理。推断从本质上来说就是由原因推出结果,由依据推出结论,至于原因或依据是已知还是未知,则没有严格的限定,因此原因或依据既可是新信息也可是旧信息。

在例(24)~(40)中,结果句是旧信息的只有例(36),其余全是新信息。对此,郭继懋有一个解释:因为“既/既然”句的结果句是整个句子中唯一的新信息。如果它是旧信息,整个句子就不会表达任何新信息了[3]25。这种解释大致是不错的,但也要注意到有例外,如例(32)。例(32)的依据和结论都是旧信息,因为它是对“但是自然,更无玩索”一句的阐释,依据对应的是“但是自然”,结论对应的是“更无玩索”。与“既/既然”句相似,“可见”句的结果句亦多是新信息,少是旧信息。说明因果句的原因句多是新信息,如例(20)(22)(23),也可以是旧信息,如(25);结果句多是新信息,如例(20)(21)(23),也可以是旧信息,如(26)。由此可知说明因果句和“既/既然”句在信息新旧上的一个区别:前者原因句多是新信息,而后者原因句总是旧信息,这是因为后者原因句相当于双方已知的论据,而前者原因句只是普通原因。

三、结论

通过以上论述,可知推断因果句在语义上有如下一些特点:

第一,说明因果与推断因果的本质区别在于前者注重因果关系的最终形态即因果关系静态的完全展示,而后者则更注重因果关系的形成即由因及果动态的推出过程。推断因果必须具备完成义或推断义的要素,若无二者,则是说明因果。正因为如此,推断因果句常用保留了完成义的表因连词“既”“既然”作原因标记,保留了推断义的表果连词“可见”作结果标记。

第二,完成义有两种表现方式,一是说话人在听到对方说话或见到某种情形后觉得有必要作出回应,并且从对方的话或见到的情形中提取出一个陈述作为原因后才开始了这种推断;二是先说一句话,并且从此话中提取出一个陈述作为原因后才开始了这种推断,所以“既”“既然”所接的原因句一般都有一个对上文的重复,并且有时会在重复的内容前加系词“是”来表确认。出现这两种表现方式的原因是人们在推断时,为了保证结论的正确性,往往要确保依据的可靠性,所以一般要点明依据是已然的。

第三,“可见”和说明表因连词所接的原因句没有对上文的重复,这是因为没有“既”“既然”那样的表因连词,体现不了完成义,自然也就谈不上什么重复了。这也导致了“可见”句与“既/既然”句的另一区别:前者的原因多是新信息,但也可是旧信息,而后者的原因总是旧信息。说明因果句与“既/既然”句也有这样的区别,前者原因多是新信息,少是旧信息,而后者的原因总是旧信息,这是因为后者原因句相当于双方已知的论据,前者原因句只是普通原因。而不论“既/既然”句、“可见”句还是说明因果句,其结果句均为多是新信息,少是旧信息。

猜你喜欢

后缀连词因果关系
连词that引导的宾语从句
玩忽职守型渎职罪中严重不负责任与重大损害后果的因果关系
浅谈侵权法中的因果关系
表格大团圆,连词学得全
做完形填空题,需考虑的逻辑关系
变阶马尔科夫模型算法实现①
倍增法之后缀数组解决重复子串的问题
两种方法实现非常规文本替换
论刑法中提前的因果关系与延后的因果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