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道指令,助力构建班级成长共同体
2021-01-07陈家礼
陈家礼
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習近平总书记给新时代中国青年提出了要“树立远大理想”“热爱伟大祖国”“担当时代责任”“勇于砥砺奋斗”“练就过硬本领”“锤炼品德修为”六点要求。新时代赋予青年学生新使命,同时也赋予教师新的责任与担当,还对青年学生成长的家园——班级的建设和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
因此,笔者在积累传统带班经验的基础上,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尝试通过五道指令,助力构建班级成长共同体,让学生能享受学习的愉悦、自主管理的成功,让师生有心灵相通、信任关怀的归属感,让教师能互相学习、共同进步,让家长与教师形成密切合作、互相支持的友好关系。
一、定——确定班级成长共同体发展愿景
在一个集体中,生生间相互启发、相互学习、相互尊重、相互信任,久而久之,便会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势。这种态势可让每一个学生都期望对社会做出贡献,成为有理想信念、有社会责任感、有扎实学识的青年。
这种态势就如顶层设计,但设计者不是教师,或是个别学生,而是整个集体。当所有人的想法都被倾听、重视、接纳,班级成长共同体的特色便逐步呈现,如班级名称、管理理念、班级特色、发展目标、班级口号等,最终形成发展愿景,团队的归属感、荣誉感由此而生,平等、自主、尊重、信任的文化亦初步建立。
二、管——实行班级成长共同体软管理
发展愿景确立后,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道理变刚,让管理变软。实行自主化班级管理,通过充分研讨,让所有学生一起明确共同体的职责定位,制定班级规范、条例、公约,明确主抓学业管理、行为规范、文化建设以及活动组织的职责范围,真正做到“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实行人性化班级管理,开展班级日记、情景式教育活动;实行多元化班级管理,开展阅读节、文化节、体育节等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从“他律”到“自律”,班级管理从“他治”到“自治”。
三、创——创新班级成长共同体的教育方式
任务驱动是一种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教学法,笔者将任务驱动融入班级成长共同体的建设中,在真实的校园生活中,引领学生针对班级、生活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最终得出解决办法,完成任务。
整个过程,我们把“学”和“做”相结合,使学生处于解决问题的积极状态,每一位学生都能根据自己对当前问题的理解,运用共有的知识和特有的经验提出方案,解决问题,体现“生活即教育”及“做中学”的理念。
如关于当前如何解决被手机“绑架”的问题,我们开展了一次“清机行动”,学生畅谈从接触手机到不可自拔的种种经历,意识到手机已严重影响身心健康发展。于是,共谋对策,第一是立决心、定目标,第二是组小队、互监督,第三是有念头、众围攻,第四是长久远、终为功。
其实,无论是个性问题,还是共性问题,只要全班学生群策群力,那么他们都能在班级成长共同体中收获自信和希望,感受集体的温情和力量,习得生活中的技能,体悟人生的美好与快乐。
四、探——探寻促进生生协同学习的合力
1. 最佳搭档。传统的课堂学习多是单打独斗,在班级成长共同体中,学生可以自由组合,建四人小组,轮流当组长,灵活安排学习任务。组长负责确定各学科的研讨话题,控制讨论动态,把握时间与导向,其余成员也要有明确分工。这样的最佳搭档,既可分,有独立的思考,亦可合,有思维的碰撞,是较为理想的适合学校探究学习的小组。
2. 实行导师制。针对学生成绩短板,启动“师生合力,激励成长”行动,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见表1、表2)
3. 家校携手。家长是孩子学习的第一位老师,也是最重要的成长见证者。让家长参与教育教学的成长共同体,家校协同育人将事半功倍。如何实现家长有效参与?班主任可以这样做:一要当好倾听者,全员家访(电访),了解每一个孩子;二要当好解说员,邀请家长参加班级体验式活动,如家长进课堂等,感受班级成长共同体的文化;三要当好连线员,连接家长、科任教师、学生,共同探讨孩子的发展规划、求学路上遇到的困惑等,真正为他们的成长保驾护航。
五、场——营造班级成长共同体的文化场
一个班集体该如何启动、持续推进,最后长时间保持一种良好状态?笔者认为这是一种集体的精神力量,一个良好的氛围,一个班级文化场。教育的意义在于让人明白作为一个人需要对人类社会承担的责任和义务,而教师则要为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提供宽容的环境,使学生成长为更优秀的人。为此,笔者在创建班级成长共同体文化中,主要从硬环境、软环境两大层面着力。(见表3)
一个成熟的班级成长共同体,在学生毕业后,依然可以长期存在,并且持续性地发挥作用,甚至影响学生的终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