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足核心素养,落实三个关注

2021-01-07王佳琳

广东教育·高中 2021年12期
关键词:诗话主观题首诗

王佳琳

“剖析全国高考诗歌阅读鉴赏试题,可以管窥并探寻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课程考核评价理念。”研究近年的高考古代诗歌鉴赏真题,会发现愈来愈弱化对诗歌修辞技巧的考查,更加注重对文本对诗歌本身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如果不能清楚明晰地读懂诗歌,很有可能会大幅度失分。高三一轮复习中,诗歌专题复习要用力,用巧力,达到四两拨千斤的良好效果,这就要求要认真钻研真题,研究在核心素养大环境下如何和高考命题者思路接轨。

本文拟从以下三个方面谈下古代诗歌鉴赏备考要点,关注“已知选项”,关注“关键词义”,关注“教材名篇”,如果在备考中能落实这三个“关注”,一定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关注“已知选项”,搭建鉴赏支架

首先来看一下近年高考全国卷试题诗歌鉴赏主观题的设置:

(2021年新高考Ⅰ卷)前人论此诗,认为第二句已包含委婉劝告的意思,对这一观点应怎样理解?请简要分析。

(2020年全国Ⅰ卷)请简要概括本诗《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019年全国Ⅱ卷)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

(2018年全国Ⅰ卷)诗的最后两句“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综合近四年的高考诗歌鉴赏主观题的内容,结合主观题前客观题选项的设置,可以在客观题的选项中有效提取信息,填补主观题作答无从下手的僵局。

【真题再现 2021年新高考Ⅰ卷】

寄江州白司马①

杨巨源

江州司马平安否?惠远东林住得无②?

题诗岁晏离鸿断,望阙天遥病鹤孤。

莫谩拘牵雨花社③,青云依旧是前途。

(注)①江州白司马:即白居易。②惠远:东晋高僧,居庐山东林寺。③莫谩:不要。雨花社:指佛教讲经的集会。

【客观题】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根据内容分析,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应该与白居易的《琵琶行》比较接近。

B. 第三句使用“一衣带水”的典故,表现出朋友之间“天涯若比邻”之意。

C. 第六句中的“病鹤”指的是白居易,他怀恋长安,时常遥望京城的宫阙。

D. 诗人最后开解朋友,目前虽然身处贬谪之中,但未来的前途依然很远大。

【主观题】

前人论此诗,认为第二句已包含委婉劝告的意思,对这一观点应怎样理解?请简要分析。

解析:主观题的问法比较新颖,很多考生无法审懂题意,以至于答非所问。认真研读客观题的选项,可以提取出有效得分点。由D选项中的“诗人最后开解朋友,目前虽然身处贬谪之中,但未来的前途依然很远大”可以迅速搭建鉴赏支架,梳理出该诗的情感基调——鼓励白居易不要因为一时的不如意丧失了信心。联系小注②和③,推出主观题答案的得分点:

同理,再看2020年高考真題,依然有法可循,从已知的选项中迅速搭建鉴赏支架,支撑考生完成主观题的作答。

【真题再现 2020年全国Ⅰ卷】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①

陆龟蒙

虽失春城醉上期,下帷裁遍未裁诗②。

因吟郢岸百亩蕙③,欲采商崖三秀芝④。

栖野鹤笼宽使织,施山僧饭别教炊。

但医沈约重瞳健⑤,不怕江花不满枝。

(注)①袭美,即陆龟蒙的好友皮日休。②下帷:放下室内悬挂的帷幕,指教书。裁诗:作诗。③《楚辞·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比喻培养人才。④商崖:这里泛指山崖。⑤沈约,南朝诗人,史载其眼中有两个瞳孔。这里以沈约代指皮日休。

【客观题】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写作此诗之时,皮日休正患病居家,闭门谢客,与外界不通音讯。

B. 由于友人患病,原有的约会被暂时搁置,作者游春的诗篇也未能写出。

C. 作者虽然身在书斋从事教学,但心中盼望能走进自然,领略美好春光。

D. 尾联使用了关于沈约的典故,可以由此推测皮日休所患的疾病是目疾。

【主观题】请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解析:2020年高考全国卷主观题的问法比较常规,问诗歌的思想感情。同样,可以从客观题的已知选项中寻求答题思路。从B选项“由于友人患病,原有的约会被暂时搁置,作者游春的诗篇也未能写出。”可以推出。从D选项“皮日休所患的疾病是目疾”可以推出第二个得分点“表达对友人能够战胜病魔的信心”(2分)。

【真题再现 2018年全国Ⅰ卷】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各题。

野 歌

李 贺

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

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

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

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

【客观题】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弯弓射鸿、麻衣冲风、饮酒高歌都是诗人排解心头苦闷与抑郁的方式。

B. 诗人虽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但意志并未消沉,气概仍然豪迈。

C. 诗中形容春柳的方式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相同,较为常见。

D. 本诗前半描写场景,后半感事抒怀,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脉络清晰。

【主观题】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2018年全国卷的诗歌鉴赏主观题设置中规中矩,但依然难倒了一大批考生。“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尾联以景结情,含蓄蕴藉,很难看出深层含义,故解答此题更要依仗已知选项,有效实现知识迁移。B选项“诗人意志并未消沉,气概仍然豪迈”给诗歌定下了豪迈的基调,可推出主观题的得分要点:(3分)

(二)关注“关键词义”,准确解读诗意

2021年新高考Ⅰ卷《寄江州白司马》一诗(原诗见上文),读懂诗歌的基调是关键。诗歌中的“东林”(名寺)、“湓浦”(《琵琶行》中提及的江州地名)、“岁晏”、“离鸿”(失群的孤雁)、“病鹤”“青云”(《滕王阁序》中的名句)等关键词勾勒出了诗歌的全貌,这就要求考生在高考一轮复习中要注重教材名篇名句中的意象积累。

下面重点谈两个关键词义“岁晏”和“病鹤”,“岁晏”,指的是一年将尽的时候。白居易在《观刈麦》一诗中曾写道“吏禄三百石,岁晏有餘粮”,考生并不陌生,稍加回忆,即可联想到。这首诗中只有“病鹤”这个意象比较陌生,联想到白居易曾经做过《病中对病鹤》一诗,其中“同病病夫怜病鹤,精神不损翅翎伤。未堪再举摩霄汉,只合相随觅稻粱。”写出了无故被贬的沉沦和凄楚。“望阙天遥病鹤孤”正是白居易困居江州时茕茕孑立的形象写照。

再看2020年高考全国Ⅰ卷的《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联系教材《离骚》读懂意象“百亩蕙”和“三秀芝”,可以大大提升做题的正确率。

值得一提的是2019年的高考全国Ⅰ卷的诗歌《题许道宁画》,主观题的设置“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难倒了很多考生,关键点在于很多考生不理解关键词“吟断”二字为何意?究竟是夸还是贬?唐代诗人李商隐的《晋昌晚归马上赠》一诗:“征南予更远,吟断望乡台。”以及唐代诗人高蟾《旅夕》一诗“不堪吟断无人见,时复寒灯落一花。”都有“吟断”相关字眼。断,尽、住。吟断,吟尽。如果能读懂关键词“吟断”的含义,即可明晰作者的态度,“怎么吟诵也难以与画意相合,也吟不尽画作包涵的丰富意蕴。从中可以看到诗人对这幅画高度赞美,称赞画之精妙。”

对关键词的解读,有助于准确把握诗意,进而在考试中取得理想的成绩。在高考古代诗歌专题复习中,要以教材为基础,对教材的名篇名句要认真梳理,建构稳固的知识内存,才能在考试时临难不乱,准确解读诗意。

(三)关注“教材名篇”,不惧“诗话”入题

“帮助学生欣赏文学作品,提高运用理论观点鉴赏评价作品的能力”,是2017年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考生提出的新要求。在近几年的高考诗歌鉴赏试题中,个别试题创新设计,引进诗话理论,借用前人的优质点评,拓宽试题的容量,对考生是很大的考验。

较早在高考诗歌鉴赏试题中引进诗话理论的是江苏卷和辽宁卷:

(2010年江苏卷)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请作具体分析。(6分)

(2010年辽宁卷)前人认为这首诗《雨》写雨是妙在“若即若离”,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简述理由。(6分)

近几年喜欢引用诗話理论拓展考查的是浙江卷以及地市级统考卷:

(2020年浙江卷)前人评《送柴侍御》“翻新脱妙”。比较《秋江送别》与《送柴侍御》两诗的后两句,分析后者写法的妙处。(6分)

很多考生对带有诗话理论的诗歌鉴赏具有天然的畏惧心理,不自觉地就觉得艰涩难懂,以至于临阵产生放弃心理,这是考场大忌。为应对较为复杂的诗歌鉴赏命题题型,在高考备考过程中,建议从以下几点入手:

1. 扣住“诗话”,合理展开论述

“诗话”或者“词话”,通俗点讲即为对诗词的点评。如2010年江苏卷,重点要扣住“代为之思,其情更远”这八个字的点评来回答问题。通过分析,不难看出,诗话点评重在赞扬“对写法”,所以答题首先要思考“对写法”体现在哪里?既“由眼前情景转为设想对方抵达后的孤寂与愁苦,”(2分),然后描述“对写法”的好处:由实到虚(1分),通过想象拓展意境,使主客双方的惜别深情表达得更为深远。(1分)。

同样,解答2010年辽宁卷的诗歌鉴赏题,要扣住“若即若离”这四个字的评价,答题的逻辑顺序为:

①“若即若离”为何义?

②“若即若离”体现在哪里?

思考第一个问题,“若即”指接近,始终体现在题目上,没有正面写“雨”,但通过动植物和人的感受能感觉到雨(3分);“若离”体现在诗中没有直接点出“雨”,而是通过写动植物何人在雨中的感受来间接写,这就给人一种若即若离的感觉。(3分)

2. 关注教材,激活知识内存

引诗话入诗歌鉴赏考题,较为复杂的是2020年浙江卷的高考题。从“翻新脱妙”的角度来描述“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比“谁谓波澜才一水,已觉山川是两乡”好在哪里?这就要求考生要在短时间内,激活知识内存,才能应付容量如此大的题目。

首先应该从教材上的名篇名句入手, 回想下类似诗歌的特色在哪里。同时送别题材,联想到教材名篇柳永《雨霖铃》的千古名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可以把第一个得分点定位在意象选择上:意象运用上,王勃诗的意象隐于句内;王昌龄诗将“青山”“明月”两个意象前置,形象鲜明突出,富有象征意义(青山象征思念,明月暗喻友情),意境开阔(2分);其次扣住“翻新脱妙”的“新”字,联系初中语文教材名篇《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之所以为名句,妙在无形中把空间距离拉近。由此可以定位第二个得分点:“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妙在把空间距离缩小,化远为近。(2分)同样回顾《雨霖铃》,“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是深情款款的直接抒情,“兰舟催发”则是融情于景,含情脉脉地借景抒情,进而推出本题的第三个得分点:王勃诗以议论直接表达,意尽句中;王昌龄诗融情入景,反诘收尾,余韵悠长。(2分)

化繁为简,抽丝剥茧的做完此种融诗话理论入题的难题,会发现立足课本,认真钻研教材名篇名句,关键时刻激活知识内存,是解答古代诗歌鉴赏的重要法宝。

“无论哪一种类型的考核评价,试题的命制都应遵循共同的原则:以语文核心素养为考查目标,以情境任务为试题载体,以综合考查为命题导向,追求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的有机融合”,基于上述理念,考生应在备考复习中积极落实三个“关注”,力争古诗文鉴赏水平上一个新的台阶。

附:(2010年江苏卷原题及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魏二

王昌齡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问题】

【答案】

①由眼前情景转为设想对方抵达后的孤寂与愁苦。(2分)

②通过想象拓展意境,使主客双方惜别深情表达得更为深远。(2分)

附:(2010年辽宁卷原题及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陈与义①

潇潇十日雨,稳送祝融②归。

燕子经年梦,梧桐昨暮非。

一凉恩到骨,四壁③事多违。

衮衮④繁华地,西风吹客衣。

注:①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人。这首诗作于政和八年(1118),当时作者正闲居京城等候授职。②祝融:火神,这里指夏季。③四壁:家徒四壁,指穷困。④衮衮:众多,这里指众多居高位而无所作为的官吏。繁华地:指京城。

【问题】

前人认为这首诗写雨是妙在“若即若离”,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简述理由。(6分)

【答案】

①同意。虽然诗题是“雨”,但作者却不是正面描写雨势、雨景,而是通过写动植物何人在雨中的感受来写雨,这就给人一种若即若离的感觉。(3分)

②诗中没有直接点出“雨”,而是通过写动植物何人在雨中的感受来间接写。(3分)

附:(2020年浙江卷原题及答案)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问题。

秋江送别

(唐)王勃

归舟归骑俨成行,江南江北互相望。

谁谓波澜才一水,已觉山川是两乡。

送柴侍御

(唐)王昌龄

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问题】

【答案】

①意象运用上,王勃诗的意象隐于句内;王昌龄诗将青山、明月两个意象前置,形象鲜明突出,富有象征意义(青山象征思念,明月暗喻友情),意境开阔。(2分)

②空间处理上,王勃诗化近为远,强调心理距离之远,为送别诗传统写法(如谢眺诗有“何况隔两乡”);王昌龄诗则化远为近,强调心理距离之近,是创新性的表达。(2分)

③抒情方式上,王勃诗以议论直接表达,意尽句中;王昌龄诗融情入景,反诘收尾,余韵悠长。(2分)

猜你喜欢

诗话主观题首诗
极坐标方程主观题考点分析
《上课没人抢》
现代诗话研究中诗话的分类问题
诗话札记
过得再粗糙,心里也要有首诗
秋千
例析诗歌鉴赏主观题解答五忌
古代小说与早期诗话关系概说
诗话的本意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