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孩子的平凡
2021-01-07郑殿兴
郑殿兴
有些家長,不愿接受孩子的平凡,总想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总把自己的梦想强加给孩子,逼着孩子拼命去学、学、学,去考、考、考考……结果,往往适得其反了:孩子愈发情绪抵触,愈发厌恶学习——直至发生“男生弑母”“女生自杀”那样的惨剧、悲剧。
人生在世,当然要奋斗、要争先……但人的智商、能力并非无差别!看不到这一点,便不很理智,脱离实际了。有的人,总爱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实际呢,内里呢,是以贵贱高低衡量人,就更不可取了。那一年,杜鲁门当选美国总统后,有位客人拜访他母亲,说:“您有这样出色的儿子,您一定感到十分自豪。”杜鲁门的母亲当即这样说了:“是这样。不过,我还有一个儿子,也同样使我感到自豪,他正在地里挖土豆。”杜鲁门母亲接受儿子平凡的话,发人深省、引人深思:功成名就,让人骄傲;平凡充实,亦令人自豪——低贱、自卑心理,何来、何必呢!
在接受孩子的平凡上,鲁迅先生无疑是我们的楷模了:“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这样的遗嘱,不正是鲁迅“三个伟大”之一的伟大思想家的亮点之一吗?鲁迅有此遗嘱,怕是想到了他的“广平兄”或许会有“子承父业”之常情。然而,他很明白,如大仲马、小仲马那样的父子作家,是少见、很少见的;他更清楚,不切实际的常情,反而有碍孩子的成长。事实,也恰恰证明了这一点:海婴成人后,与文学基本无缘;以无线电技术奉献社会、养活自己和家人——做一个幸福的普通人,挺好嘛。
事实证明,鲁迅先生的遗嘱,闪烁的是理性、科学之光。
我们的国家,绝对需要钱学森、袁隆平那样的科学家;需要梅兰芳、马连良那样的艺术家;需要冼星海、王洛宾那样的作曲家……但也绝对离不开张思德、雷锋和“七一勋章”获得者马毛姐、黄大发那样平凡而伟大的普通战士、普通劳动者——“平凡英雄”群体。应该说,不单是个人能力问题,社会需求的多样性,也决定了人的成长多样性——平凡与伟大紧密相连者,就是不可或缺的多样性的体现、表现啊!所以,接受孩子的平凡,让孩子成为“平凡英雄”群体一员,也是、就是人生的目标之一!即便,连“平凡英雄”也未如愿,但只要活得如海婴(鲁迅之子)那样充实,那样有益于社会、家庭,就没啥好遗憾、自卑的!
当然,话还得说回来,接受孩子的平凡,不等于让孩子甘于平庸,浑浑噩噩混日子……为此,孩子的教育从娃娃抓起,就是必要且必须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一定要注意德为先。当年,“孟母三迁”“岳母刺字”,那样重视教育环境、道德教育……皆是远见卓识、意义深远之举,永远是我们的榜样。不然的话,这个方面一旦出问题,孩子即便是才子、天才,也可能变成“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甚至成为社会的“蠹虫”“包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