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历史学科渗透劳动教育的深度、广度与高度

2021-01-07王永建李春辉

辽宁教育 2020年23期
关键词:袁隆平瓷器史料

王永建,李春辉

(福建省同安第一中学)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快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才培养日益迫切。新形势催生新变化,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成为中国教育发展的新方向。劳动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生产实践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在高中阶段,学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初步形成,多数学生对劳动的认知不清晰。在新高考的模式下,学生要根据自己未来可能从事职业的需要进行选科,学生需要了解各种职业及其劳动的特点,这都需要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

劳动教育仅仅依靠劳动实践是无法实现其教育目的的,要将劳动教育渗透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这样的劳动教育才更有效、更有意义。在高中课程中,历史学科因其学科特色具有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的优势。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通过劳动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历史。对于历史学科而言,有着丰富的劳动教育素材:在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的过程中,上溯古代,中国拥有领先于世界的劳动技术;下至现今,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杰出的劳动成就;以史为鉴,勤劳勇敢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那么,历史教师如何从深度、广度和高度将劳动教育渗透到日常的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态度和劳动价值观呢?

一、深度:紧扣劳动主旨,深挖教材内容

高中历史学科内容繁多,对劳动教育的渗透教师要视具体的教学内容而定,要把握渗透时机,要围绕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适时开展劳动教育,这样有益于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度理解。同时,中国拥有五千年的历史,学生了解中国悠久的历史和传统文化,学习有关劳动教育的内容,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和民族自信心。

在历史教学中,中国古代史时间跨度大,文言文史料偏多,学生往往感觉枯燥乏味,缺少学习兴趣。以唐代曲辕犁为例,中国古代以农业立国,农具的发明和使用推动着农业的进步,唐代的曲辕犁在中国农业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犁具。曲辕犁在现今生活中已经不多见,学生单纯凭借曲辕犁的图片无法充分理解曲辕犁及其真正的价值。

因此在教学时,我从最初的翻土农具耒耜(lěi sì)为学生讲起。“断木为耜,揉木为耒。”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推广,耒、耜合而为一,进化为犁。秦汉时期,犁已具备犁铧、犁壁、犁辕等部件,但犁辕为直形,不易回转。到唐代,政治稳定,经济发展,人口数量在极盛时达8000多万人。农业上一牛一耕已经得到普及,人口增长的压力促使劳动人民思考如何省力才能提高劳动效率。在劳动实践中,劳动人民将直的犁辕改进为曲的犁辕,这样减轻了耕牛的负重又控制了耕地的深浅,最终提高了耕作的效率。为了让学生对曲辕犁有更直观的认识,我为学生展示了直辕犁与曲辕犁的受力分析示意图。(见图1)

我结合示意图讲解唐代曲辕犁良好的使用功能和精美巧妙的设计,学生感叹小小的曲辕犁居然蕴含着朴素的科学原理,还认识到在当时落后的生产力条件下,中国古代先人们如何不断进行农具的改进。我将曲辕犁放置于整个古代中国农具发展历程中进行讲解,更加突出了曲辕犁的重要性。学生对古代人民的劳动智慧认识更为深刻,理解了曲辕犁的发明并非是某个人的成果,而是劳动人民在漫长的劳动中集体智慧的结晶。

二、广度:使用多种史料,创设劳动教育情境

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一切。人们无法重返历史现场,但凭借史料可以“接近”历史,“直面”历史。梁启超先生言:“史料为史之细胞组织,史料不具或不确,则无复史之可言。”史料是历史教学中重要的资源,是通向历史认知的桥梁。在历史学习中,学生不需要像历史学家一样详细地研究史料;但就历史学科本质而言,“论从史出,史由证来”应是学生在历史学习中习得的重要品质。教师根据授课内容的需要,应广泛利用文字史料、图像史料、实物史料等多种史料,拓宽历史知识的广度,创设劳动的情境,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

中国的瓷器制造历史悠久,技术领先。在世界上,中国以瓷器而闻名,西方学者用中国的英文china为瓷器命名。瓷器不仅是一种日用器皿,它更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载体。在历史教学中,有的教师选择为学生展示各个朝代的瓷器图片开展教学,这是一种常用的教学方法,但使用不当或材料本身的制约性会导致教学低效,使学生对于瓷器的认知浮于表面,对于瓷器的制造及其蕴含的劳动智慧知之甚少。

因此,为了提高历史教学效率,在讲授古代中国陶瓷业的成就时,我首先为学生展示了一件陶器和一件瓷器,引导学生比较两者的不同。学生参与到实物的体验中,学习动机被激发,他们通过外表的釉色和敲打的声音辨别陶器和瓷器。其次,为了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瓷器的制作流程和先进的制造技术,我引用文字史料进行说明——据《陶记》记载:“陶工、匣工、土工之有其局;利坯、车坯、釉坯之有其法,印花、画花、雕花之有其技,秩然规制,各不相紊。”这段文字史料详细描述了制瓷业生产过程中的具体分工。最后,我播放编辑好的纪录片《景德镇》视频片段,引导学生进入瓷器制造的具体劳动情境中。纪录片中娓娓道来的解说、真实可见的画面,为学生呈现了立体、动态的瓷器作坊;工匠专注的神情,精准的刀法,让看似普通的瓷泥变成了美丽的器物。多种史料的呈现使学生了解了瓷器的生产过程,“身临其境”地进入精细化的生产场景,发自内心地领悟到精美瓷器的背后凝聚着劳动人民的辛苦劳作和工艺智慧。

三、高度:宣传劳动模范,体会劳动精神

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使得劳动方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体力劳动减少,脑力劳动增多。“劳动是一种创造,人们在劳动中展示自己的能力和天赋,人们在劳动中收获快乐、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因此,在历史学科渗透劳动教育中,教师要对劳动有一定高度的阐释,要着重展现出劳动者的劳动精神。

劳动模范是劳动人民的杰出代表。无论是“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王进喜,还是“两弹元勋”邓稼先,他们虽然从事的工作不同,但他们身上都体现着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劳动精神。劳动模范是国家的栋梁,民族的精英,社会的财富。在历史教学中,学生学习劳动模范的先进事迹,思想能够在无形中受到触动,将劳动模范的精神内化为自己的精神动力。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是家喻户晓的人物,他曾三次获得“全国劳动模范”的荣誉称号。袁隆平为何选择学农,为何选择研究粮食增产问题,如何在枯燥的农业实验中坚守初心,这些是学生不清楚但又感兴趣的问题,是很好的劳动教育资源。

教师可以为学生介绍袁隆平的事迹。袁隆平出身于知识分子家庭,是一个在城市里长大的孩子。他从南京大学附属中学高中部毕业时,他的父亲建议他报考南京的重点大学,学习数理化,而袁隆平却坚持报考农学。在袁隆平读小学时,他曾和同学们一起参观园艺场,园艺场里植物茂盛,果实累累。园艺场里的自然之美让袁隆平感受到了农业的魅力。1949年,他如愿以偿考入了重庆相辉学院农学系。

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已经成为湖南安江农校教师的袁隆平亲眼看到人们饿倒在田里,这一悲惨的情形深深刺痛了他,由此萌生了要解决百姓吃饭问题的想法。然而,袁隆平的科研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从他研究杂交水稻的想法到实现杂交水稻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历经了十五年的时间。

袁隆平经历了无数次的观察与实验,尝试过数千种水稻品种,经历过失败的痛苦,经历过试验田被毁的打击;但他始终坚守在农田里看护着他的稻种,始终保持着乐观向上的精神,始终坚持着崇尚科学的信念。

此案例的选择及讲解契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也展现出了一个真实、可信的袁隆平,提升了劳动教育的高度,起到了应有的劳动教育效果。学生能够领悟到袁隆平坚持不懈和勇于创新的劳动精神。

总之,劳动教育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和人才全面发展。历史学科蕴含着丰富的适合进行劳动教育的素材,教师在教学中要从深度、广度、高度三方面进行劳动教育,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进一步提升综合素质,更好地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需求。

猜你喜欢

袁隆平瓷器史料
喂饱全世界:袁隆平5月22日逝世
五代墓志所见辽代史料考
“袁隆平中队”重名不重样
袁隆平 56年的“师生恋”
瓷器中的文人雅趣
解析元代瓷器——釉里红瓷器和钧窑瓷器
史料二则
例谈数据史料的辨伪与解读
史料教学,史从何来
2008年至2016年4月罐类瓷器成交TOP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