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短视频时代下微纪录片的创作发展

2021-01-07刘彦玲

视听 2021年1期
关键词:纪录片受众创作

□ 刘彦玲

网络新媒体的飞速发展,迎合了人们对于碎片化时代的生活要求,文化市场逐渐涌现出大量精短的影像,反映和再现社会生活。除了大量的短视频外,网络上也出现了很多“微纪录片”作品,其结合了当下短视频的特点,以艺术化的创作记录着生活的点滴和时代精神,并利用新媒体的传播优势,以一种蓬勃发展的影像趋势逐渐占据人们的碎片化时间,不断适应当下的时代发展潮流,满足人们对于快餐文化的欣赏要求。

一、短视频与微纪录片的关系

(一)时代产物,应运而生

新媒体时代,短视频行业得到飞速发展,使传统形式的纪录片再次面临挑战。各种网络短视频节目和视频平台层出不穷,短视频已逐渐成为新媒体环境下又一新的信息传播平台。这种带有短、平、快特性的视频形式正逐渐占据传媒业的重要领域。面对日益纷杂的竞争,各类视频节目只能逆境中求生存、夹缝中求发展。微纪录片正是新媒体时代下积极寻求突破的产物,其紧紧抓住了快节奏社会下人们乐于利用碎片化时间的特点,融合多种元素,打造出了易被大众接受的短视频节目①。从某种程度上说,微纪录片与短视频都是为了适应当下人们碎片化生活和需求的选择应运而生的,是为适应新媒体语境和受众衍生而成的一种新型媒介产品。微纪录片的产生以传统纪录片的底蕴为根基,并一改传统纪录片的创作形式,在艺术性中融入娱乐化、综艺化元素,更加贴合年轻用户的审美需求,短视频的灵感同时也给纪录片爱好者提供了更加自由的创作空间。

(二)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近两年,随着短视频用户流量的迅速增长,催生了大量具有短视频形态的微纪录片,例如《青春大概》《如果国宝会说话》《我们正年轻》《早餐中国》等。另外,纪录片制播机构也都积极开辟短视频领域,很多纪录片会针对不同的平台生产不同版本,例如纪录片《风味人间》,每集时长为50分钟左右,而新媒体剪辑版却只有一到两分钟,既满足人们碎片化的观看需求,又方便在新媒体平台传播。媒介技术的发展,赋予了人人影像创作的机遇,随着各类新媒体平台的不断涌现,网络短视频也不断更新。个人制作的短视频虽然没有高质量,却有着真生活,它们继承了纪录片的真实性,由此,在短视频平台也涌现出许多记录生活的优秀短纪录片。微纪录片是记录社会的一种微观影像,在客观真实的前提下,以小见大,通过个体生活表现出群像性,使越来越多的大众用户成为时代的“记录者”,将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和社会的认知以纪实影像的方式书写下来。

二、短视频对微纪录片的作用和影响

(一)表现方式多元化

短视频的出现丰富了纪录片的种类和表现方式,也极大地改变了纪录片的创作方式,开始由专业创作向平民创作转变。新媒体时代,个人进行影像创作越来越便捷,视频创作门槛逐渐变低,创作主题逐渐普遍化。视频创作已经不再是高深莫测的艺术行为,而是进入了“人人皆导演”的全新时代。而在特殊时期,微纪录片也凸显了其传播优势。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武汉:我的战“疫”日记》《阳台里的武汉》《中国面孔》等一系列以Vlog、短视频形式为主的纪录片在新媒体传播中共同见证了这起公共卫生事件中的中国面孔和中国城市。张同道说,“长纪录片考验制作者对一个事物深度的认知、对世界透彻的看法;而微纪录片可以在短时间内达到一个信息点的刺激,有其自身的独特优势。”微纪录片在内容题材、表现方式等方面有着与传统纪录片相同的特征,但篇幅更短,在新媒介语境下发展而成的微纪录片时长更加微小,在5分钟以内,更加关注小叙事,将视角聚焦于普通人,题材生活化,叙事凝练,注重以细节吸引观众。

(二)传播渠道广泛

随着各种网络新媒体的兴起,纪录片的播放渠道逐渐从单一的电视媒体转向新媒体渠道,提升了信息传播的速度,也增强了受众吸引力。微博、微信、微电影、微视频等微文化形态的兴起,不仅契合当下人们碎片化、快节奏的生活特性,同时也为纪录片带来新的传播机遇。传统媒体具有局限性,已不适应目前文化的传播速度,与其他媒介共同做出改变成为大势所趋。文化不再通过单一渠道来传播,更多是通过现有的多媒体平台,以短视频的形式,集中体现,多渠道传播②。微纪录片在微博、微信、抖音等新媒体平台上的快速传播,也激发了电视媒体的创作尝试,开始在新媒体平台上播放微纪录片,如中央电视台的《故宫100》、湖南电视台的《我的中国梦》等。除此之外,各大视频网站也纷纷创建纪实频道,并推出一系列微纪录片,例如爱奇艺的《中国故事》、腾讯的《逐梦人》等,观众可以在手机APP上灵活选择感兴趣的内容,在满足用户观看需求的同时,微纪录片也得到了更好的发展和传播。

三、短视频时代微纪录片的未来发展策略

(一)增强微纪录片的原创性和真实性

目前,微纪录片创作内容同质化较为严重。自《舌尖上的中国》爆红以来,各大平台陆续涌现了大批同类型的美食纪录片,虽然内容略有出入,但也对观众造成了审美疲劳。例如《早餐中国》《风味人间》《人生一串》《舌尖上的重庆》《中国味道》等蜂拥而至,这种追逐热度与爆款的模仿,严重扼杀了微纪录片原创作者的积极性。相较于传统纪录片,微纪录片在拍摄手法上更自由,在拍摄上更加注重个性化的影像表达,剪辑手法也更加生动活泼,在选取拍摄内容时可以紧扣社会热点,从中寻找关注的方面,在拍摄时发现价值。应以表现真实为前提,用通俗易懂的影视表达方式和大众喜闻乐见的叙事方式来满足观众的精神需求,同时要注意观察身边的人和事,挖掘生活中的点滴故事。目前,各类视频的竞争日趋激烈,微纪录片在这条探索之路上,要始终保持客观真实的态度,同时要避免跟风模仿,要具备个性化的想法,培养创新意识,展示出创作者的独特审美。

(二)拓展微纪录片的传播方式

新媒体时代,人们的阅读习惯和传播媒介不断发生着变化,微纪录片有了更多的载体和渠道,在传播上要适应社会变化,创新传播方式。

一是拓宽媒介传播途径。目前,电视台自制微纪录片的网络推广与传播做得较好,新媒体语境本身所形成的话语规则已经影响了电视纪录片的表达方式③。《故宫100》《中国有故事》等电视系列微纪录片正依靠短小的传播优势在电视平台与各大网络媒体平台联合推广,实现了资源共享与台网联动,扩大了受众范围和影响力。除此之外,还要紧紧抓住短视频这个传播风口,利用新媒体的传播优势和互动性,增强受众参与度,拓展多元的视频传播渠道。

二是以系列化增强受众关注度。微纪录片因其短小的体量可与短视频抢占碎片化时间的一席之地,但由于时长缩短,很多内容往往不能展现得尽善尽美。由此,很多微纪录片衍生出了系列片,以同一内容为主题,多集并行来扩大容量,不仅使分集内容可以独立化表达,相互之间还能建立联系,保证了内容和传播的持续性,丰富了影片的内容,增加了受众关注度。

(三)推陈出新,贴合受众需求

新视角。当下热门的短视频、微综艺、微纪录片正以短小精悍的内容快速攻破年轻人的市场,纪录片在叙事上的平民化视角可以更好地贴近受众,所以微纪录片的“微”不光体现在微时长和微制作上,还体现在见微知著上,走近大众真正的需求④。为贴合当下受众需求,微纪录片应规避传统纪录片宏大主题的叙事与表达方式,将视角着眼于平民化的生活,以微小的故事形态,讲述百态人生。例如《甜蜜的街头探戈》关注市井小民生活;社会观察类节目《青春大概》聚焦当下时代的中国青年,展现当代青年的真实现状。

新视听。以往的纪录片大都是运用“画面+解说+音乐”的形式,为了满足观众的观看需求,当前的微纪录片制作只有创造新形式才能在短视频的包围之下突出重围。如今很多微纪录片与综艺化的语言和形式相结合,活泼的镜头语言、快节奏的剪辑、个性化的解说词颇具年轻化与时尚感。例如,美食类微纪录片《人间有味》以人物故事为切入点,以综艺式的视听感受为观众带来一次全新的美食之旅;《如果国宝会说话》与现代技术相结合,不仅将内容更加生动地呈现在观众面前,还满足了现代人们的视听和审美需求。这些微纪录片凭借生动趣味性的表达,把枯燥的表现手法用一种娱乐性的传播方式拍出了新鲜感,给予观者全新的视听享受。

四、结语

在如今的新媒体环境下,短视频创作已经成为一种大的流行趋势,也成为一种信息传播的新途径。在短视频泛文化的新媒体环境里,微纪录片为了更好地发展与传播,不仅要打破传统纪录片的限制,还要结合短视频的制作优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要顺应时代潮流,贴合受众需求,不断推陈出新,创作出更有价值的纪录片作品。同时,纪录片创作者一定要培养自身的创作意识,增强作品的原创性和真实性,在新媒体的浪潮中抓住机遇,在短视频文化的重重包裹下突出重围,展现属于自身的独特魅力。

注释:

①武晓雪.浅析新媒体时代下微纪录片的创新性发展——以《早餐中国》为例[J].视听,2020(02):49-50.

②刘子楠,马云.新媒体环境下短视频创作对文化传播的影响[J].新闻研究导刊,2020(05):237+251.

③王春枝.微纪录片:新媒体语境下纪录片的新样态[J].电视研究,2013(10):49-51.

④刘邦春.融媒体大环境下纪录片的涅槃之路[J].记者摇篮,2020(03):140-141.

猜你喜欢

纪录片受众创作
再论“声无哀乐”——嵇康笔下的声音与受众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一墙之隔》创作谈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创作随笔
创作心得
韩剧迷受众心理解读——以《来自星星的你》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