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都市圈城市经济发展质量的时空演变研究
2021-01-07廖信林张棋飞
廖信林, 张棋飞
(安徽财经大学 经济学院,安徽 蚌埠 233030)
合肥都市圈作为安徽省内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其整体与内部各城市的经济发展质量对于提升安徽省域的经济发展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合肥都市圈城镇体系规划(2015-2030年)》明确提出要把合肥都市圈打造成长三角重要增长极,而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正式成为国家战略,合肥都市圈作为长三角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质量将直接影响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发展。
目前,学术界已经开展了有关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工作。师博等(2018)[1]借鉴Mlachila等(2014)的研究成果从增长的基本面和社会成果两方面构建经济增长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魏敏等(2018)[2]在基于我国现有经济发展困境与高质量发展理念的基础上构建了包括10个子系统53个测度指标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测度体系,测度了2016年我国30个省份的高质量发展水平。李金昌等(2019)[3]、方大春等(2019)[4]在测度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标时均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参考或标准,这种构建方式目前有着较为广泛且坚实的理论基础。鉴于此,本文也将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参考,构建关于合肥都市圈内城市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一、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研究方法
1.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本文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以“五大发展理念”为核心,在参考大量相关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成果之后,又限于突变级数法指标分离数不超过四个的性质分解出城市创新能力、人民生活水平、城市环境改善和对外开放程度四个二级指标。而后基于四个二级指标的评价要求选取14个三级指标,共同构成合肥都市圈城市经济发展质量评价指标系统(见表1)。
表1 合肥都市圈城市经济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2.研究方法
(1) 突变级数法 突变级数法是一种指标综合评价方法。首先对核心评价指标进行层层分解,再运用指标间的相互关系及归一公式逐层计算突变级数值,直到计算出核心评价指标的突变级数值并对其进行分析。突变级数法的好处在于无须计算指标权重,避免了权重选择的主观性问题,不过其在计算同一系统内各指标的重要程度时需要通过其他方法进行测算。
(2) 主成分分析法 在确定同一系统内各指标重要性程度的时候需要采用主成分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通过降维处理原始数据将其综合成个数更少的涵盖原始数据大部分信息的综合数据指标,并对因子进行评分,依评分判断各指标的重要性程度。
(3) 空间相关性分析 空间相关性分析用来判断个体的某些变量在空间中是否相关,相关程度如何。空间相关性分析包括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与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鉴于合肥都市圈涉及的区域范围及个体数较少,本文只进行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
二、合肥都市圈城市经济发展质量时空演变分析
1.城市经济发展质量的变化
通过突变级数法对2012年至2017年合肥都市圈各市的原始数据进行计算,最终得到了各个城市的历年城市经济发展质量综合测评数值及相关统计量(见表2)。本文以合肥都市圈六个地级市(滁州、合肥、淮南、六安、马鞍山、芜湖)为研究对象,数据来源于相应年份的《安徽统计年鉴》。
表2 合肥都市圈各市经济发展质量测算结果
根据各城市历年经济发展质量测评数值的变化趋势可将其归纳为三种变化类型。第一种是经济发展质量基本稳定,不存在明显的下降或上升趋势,属于这一类型的城市有芜湖、滁州和马鞍山;第二种是城市经济发展质量总体上呈现出稳中有升的态势,属于这一类型的城市有合肥与六安;第三种则是城市经济发展质量总体上呈现出下滑态势,属于这一类型的城市是淮南。整体上看,合肥都市圈的经济发展质量处在稳中有升的变化态势中。
在对各城市经济发展质量测评数值的具体数值进行分析时,本文使用了K-Means聚类分析法,根据评价得分将六个地级市的城市经济发展质量划分为四个等级以评判其质量优劣,并绘制成图1。之所以这样做是基于圈内城市的个数限制考虑,划分成四个等级既能够详细区分各个城市经济发展的质量差异又不会显得太过笼统。
前文图1中,颜色的由浅到深代表了城市经济发展质量的从优到差。结合测算数据可以看出,芜湖在2012年至2017年间其城市经济发展质量一直处在合肥都市圈内的最优水平,其经济发展质量的测评均值达到0.928,标准差为0.046,说明芜湖一直以来都保持着极为稳定的高质量经济发展水平。滁州和马鞍山的城市经济发展质量起初仅次于芜湖,位列圈内第一方阵,其测评均值分别为0.898与0.876,虽然随着进一步的发展,两市同芜湖的发展质量差异开始逐渐加大,但从发展的稳定性上来看,两市测评数值的标准差分别达到0.016与0.024的圈内最低水平,说明在圈内滁马两市经济发展的稳定程度最优。合肥在考察初期其发展质量虽稍逊于芜马滁三市,但随着其在经济发展与城市建设方面的发力,在2016年合肥进入了圈内城市经济发展质量的最优行列,且从测评数值上看,圈内仅有合肥一直处在经济发展质量的持续上升态势,所以其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能力在圈内当属最优。六安和淮南从等级划分的方面上看从未有过变化,六安的经济发展质量一直处圈内中下游水平,而淮南则一直处在最低等级之中,从这两市的测评数值上看,六安的经济发展质量处在波动性上升的态势中,但波动幅度不大,其标准差也仅为0.046,但淮南的经济发展质量一直处在下滑的状态,测评数值持续走低,属合肥都市圈内经济发展质量最需要提升的城市。
从二级指标测算结果上看(见表3),城市创新能力方面:芜湖一直处在整个圈内的首席地位;合肥的创新能力虽在考察期初处在圈内末端,但其在短短六年之内就实现了城市创新能力的飞跃,并于2017年超越了芜湖成为圈内创新能力最强的城市;其他城市的创新能力相对较为稳定,滁马两市基本稳定在中上游水平,六安在考察期间有小幅的提升,但淮南的创新能力却一直在降低。人民生活质量方面:芜湖再次拔得头筹;合肥在整体上有所提升,且提升效果较为显著;六安则在波动中提升,但波动幅度稍剧烈;淮滁马三市整体上则表现出下跌的趋势。城市环境改善方面:六安虽中间出现掉级现象,但很显然在这方面是圈内的头牌;芜湖则仅次于六安;合滁两市的环境改善波动性较大,属圈内中游水平;淮南虽在考察期初有所改善,但随后又落入末流;马鞍山的城市环境改善则一直处在圈内的下游水平。对外开放程度方面:马芜两市的开放程度最高;合滁两市则仅次于马芜;六安则一直稳定在圈内对外开放的中下游水平上;淮南在对外开放方面明显不如圈内的其他城市。
表3 合肥都市圈各市经济发展质量二级指标测算结果
续表
进一步由前文表2所给出的历年合肥都市圈各市经济发展质量综合测评数值的标准差及差异系数发现,自2013年以来合肥都市圈内各城市的经济发展质量的差异性开始逐步扩大,标准差及差异系数分别由2013年的0.105 7与0.125 8增加至2017年的0.156 6与0.186 8。圈内各城市经济发展质量测评数值离散程度的上升说明目前圈内各城市经济发展的整体性与协调性在逐渐恶化。
2.城市经济发展质量的空间格局变化
根据前文表2所给出的历年合肥都市圈各市经济发展质量综合测评数值的莫兰指数发现,合肥都市圈内各城市的经济发展质量在2012到2015年间呈现出显著的正全局空间自相关,说明在这段时期圈内各城市的经济发展的空间相关性较强。从前文图1中可看出,在2012年经济发展质量最好的芜马滁三市相邻在圈内东部,发展质量次优的合肥位于圈内中部,发展质量较低的六安与淮南则与圈内的西部相邻,这样高值同高值相邻与低值同低值相邻的城市经济发展布局提高了圈内整体经济发展的正全局空间自相关度,2013至2015年的布局如上所述。但是到了2016年以后,圈内整体的全局空间自相关性不显著,说明此时合肥都市圈内各城市间的经济发展的相互影响在减弱,或是圈内城市间经济发展协同性不足。反映在图中就是发展质量最优的合肥与芜湖位于圈内中、东部,发展质量次优的滁州与马鞍山位于圈内的东部、发展质量较低的六安与淮南位于圈内的西部,构成了城市经济发展质量的高值与低值的相邻布局,显著降低了合肥都市圈整体的全局空间自相关性。
三、结论与建议
从上述分析结果可以总结出目前合肥都市圈经济发展质量的如下特点:
第一,合肥都市圈的整体经济发展质量呈现出稳中向好的态势,都市圈整体的创新能力、环境改善、开放程度、人民生活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但在都市圈城市经济发展的整体性和协同性方面有所下降,圈内经济发展质量测评数值的差异系数自2013年后不断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出现城间分化且规模逐渐加大。与此同时,圈内整体经济发展的全局空间自相关性在2016年后消失,说明目前合肥都市圈尚未形成城市经济发展质量高值集聚的优质都市圈经济发展格局。
第二,合肥都市圈内部分城市存在着经济发展质量的内部结构不均衡问题。马鞍山的环境水平一直以来没有得到明显提升,未来可能会严重制约马鞍山经济发展质量的提升。六安虽拥有环境的优势,但这更多是其所处的地理环境决定的,在城市创新能力、人民生活水平、对外开放程度三方面,相比圈内其他城市均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淮南则在各个方面均需要大范围高强度的提升,其当前不仅是圈内经济发展质量最低的城市,也是经济发展速度最慢的城市。
根据以上对合肥都市圈城市经济发展质量的分析,本文对未来提升合肥都市圈整体的经济发展质量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充分利用合肥都市圈的科教资源。城市创新能力提高的关键在于人才。当一个城市拥有更多的优质人才资源且能够实现有效的利用时,自然会显著提升该城市的创新能力。而对于优质人才资源的获取,教育是一种至关重要的方式。合肥是全国四大科教城市之一,具有扎实深厚的科研基础,是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布局重点城市之一。与此同时,以合肥为中心的合肥都市圈目前拥有着众多普通高等学校和中等专业院校,集中了安徽省绝大多数的优质教育资源。所以,合肥都市圈要充分利用好圈内优质的科教资源,加大对于人才的培养力度,制定好相关的人才落户优惠政策,实现所育之才为己用。与此同时,在人力资源的地区分配方面要注意协调方面的把控,避免资源在一地过于集中,全面提高整个圈内的要素与全要素生产率,努力实现合肥都市圈的经济高质量发展。
第二,进一步提高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能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是解决区域不平衡发展的关键,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目前,合肥都市圈在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方面还存在着不足。一方面,圈内各城市经济发展的协作性不足。目前合肥都市圈更多的只是在形式上把合肥周边的各市“圈”在一起,但其内部的发展并不和谐。另一方面,合肥周围各城市更多的只是加强同合肥的合作与联系,形成了以合肥为中心向其他城市辐射的发展模式[5-6],而合肥以外的其他城市之间的合作却不紧密,致使区域凝聚力不足。与此同时,圈内还存在着利益分配不协调的现象[7],各市更多考虑的是自己的利益,没有顾及整个合肥都市圈的整体利益,容易导致资源错配、资源浪费以及产业趋同现象的产生。所以,一方面要进一步深化圈内城市之间的合作,尤其是相邻城市间的合作,促进合作的“网状化”,即芜马淮滁六五市应发挥和运用自身所具有的比较优势,通过优势产业加强同圈内其他城市的合作,通过与其他城市合作补足自身短板,努力促使圈内整体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在合作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同时要协调好整个圈内城市之间的利益分配机制。各市要通过沟通交流,根据发展的实际情况协调好圈内发展的成果分配,发展较好的地区应当主动协助发展较差的地区。同时也要建立圈内责任制度、明确时期内发展任务,防止责任推卸与利益争夺现象的发生。
第三,借助区域战略规划实现合肥都市圈经济高质量发展。合肥都市圈跨长江、淮河流域,大部地区位于长三角城市群范围之中。目前,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与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都已经成为国家战略发展规划,再加上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三大战略共同惠及合肥都市圈内的所有城市,未来圈内各市当以这些战略为依托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深化对外开放,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提高人民的幸福感与获得感,进一步提升城市经济发展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