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智库研究态势与展望
——基于CSSCI数据库的可视化分析
2021-01-07周进杰崔惠民
周进杰, 崔惠民
(安徽财经大学 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安徽 蚌埠 233030)
世界范围内政治经济格局不断变化,智库在社会健康发展、经济稳健增长以及政府科学决策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智库以其自身的科研优势、人才优势以及浓厚的学术氛围,逐渐成为智库群体中的主力军。2014年2月10日,教育部印发了《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推进计划》,2015年1月20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对我国高校智库的发展和打造中国新型智库作出了规划和指导。因此,分析有关高校智库领域的研究文献,可以探究当前高校智库研究领域的前沿热点,发现高校智库研究领域中的不足,有利于进一步发挥高校智库的优势,推动高校智库实现跨越式发展。
一、高校智库的特殊性与发展优势
当前,智库的类型主要有纯政府性智库、科研院所性智库、高校智库以及民间智库等[1]。高校智库作为智库家族中的重要一员有着不同于其他类型智库的特殊性:第一,高校智库的设立往往与高校优势学科之间有着密切联系[2],高校智库与优势学科相互依存,同步协调发展;第二,高校智库隶属于高校,往往还承载着教育教学功能;第三,诸多高校智库人事管理体制多为矩阵制结构,高校智库研究人员由智库内部研究人员、高校相关院系的专家学者、外校兼职科研人员以及政府官员等构成,具有来源广泛、学科背景丰富以及流动性较强等特点。
高校智库的特殊性也意味着其自身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首先,高校智库发展多依赖于高校优势学科,优势学科汇集了大量的优势资源,为高校智库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提升了科研资源的利用率;其次,许多高校科研人员往往承担了教学任务,肩负着育才使命,他们可以将科研成果与教学成果融合转化,这样既有利于提升智库成果研发率,也有利于发挥高校智库的教育功能,丰富教育形式和内涵。再次,高校汇集了诸多高学历、高层次和高职称人才,拥有相当规模的科研团队、高端的实验设备以及丰富的图书情报资源[3],为智库发展提供了科研保障;最后,部分高校智库科研人员往往非隶属于智库,组织运行和人事管理较为灵活。
二、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研究数据来源于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选用2001-2019年的数据。高校智库亦被称为高校思想库、大学智库或大学思想库等,因此在检索时设定篇名为“智库”或含“思想库”,再依次输入“高校”和“大学”等词汇对文献篇名进行二次检索,筛选出与高校智库相关主题的文献,在剔除部分书评、会议简介、专家访谈后共筛选出169篇文献。
本文运用Citespace5.63软件,对文献的发文作者和机构进行分析,探究学者的学科背景和研究切入点,并对当前高校智库的发展提出展望。
三、发文数量与作者机构分析
1.发文数量分析
有关高校智库的研究文献最早出现于2001年,此后,相关研究出现了中断,直至2009年再次兴起,到2017年达到顶峰后再次回落,整体上发文数量呈现倒U形。主要可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起步阶段(2001-2013年),这一时期内发文数量较少,高校智库研究在我国处于起步阶段。2001年首次出现了关于高校智库主题的文章《研究型大学与思想库》,陆国平(2001)等学者在文章中指出研究型大学除了培养人才和探索科研之外,可以利用学科优势和高层次人才建立大学思想库,更好地为政策科学化服务[4],当时高校智库被称作大学思想库,尚未出现“高校智库”的称谓。此后研究出现中断,这一阶段有关高校智库的文献较少,研究焦点多集中于高校智库的建设问题。
第二阶段为繁荣阶段( 2014-2017年),并且于2017年达到发文数量的顶峰。这一时期发文数量逐步增多,高校智库作为智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吸引了大量学者进行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其一,从教育研究领域探究高校智库的教育政策服务功能;其二,从智库建设视角探究高校智库的建立和完善,并对国外高校智库的建设经验进行了探究;其三,通过高校图书馆建设视角探究高校智库的数据资源建设,并就高校图书馆如何发挥智库功能进行了充分讨论。
第三阶段为降温阶段(2018-2019年),这一时期发文数量逐渐减少,高校智库研究领域的新兴热点较少。这一时期,国内诸多高校都已建立了多层次多学科的高校智库,中国高校智库的影响力在国际上排名不断攀升。值此之际,学者较关注高校智库在多年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此外学者也对高校智库影响力的发挥和智库成果的转化进行了探究。
高校智库研究的发展趋势与政策导向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2013年度之前,国内高校智库尚未形成规模,数量较少,影响力较低,缺乏话语权,因此研究高校智库发展的文献也相应较少。2013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作出“关于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重要批示。2014年5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主持召开了“繁荣发展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推动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座谈会,要求发挥高校的资源优势,建设新型高校智库。随后,国内智库建设如火如荼,国家层面多次发文指导高校智库建设,地方高校纷纷结合自身优势建立高校智库,这一时期,我国高校智库不断发展壮大,对高校智库研究的文献数量也不断增加,探究内容也不断丰富。2018年后,高校智库发展不断成熟,中国高校智库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因此,这一时期对高校智库的研究出现了降温。
第三代路虎发现已经不再是当初的中型SUV,4.8米的车身长度配合上仅用直线和直角勾勒出的轮廓,它所具备的阳刚气质让SUV概念重新回归到了原点。
2.作者与机构分析
通过对所选文献的作者发文频次进行梳理(见表1)可以看出,发文频次最高的学者为张宏宝和孙瑞英,发文次数均为4次,首次发文时间分别为2015年和2018年。通过对作者所在的研究机构进行分析,可以看出从事高校智库领域研究的学者多来源于教育类学科、经济管理类学科以及图书情报类学科,也意味着现阶段针对高校智库的研究主要从教育领域、经济管理领域以及图书情报领域三个维度展开。此外,部分学者来自高校行政部门,他们有着丰富的高校管理经验,对高校智库存在的问题有着不同于一般专业研究学者的认知,多从高等教育行政管理领域研究高校智库的发展建设。
表1 发文频次前十位作者与机构信息
四、高校智库研究热点分析
分析高频度和高中心性的关键词,可以反映当前高校智库领域研究的主要焦点。关键词是对论文核心内容进行凝练表达的重要词汇,同一关键词出现的频率,代表了该关键词热门程度,探究“高校智库”主题关键词的词频,为我们探究高校智库的研究热点提供了重要的方法。中心性作为衡量节点权力的大小,反映了该关键词的重要性,中心性越高,说明该关键词节点在该领域研究中越重要。
1.关键词分析
由于“高校智库”和“大学智库”是同义词,因此对关键词进行合并处理。利用citespace软件,分析高校智库研究领域关键词的词频和中心性(见表2)。我们发现,当前高校智库研究领域的热点主要围绕着高频关键词“高校智库”展开,其中“智库”“高校图书馆”“美国”以及“智库建设”等关键词的词频和中心性较高。
表2 关键词词频和中心性
2.聚类分析
利用关键词聚类分析功能,绘制关键词聚类图(见图1),发现当前高校智库研究主要围绕五个部分展开。
图1 关键词聚类图
(1) 高校 主要探究高校智库的组织机构、人事管理、影响力以及智库建设中存在的问题。高校智库主要依托其政策咨询作用为政府和企业提供科学决策,我国虽然已经建设了一批以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和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等为代表的高校智库,但是我国高校智库依然处于起步阶段,探究高校智库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始终是研究的热点。
首先,高校智库自身的组织机构缺乏有效的行政架构,部分高校智库照搬照抄其他成功的高校智库案例,缺乏个性;其次,高校人才久居象牙塔,缺乏政府和企业任职经历,提供的诸多政策建议难免缺乏可操作性,政策难以落地;再次,有的高校智库影响力较低,知名度不高,难以吸引政府注意,所提供的研究报告很少被政府采纳;最后,部分高校为提升自身知名度而盲目设立智库,虽然投入较多,但是成效较低。
(2) 智库功能 高校智库在中国作为一种新型的政策咨询机构,对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诸多学者对其功能进行了详尽的分析探讨。首先,高校智库可以利用学术机构和学科优势促进政府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和法治化[5]。智库研究人员面对社会问题,通过完备讨论和透彻分析,提供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从而更好地发挥政策服务功能[6]。其次,高校除了培育人才和进行科学研究之外,还有着社会服务功能,高校的社会服务功能可以借助智库予以表达,通过智库的科研成果服务社会,回馈社会,促进社会发展。再次,高校智库可以创新办学模式,提升高校竞争力和影响力。最后,高校智库利用其影响力可以走出国门,借助外交网络、高水平人才以及智库品牌发挥其外交功能,通过参与国际政策问题研讨,举办国际学术会议以及高水平人才交流培训等手段,促进公共外交,提升国家的软实力[7]。
(3) 美国 以“美国”为关键词的文献着重研究国外高校智库的经典案例。我国高校智库虽已初具规模,但其自身发展依旧存在一定的问题。高校智库兴起于欧美,我国学者对欧美国家成功的智库建设经验进行了充分的借鉴研究。欧美地区作为智库发展的起源地,智库建设相对较为完备,在美国,智库不仅是政府的“第四部门”,同时也为社会大众提供思想和观点,对大众舆论起到引导作用。欧美地区高校众多,依靠其自身的学科优势,众多知名高校纷纷建立了不同研究方向的高校智库,在人才建设和影响力建设方面均发展较为完备,为中国高校智库建设提供了经验。
在人才建设上,我国高校智库内部学科结构较为单一,学术背景相似,人才多集中于某一学科,因此可借鉴欧美地区多学科背景下的人才体系,完善我国高校智库的人才建设[8]。在影响力建设上,我国高校智库影响力主要来源于学术成果的传播,即通过专著、论文和研究报告等传播成果,这种学术传播,产生的影响力有限,借鉴美国高校智库的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9],有利于提升中国高校智库的影响力。
(4) 图书馆服务 高校智库的发展离不开高校图书馆的参与,高校图书馆蕴藏了丰富的文献资源,其收录的纸质文献和电子数据库能为高校智库建设运行提供大量的信息资源。智库网站和数据库建设成为衡量高校智库影响力的重要部分。
高校智库数据库建库比例低、智库成果开发利用度低、检索功能不强[10]。高校智库作为信息知识的生产、集中和传播场所,离不开高校图书馆提供的信息技术辅助;同时借鉴高校图书馆的网络信息建设经验,对增强高校智库的网络影响力尤为重要。部分高校图书馆自身实力雄厚,已独立于智库之外,独自承担了大量的智库工作,例如,北京大学图书馆依靠自身建立的智库系统,承接了诸多的科研项目,利用图书馆自身的网络信息优势,为用户开展了大量的数据服务[11]。
(5) 中国模式 2014年,教育部印发 《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推进计划》,提出高校智库要明确目标,聚焦关键领域,整合优势资源,发挥人才优势,打造智库品牌[12]。在此背景之下,学者将研究焦点集中于中国特色智库建设。当前各大高校纷纷建立了高校智库,在“智库热”的背景下暴露了高校智库发展存在的不足。一方面,高校智库建设同质化严重,缺乏特色。加强新型高校智库建设,借助高校自身的特色和优势打造高校智库,有利于避免高校智库同质化,可以有针对性解决国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为国家发展献计献策,进而完善高校智库的特色功能建设,提升高校智库的影响力和专业化水平。另一方面,当前我国高校智库的研究方向大多集中于经济和政治问题,优质研究成果的产出也多集中于此,在党建、外交和生态文明等关键领域的高校智库数量较少,相应的研究成果也较为缺乏。新型高校智库建设对高校智库在“生态文明”“党建”“外交与国际问题”和“一国两制”等关键领域的发展提出了指导,建立相关主题的高校智库,有利于促进高校智库更好地服务中国国情,完善高校智库的功能建设,服务国家治理体系。
五、高校智库研究展望
我国学者对高校智库进行了广泛研究:第一,研究内容不断深入,由高校智库的功能,到高校智库的建设,再到高校智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学者一直在不断拓宽研究内容的深度和广度;第二,研究群体不断扩大,高校教师、高校行政人员、图书馆工作人员、教育科研院所研究员以及政府行政部门领导等都对高校智库的发展研究贡献了智慧;第三,研究对象不断丰富,围绕高校智库这一研究对象,逐渐延伸到高校图书馆的信息建设、政府公共部门决策以及智库第三方评估等,为高校智库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完备的研究对象;第四,研究案例不断更新,案例中有涉及欧美地区各大知名高校智库的,也有有关国内高校智库的。同时,我们也应看到高校智库领域中依然有许多热点问题需要我们进行深入探究。
1.延伸研究视角
在研究视角上,针对高校智库功能研究,现有文献多立足于高校智库的政策建议功能、智库建设和存在的问题等视角,忽视了从教育功能视角对高校智库进行剖析。高校智库不同于其他类型智库的重要一点就在于其依然承接着重要的教育教学功能。当前我国部分高校智库承接了教育教学功能,如何更好地发挥高校智库的教育功能是研究的重中之重。发掘高校智库的教育功能,一方面可以利用智库的科研优势和实训优势培养实用性人才;另一方面,也可以开发学生的助研功能,鼓励学生参与智库工作,减轻人事负担。王海艳等(2018)提出人才培养是高校的首要职能,高校在推进智库建设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参与智库建设,利用智库科研项目培养学生[13];欧阳光华和胡艺玲(2019)以美国高校智库的人才培养情况为例,提出要以应用性为导向来培养全球教育治理人才[14];李印(2017)指出高校智库的教育职能面对的群体不应仅局限于学生,可以面向企事业单位人员和公共部门人员等,根据不同群体有针对性的施予教学内容[15]。以上学者在其发表的论文中也仅仅是兼论了高校智库的教育教学功能。现有数据库文献中仅有毛建茹学者对高校智库的教育功能进行了系统探讨,强调了高校智库人才培养的价值,提出了高校智库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并借鉴国外智库的发展经验,对我国高校智库人才培养提出了策略建议[16-17]。因此,立足于教育视角,挖掘高校智库的教育功能、剖析高校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以及解决高校智库教育功能中存在的问题,需要我们进行更加深入地思考。
2.丰富研究方法
在研究方法上,关于高校智库研究主要以定性研究为主,缺乏定量研究。学者在指出当前高校发展存在的问题和进行高校智库评价时,也缺乏具体的数据支撑。在既有文献中,仅个别文献对智库发展的数据运用了定量分析方法。张日新等(2018)等运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借助非参数检验对58家高校智库的异质性和影响力进行了计量分析[18];李蒙等(2018)借助因子分析法探究了湖北省57所高校智库的人才评价影响力体系[19];邱均平和祖文玲(2018)运用层次分析法对高校智库网络建设进行了评价[20];孙桂娟和苑春荟(2019)借助DANP方法对高校智库影响因素网络关系及权重进行了研究[21];苏州(2018)采用灰色DEMATEL方法分析了高校智库发展的影响因素[22];孙瑞英和袁烨(2018)利用博弈论模型分析了高校智库联盟存在的问题和策略选择[23]。现有数据库中仅有的文献多采用的是因子分析法,研究采用的定量方法较为单一,因此借助多样的定量研究方法,对高校智库领域的相关问题予以探究,可以为高校智库研究提供新的方法,开拓新的研究领域。
3.扩展研究案例
在研究内容上,现有文献主要以宏观综合性研究为主,缺乏对微观层面高校智库案例进行探究,尤其是对中国高校智库案例缺乏深入探究。仅有个别学者进行了探讨,韦岚和金守杰(2017)对中国6家一流高校智库的组织要素与运行机制进行了研究[24];金晨(2019)以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院、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三所智库为例,探究了三所智库的发展方向、人才建设以及组织机制[25];陈振英(2019)分析了浙江大学图书馆利用复合型情报研究队伍、跨机构协同工作机制和丰富的馆藏为智库构建了服务支撑系统功能[26];马芳珍和黄晨(2018)研究了北京大学图书馆当前开展智库型服务的优势、意义、难点和问题[27]。学者们在进行案例分析时,较少涉及普通的高校智库,个案研究也缺乏覆盖面,容易忽视普通高校智库建设存在的问题,例如知名高校智库高校品牌效应强,财政力量雄厚、人才优势明显,但是普通高校智库由于其发展受限,经费较为短缺,难以吸引优秀人才增添智库力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