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关于人民健康重要论述的丰富内涵、内在逻辑与实践价值
2021-01-07彭南,庞睿
彭 南,庞 睿
(1.郑州工商学院 思政部,河南 郑州 451400;2.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6)
引言
2020年2月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研究加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会议指出:“要做好宣传教育和舆论引导工作,统筹网上网下、国内国际、大事小事,更好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1]这一重要论断告诉我们,打赢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不仅需要丰沛的物质资源与强大的科技支持,还需要充分的思想保证和精神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民健康的思想,为当前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抗击疫情提供了思想上的指导和精神上的支撑。深刻领会和科学把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有关人民健康重要论述的丰富内涵和内在逻辑,有助于我们坚定信心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推动我国医疗卫生事业迈上新的台阶。
一、习近平关于人民健康重要论述的丰富内涵
围绕着对“人民需要什么样的健康,怎样实现人民健康”这一基本问题的回答,习近平总书记论述了科学系统的人民健康思想,立足现实,视野宏大,呈现出层次分明的丰富内涵,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客观要求。
(一)从群众需求的角度阐述人民健康
1.人的需求本性是理解人民健康的理论基础。需求是人的本性,具有复合性的特征。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人的存在的前提是生命能够延续,这是人的最基本的自然需求。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物质生活本身是人的第一个历史活动,在生命有所保证的前提下,人才能够开启对社会、劳动、解放、自由、享受等等多样化的需求。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明确指出,人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以及他们求得满足的方式,把他们联系起来”。[2]这一论断是对“需求是人的本性”的再次确证。不仅如此,马克思对未来共产主义“按需分配”的设想,也是立足于对人的本性的科学理解。马克思的需求理论科学批判了宗教、伦理等原教旨主义者对人的需求的庸俗化和单质化,将人从“彼岸世界”拉回“此岸世界”,从“天堂生活”拉回“人间体验”。基于对马克思主义需求理论的本质把握,中国共产党人在社会主要矛盾的研判和各方面工作的推进中,充分重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和精神等多层次需求,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现实演变。根据党和国家发展的事业布局和历史方位,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重大政治论断,[3]进一步从人的需求本性上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时代特征,进而依据人的需求本性,对“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作了具体部署安排。由此可见,习近平总书记对人民健康的理解的出发点是“人的需求本性”这一充满辩证理性色彩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2.健康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首要需求。改革开放40余年的成就之一,是我国已经摆脱“落后的社会生产”状况,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在蒸蒸日上的发展现状下,习近平总书记居安思危,以辩证理性的深邃思想审视人民健康在我们取得的巨大成就中的关键地位。2016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追求。”[4]由此,健康被赋予发展本体论的意蕴,成为人的发展、社会发展和国家发展的前提,既彰显出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要义,又体现出强烈的实践唯物主义关怀。作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首要需求,健康的重要性不证自明。
3.健康需求助力多样化需求的满足。需求的多样性是复杂的,但并非是混乱不堪的。如果把人的需求视为一个自组织的过程,众多的需求会在无序的世界中演变出具有一定规律的秩序。马斯洛通过对人类行为和心理活动的共同规律的研究,提出了著名的“需求层次理论”,虽然学界对其褒贬不一,但它确切地说明了需求虽纷繁复杂,但仍旧有章可循。习近平总书记从马克思主义需求理论的角度充分考量了人民群众的需求问题,提出了健康需求第一层次的思想。2018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考察期间指出:“经济要发展,健康要上去。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都离不开健康。”[5]由此不难看出,经济发展、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等方面的需求,离开健康就成为无根之木。其背后的逻辑非常简单,也非常残酷,健康往往意味着人的生存状况,意味着人是否有能力享有各种权利,承担各种责任,也意味着人的存在感与认同度的高低。所以,有研究者提出如下观点:“国民经济建设应当有利于和服务于人民健康建设,当其他社会价值与人民健康发生冲突时,人民健康具有优先决定权。”[6]此处提及的“健康优先决定权”,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习近平总书记视人民健康为各种需求的第一层级的思想。
(二)从国家战略的高度定位人民健康
习近平总书记对人民健康的阐释,绝非简单地将其框定在民生观视野之中,更是从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宏阔历史背景下进行解读。
1.明确人民健康在党和国家事业全局中的优先发展战略地位。2016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中明确指出,要把卫生与健康工作放在党和国家事业全局中的重要位置,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4]这个重要论断充分彰显出习近平总书记对人民健康战略地位的高度重视与精准把握。人民健康是人的存在的基础,从而也就是生产力发展的基本要素,是经济增长的动力源之一。西方学者在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40余年世界经济发展提速的一个基本结论是,世界经济实现了8%~10%的高速增长,归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人民的健康水平的普遍提高。美国哈佛大学将战后亚洲经济进步的重要原因归结为30%~40%的经济增长源于亚洲人口健康素质的提高。[7]社会主义的本质在于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人民群众健康缺乏,生产力发展就会严重受阻,社会主义的推进也会相应延滞,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胜利必然受到干扰。出于人民健康所能产生的“蝴蝶效应”,习近平总书记从民族和国家发展的高度阐明了人民健康在党和国家事业全局中的战略地位。
2.明确人民健康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核心目标,这两个目标的实现,离不开人民健康的保驾护航。一方面,健康是一个容易跨越边界的交叉性议题,它绝不仅仅从属于某个学科和社会领域,而是以各种方式不同程度地渗透在不同部门和领域。实现人民健康,必须用系统论审视之,国家各个部门、机构共商共建,协同发力,才能够确保达到预期结果。《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倡导的将“大健康观”“大卫生观”融入公共政策制定实施的全过程,要求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维护人民群众健康即是这一理念的典型诠释。另一方面,人民健康会增强国民体质,减少患病人数,促进经济发展,激发社会活力,加快现代化进程,利于和谐社会建设,最终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基于此,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坚实健康基础。”[4]
3.明确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是推进社会文明程度的基石。从201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的“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到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迈进,无疑是具有里程碑式的健康宣言。“健康中国建设”转向“健康中国战略”,“建设”与“战略”对于一个国家的意义虽只有两字之差,却体现出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对人民健康重要性在认识论上的质的飞跃。至少有四个因素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这种转变:一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成为当前中国发展最显著的事实;二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责任担当要求重视人民健康;三是人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的社会才能称为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社会;四是人口红利逐步消退和老龄化社会悄然逼近的事实的昭示。更何况在不断深度介入全球化的历史进程中,我国越发以新的姿态走向世界舞台中央,中国形象的对外展示成为不可避免的时代任务,而该任务的一个基本前提,恰恰就是人民健康。只有在这种语境中才能理解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人民健康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础,拥有健康的人民意味着拥有更强大的综合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超前政治智慧。
(三)从制度确保的法度助力人民健康
经国序民,正其制度。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大卫生、大健康观念的落地,都离不开强有力的制度支撑。在会见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时,习近平总书记说道:“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维护人民健康并在深化改革、健全全民医保制度、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立基本药物制度、推进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8]进一步表明从制度保障上对人民健康的深刻认识和高度重视。
习近平总书记对人民健康的政策制度谋划主要包括:
1.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2019年5月23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9年重点工作任务》,要求全国结合实际组织实施。其中,要求在未来一段时间研究制定的涉及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方案、文件等等多达15种。[9]主要要求在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分级诊疗、全民医保、医疗卫生服务、现代医院管理、药品供应保障、综合监管等制度上有所突破。
2.重大疾病防治防控及问责惩治制度。习近平总书记重视对重大疾病的预防,认为人民健康最经济最有效的方法是预防而非治疗,强调“要坚定不移贯彻预防为主方针,坚持防治结合、联防联控、群防群控”的重大疾病防治制度。问责惩治机制是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的制度建设内容之一。在部署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时,他强调指出,对党中央决策部署贯彻落实不力的,对不服从统一指挥和调度、本位主义严重的,对不敢担当、作风漂浮、推诿扯皮的,除追究直接责任人的责任外,情节严重的还要对党政主要领导进行问责。对失职渎职的,要依纪依法惩处。[10]
3.食品安全法规制度。民以食为天,健康离不开安全的食品,吃得放心是人民群众最基本的健康诉求,通过完善法规制度确保人民群众食品安全,是习近平总书记人民健康制度的重要内容。
4.在中西医结合中传承中医药制度。西医传入中国伊始,中西医之间的争议随之开启,至今仍在进行。习近平总书记以世界历史的全球眼界,提出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中医与西医的结合,共同为人民健康做好服务的制度设计。
5.其他制度。习近平总书记还要求完善和制定在社会办医、健康产业、生育、人口发展战略、养老孝老敬老、医养结合、老龄事业、健康产业发展、最严格的生态环境等方面的政策制度,确保人民健康落到实处,沉到基层。
(四)从全球健康治理的广度考量人民健康
人民健康既有地化属性,也有全球化属性。从全球化的角度看待人民健康是习近平总书记的基本运思路径。作为在打开国门、改革开放中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社会主义国家,失败的教训和成功的经验无不昭示出“封闭导致落后,开放才会发展”的简单道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今天,人类交往的世界性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深入、更广泛,各国相互联系和彼此依存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频繁、更紧密。一体化的世界就在那儿,谁拒绝这个世界,这个世界也会拒绝他。”[11]即是说,融入而非逃避、阻碍全球化是促进和平与发展的不二法门。在布展人民健康的思想的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基于“世界历史”的深刻视野,提出了“全球健康治理”的新理念,将人民健康的思想扩展到全球领域,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打下了厚重的健康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以全球化的视角布局人民健康伟大事业,将其作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要内容之一,提出“人人享有健康是全人类共同愿景,也是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的重要思想,号召全世界携起手来,共建更加美好的健康世界。针对当前诸如新冠肺炎疫情等世界公共卫生事件频出,传播性疾病跨国界蔓延等问题,独守自己的“后花园”已然是自欺欺人,只有国家间密切合作,共同应对,才能推动各国人民健康状况的整体提升。在当前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习近平总书记依然非常重视全球化的视域,他强调:“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直接关系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直接关系经济社会大局稳定,也事关我国对外开放。”[10]在参与全球健康治理的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以科学的理念指导实际行动,推动我国履行国际卫生医疗义务、参与全球健康治理,积极参与健康相关领域的国际标准、规则体系等的研究和建设,积极开展与世界卫生组织的密切合作,加大与其他国际和国家医疗卫生的交流合作,持续开展对外医疗卫生援助工作,有效开展全球应急处置,加强同“一带一路”建设沿线国家卫生与健康领域的合作,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通过近些年来的实际工作,中国已经成为医疗卫生领域国际合作的倡导者、推动者和践行者,全面展示我国国际人道主义和负责任大国形象。
二、习近平关于人民健康重要论述的内在逻辑
健康是个人和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础条件,是民族和国家繁荣富强的重要标志。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民健康”问题的重要论述,来自于实践又高于实践,是在宏阔的时代背景下,对历史至今有关健康实践的经验总结和教训反思,既有深刻的民生思想,又有典型的中国特色,通过独有的内在逻辑相互联结,构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人民群众是习近平人民健康重要论述的逻辑起点
逻辑起点是一个思想展开的初始条件和动力之源。从结构主义认识论来看,人民健康是对“谁之健康”的追问、“什么健康”的研判和“怎么健康”的归纳,由此构成习近平人民健康思想的核心。从这一认知出发,人民健康无疑生发于“人民”。由此习近平总书记开启了有关人民健康的系列重要论述。
2012年,在当选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之初同中外记者见面时,习近平满怀深情地说:“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12]习近平总书记任期以来治国理政的理论和实践,许多都是围绕着这一思想展开的。由此可见,习近平总书记整个思想的布局展开,其逻辑起点都可溯源到人民上来,关于人民健康的重要论述也不例外。
以人民群众作为人民健康重要论述的逻辑起点,蕴含三方面的原因:一是基于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指出:“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跨越国度、跨越时代的影响力,就是因为它植根人民之中,指明了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的人间正道。”[11]这种强烈的人民导向,充分体现出马克思主义“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基本立场。作为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习近平守正开新,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重要思想,把人民群众满不满意、答不答应、高不高兴作为评判一切工作的标准,并以此推进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民健康伟大事业奋力向前。二是秉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一贯宗旨。为人民服务,就要为人民群众对美好健康需求服务。习近平总书记向来强调,健康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追求。确保人民群众享有健康,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坚实的健康基础,是当前每一个共产党员奋斗的动力所在。故而,从人民群众出发展开对人民健康的论述极具逻辑和理性。三是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情感。习近平对人民群众怀有深厚情感,源自于他的优良品质和人生经历。陶海粟对习近平的一个回忆片段是很好的证明,他与习近平在讨论大学毕业后的工作设想时,习近平回答说:“要进入政界,继续在陕北农村就早已立下的志向,做一些更能影响老百姓命运的大事情。”[13]如果没有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情感,很难做到放弃专业所学转向基层工作。再如,新型冠状肺炎疫情爆发后,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指挥和部署防疫控疫战,高密度召开会议,接连作出重要指示。在不同会议和场合反复强调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是当前疫情防控的最重要工作,同样说明习近平总书记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情感。这种情感,也促成习近平总书记从人民群众出发论述人民健康的问题。
(二)追求幸福是习近平人民健康重要论述的逻辑主线
逻辑主线是在理论思想中,围绕着核心观点将分论点、论据、论证有机联系起来的思维的规律法则,其主要特征是始终如一的贯穿性和黏连性。习近平人民健康重要论述的逻辑主线是人民群众对幸福的不懈追求。在理论层面上,马克思主义者向来将追求幸福作为人的自然本性贯穿生命始终。恩格斯在《共产主义信条草案》中表示,在每一个人的意识或感觉中都存在着这样的原理,它们是颠扑不破的原则,如每个人都追求幸福,是整个历史发展的结果,是无须加以论证的。[14]追求幸福作为人的天然秉性贯穿一生。但是存在一个前提,即人的生命的存在。能呼吸在某种意义上并不意味着活着,“行尸走肉”的例子不在少数。故而,生命的存在不仅仅是医学界定上的未死亡状态,它还被赋予更多价值层面的意义,从最普遍的认识来说,生命的存在需要有健康的体魄和健康的精神。如此一来,健康的生命个体构成人的生命存在的首要前提,而这个具有附加意义的生命存在天然将追求幸福贯穿自己的始终,生命的意义由此彰显无遗。从上述逻辑理路来看,人民对幸福的追求就成为习近平人民健康重要论述的逻辑主线。在实践层面,习近平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贯穿不断满足人民健康需求的始终。习近平明确指出:“为人民谋幸福,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15]作为党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习近平总书记围绕着“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不断推进人民对健康需求的实践,通过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为重点,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等实践内容,让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基本形成了符合中国国情的卫生与健康发展道路。综上,无论是在理论层面的逻辑自洽,还是在实践层面的具体推进,追求幸福如同一条无形的线贯穿习近平关于人民健康重要论述的始终,成为其独特的逻辑主线。
(三)民族复兴是习近平人民健康重要论述的逻辑终点
逻辑终点是思想最终的目标指向。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人民健康的系列重要论述的目的指向非常明确,那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我们理解这一问题提供给了方法论上的启迪。从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来看,民族复兴是整体,人民健康是部分,整体决定部分,部分对整体有能动的反作用。民族复兴的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它凝聚着几代中国人的夙愿,是当前党和国家伟大事业的核心目标,是所有中华儿女共同的价值企盼,所有其他事业都要为这个目标服务。作为一个分事业,人民健康为实现民族复兴提供了人力资源保障,提供了智力支撑和创新基础。在全国各族人民奋力实现民族复兴的进程中,随着经济、科技等的进步,又会反过来促进健康中国战略的推进。新型冠状感染的肺炎疫情之所以能够及时发现、积极应对、针对治疗,与近些年来我们取得的巨大成就息息相关,为我们万众一心战胜疫情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从因果联系的角度来看,人民健康是因,民族复兴是果。这种因果关系存在于这样的逻辑链条中:因为身体健康,所以劳动效率更高;因为劳动效率提高,所以生产力得到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因为生产力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所以社会财富聚集越多;因为社会财富聚集很多,所以带动国家其他领域的进步发展;因为国家各个领域的进步发展,所以离民族复兴也就越近。相反,如果没有人的健康保障,社会上流行的那句话就会一语成谶:“奔小康,盼健康;一场病,全泡汤。”健康与小康的因果关系,被很好地诠释出来。有研究者从生产力的角度阐述了同样的因果关系:“唯物主义认为,人是生产力的主体,社会生产力是由劳动者、生产工具、劳动对象这三大因素构成的。而劳动者在这三大因素当中是最活跃、最革命、最有创造性的。因此,要想进一步发展经济,加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步伐,就必须增加对健康的投入,保证劳动者的身心健康。”[7]
当然,我们也可以从其他角度来理解该问题,如从人力资源学的角度、从经济伦理学的角度、从心理学的角度、从社会学的角度等等。但是,无论从哪个角度、采用哪种思维进路,最终的目的只有一个,澄明理解民族复兴是习近平关于人民健康重要论述的逻辑终点。
三、习近平关于人民健康重要论述的实践要求
习近平关于人民健康的重要论述不是书斋里的学问,而是为了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提出来的,是在不断满足人民对健康的美好需求中形成的,也是在不断破解人民对健康的美好需求的供需矛盾中丰富和发展起来的,为当前有效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赋予了强大的精神力量和实践指导,也为未来提升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保证社会和谐及国家长治久安,进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和实践指导。
(一)切实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习近平关于人民健康的重要论述突出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人民群众作为思想构建的逻辑起点,提出人民共建共享的价值理念,以确保人民健康来自人民,为了人民,由人民共享。如何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应用到现实生活中,落实到具体实践上,习近平总书记给出的答案是“要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16]正是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此次疫情出现以后,习近平总书记高度关切,超常态密度召开会议,听取报告,询问细节,提出应对办法,亲自部署防控疫情方案。
在不同的场合中,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打一场防疫控疫攻坚战。具体而言,将人民利益放在首位,就是要做到“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最高标准,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坚持把人民群众的小事当作自己的大事,从人民群众关心的事情做起,从让人民群众满意的事情做起”。[17]在相信和依靠群众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防控疫情最深厚的根基存在于人民群众之中。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强大力量,最根本的是来自人民的力量。[18]只有始终相信人民群众,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疫情防控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凝聚起众志成城的磅礴之力,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此次疫情发生后,党和人民团结一心,众志成城,人民群众发挥聪明才智,根据地域特征创造性地防控疫情,如深圳前海推行片长楼长“两长制”、贵州、黑龙江等地推行政府服务事项“线上办”、山东武城县的“六位一体”红色物业抗“疫”模式、四川大竹县的“一清三不五要”网格管理模式等等,都取得切实成效。
(二)充分发挥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
习近平关于人民健康的重要论述重视和强调利用制度优势、制度改革、制度创新以实现人民对健康的美好需求,突出制度功能对疫情防控具有战略的指导意义和灵活的操作价值。疫情出现至今,党中央充分运用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多个显著优势,至少包括“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全国一盘棋,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集中力量办大事”、“切实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和人民权利”、“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坚持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全体人民在思想上精神上紧紧团结在一起”、“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走共同富裕道路”、“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断作出贡献”等等,[19]作出一系列科学决策,进行全面动员部署。这些优势在具体的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又有不同的体现,以“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为例,它体现在习近平总书记所要求的“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坚决服从党中央统一指挥、统一协调、统一调度,做到令行禁止”,[10]“切实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和人民权利”的显著优势,具体体现在“依法严厉打击利用疫情哄抬物价、囤积居奇、趁火打劫等扰乱社会秩序的违法犯罪行为,严厉打击制售假劣药品、医疗器械、医用卫生材料等违法犯罪行为”。[10]在制度的改革和创新上,“要完善疫情防控相关立法,加强配套制度建设,完善处罚程序,强化公共安全保障,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疫情防控法律体系”,[20]为打赢防控疫情攻坚战提供完善的制度基础。正因为制度和治理体系上的显著优势,雷神山、火神山两所医院才能够“瞬间”拔地而起,再次向世界展示不可思议的“中国速度”。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客观且肯定地评价到:“中方行动速度之快、规模之大,世所罕见,展现出中国速度、中国规模、中国效率,我们对此表示高度赞赏。这是中国制度的优势,有关经验值得其他国家借鉴。”[21]
(三)加强宣传教育与舆论引导
宣传教育和舆论引导是习近平关于人民健康重要论述的重要内容之一。“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是党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22]宣传缺位,舆论引导力度不够,关于人民健康的相关理论、事件、声音就无法让人民群众准确认知,容易引起错误的、过度的、扭曲的、甚至是别有图谋的杂音蔓延,猜疑、恐慌、焦虑、担忧等情绪就会滋生,必然影响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比如,在疫情蔓延的过程中,有人竟荒谬且反科学地认为“新型冠状病毒可以通过5G传播”“维生素C和盐水能阻止病毒传播”“该病毒是生化武器”,给整个世界带了不安的情绪。[23]由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善于运用媒体宣讲政策主张、了解社情民意、发现矛盾问题、引导社会情绪、动员人民群众、推动实际工作。”[22]
在部署防控疫情工作时,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教育和舆论引导进一步做出重要指示,要求宣传舆论工作者、媒体平台等要切实做到深入宣传防控疫情相关重大决策部署,充分报道各地疫情防控的措施成效,做好相关法治教育,及时公开权威数据和信息,推进精神文明、健康理念、传染病防控知识等的宣传和教育,讲好中国抗击疫情故事,同时还要加强网络媒体管控,推动落实主体责任、主管责任、监管责任,继续做好同世界卫生组织、有关国家和地区的沟通协调,促进疫情信息共享和防控策略协调,为战胜疫情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以客观、准确的讯息科学地提振全国人民打赢防控疫情阻击战的坚定信心。
(四)增强人民健康领域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习近平关于人民健康的重要论述揭示出这样一个真理:健康是没有国界的全球性问题,必须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推进认识。2020年1月31日,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宣布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这一定性从侧面说明对疫情的防控不能囿于一国视野,广泛的国际互助、交流、合作非常重要。体现在:
1.实施人道主义救援,传播人类美好价值观念。2014年,面对非洲的埃博拉疫情,我国应对迅速,第一个派遣包机运送紧急救援物资,派出医疗队参与抗击疫情,挽救了许多生命,传播了美好情愫。
2.维护全球公共卫生安全,减少潜在危害。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健康问题尤其是传染性病毒跨国流动迅速,客观、准确、开诚布公的合作交流,共同应对能够有效减少潜在威胁,维护全球公共安全。1月28日,习近平在会见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时强调了我国参与全球健康相关领域合作交流的决心:“中方愿同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社会一道,共同维护好地区和全球的公共卫生安全。”[21]习近平总书记在健康相关问题上的浓郁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由此可见一斑。
3.加大科研攻关力度,提高疫情消灭速率。此次疫情发生后,紧急驰援国际社会,向一些国家伸出援助之手,以捐献物品、资金、技术、声援等不同形式支持和帮助各国抗击疫情,加速了国际战胜疫情的速度,体现出我国强烈的休戚与共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民健康的重要论述对当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阻击战具有科学指南和根本遵循的重大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在疫情防控过程中的重要指示,是关于人民健康重要论述的思想延续和进一步深化。全国各族人民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周围,以习近平关于人民健康的重要论述为指导,认真负责、直面问题、开拓进取、不断创新、深化合作,取得防控工作的积极成效,中国有信心、有能力、有把握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健康的美好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