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高校-中学联动机制下的“整本书阅读”教学研究

2021-01-07

泰山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整本书中学语文中学

赵 强

(泰山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山东 泰安 271021)

“整本书阅读”教学任务群从2017年语文新课标发布至今,实施效果并不理想,目前部分省份的高中语文教学中都没有开展这项教学任务,个别开展这项工作的省份进展程度和教学效果也并没有达到该任务预期目标。为更好地实施和进一步推进这项新的教学任务群,本文将对“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内涵、实施现状、进展缓慢的原因等进行分析研判,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策略。

一、“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内涵及实施现状

阅读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但延续多年的单篇课文教学不断受到批评和质疑,尤其是很多长篇作品进入教材后,只能选取片段,这样就割裂了一部作品的整体性,导致阅读教学的碎片化甚至有时会误读。针对这个问题,很多优秀的语文教师自己尝试让学生进行整本书的阅读,比如福建莆田吴彩虹老师开展的小学整本书阅读:“整本书阅读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贯穿于小学语文学科教学的始终。我们提倡的‘博约语文’视觉下的整本书阅读教学,重在引导学生在‘博与约’‘整合与建构’中进行整本书阅读,习得相应的阅读技能,由低效阅读转变为高效阅读,从而有效地提升小学生的阅读素养和语言建构能力。”[1]这是属于零散的教改实践,教育主管部门在多方调研的基础上于2017年颁行规定,正式将其列入中学语文新课标。但颁行后的“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在具体执行上出现了很多问题,到目前为止其推行很不理想,尤其是在这个过程中作为师资培养摇篮的高等师范院校的缺席和失语,更是给这个学习任务群的实施带来巨大困难。要想真正使这个教学目标得以贯彻执行,只有高等师范学校和中学语文教学联合行动,才能使“整本书阅读”任务从理论、师资到具体实施有效进行。

之前中小学自主开展的整本书阅读,是有远见的小学语文教师根据总体培养目标,自发组织文化经典和文学经典的整本书阅读训练。虽然小学生阅读水平低,但优势是学生没有升学压力,可以有大量的时间用来读书。但这种意识和训练并不是所有的小学都有,特别是一些条件比较差的乡村小学,从硬件到软件都无法满足。2017版高中语文新课标则不同,它以纲领性文件的形式针对所有高中学生提出任务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指出:“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作为一个学习任务群,要贯穿必修课程、选择性必修课程、选修课程之中,而且明确规定了学习目标与内容:(1)在阅读过程中,探索阅读整本书的门径,形成和积累自己阅读整本书的经验。重视学习前人的阅读经验,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综合运用精读、略读与浏览的方法阅读整本书,读懂文本,把握文本丰富的内涵和精髓。(2)在指定范围内阅读一部长篇小说。通读全书,整体把握其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从最使自己感动的故事、人物、场景、语言等方面入手,反复阅读品味,深入探究,欣赏语言表达的精彩之处,梳理小说的感人场景乃至整体的艺术架构,理清人物关系,感受、欣赏人物形象,探究人物的精神世界,体会小说的主旨,研究小说的艺术价值。(3)在指定范围内选择阅读一部学术著作。通读全书,勾画圈点,争取读懂;梳理全书大纲小目及其关联,做出全书内容提要;把握书中的重要观点和作品的价值取向。阅读与本书相关的资料,了解本书的学术思想及学术价值。通过反复阅读和思考,探究本书的语言特点和论述逻辑。(4)利用书中的目录、序跋、注释等,学习检索作者信息、作品背景、相关评价等资料,深入研读作家作品。(5)联系个人经验,深入理解作品;享受读书的愉悦,从作品中汲取营养,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用自己的语言撰写全书梗概或提要、读书笔记与作品评介,通过口头、书面形式或其他媒介与他人分享。在教学提示中,要求应完成一部长篇小说和一部学术著作的阅读,重在引导学生建构整本书的阅读经验与方法。”[2]

2019年4月11日-13日在北京召开了“全国高端‘整本书阅读’教学研讨会”,此次大会由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中学语文教学参考》编辑部主办,会议规模较大,参会人数近500人,这是全国首次大规模的整本书阅读研讨会,中学语文教学研究机构、中学语文一线教师参与的多,国家层面上影响比较大。与会特邀专家17人,其中来自师范高校的只有两人,一人来自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一人来自北京师范大学,其他15人均来自中学一线或各省市教研室。相较而言大量开设师范教育、培养中学语文教师的高校居然是缺席的。笔者所在学校派一位博士参加,但基本上是旁观者。曾几何时,学术界形成了一个传统,中学语文教师的交流研讨会不给师范院校中文系发通知,高校的会也不给中学语文教师发通知(我们学校的参会通知是合作中学宁阳一中转给我们的),两个系统两班人马。但是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内在联系是那么密切,中学语文教师都是师范高校培养的学生,培养者都没有这个意识和训练,足见这项任务开展范围之小,程度之低。高校是一片静默,很少有人关注和引领。同样在全国大部分中学也都是“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学生没时间,老师没动力没能力。目前只有北京市此项工作开展较好,从2016年开始,北京市把《论语》《红楼梦》《四世同堂》《呐喊》《边城》《三国演义》《红岩》《平凡的世界》《雷雨》《欧也妮·葛朗台》《巴黎圣母院》《老人与海》纳入高考范围,并明确指出:“文学名著不仅能拓宽我们的阅读视野,而且能陶冶我们的性情,提高我们的人文素养。近年来文学名著题越来越为命题者所青睐。文学名著阅读题的命题特点是考查学生是否‘读书’,同时在题型上采取主、客观题目相结合,避免了简单的考查识记。设题角度主要从名著故事、经典情节、场景、人物性格、作品主题、结局等方面入手,侧重于对名著的人物形象、结构模式、思想主旨、表现手法、语言风格等作简要的鉴赏分析,主要考查考生对名著的鉴赏评价能力。它要求考生在识记作品人物情节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阅读感受作出相应的评判。名著阅读题常见题型有识记辨别类、理解概括类、赏析评点类等。”[3]因为将其纳入到高考内容,所以推行比较顺利。但北京市集中了全国最优秀的师资和素质比较高的学生,其他省市基本不具备这样的条件。相对于全国的中学生而言,这项工作的开展显然是不够理想。甚至稍微偏远的地区,根本就不知所云。很多中学只是耳闻,知道有这样一个要求,但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这项工作则并不清楚。我们和宁阳一中比较早认识到这个问题,尽管教科所老师极力主推此项工作,但中学老师不感兴趣,也没有时间安排。在老师们看来花费大量的时间阅读,对于语文考试成绩的提高并没有实质性的帮助,更不用说期末的考试排名,高考成绩的排名等。加上整本书阅读不论考核评价及评价结果的运用方面既没有科学的体系,也没有政策的支持(这一点不像北京市的明文规定)。所以在中学实施非常艰难。

二、“整本书阅读”教学实施缓慢的原因

这样一个包含了众多专家和有识之士心血的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手段和举措,为什么在实际贯彻和执行中如此艰难,甚至举步维艰呢?

首先是高考的功利化导向,使得以素质教育为诉求的“整本书阅读”缺乏吸引力和监管力。北京市之所以搞得好,是因为他们从2016年起就把十二本经典纳入到考试范围。其他各省包括全国高考都未见明示。目前的高考招生选拔的残酷性,是学生老师和家长都无法回避的。从去年开始,高校自主招生计划的压缩,保证了高考选拔人才的公平性,但也堵死了特殊人才通过特招进入高校的通道。高考分数就成为人才选拔的唯一标准。如果整本书阅读不能纳入高考内容,又不能增加高考分数,谁会劳心费力去培养那看不见摸不着的语文素养呢?这是一个不得不面对的困境和无奈。

其次是高校的缺席,导致新培养的学生不具有这种意识和能力。目前高校师范生的培养基本延续了传统的培养模式,单篇教学依然是语文教学的重要载体和训练内容。目前的教材教法也是延续之前的内容和训练方式,最新的整本书阅读,群文教学等包括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都尚未进入高校教材。这就是之前说到的两个培养体系的脱节问题。高校师范教育几十年不变,中学教改花样频繁,二者又缺乏有效沟通、联合作战、共同攻关的机会和能力,最后只能是各自为战,造成师范生的培养远远落后于中学教学的实际。这也导致师范生没有整本书阅读教学的理念、意识和能力。他们充实到中学一线后,其结果必然可知。

再次是现有中学语文教师不具备指导整本书阅读的能力。毋庸讳言,整本书阅读教学是新兴事物,对于语文教师自身的阅读经历、阅读能力、阅读提炼和指导能力都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大部分一线老师在大学时都是自己摸索自由读书的。既没有老师的指导,自己也不知道如何指导他人。和同学交流起来,有时候发现每个人的理解都不一样,比如同是阅读《平凡的世界》,有的同学边读边流泪,有的同学则斥责小说里面的人物关系不真实,有的学者则指责其表现手法的陈旧。如此使得阅读者无所适从,更没有指导他人阅读的自信和能力。

另外是“整本书阅读”缺乏科学和可操作的考核评价标准。传统的阅读教学考核停留在具体的字句、修辞、逻辑关系及中心思想的分析上,但整本书阅读强调的是整体的审美感知。而整体的审美感知又和阅读者的审美修养和层次有很大关系,不同的阅读者对同一个作品会有不同的理解感受和评价,这就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鲁迅在谈到对《红楼梦》的阅读时也说:“谁是作者和续者姑且勿论,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4]因此在考核学生的阅读感受时,可能会有无数个答案,怎么评价,在分数为王的时代,怎么保证公平,老师有没有能力对于好的阅读感受给予正确而公正的评价是个难题。比如有的老师设计的题目:如果贾宝玉感染了新冠肺炎,传染的序列是什么样的。题目看似新颖,其实只不过是对作品人物关系的梳理,没有从整体上把握作品,充其量只是考查了学生对作品是否读过和是否熟悉,考核层次比较浅。

最后是家长和学生的错误观念。因为整本书阅读的作用是潜移默化的,不是立竿见影的,所以还有一个学生和家长包括部分老师从心理上接受的过程。这就导致凡是不能直接转化为提高分数的措施都被搁置,尤其是在高中学段。

三、“整本书阅读”教学推进的机制和策略

尽管面对这种困境,但整本书阅读的理念和任务要求显然是先进的、科学的,其对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必须寻求科学的解决策略。笔者认为,建立高校—中学的联动机制,双方共同努力,两个团队联合攻关,解决政策上技术上以及操作上的难题,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首先解决动力问题:纳入高考语文考试试卷,在阅读教学考核部分增加整本书阅读的考核分数,比例可以研究。就像北京市语文高考那样,明确把要考查的文化经典和文学经典通知给学生。高考是最主要的指挥棒,没有它的参与,学生家长和老师都不会有动力。稍微弱一点的策略就是纳入到高中语文学业水平考试中,在这项考试中单列一个整本书阅读的考核单元,如果此单元达不到及格分数,则学业水平考试视为不合格,这在某种程度上也能起到一定的督促作用。

其次解决时间问题。课下与课上相结合。根据新课标要求,整本书阅读必须安排一定的课堂教学,比例可以科学设计。但课堂教学的内容、如何教学、课下如何检查和督促、经典文本课堂教学的容量、考核办法等,都需要中学和高校的专家联合研究制定阅读规范,便于中学一线教师操作。

再次是解决能力问题。一是解决已经毕业的语文教师的整本书阅读指导能力问题。采用就近高校师范中文专业进修和培训的方式,也可以线上线下相结合。这需要一定的经费和条件支持,培训师资和培训计划由高校教师和中学特级语文教师及市级语文教研员共同参加制定并联合执行。培训完成后进行考核,考核合格由所在高校和市级教育部门联合颁发培训合格证。二是解决在校生(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整本书阅读能力培养问题。由省域师范高校和教育厅基础教育处抽调部分中学语文教师,共同拟定中学各年级阅读的经典书目,高中阶段以6-8本为宜,确定后高校在学生毕业前完成对这些经典著作的阅读指导和培训,开设小学分的经典名著读书课,同时敦聘中学语文特级教师作为指导教师共同参与授课设计和考核评价,使在校师范生有基本的阅读经验和指导经验。对一线语文教师的培训也以这些经典为主要内容,这样老师们都读过原著并不断阅读,对作品的理解就会越来越深,对于学生的阅读指导才更加得心应手。

目前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中根本没有整本书阅读的学分和学时计划。当下高校的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的培养方案中所开设的文学类课程,如《中国文学史》《现代文学史》《外国文学史》等都是文学史的课程,更重视思潮作家等文学史线索,文学作品的鉴赏和解读基本放在课下。因此就造成了这样的现象:一是中文专业(将来的语文教师)基本不读作品,甚至一些经典的作品也不读,大部分时间进行文学史知识的学习和记忆。二是中文专业的学生不会读作品,不会鉴赏作品。很多学生不知道如何去读经典,如何去鉴赏和分析经典的美,只会记住一些文学史评论的片段。不得不说现行的文学史课程设置很难培养出高水平的文学阅读者和鉴赏者,这势必会造成中学语文新课标中关于“整本书阅读”计划的实施难以进行。因为从事指导中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的老师们(现在高校师范专业培养的学生)根本不具备文学鉴赏的能力,更无法满足指导学生的要求。因此要想更好地贯彻执行这一要求,高等师范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培养就是重中之重。

如果之前的省域联合涉及的方面比较广泛而不好很快进入操作层面的话,各师范高校可以自行开展此项工作,一旦各部门协调到位,即可立即转入实际实施阶段。目前建议在师范类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建立整本书阅读研究推行项目小组,结合高校文学经典鉴赏课程,研究中学生所读文化经典和文学经典,裁文以教,把经典进行分类和细化,提炼出课堂教学内容、课下自读内容以及考核评价体系。一部文学经典,设计多少课堂教学,安排多少课下时间,由师范类高校联合专业规范,并在期末完成对整本书阅读的考核评价,同时纳入到语文学业水平考试的成绩构成或其他形式的成绩评价构成,形成一套规范化体系,这样便于中学语文教师操作执行。

目前高校可以和中学对接后商定中学生所读经典,高师组织专业老师对该经典进行整体分析和评价性研读,在此基础上设计出不同层面的问题。以文学经典为例,可以设计主题意蕴层面的组题,主要人物形象层面的组题,心理描写、环境描写、细节描写等层面的组题。可以借鉴北京市在这方面的做法:“识记辨别类题型,这种题型主要填写作品、人物、故事或既填人物又填故事。例如:请写出《三国演义》中与下列情节相对应的五个主要人物的姓名。‘怒鞭督邮、割须断袍、单骑救主、辕门射戟、白衣渡江’,相对应的人物依次是张飞、曹操、赵云、吕布、吕蒙。理解概括类题型,要求概述故事情节或场面,应将事件过程及其主要人物交代清楚,分析人性形象性格特征的题目,应该紧扣关键情节或细节来说明人物的个性特征。这种题型主要是考查考生读名著故事情节的识记能力和概括复述能力。赏析评点类题型,这类题型一般有人物评述、内容评述、人物思想评析等类型。考查用简要的文字对作品的意义作赏析。如雨果说过,丑就在美的身边,畸形靠近着优美,粗俗藏在崇高的背后。请结合《巴黎圣母院》中的主要人物或故事情节简要赏析这句话的含义”。[5]借鉴这种分类,对每一部经典文本进行题目设计,供一线语文教师参考。然后以经典阅读选修课的形式对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的学生进行文学经典阅读的训练指导,通过问题设计完成对学生的引导,可以有规定题目也可以有自选题目。学生在对文本进行细读和研究并问题化后进入教学环节才更有底气,同时也可以举一反三,学会对其他经典的解读和指导。

高校引领,中学配合执行,并及时反馈问题,高校再不断修正,形成一个高校——中学——高校——中学的良性循环机制,可以真正落实整本书阅读的任务,并实现其美好的设计初衷。

猜你喜欢

整本书中学语文中学
《论语》整本书阅读
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有效方法
低年级整本书阅读的推进与测评
2020年思辨式整本书主题阅读1+2书单
迈进中学语文习作教学的真境地
加强中学语文朗读训练的思考
中学语文“自助式”家庭作业的设计
中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渗透
Big Hero 6: Always be with You
宁波市四眼碶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