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师范专业认证背景下的中学语文教师培养模式研究

2021-01-07

泰山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师范生中学语文专业

刘 欣

(泰山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山东 泰安 271021)

引言

2017年10月26日教育部颁发《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1];2017年11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2],这两个文件高度一致地指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重要性。在此之前教育部出台的一系列教师教育建设的标准,包括《中学教师专业标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等,为教师教育教学改革和中学语文教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了理论支持,所以研究中学语文教师培养模式改革,具有很强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中学语文教师培养模式创新的背景

随着中国基础教育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家对基础教育的重视程度日渐提高,人们对优质教育的期望和教育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教育均衡发展,提高教育质量,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按照“十三五”规划纲要关于提高教育质量工作要求,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既要引导在职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加强职后教育和培养,更要把好新教师“入口关”,做好师范生职前教育和培养工作。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部分综合性院校开始开设师范类专业,承担起师资培养的任务,促进了教师培养形式的多样化,增加了教师培养的数量,推动了教师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但与此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人才培养目标不聚焦、师范性不凸显,师资培训的教学条件不充足,重学术轻师范等。这就需要建立完善师范专业认证体系,统一师范专业认证标准,以保障教师培养质量,满足国家、社会和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教育均衡发展和国家二孩政策的放开以及小班额化,对教师数量的需求和教学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是个别教师道德失范、功利主义、拜金主义思想严重,出现了许多与教师身份不相称的现象,迫切需要国家层面出台一系列的政策,规范教师的培养规格和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使教师教育纳入规范化培养的轨道上来,培养出一批理想信念坚定、师德品质高尚、专业基础扎实、教育教学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突出的教师队伍,以适应社会发展对教师的需求。

泰山学院有着60年师范教育的办学历史,教师教育是其办学优势和特色,汉语言文学专业是省级特色专业和校级品牌专业,山东省一流专业建设点。如何在新形势下办出特色办出水平,是我们的职责和任务。为此,我们试图通过研究探索和教学改革,构建一种新型的语文教师培养模式,以提升中学语文教师培养质量。

二、中学语文教师培养模式的创新

按照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3]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精神,加强地方本科院校的师范专业建设,提高师范生的人才培养质量,彰显教师教育特色,我们依据师范专业认证二级标准,从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与教学、合作与实践、师资队伍、支持条件、质量保障、学生发展八个方面定位师范类专业教学质量标准的要求,从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建设入手,创新中学语文教师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中学语文教师培养质量,以实现语文教师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的无缝对接。

(一)树立“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师范生培养的教育教学理念

师范专业认证提出以“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为基本理念。所谓“学生中心”,就是强调遵循师范生成长成才规律,以师范生为中心配置教育资源、组织课程和实施教学;所谓“产出导向”,就是强调以师范生的学习效果为导向,对照师范毕业生核心能力素质要求,评价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所谓“持续改进”,就是强调对师范类专业教学进行全方位、全过程评价,并将评价结果应用于教学改进,推动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提升。

这一教学理念打破传统固化思维,一切为了学生成长成才。课堂教学由教师“教”为中心转向学生“学”为中心,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学;培养目标由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转向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和素质,提高学生作为师范生的职业要求和职业能力;评价标准由过去的结果评价转向过程性评价,并把评价结果作为持续改进的重要依据。

(二)构建四段培养、多元协同的师范生培养模式

根据师范专业认证标准中的毕业要求涵盖的四个方面:践行师德、学会教学、学会育人、学会发展,构建师范生培养模式。

四段培养、多元协同的培养模式内涵是:第一段是指用两年时间进行教师教育专业的公共基础课和学科专业课程学习,掌握教师教育专业知识,为将来从事中学语文教师职业打下坚实的智力基础。第二段是用一个学期的时间进行职前培训,掌握中学语文教师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教育学、心理学、课程与教学论的相关内容,强化学生教师实践技能的培训。第三段是指到县市区中小学进行为期一个学期的顶岗实习和支教,到一线中学课堂进行实战演练。第四段是进行职后反思教育,经过一年的职前教育和职中实践实习顶岗支教,在教育实践中,能够依据所教语文课程标准,针对中学生身心发展和学科认知特点,运用学科教学知识和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设计、实施和评价,获得教学体验,具备教学基本技能,具有初步的教学能力和一定的科研能力。师范生亲身了解中学教学现状和改革动态,了解中学生的学情,明确自己最后一年应该增加和补充什么知识,提高什么能力,学习更加具有主动性和积极性,初步掌握反思方法和技能,运用批判性思维方法,学会分析和解决教育教学问题,查漏补缺,为毕业后从事中学教育奠定坚实的基础。

这四个阶段需要学校与政府、高校与中学、高校教师与中学教师多元协同才能共同完成。

(三)建立凸显中学语文教师素养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根据师范专业认证标准中“课程与教学”的要求,构建科学合理的符合语文教师标准的课程体系,包括公共基础课程、学科专业课程、教师教育课程、语文教师职业技能课程和语文教师素质拓展课程5大课程模块,比重恰当、结构合理,理论教学与实践环节深度融合。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文学类和语言类课程,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德育资源,可以很好地把教书与育人紧密结合,把专业培养与课程思政融为一体。我们建立了核心课程的德育大纲,把立德树人的教育使命和优秀传统文化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和传承,增强文化自信、民族自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教师教育课程体系,把教师教育的核心素养融入师范生培养全过程。采取“互兼互聘”方式将基础教育教学名师、名校长、教书育人楷模、优秀教师、师德标兵等请进校园走入课堂,以丰富师德养成和教育情怀的涵养。落实《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旨在打破传统的“老三门”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法课程结构体系,开设与人才培养目标相匹配的模块化和实践性的教师教育类课程。在集中体现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特色的课程模块中,以“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和“多媒体教学设计与课件制作”专业必修课为核心,开拓出“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中学语文案例分析与教学设计”“语言学与中学语文教学”“中外文学与中学语文教学”“阅读与中学语文教学”“写作与中学语文教学”“现代教师职业礼仪”“语文前沿教育理论研究”等专业拓展课,帮助学生在多形式、多环节、多层次的循环往复中夯实基础、锻炼能力,形成“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理解与传承”等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为将来从事中学语文教学打下坚实的职业基础。

(四)建构十八个学习任务群,创新语文课堂教学组织模式

所谓“学习任务群”,是在真实情境下,确定与语文素养生成、发展、提升相关的人文主题,组织学习资源,设计多样的学习任务,让学生通过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的自主活动,自己去体验环境,完成任务,发展个性,增长思维能力,形成个人的语言运用系统。

新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十八个学习任务群,被归置于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三类课程中。其中包括: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当代文化参与、跨媒介阅读与交流、语文积累、梳理与探究、文学阅读与写作、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研习、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外国作家作品研习、科学与文化论著研习、汉字汉语专题研讨、中国传统文化专题研讨、中国革命传统作品专题研讨、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讨、跨文化专题研讨、学术专著专题研讨。

这种有人文主题的学习任务群,内容丰富多彩,涵盖语文核心素养,不仅能满足学生学习、生活和日后工作对语言运用基础能力的需求,还能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关注跨文化、跨媒介等语言文字运用新视角,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语文课程的实践能力,通过古今中外文学作品的阅读与研讨,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审美品格,达到以文化人的效果。学习任务群与传统的教学模式有着较大的区别,在这个过程中,以专题的形式展开课堂教学。课程中有文本,但不以文本为纲;有知识,但不求知识的系统与完备;有训练,但不把训练当做纯技巧进行分解。突出强调整体阅读、学会语言与表达、思辨和鉴赏,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高校应该对接中学的学习任务群调整高校的教学任务群,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由学校和教师共同有组织、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开展任务群的学习。在课堂上,教师是组织者,学生是主体,师生互动共同完成各任务群的学习任务。

(五)创设提升中学语文教师职业能力的教学方法

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研究型教学改革,着力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互联网+技术与现代信息技术改变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和信息技术提升教育教学的能力和水平。开展毕业论文(设计)写作,培养学生初步的科研能力,充分发挥毕业论文在教学实践能力和反思研究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借鉴吸收世界前沿教学理论,借助于MOOC教学资源平台,开放基于网络的中学教师教育资源,以连接、沟通、分享和创新等为主要活动方式,为学生提供大量个性化学习的载体,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翻转课堂的兴起,改变了传统的教学课堂结构,颠覆了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教学模式,把“老师白天在教室上课,学生晚上回家做作业”的教学结构翻转过来,构建“学生白天在教室完成知识吸收与掌握的知识内化过程,晚上回家学习新知识”的新型课堂教学结构。[4]这样可以使学生按照自己的学习习惯、学习兴趣自我管理,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困难进行个别化的指导,因材施教。

(六)构建中学语文教师职前培训的实践教学体系

将实践教学贯穿培养全过程,开展“三习”贯通培养,分段设定目标,明确目标任务,设定评价标准,确保实践成效。建立稳定的教育实践基地和教育实践经费保障机制,使专业实践和教育实践有机结合。把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教育研习贯通起来,开展师德体验、教学实践、班级管理实践和教研实践等活动,并与其他教育环节有机衔接。切实落实师范生到中学教育实践,顶岗支教不少于1个学期制度。建立高等学校与地方政府、中小学校协同培养中学教师的内容、协同培养机制等,建立标准化的教育实践规范,对“实践前—实践中—实践后”全过程提出明确要求。实行高校教师和中学教师共同指导师范生的“双导师制”。建设教育实践管理信息系统平台,探索教育实践现场指导与远程指导即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实践指导新模式。

(七)建立自我评价、学校评价、社会评价等多元评价结合的评价机制

自我评价主要是自己的学业水平和自我提升的能力评价;学校评价主要是过程性评价,是考核师范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综合评价;社会评价主要是对实习顶岗支教的评价和师范生的满意度评价。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订优秀语文教师培养标准,试行优秀语文教师培养质量年度报告制度。

(八)建立常态化的教学质量保障和监控体系

建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各主要教学环节有明确的质量要求。质量保障目标清晰,任务明确,机构健全,责任到人,能够有效支持毕业要求达成;建立教学过程质量常态化监控机制,定期对各主要教学环节实施质量监控与评价,保障毕业要求达成;建立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以及基础教育机构、教育行政部门等利益相关方参与的社会评价机制,对培养目标的达成度进行定期评价。

通过师范专业认证背景下的中学语文教师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更新师范生培养的教育教学理念,通过建构“2+1+1”的中学语文教师人才培养模式,凸显中学语文教师素养的模块化课程体系,以十八个学习任务群,创新语文课堂教学组织新模式,教师职前培训的实践教学体系,提升教师职业能力的教学方法,建立自我评价、学校评价、社会评价等多元化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机制和常态化的教学质量保障及监控体系等一系列教育教学改革,旨在培养一批理想信念坚定、师德品质高尚、专业基础扎实、教育教学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突出的,能够适应和引领中学教育教学改革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中学语文教师。

三、中学语文教师培养模式创新的路径

(一)构建“三位一体”的协同育人机制,这是落实改革的机制保障

其次,建立合作共赢的长效机制,明确合作方的责权划分。与地方政府、中小学建立“权责明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长效机制,地方政府统筹规划本地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科学预测中小学教师需求数量,做好教师培养与教师需求之间的有效衔接。基础教育开展调研活动,把社会需求信息及时反馈到学院教师培养环节,优化整合内部教师教育资源配置,充分利用学校新建的省级教师教育基地设备和资源,促进中学教师职前的培养、培训、研究和服务一体化。地方中小学全程参与教师培养,积极利用高校智力支持和优质资源,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

再次,建立高校和地方中学教师互派体系。为便于双方了解中学教学的发展走向和高校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做到相互沟通,相互了解,相互学习,优势互补,与地方中学建立教师互派机制,每学期组织2-3名高校教师和地方中学教师岗位互换。高校教师可直接在中学从教,中学教师可观摩学习,也可直接进行教法课程的讲授,期间的待遇及相关费用均由派出单位负责。

(二)建立两支从事教师教育改革的教师队伍

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渠道,建设师资队伍。一支是高校教师队伍。积极引进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和语文教学与课程论的高端人才,不断充实到高校教师队伍中来。一支是从事基础教育的中学语文教师队伍。聘任一批有丰富教育教学经验和实践经验的中学语文教师作为兼职教师,他们了解中学语文教学的改革现状,对师范生的指导更具有针对性和现实性。

(三)创新中学语文教师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中学语文教师的培养质量

按照师范专业认证的二级标准以及中学语文教学的现状,“努力建设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5]需要做好顶层设计,以使改革落到实处。具体设计为:

第一,重新修订和完善汉语言文学(师范)的人才培养方案。

按照师范专业认证的二级标准的践行师德、学会教学、学会育人、学会发展等四个方面,凝炼教师核心能力素质,由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与教学、合作与实践、师资队伍、支持条件、质量保障、学生发展等八个一级指标和若干二级指标构成,重新修订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引导教师培养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师范毕业生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奠定扎实基础。

第二,构建以语文教师职业能力为导向的五大类课程模块;依据培养目标确定毕业要求,根据毕业要求构建课程体系。

以语文教师执业能力为导向构建五大课程模块,分别是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的公共基础课程、学科专业课程、教师教育课程、语文教师教学技能课程和语文教师素质拓展课程。通过五大课程模块的设计,培养中学教师的职业技能,使师范生培养更加专业化。

第三是多层互动评价。首先,组织学生现场观看各小组处理旅游者投诉过程,学生通过现场观看各组处理投诉的方法及程序后,完成对各小组现场处理方法的评价,并进行自评、互评,将评价结果上传APP平台;其次,邀请各行业专家以第二教师身份在APP平台上了解各组学生处理投诉的全过程,并实现在线点评,同学们在听取行业专家及教师的意见和讲解,对问题的处理方法及技巧进行改进后,将修改结果再次上传平台。教师同时还请出得分最高的同学分享本次课学习体会。最后,教师依据典型性错误进行共性讲解,提出优化方法。

在五大课程模块中,重点打造第四和第五课程模块,即语文教师教学技能课程模块和语文教师素质拓展课程模块。语文教师教学技能课程模块包含语文教师的通用教学技能如“三字一话”的训练,教师口语、演讲与口才、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语文教学设计与课件制作等。语文教师素质拓展课程模块包括“文学解读学”“语文教材篇目研究与教学设计”“现代汉语语音研究”“中学语文语法修辞研究”“中学语文写作教学研究”“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中国文学与中学语文教学”“外国文学与中学语文教学”“现代教师职业礼仪”“语文前沿教育理论研究”“中学语文优秀教学案例赏析”等专业拓展课程。

第三,以语文核心能力素养为导向大力推进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改革。

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体现,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

语文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

一是大力推行研究性、互动式、项目化教学模式,将教学内容在时间和空间上从课内向课外延伸,从第一课堂向第二课堂延伸,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是采取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方法,“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E一Leaming(即数字化或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6]彻底改变教师灌输、学生接受的传统教学模式,让大学教室与中学课堂衔接起来,在潜移默化中润泽师范生的教学素养。

第四,以协同培育导向创新“内外联动”实践教学体系。

师范人才的培养中始终要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采取“三位一体”协同培养方式,以教师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实现教师教育的连续性、一体化与可持续发展,推进教师教育专业与基础教育的深度融合。

一是加大校内实践教学的课时和实训力度,切实提高学生语文教学能力。

除了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外,比如教师口语、“三字一话”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语文多媒体课件制作等课程外,也要把实践环节纳入到文学与语言类课程中去。具体设计为:

把中学语文教材的篇目进行梳理,按照大学文学课的设置:中国古典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等一一对应,在讲授文学史的过程中,只要中学语文有的篇目,就拿出来作为实践的课程,让学生集体备课共同探讨,并进行课堂讲授。通过这样的实践,可以了解教法、学法、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可以有效地与中学语文教学进行衔接。

二是加大实践教学投入,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

强化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积极组织、精心策划,鼓励学生全员参加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比如大学一年级开展的普通话对抗赛,大学二年级开展的古典诗词背诵过级考试,大学三年级开展的中学语文教师职业技能大赛等一系列活动,特别是中学语文教师职业技能大赛,经过初赛、复赛,层层选拔,推出优秀选手参加山东省教育厅组织的全省师范类专业教师职业能力大赛。另外,邀请中学一线教师进课堂开展示范观摩、举办中学语文教学研究学术报告会等,使学生及时了解中学语文教学的发展动态,毕业后能迅速适应中学语文教师的职业需要。

三是加强与基础教育的结合,做好顶岗支教工作。

通过顶岗支教实习,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中学教师指导下,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均得到很好的锻炼与提高。

第五,以持续改进导向完善质量保障。

建立全过程多元化的评估体系,并形成持续改进机制。通过不断发现问题,及时反馈,敏捷响应,有效改进,从而保障人才培养质量。

一是建立自我评价、学校评价、社会评价等多元化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机制,加强常态化的教学质量保障及监控体系等一系列教育教学改革。

二是建立全方位多元化的学生评价体系。针对学生培养目标,把学生的平时表现、课堂表现、期中期末考试、第二课堂活动、教育见习、顶岗实习支教、社团活动、各种比赛、志愿者服务活动等作为评价指标,全方位地考核学生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综合表现。

三是建立教师职业技能提升的评价体系。通过教师职业技能达标升级活动,开展以班级、学院、学校、省级逐层递进的语文教师职业技能达标升级活动,逐渐提升学生的语文教师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

每项活动都要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做到有章可依,规范操作,避免随意性和主观性,达到客观公平公正。

结语

通过中学语文教师培养模式改革,完成高校教学理论与中学教学实践的衔接、高校教学与中学一线教学的衔接、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的衔接、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教育技术的衔接,使学生能够达到师范专业认证的二级标准,能够与中学语文教师进行无缝对接,达到岗位标准和要求,毕业后能更快更好地胜任中学语文教师岗位。

猜你喜欢

师范生中学语文专业
“寻访身边的好老师”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构建“两翼三维四能”师范生培养模式
历史学师范生说课能力提升路径探究
迈进中学语文习作教学的真境地
加强中学语文朗读训练的思考
中学语文“自助式”家庭作业的设计
中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渗透
2018年公费师范生招生专业及计划数
专业降噪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