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百年回望与经验启示

2021-01-07敬志伟

天水行政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特色

敬志伟

(青岛行政学院,山东 青岛266071)

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的光辉历程,历经磨难而又生机盎然,气势恢弘而又绚丽多彩。一百年,既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在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基础上建立、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一百年,又是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实践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伟大事业的一百年。认真梳理和总结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轨迹和基本经验,对于我们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并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极其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轨迹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命题和历史任务,是毛泽东同志最先提出的。毛泽东同志在倡导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领导我们党回答和解决了在中国进行什么样的革命、怎样进行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问题,取得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并且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深深地扎下了根。旧中国没有经过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社会生产力极端落后,封建主义残余极为深厚。虽然经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为社会主义制度的诞生准备了充足的政治条件和思想基础,但社会主义所必需的发达生产力和现代文化都不是在很短时间内就可以具备的,必须经历一个很长的历史发展过程,这就决定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将长期处在不发达水平。对此,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同志有着比较清醒的认识,并反复提醒全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要作长期的思想准备。但由于国际国内各种因素主要是政治因素的影响,新中国建国不到十年,毛泽东同志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认识就发生了重大逆转,从而导致了企图实现超发展阶段“大过渡”的片面认识,最终形成了“以阶级斗争为纲”“在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错误理论和政策主张,严重违背了“实事求是”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原则。自20世纪50年代末之后的20年间,由于毛泽东同志的晚年错误,使“左”的教条主义重新笼罩了中国大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也因此而中断。

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冲破思想僵化和个人崇拜的严重束缚,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做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并在党的十二大上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崭新命题,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进行了思想理论的准备。伴随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邓小平理论得到逐步展开和发展,党的十三大比较系统地论述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全面阐发了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同时,还发挥和发展了一系列对社会主义再认识的科学理论观点,包括关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观点;关于在经济文化相当落后的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须有一个很长的初级阶段的观点;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必须根据本国国情,走自己的路的观点;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观点等。以邓小平同志1992年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为标志,通过进一步总结我国现代化建设和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经验教训,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又从理论上做出了一系列新的回答和概括:在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问题上,强调走自己的路;在发展阶段问题上,强调不能脱离实际,不能超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根本任务问题上,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在发展动力问题上,强调改革是我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在外部条件问题上,指出既要坚持独立自主,又必须实行对外开放;在政治保证问题上,强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在战略步骤问题上,提出基本实现现代化要分三步走;在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问题上,强调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以及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是依靠力量;在祖国统一问题上,提出了“一国两制”的创造性构想等,使邓小平理论进一步系统化,从而走向成熟。到党的十五大,邓小平理论作为全党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被正式确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了又一次伟大飞跃。

20世纪90年代,国内外形势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化。在国际上,科技革命迅猛发展,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的新格局开始形成,围绕知识经济而展开的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从国内情况看,我国社会的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分配方式日趋多样化,新事物、新情况、新问题大量涌现。这一切既给领导人民掌握着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考验。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以宽广的马克思主义眼界观察世界、把握时代,把对中国发展的理论思考置于时代发展主流和人类文明进步趋势的整体实践中,依据改革开放的新实践、新经验对国内外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作出新判断、新回答,从而极大地拓展了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理论空间和实践领域。特别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根本上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应该“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根本问题,从而明确了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总方向;同时,也为在新时期检验我们党的先进性和战斗力提供了科学的衡量标准。

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科学发展观深入系统地回答了“为什么发展”“发展什么”“为谁发展”“怎样发展”等事关中国长远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问题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为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科学发展观在对这些重大问题的回答中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作出了一系列新部署。这些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部署构成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涉及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和党的建设的方方面面。

新时代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围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以全新的视野继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完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次伟大飞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要使党和人民事业不停顿,首先理论上不能停顿,我们党“如果缺乏理论思维的有力支撑,是难以战胜各种风险和困难的,也是难以不断前进的”。积极回应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这是党和国家事业兴旺发达的成功之道。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必将指引中国人民解决好新时代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时代课题,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不断开辟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使马克思主义伴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而更加灿烂夺目。

二、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贯主题:建立、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

通过社会主义实现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追求和奋斗目标。而在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经济文化落后的农业大国建立并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是开天辟地的新事物。从根本上说,无论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还是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体系中,都贯穿着同一个主题。由于这一主题的解决是一个长期的历史使命,需要数代甚至数十代人的持续努力,所以,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必然展现出不同的时代特点、基本内容和目标任务。毛泽东思想主要是围绕如何使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变成社会主义新中国的时代课题展开的;邓小平理论主要是围绕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中国,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课题展开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主要是围绕永葆党的先进性、增强党的拒腐防变能力,提高党的执政水平展开的;科学发展观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经验加以深化,与新的时代特点和当前国情相结合,赋予发展观以新的时代内涵和实践特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则围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展开。因此,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主题是一脉相承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连续篇章。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路线:实事求是

党的思想路线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深入并结出丰硕成果的过程。为了同党内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指示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作斗争,1930年5月毛泽东同志在《反对本本主义》这篇理论联系实际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光辉文献中,首次明确提出思想路线这一科学概念。其后,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实践论》 《矛盾论》等论著以及1941年至1942年的整风运动中,毛泽东同志对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和客观依据作了详尽论述,从而形成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由于错综复杂的原因,毛泽东同志在晚年没有把这一正确的思想路线坚持到底。“文化大革命”期间,林彪、“四人帮”更是利用毛泽东同志晚年的错误,使实事求是思想路线遭受严重的破坏。粉碎“四人帮”以后,这种状况本应得到改变,但由于“两个凡是”错误方针的影响,使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没有得到及时恢复。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邓小平同志领导我们党坚决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高度评价了针对“两个凡是”而展开的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纠正了毛泽东同志晚年的错误,丰富发展了毛泽东同志关于实事求是的思想理论,为重新恢复和确立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做出了巨大贡献。经过长期实践和理论探索后,全党才最终清楚地认识到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围绕着“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理论问题,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了新认识,开辟了新境界。如何更好地发挥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加强执政党建设问题就历史地落在了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身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这样一种高度理论自觉的产物。科学发展观实事求是地分析和把握我国当代社会的主要矛盾,强调在当代中国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这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路线——实事求是的最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也没有变。坚持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有利于正确理解和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这个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也有利于准确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思想源头、历史传承和全新境界。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途径:理论联系实际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毛泽东同志把“结合”称为我们党领导中国革命必须解决的“第一个重要问题”。邓小平同志把“结合”称为“我们吃了苦头总结出来的经验”。“理论联系实际”,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根本方法。认识的真正任务,在于从客观事物中去能动地寻求事物的规律性。在“求是”的各种能动的反映过程中,正确的理论指导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但是,只有理论而不联系实际,同样不能完成探求客观规律的任务。把这一原则纳入党的思想路线,对于防止和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具有重要意义。教条主义拘泥于已有的理论轻视实践,经验主义则局限于局部实践经验而轻视理论,两者的共同错误就是违背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原则,都无法真正做到实事求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和方法,之所以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其发展的根本途径和基本方法,主要原因在于,马克思主义来自于实践,要指导实践,并且只能在实践中通过回答和解决实践问题。所谓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就是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只有抓住这一实质,才能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从而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及其发展。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这方面我们有过不少教训。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这一重要论述,不仅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其发展的实质,而且提出了其实现的途径和方法。任何理论要保持其生机和活力都必须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如果它只停留在思想理论层面,不管它如何先进、科学,也会失去生机和活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也是我们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实践源泉。我们要善于从火热的社会生活中、从人民群众的创造中汲取智慧和营养,善于把基层党组织和人民群众的实践经验升华为理论成果,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实践中不断展现其丰富内涵。当前,要特别注重运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创新理论成果分析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面临的新情况、新挑战,回答人们思想的新问题、新困惑。要努力使理论创新成果转化为治国理论的方针政策,转化为国家的法律法规,转化为各级党委政府的工作思路,转化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

(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政治立场: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魅力在于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之中,马克思主义的巨大作用在于转化为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归根到底要同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相结合;坚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出发探索改革发展的规律性,归根到底要运用人民群众的实践经验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毛泽东同志反复强调,只要我们依靠人民,信任人民,维护人民利益,和人民打成一片,就可以克服任何困难,战胜任何敌人。邓小平同志把生产力的基础作用与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高度统一起来,并始终不渝地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之中。强调必须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改革和一切事业的根本标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归根到底是为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不断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归根到底是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胡锦涛同志提出的“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对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的科学概括和深化,是对以人为本内涵和本质的深刻揭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人民是我们党的工作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党的执政水平和执政成效都不是由自己说了算,必须而且只能由人民来评判,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权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在新时代,我们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依然严峻复杂,党面临的“赶考”远未结束。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努力向历史、向人民交出新的更加优异的答卷。

(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品质:与时俱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因此,每一个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人都肩负着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神圣使命,都必须通过大胆的实践和深刻的思考,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注入新的时代精神、新的历史内涵、新的实践经验、新的理论创见。在坚持新发展理念方面,要深入研究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客观环境,充分把握促进高质量发展的各种有利条件;研究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具体措施;研究我国社会事业和社会建设相对滞后的突出问题,提出在高质量发展中创造高品质生活的有效路径;研究新发展理念对党的建设的重大影响和指导意义,探索实现高效能治理的考核指标体系和体制机制保证等。在推进社会建设方面,要深入研究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研究如何有效整合社会资源,促进各种社会力量良性互动;如何切实维护和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保障全体社会成员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如何正确认识和把握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产生的特点和规律,形成实现社会稳定的有效体制机制等。在加强党的建设方面,要深入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党的建设提出的新要求;研究党加强长期执政能力建设的历史经验;研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更好地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研究在长期执政的情况下如何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研究在新发展阶段如何加强和改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探索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的长效机制等。

实践永无止境,理论创新也永无止境。只要我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以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实际问题为中心,善于总结实践经验,重视探索新的实践,我们就一定能够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前提下,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篇章。

猜你喜欢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特色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正确认识和把握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几个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特色种植促增收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